南北朝,是一个大破坏的乱世,也是一个大融合的盛世;是一个分裂了两百年的铁血时代,也是一段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光辉岁月。《金戈铁马繁花落南北朝的动荡年代》再现了5到6世纪,中国从南北对峙、东西分裂,到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金戈铁马繁花落 南北朝的动荡年代》中有草原民族拓跋鲜卑的崛起、衰落与消亡,有一代代被权力击垮的南朝皇帝的变态,有边关小兵高欢的艰难奋斗与失意,有江南的烟雨柔情和在温柔乡中的魂断命丧,更有一个民族的挣扎、迷茫与蜕变。这是一曲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的悲歌壮曲,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重温与铭记。
张程,职业编辑,业余作者。曾出版《三国大外交》《泛权力》《衙门口》等图书,并翻译有《中国人本色》等书。在多家报刊、网站发表文章多篇,并是央视《法律讲堂》栏目的主讲嘉宾。
如果可以将中国古代历史看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南北朝时光就像极了他的青春期。
当散布在长江黄河等地的文明之火,孕育出完备的国家形态后,中国就如呱呱落地的婴儿,开始涂抹自己的历史长卷。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婴儿期和大秦、两汉的孩童期,中国在3世纪(东汉末年)迈入了青春期。正如每个自然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迷茫、躁动,才能走出种种不确定,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中国在从3世纪初到6世纪后期的300多年里,经历了反复的分裂混乱和南北征伐,迎来了隋唐时期的辉煌。而南北朝(420年到589年)是这段历史青春期的高潮,散发着浓郁的叛逆气息。
南北朝的170年间,中国从南北对峙、北方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盛世,期间难以确数的皇冠落地、权贵身首异处,华丽的鲜血横飞;烽火硝烟起了又散,散了又起,多少生灵涂炭;几代人筚路蓝缕,走向希望和危险并存的未知地域。北方游牧民族跳下马匹,来到黄河岸边置地耕耘,中原汉族百姓则携家带口,深入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继续世外桃源般的梦想。那是普罗大众的梦想,读书人的梦想是实现个人价值、继而国泰民安,而最高统治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天下一统的追求。美好的梦想,是乱世中最耀眼的光彩,虽然一再遭致残酷现实的打击,却支撑了当时无数人的人生,让他们能够冲出动乱,挺立在严冬之中,并且穿透千年尘埃,闪耀到了今日。
如今,南北朝以分裂动乱而著称。青春期以躁动和叛逆而著称。两者有共通之处,都是一个“乱”字,思想观念没有成型,各种思潮在脑海中交杂搅动;感觉体内充满力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股力量;不断地吸收外界新信息,还不知道如何内化为自己所有。也因为如此,青春期看似迷乱,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期,乱中孕育着成熟的种子。历史学界对南北朝的评价,也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在破坏的同时稳步建设。
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地区。各民族间相互碰撞,激烈征伐,有矛盾,有战争,个别时候甚至表现为残酷的屠戮,但各民族之间更有相互欣赏和学习。汉族农夫觉得游牧民族的服装更实用,少数民族的奶酪、胡饼美味可口。少数民族也逐渐认识到汉族的政治制度能满足统治需要,首领们则喜欢上汉族政治制度集权和专制的特点——它们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权力欲。入驻中原长久了后,汉族的农耕传统、诗词歌赋也进入了少数民族的血液。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汉化,就是这个潮流的表现。他的汉化是全面的、彻底的、激进的改革,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如今,显赫一时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看似无迹可寻,但却是如今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基因之一。
南北朝是一个在社会结构上“试错”的时期。世袭门阀在南北朝稳固发展,大家族垄断了政权、霸占肥田良产,政治保障经济,并且公权力世袭化,传子及孙。出身打倒一切,将能力、品德、功绩等踩下脚下。世族子弟不劳而获,富贵一生,汉族人家终日奔波劳累,还要为生计发愁。中国社会的等级开始固化,冻结了社会流动性。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表面上登峰造极,却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清要显贵的官职都被世族子弟占据着,但实职实权渐渐流入寒族子弟的手中。后期,出身卑微的人才越来越能够凭借自身努力飞黄腾达。世族门阀的势力在事实上削弱了,这个制度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创建,公开选才取代了门阀世袭。科举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发明,可算是在南北朝门阀制度“试错”之后的正确创举,保障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公正。
南北朝还是一个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正如思想没有定型的叛逆少年都要经历迷茫徘徊和辨伪存真的青春期一样。南北朝在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举足轻重。
竹林七贤的癫狂不羁,可以解读为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威的藐视和反抗,何尝不是暴露了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对自身、对世界、对两者关系认识的迷茫与徘徊。南北朝时代,两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归于沉寂。讲求报应和避世的佛学思想大放异彩。佛教飞速发展,大批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佛学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各个方面。后世蔚为壮观的北方佛像石刻和隐现在江南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这个时期佛教大兴的例证。儒学好比是中国这个少年郎之前的主导思想,如今面临严峻挑战——正如每个少年郎的思想在青春期都会遭遇危机一样。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接纳了玄学、佛学等的养分,儒生们也虚心与僧侣等交游,适应了时局的变化,继续保持了主导思想地位。土生土长的道教则继续发展,组织更加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儒、释、道三者共同主导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格局开始形成。不同的人、个人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三者中找到思想的养分乃至归宿。
具体到文化上,乱世和盛世一样,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南北朝既有“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代出自蓟北门行》)的混乱,让文人们“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可也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清丽灵动,也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阔寥恬静。
骈文统治着南北朝的文坛。南朝的谢灵运、谢眺出身世族豪门,作品传诵一时,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作品往往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南方的吴歌越曲明丽柔婉,北方则稍逊风骚。但北方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刺勒民歌。北方民歌质朴刚健,情意真切,同时不乏其他类型的作品,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还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庾信的《哀江南赋》糅合了跌宕剧变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个人际遇,融合了南方成熟精致的文学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南北朝的文坛,为迎接唐朝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书是“历史中国”系列中的一册。抱着“全面还原历史”的宗旨,笔者分50个章节,尽可能还原南北朝的方方面面。这些章节兼顾时间先后顺序和专题的性质,连贯起来阅读可算是南北朝的通史,单独阅读每个章节又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内容的全面性和阅读的可拆分,可算是本书的鲜明特点。
长大后的我们时常还会回顾青春期,寻找我们性格、观念等成型的路径,思考我们一些言行的原因。我们翻阅历史的目的,也是古为今用,让历史关照现实。我们重新阅读南北朝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文化成型的脉络,理清中国大历史的发展。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若干现实的影子——那就是在南北朝种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子开出来的鲜花。
翻过这一页吧,去看看幼年中国是如何走过懵懂和躁动、迷茫和动荡,成长为成熟温润的青年的!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有一个非常直接的感受: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大势”与人性的“小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阅读体验。在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政治角逐的背后,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刻画那些普通人在动荡中的情感纠葛——忠诚与背叛、爱情与责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种对人性的洞察,使得冰冷的史料变得可感、可亲。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人在其中如何自处”。书中那些关键人物的抉择,常常让人陷入沉思:如果是我,会如何选择?这种强烈的互动感和共情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作品的重要标准。总而言之,它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扎实的史学功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复杂多变时代的独特窗口,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磅礴的气势,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完全不同于当前市面上很多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作者似乎对史料的把握极为了解,能够在严肃的考据和流畅的文学表达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重大战役或政治事件时所采用的排比和对仗,那种强烈的节奏感和画面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举例来说,对某些关键人物的心理描写,不矫揉造作,而是用极富张力的意象来体现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显得尤为高明。这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燥史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史诗。每次合上书卷,脑海中都会自动回放出那些气势恢宏的场景,仿佛被施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魔力。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美感完美融合的写法,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能被其文字的魅力所吸引,一气呵成地读下去。
评分这部作品在细节捕捉方面做得极其到位,让人感觉到作者对那个年代的生活肌理有着深厚的了解。从宫廷宴饮的奢靡到民间疾苦的叹息,从服饰礼仪的变迁到边疆屯垦的艰辛,这些鲜活的“烟火气”构成了历史的底色。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了血肉和温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物质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穿插描述,这使得阅读体验极其立体。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香料味,感受到衣料的触感,甚至能想象出不同阶层人们日常的烦恼与希冀。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雕细琢,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代入感,让读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这种叙事层次的丰富性,是很多同类作品所欠缺的,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对这类聚焦于特定历史断代的著作通常抱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容易陷入对史实的堆砌或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度渲染。然而,这部作品在处理历史复杂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度。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和个人局限性。尤其是对权力更迭时期,那种"墙倒众人推,鼓不打自鸣"的微妙政治生态,描摹得入骨三分。它提醒读者,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故事,而是无数灰色地带和妥协的结果。作者对于不同派系、地域势力之间微妙关系的梳理,清晰且有逻辑,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时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局势的脉络。这种对历史多维度的尊重和呈现方式,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格外凝重和公正,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反思,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
评分这部历史作品的叙事功力实在令人叹服,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史官,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波澜壮阔又暗流涌动的时代图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关注,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的个体心灵刻画,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权谋斗争的描绘,并非简单的人物对立,而是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人性博弈,使得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宿命的张力和逻辑的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被卷入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之中,耳畔仿佛响起了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了繁华背后潜藏的危机。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远超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充满细节和情感的时代全景画卷,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磅礴之余,也对那些时代弄潮儿的智慧与无奈深有感触。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跟随书中人物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那个“动荡年代”深刻的体悟。
评分金戈铁马繁花落 南北朝的动荡年代
评分好不错不错?
评分《倾巢之下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世家》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诸多政治世家的悲欢浮沉,从底层草根跃升为皇亲国戚的西汉卫青家族、汉朝开花唐朝结果的陇西李家、叔侄在三个国家保持实权的三国诸葛家族、近代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家族,还有魏晋时期那些世族大家,每户人家都有各自的故事,兴衰有迹。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太子司马衷要娶亲的时候,许多人推荐贾充的女儿。晋武帝司马炎则想为傻瓜太子娶另一个功臣卫瓘的女儿为妃子。他告诉杨皇后:“卫家的女儿和贾家的女儿,优劣实在是泾渭分明。贾家夫人好妒残暴,生子不多,生的女儿又黑又丑、身材短小。卫家夫人贤惠,多子多孙,生的女儿白皙漂亮,身材修长。你说该选谁呢?”但是杨皇后平时被贾氏及其党羽包围,收了很多好处,听了很多好话,坚持要娶贾氏的女儿。大臣荀顗、荀勖两人又在外面起哄,说贾充女儿的贤惠和美丽。司马炎考虑到贾、杨、荀等家都是朝廷的支柱重臣,这才改变主意,决定迎娶贾充的女儿。
评分挺好看的一本书,内容很不错
评分作者的这个系列都收入了,很好的书。
评分七个强人家族的兴衷,虎父无犬子,龙兄虎弟。
评分《江山的来历:中国王朝的建国故事》是浙江省著名作家张程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论文集,主要评述各封建王朝的兴衰教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