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繁花落 南北朝的动荡年代

金戈铁马繁花落 南北朝的动荡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程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南北朝
  • 动荡
  • 战争
  • 权谋
  • 繁华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史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79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7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段神秘的历史,战乱纷纷、铁马金戈、英雄辈出;一个浪漫的时代,吴声艳曲、衣冠风流、流风余韵;一份深沉的情怀,北地悲歌,胡风彪悍,诗意悲情——尘一样的南北朝!

内容简介

  南北朝,是一个大破坏的乱世,也是一个大融合的盛世;是一个分裂了两百年的铁血时代,也是一段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光辉岁月。《金戈铁马繁花落南北朝的动荡年代》再现了5到6世纪,中国从南北对峙、东西分裂,到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金戈铁马繁花落 南北朝的动荡年代》中有草原民族拓跋鲜卑的崛起、衰落与消亡,有一代代被权力击垮的南朝皇帝的变态,有边关小兵高欢的艰难奋斗与失意,有江南的烟雨柔情和在温柔乡中的魂断命丧,更有一个民族的挣扎、迷茫与蜕变。这是一曲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时期的悲歌壮曲,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重温与铭记。

作者简介

  张程,职业编辑,业余作者。曾出版《三国大外交》《泛权力》《衙门口》等图书,并翻译有《中国人本色》等书。在多家报刊、网站发表文章多篇,并是央视《法律讲堂》栏目的主讲嘉宾。

目录

前言重温年少叛逆的中国/001
一主角是这样炼成的/001
二拓跋焘的赫赫武功/008
三最后一个史官:崔浩/016
四成也太后:千古一后冯太后/023
五到洛阳去,到汉人的地方去!/029
六谁阻挡汉化就让谁灭亡/037
七草根做皇帝/044
八君臣关系永远是个大难题/050
九元嘉之治,不过如此/057
十战场有风险,北伐需谨慎 /065
十一刘家的精神病史:精神病开始发作/072
十二刘家的精神病史:一个都不正常/078
十三刘家的精神病史:没有最坏,只有更坏/084
十四七夕夜弑君事件/091
十五刘宋王朝的背水一战/097
十六萧子良谋位:书呆子斗不过实干家/104
十七萧鸾篡位:爷爷夺了孙子的皇位/110
十八变态皇帝代代有,南朝特别多/116
十九萧衍防卫过当,当上了皇帝/123
二十盛极而衰,北魏也不能幸免/131
二十一南北方又打起来了!/138
二十二战场无赢家,大家都歇了吧/145
二十三亡也太后:胡作非为胡太后/152
二十四北魏社会分裂了/158
二十五六镇起义:大动乱中的小人物/163
二十六河阴之变: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170
二十七河阴之变:大屠杀如何善后?/176
二十八战神传说:陈庆之/182
二十九小皇帝手刃大权臣/190
三十高欢“欢”起来/195
三十一一次逃亡导致的帝国分裂/201
三十二两魏争锋:一年一小打,三年一大打/207
三十三战争是发展最大的动力/213
三十四癫狂高洋与傀儡羔羊/220
三十五傀儡皇帝不是好当的/228
三十六“佛门天子”萧衍/234
三十七昭明太子萧统/242
三十八侯景之乱:八百残兵攻梁/250
三十九侯景之乱:不是侯景太厉害,而是南梁太窝囊/257
四十侯景之乱:权力大过亲情/265
四十一萧詧:自己挖坑埋自己/272
四十二如何看待陈朝的篡国?/279
四十三北齐是怎么败下去的?/286
四十四又是统一,北周灭亡北齐/292
四十五又是政变,这回主角是杨坚/299
四十六金陵王气黯然收/308
四十七王羲之父子/320
四十八大文豪、大狂人谢灵运之死/327
四十九旧时王谢门前燕/332
五十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站稳脚跟的/339
说说南北朝官场的“临时工”/346
南北朝历史年表/352
参考文献/360


精彩书摘

  拓跋焘这个人果敢英武,事业成功,但性格上有项缺陷,就是脾气暴躁。人到中年以后,拓跋焘的脾气越来越差。一般人发脾气的时候,也就是砸砸东西,最多打打人。拓跋焘发脾气,后果就很严重了。他每回生气都杀人,而且诛戮过多,造成他身边的人终日战战兢兢,担心什么时候自己就成了喜怒无常的皇帝的刀下鬼了。拓跋焘也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但就是改不了暴躁的脾气。
  话说,拓跋焘干事情亲力亲为,经常领兵在外,留太子拓跋晃在首都平城监国,主持政府运转。拓跋晃年纪大了,身边自然聚集了一批人辅佐他。但是拓跋焘又不放心让太子去做,而是信任太监宗爱,放任宗爱留在平城宫中胡作非为。拓跋晃集团不时限制宗爱,双方就产生了矛盾。
  正平二年(452年)的时候,宗爱向拓跋焘进谗言,诬陷太子身边的辅佐大臣们行为不轨。拓跋焘不辨真伪,就处死了他们。太子拓跋晃大为惊恐,担心父皇接下来就要对自己开刀了,竟然惊惧而死,年仅24岁。事后查明,太子及其身边的人都没有什么不轨的行为。拓跋焘追悔莫及,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下嚎啕大哭。
  这下子,轮到宗爱害怕了。他害怕拓跋焘治自己的诬陷之罪,决定先下手为强。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宗爱趁拓跋焘熟睡之时,将他杀死在床上。北魏的一代雄主,一个面对数万敌军铁骑面不改色、驰骋南北浴血百战的拓跋焘稀里糊涂地死在了亲信的太监手中,时年45岁。
  北魏史书对拓跋焘做了极高的评价:“世祖(拓跋焘的庙号)聪明雄断,威豪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等于是将拓跋焘看做是开创北魏百年基业的领袖。就是被拓跋焘打得够呛的刘宋王朝,也对他做了很高的肯定,说拓跋焘是“英图武略,事驾前古”。
  崔浩,出生于著名的清河(今河北清河)崔氏。作为北方首屈一指的世族大家,清河崔氏在晋末的大动乱中兵没有随大溜南迁,选择留在北方。为了笼络北方的汉族百姓,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建政后,纷纷延揽滞留北方的世族子弟入仕。清河崔氏门第高、声望隆,自然是重点“统战对象”。
  崔浩的曾祖父崔悦、祖父崔潜就分别在后赵、前燕做官。父亲崔宏先是在前秦做官,前秦灭亡后他颠沛流亡。崔宏一度有意投奔东晋,一路向南跑去,结果在泰山被乱军扣留。之后,崔宏被后燕政府任用。拓跋鲜卑兴起,大肆进攻后燕的河北州县。崔宏当时在担任高阳内史,大兵压境后弃官而逃。拓跋珪久闻清河崔氏的名声,派骑兵追赶,硬是把崔宏追到,拉入北魏政府做官。崔宏的经历简直是北方大世族的一部磨难史。患难生活让他养成了低调谨慎的作风。崔宏在北魏朝廷言行委婉曲折,不树敌,也不攀附权贵。拓跋珪晚年动辄斥责大臣,崔宏却安然无事,最后荣封白马公,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崔浩就是白马公崔宏的儿子。他没有经历过父亲那样的磨难,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长大的。崔浩从小博览群书,喜好文学,二十岁就入仕,在拓跋珪身边做官。拓跋珪死后,继位的拓跋嗣很信任崔浩,赐爵武城子,常常让他为自己讲授经书。崔浩得宠,能够和拓跋嗣同车出行,参与军国机密,引起了鲜卑贵族的羡慕。拓跋嗣立拓跋焘为皇太子时,就指定长孙篙、奚斤、安同为左辅,崔浩、穆观、丘堆为右弼。这六个辅政大臣除了崔浩外,都是鲜卑贵族。拓跋嗣死后,崔浩很快遭到鲜卑贵族排挤,被罢免职务。但拓跋焘在行政和征战过程中,日益觉得需要一个精通汉族制度、善于谋划的大臣,离不开崔浩。崔浩在进攻柔然、灭亡大夏、征服河西和处理与南朝的关系方面,给拓跋焘出了很多好主意。北魏政府仿行汉族礼仪制度,崔浩也起了重要作用。《魏书》就说:“朝廷礼仪,优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关于浩”,看来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一次,拓跋焘接见归附的几百名高车酋长,指着崔浩说:“你们看看他,身材瘦小,拉不开弓,提不起枪,但肚子里却有满腹甲兵。朕打的这些胜仗,都有他指点的功劳。”拓跋焘还下令各位尚书有不能定夺的军国大计,先问问崔浩,然后施行。除了政治上信任,拓跋焘在生活上也很亲近崔浩。他不时到崔浩家中请教问题,事先也不打招呼。仓促之间,崔浩接待皇帝难免手忙脚乱,只能用家常菜招待皇帝。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地拿起来就吃。同样,崔浩也被允许可以进入皇宫的任何地方,其中就包括拓跋焘的卧室。
  皇帝对大臣信任到这样程度,古今罕见。那么,既然崔浩掌握了朝廷大权,拓跋焘又无比亲信他,他怎么就遭到了斩首示众的噩运呢?
  这得从当时北魏的民族矛盾严重和崔浩张扬耿直的作风两方面来说。
  元徽五年(477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建康城酷热难奈。中领军萧道成体态过胖,解衣袒腹地在家里堂中纳凉、睡午觉。
  突然,萧家门口出现了一群蹑手蹑脚的年轻人。他们衣着华丽,容貌形态不像一般人家的子弟,但却行为猥琐,对着萧家大门张头探脑,分明又是一群市井无赖的模样。尤其是领头的年轻人,十三四岁光景,特别显眼,招人怀疑。这群人的确不是一般人,而是当朝皇帝刘昱和他们的一帮侍卫。这天,好动荒唐的刘昱出宫游玩时,经过萧道成的领军府,突然想进去戏弄一下这位老将军。
  领军府有警卫认识皇帝,要行礼迎接,刘昱示意警卫不要惊动他人。他带着一行侍卫轻声细语地直入萧家正堂。刘昱一眼看到酣睡的胖子将军,好奇地揭开帐子欣赏起袒胸露肚的萧道成来,只见萧道成的肚子硕大滚圆,肚脐眼像鸡蛋一般大,刘昱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惊醒了萧道成。萧道成睁眼见是小皇帝亲临府邸,以为出什么大事了,急忙起身要穿衣行礼。刘昱摇摇手说:“你的肚子是个很好的箭靶子,正好让我试试箭法。”
  萧道成惊讶地还没回过神来,刘昱就命令左右架起萧道成站到几步开外,要用他的腹部当箭靶,肚脐眼当靶心练习箭法。刘昱还有模有样地拿起弓箭,摆出姿势就要射。
  萧道成吓得魂飞魄散,慌忙用手捂住肚脐,大声申辩说:“老臣无罪,为何要射杀我?”
  刘昱也不搭理,拉满弦就要放箭。千钧一发之间,随从的皇家卫队长王天恩进言道:“萧领军的肚子真是一个好靶子,可以供皇上练习射技。但是如果一箭下去将萧领军射死了,以后皇上就没有这么好的靶子了。皇上不如将箭头拔去,用秃箭射。”
  刘昱想想觉得有道理,于是拔掉箭头,张弓就射。那一箭正中萧道成的肚脐眼,痛得他嗷嗷大叫。小皇帝刘昱却哈哈大笑。王天恩等人连忙拍马屁说:“陛下神射无双,一箭中的。”刘昱更加高兴了,玩得尽兴后扔下敢怒不敢言的萧道成扬长而去。
  回去的路上,刘昱想起刚才萧道成的神态又发起怒来。回到宫中,刘昱咬牙切齿地叫唤:“明天就去杀掉萧道成。”他还磨起剑来,一副明天亲力亲为的架势。宫中早有人告诉了他的生母陈太妃,陈太妃匆忙赶过来制止儿子。她骂道:“萧道成统领禁军,是国家的功臣。你杀了他,谁还为国家出力啊!”刘昱挺怕母亲的,一琢磨她教训的有道理,也就把杀萧道成的事情搁到一边去了。
  这里要详细介绍一下萧道成。在刘宋荒唐的朝政和不断加剧的内乱中,萧道成登上政治中心舞台,摄取了越来越大的权力。
  萧道成,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峄城)人,祖先在西晋末年南迁,寓居武进(今江苏丹阳)。萧道成元嘉四年(427年)出生于职业军人家庭。父亲萧承之历经战争,因战功一步步升迁为刘宋王朝的右军将军。萧道成年幼的时候曾经学习儒学,但在他14岁那年发生了彭城王刘义康被废黜事件,父亲的部队要移防豫章,萧道成只好放弃学业,正式参军跟随父亲去江西。萧道成先后历经大小数十战,为刘宋王朝出生入死,官职和权力逐步得到提升。刘彧泰始四年(468年),他正式成为南兖州刺史,先是镇守广陵,后来移镇淮阴,成为南方对北魏作战的前线指挥官。
  不知道是恶作剧,还是有心陷害,建康城一度出现了“萧道成当为天子”的流言。刘彧原本就觉得萧道成相貌出众,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听到民间流言后更加怀疑前线的萧道成有野心,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了。他决定试探一下萧道成,于是千里迢迢派遣使者送给萧道成一壶酒。萧道成戎装出迎使者,谢过天恩后,毫不怀疑地仰面喝下御酒。听完使者的回报,刘彧判断萧道成不会造反,于是放过了他。
  当时的萧道成还是一位忠心的前线将领,无奈猜忌成性的刘彧老是怀疑他,弄得他非常郁闷。萧道成曾经写过一首《群鹤咏》。全诗只有四句:“大风舞遥翩,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他用鹤的迎风高飞,当空鸣叫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宏才大略。遗憾的是,因为受到朝堂的约束,难以真正展翅高飞,无奈成为君王的观赏动物。可见,虽然地位和权力得到升迁,但萧道成的心情并不愉悦。
  泰始七年(471年),宋明帝刘彧病重,派人召萧道成入京。前线部将都觉得此行凶多吉少,为萧道成担心。萧道成清醒地分析道:“诸位都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当今皇上诛杀兄弟,而太子稚弱。皇帝病重,正在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既想寻找辅政大臣,又不想威胁到太子的地位。皇上召我,我正应该迅速应召,如果迟迟不去,反而是自取其祸啊。”接下去,萧道成又讲了一段大逆不道的话,充分暴露了他心中已经萌发的不臣之心。他说:“皇室骨肉相害,非灵长之运。国家祸难将起,各位要和我一起出力同心啊。”
  ……

前言/序言

  如果可以将中国古代历史看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南北朝时光就像极了他的青春期。
  当散布在长江黄河等地的文明之火,孕育出完备的国家形态后,中国就如呱呱落地的婴儿,开始涂抹自己的历史长卷。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婴儿期和大秦、两汉的孩童期,中国在3世纪(东汉末年)迈入了青春期。正如每个自然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迷茫、躁动,才能走出种种不确定,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中国在从3世纪初到6世纪后期的300多年里,经历了反复的分裂混乱和南北征伐,迎来了隋唐时期的辉煌。而南北朝(420年到589年)是这段历史青春期的高潮,散发着浓郁的叛逆气息。
  南北朝的170年间,中国从南北对峙、北方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盛世,期间难以确数的皇冠落地、权贵身首异处,华丽的鲜血横飞;烽火硝烟起了又散,散了又起,多少生灵涂炭;几代人筚路蓝缕,走向希望和危险并存的未知地域。北方游牧民族跳下马匹,来到黄河岸边置地耕耘,中原汉族百姓则携家带口,深入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继续世外桃源般的梦想。那是普罗大众的梦想,读书人的梦想是实现个人价值、继而国泰民安,而最高统治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天下一统的追求。美好的梦想,是乱世中最耀眼的光彩,虽然一再遭致残酷现实的打击,却支撑了当时无数人的人生,让他们能够冲出动乱,挺立在严冬之中,并且穿透千年尘埃,闪耀到了今日。
  如今,南北朝以分裂动乱而著称。青春期以躁动和叛逆而著称。两者有共通之处,都是一个“乱”字,思想观念没有成型,各种思潮在脑海中交杂搅动;感觉体内充满力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股力量;不断地吸收外界新信息,还不知道如何内化为自己所有。也因为如此,青春期看似迷乱,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期,乱中孕育着成熟的种子。历史学界对南北朝的评价,也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在破坏的同时稳步建设。
  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地区。各民族间相互碰撞,激烈征伐,有矛盾,有战争,个别时候甚至表现为残酷的屠戮,但各民族之间更有相互欣赏和学习。汉族农夫觉得游牧民族的服装更实用,少数民族的奶酪、胡饼美味可口。少数民族也逐渐认识到汉族的政治制度能满足统治需要,首领们则喜欢上汉族政治制度集权和专制的特点——它们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权力欲。入驻中原长久了后,汉族的农耕传统、诗词歌赋也进入了少数民族的血液。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汉化,就是这个潮流的表现。他的汉化是全面的、彻底的、激进的改革,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如今,显赫一时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看似无迹可寻,但却是如今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基因之一。
  南北朝是一个在社会结构上“试错”的时期。世袭门阀在南北朝稳固发展,大家族垄断了政权、霸占肥田良产,政治保障经济,并且公权力世袭化,传子及孙。出身打倒一切,将能力、品德、功绩等踩下脚下。世族子弟不劳而获,富贵一生,汉族人家终日奔波劳累,还要为生计发愁。中国社会的等级开始固化,冻结了社会流动性。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表面上登峰造极,却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清要显贵的官职都被世族子弟占据着,但实职实权渐渐流入寒族子弟的手中。后期,出身卑微的人才越来越能够凭借自身努力飞黄腾达。世族门阀的势力在事实上削弱了,这个制度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创建,公开选才取代了门阀世袭。科举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发明,可算是在南北朝门阀制度“试错”之后的正确创举,保障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公正。
  南北朝还是一个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正如思想没有定型的叛逆少年都要经历迷茫徘徊和辨伪存真的青春期一样。南北朝在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举足轻重。
  竹林七贤的癫狂不羁,可以解读为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威的藐视和反抗,何尝不是暴露了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对自身、对世界、对两者关系认识的迷茫与徘徊。南北朝时代,两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归于沉寂。讲求报应和避世的佛学思想大放异彩。佛教飞速发展,大批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佛学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各个方面。后世蔚为壮观的北方佛像石刻和隐现在江南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这个时期佛教大兴的例证。儒学好比是中国这个少年郎之前的主导思想,如今面临严峻挑战——正如每个少年郎的思想在青春期都会遭遇危机一样。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接纳了玄学、佛学等的养分,儒生们也虚心与僧侣等交游,适应了时局的变化,继续保持了主导思想地位。土生土长的道教则继续发展,组织更加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儒、释、道三者共同主导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格局开始形成。不同的人、个人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三者中找到思想的养分乃至归宿。
  具体到文化上,乱世和盛世一样,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南北朝既有“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代出自蓟北门行》)的混乱,让文人们“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可也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清丽灵动,也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阔寥恬静。
  骈文统治着南北朝的文坛。南朝的谢灵运、谢眺出身世族豪门,作品传诵一时,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作品往往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南方的吴歌越曲明丽柔婉,北方则稍逊风骚。但北方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刺勒民歌。北方民歌质朴刚健,情意真切,同时不乏其他类型的作品,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还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庾信的《哀江南赋》糅合了跌宕剧变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个人际遇,融合了南方成熟精致的文学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南北朝的文坛,为迎接唐朝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书是“历史中国”系列中的一册。抱着“全面还原历史”的宗旨,笔者分50个章节,尽可能还原南北朝的方方面面。这些章节兼顾时间先后顺序和专题的性质,连贯起来阅读可算是南北朝的通史,单独阅读每个章节又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内容的全面性和阅读的可拆分,可算是本书的鲜明特点。
  长大后的我们时常还会回顾青春期,寻找我们性格、观念等成型的路径,思考我们一些言行的原因。我们翻阅历史的目的,也是古为今用,让历史关照现实。我们重新阅读南北朝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文化成型的脉络,理清中国大历史的发展。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若干现实的影子——那就是在南北朝种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子开出来的鲜花。
  翻过这一页吧,去看看幼年中国是如何走过懵懂和躁动、迷茫和动荡,成长为成熟温润的青年的!


《沧海桑田:帝国兴衰的千年史诗》 一部恢弘壮阔、洞察幽微的全球帝国兴衰编年史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富有历史感的笔名] --- 引言:文明的潮汐与不朽的权力迷思 人类文明的进程,如同浩瀚的海洋,充满了潮起潮落、波澜壮阔的景象。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些曾经主宰广袤疆域、深刻塑造了文化面貌的伟大帝国。它们从卑微的起源中崛起,历经辉煌的巅峰,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向衰亡或转型。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一次深入的、跨越大陆与时代的思想探险,旨在剖析权力、制度、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复杂交织的作用机制,揭示帝国兴衰的永恒法则与独特变奏。 第一部分:起源的熔炉——从城邦到霸权 本卷聚焦于帝国建立初期的动力学。我们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如何孕育出第一个具备区域影响力的帝国——阿卡德,以及古埃及法老制度如何将尼罗河的自然恩赐转化为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稳定。重点分析了早期帝国在军事组织、资源调配以及意识形态构建上的关键创新。 军事革命与整合技术: 探讨了青铜时代技术(如战车)如何成为早期扩张的决定性因素。对比了亚述帝国冷酷高效的军事机器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后勤保障和道路建设上的革命性成就,后者如何构建了一个“万王之王”的有效治理框架。 神权与世俗的平衡: 深入分析了帝国统治者如何通过宣称神授权力来巩固对多元文化人群的统治。重点研究了埃及的“玛特”概念与罗马“元首制”的演变,后者如何巧妙地将共和制的残余与君主制的实际权力相结合。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制度韧性 帝国的强大并非仅依赖武力,更在于其制度的适应性与韧性。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创造了持久繁荣的黄金时代,剖析其法律体系、经济模式与文化融合政策。 罗马法的千年遗产: 详细梳理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期间,法律体系的成熟过程。讨论了《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进,分析了罗马公民权制度如何作为一种有效的“软实力”工具,将征服之地纳入其政治共同体。 汉朝的文官体制与儒家正统: 考察了秦的统一后,汉代如何确立了以察举制、郡县制和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分析了这一体系如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展现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即使在分裂时期,也作为一种“政治蓝图”被后世继承。 跨大陆贸易网络的构建: 重点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兴起,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技术、宗教和疾病传播的动脉。研究了帕提亚和贵霜帝国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扮演的关键中间人角色,以及这种贸易模式对帝国税收和城市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结构性压力与内部张力 盛极必衰,帝国的衰落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累积的内部矛盾与外部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本卷将集中分析帝国生命周期后期的结构性缺陷。 财政崩溃与货币贬值: 以中晚期罗马帝国为例,深入探讨了持续的边境战争、庞大的军队供养压力以及贵金属稀缺如何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分析了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如价格管制和强制征收,及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反噬效应。 精英阶层的固化与腐败: 研究了贵族阶层如何通过世袭化和对资源的垄断,阻碍了社会流动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效率。对比了拜占庭帝国后期宦官集团的崛起,以及萨珊波斯贵族对王权的制约,揭示了特权阶层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侵蚀。 “蛮族”的定义与边疆管理: 重新审视了“蛮族”入侵的概念,探讨了边疆地区的原住民如何从外部威胁转变为内部参与者。分析了帝国在边疆地区采取的“分而治之”策略的最终失效,以及大规模移民和内部的军事化进程如何削弱了帝国的文化认同核心。 第四部分:转型与遗产——帝国的延续与消亡 本卷探讨了那些被认为是“衰亡”的帝国,如何以新的形式在地理和文化上延续了其核心要素,以及那些未能成功转型的案例。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萨珊/拜占庭的遗产: 考察了阿拉伯帝国的快速崛起,并非简单地摧毁了波斯和拜占庭的旧秩序,而是继承了大量行政经验、法律知识和城市结构,加速了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化与整合。 分裂的后果: 专注于探讨大帝国分裂后留下的真空及其后果。分析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陷入的长期碎片化状态,以及这种碎片化如何最终催生了新的政治实体——封建制度和城邦共和国。对比了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尽管表面分裂,但文化和制度内核的统一性如何保障了最终的再聚合。 现代性的反思: 最后,本书将视角拉回到当代,探讨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是否真正超越了帝国的逻辑。通过比较殖民帝国的遗产与后殖民时代的权力真空,思考在全球化时代下,大国竞争是否依然遵循着古老帝国的兴衰规律。 结论:历史的镜鉴 《沧海桑田》力图证明,帝国并非是历史的终点,而是人类组织和权力运作的复杂模型。它们的成功在于制度的创新与适应性,而它们的失败往往源于对自身成功模式的僵化固守。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视角,让读者得以穿透具体的朝代更迭,把握权力运行的深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变迁。 --- 本书特色: 跨文明比较研究: 平行对比了罗马、汉、波斯、印加等非线性、地理上分散的帝国体系,挖掘共性与差异。 微观制度透视: 避免宏大叙事陷阱,深入分析税收、水利、兵役等具体制度对帝国寿命的影响。 丰富的史料运用: 结合考古发现、法律文本、私人信件等多维度史料,还原一个立体、有机的古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部作品,我有一个非常直接的感受: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大势”与人性的“小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阅读体验。在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政治角逐的背后,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刻画那些普通人在动荡中的情感纠葛——忠诚与背叛、爱情与责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种对人性的洞察,使得冰冷的史料变得可感、可亲。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人在其中如何自处”。书中那些关键人物的抉择,常常让人陷入沉思:如果是我,会如何选择?这种强烈的互动感和共情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历史作品的重要标准。总而言之,它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扎实的史学功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复杂多变时代的独特窗口,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磅礴的气势,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完全不同于当前市面上很多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作者似乎对史料的把握极为了解,能够在严肃的考据和流畅的文学表达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重大战役或政治事件时所采用的排比和对仗,那种强烈的节奏感和画面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举例来说,对某些关键人物的心理描写,不矫揉造作,而是用极富张力的意象来体现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显得尤为高明。这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枯燥史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史诗。每次合上书卷,脑海中都会自动回放出那些气势恢宏的场景,仿佛被施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魔力。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美感完美融合的写法,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能被其文字的魅力所吸引,一气呵成地读下去。

评分

这部作品在细节捕捉方面做得极其到位,让人感觉到作者对那个年代的生活肌理有着深厚的了解。从宫廷宴饮的奢靡到民间疾苦的叹息,从服饰礼仪的变迁到边疆屯垦的艰辛,这些鲜活的“烟火气”构成了历史的底色。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了血肉和温度。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物质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穿插描述,这使得阅读体验极其立体。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香料味,感受到衣料的触感,甚至能想象出不同阶层人们日常的烦恼与希冀。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雕细琢,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代入感,让读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这种叙事层次的丰富性,是很多同类作品所欠缺的,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我对这类聚焦于特定历史断代的著作通常抱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容易陷入对史实的堆砌或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度渲染。然而,这部作品在处理历史复杂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度。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和个人局限性。尤其是对权力更迭时期,那种"墙倒众人推,鼓不打自鸣"的微妙政治生态,描摹得入骨三分。它提醒读者,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故事,而是无数灰色地带和妥协的结果。作者对于不同派系、地域势力之间微妙关系的梳理,清晰且有逻辑,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时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局势的脉络。这种对历史多维度的尊重和呈现方式,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格外凝重和公正,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反思,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

评分

这部历史作品的叙事功力实在令人叹服,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史官,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波澜壮阔又暗流涌动的时代图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关注,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的个体心灵刻画,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权谋斗争的描绘,并非简单的人物对立,而是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人性博弈,使得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宿命的张力和逻辑的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被卷入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之中,耳畔仿佛响起了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了繁华背后潜藏的危机。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远超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充满细节和情感的时代全景画卷,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磅礴之余,也对那些时代弄潮儿的智慧与无奈深有感触。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跟随书中人物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那个“动荡年代”深刻的体悟。

评分

金戈铁马繁花落 南北朝的动荡年代

评分

好不错不错?

评分

《倾巢之下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世家》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诸多政治世家的悲欢浮沉,从底层草根跃升为皇亲国戚的西汉卫青家族、汉朝开花唐朝结果的陇西李家、叔侄在三个国家保持实权的三国诸葛家族、近代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家族,还有魏晋时期那些世族大家,每户人家都有各自的故事,兴衰有迹。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太子司马衷要娶亲的时候,许多人推荐贾充的女儿。晋武帝司马炎则想为傻瓜太子娶另一个功臣卫瓘的女儿为妃子。他告诉杨皇后:“卫家的女儿和贾家的女儿,优劣实在是泾渭分明。贾家夫人好妒残暴,生子不多,生的女儿又黑又丑、身材短小。卫家夫人贤惠,多子多孙,生的女儿白皙漂亮,身材修长。你说该选谁呢?”但是杨皇后平时被贾氏及其党羽包围,收了很多好处,听了很多好话,坚持要娶贾氏的女儿。大臣荀顗、荀勖两人又在外面起哄,说贾充女儿的贤惠和美丽。司马炎考虑到贾、杨、荀等家都是朝廷的支柱重臣,这才改变主意,决定迎娶贾充的女儿。

评分

挺好看的一本书,内容很不错

评分

作者的这个系列都收入了,很好的书。

评分

七个强人家族的兴衷,虎父无犬子,龙兄虎弟。

评分

《江山的来历:中国王朝的建国故事》是浙江省著名作家张程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论文集,主要评述各封建王朝的兴衰教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