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观点。另附其残稿“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前言/序言
《陈鼓应著作集》总序
陈鼓应
一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这期间,两岸历经对立与交流的种种曲折。我的现实人生与学术人生亦颇多波折,两者交互抵触,有时又能相互彰显——现实人生的坎坷,常使学术路途中断,但我“困”而知之,不断激发求知的动能,进而丰富着我的学术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两类:一是学术专著,二是时感性的文章。后者将以《鼓应文存》为名,另外编成一个系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论广场》、《台大哲学系事件》、《走进白色恐怖》、《台湾民主运动的脚步》等著作。这一系列反映着我所处的境遇与时代的路痕。
我的专业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家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悲剧哲学家尼采》是我的第一本书,这本小书奠定了我学术的基础,接着是《庄子浅说》,用力较深的则是费时多年的《庄子今注今译》。可以说,从尼采到庄子,是我学术路程的一条主线。借着他们,我将现实关怀与学术人生联系在一起。
二
大学期间,受先师方东美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影响,我体会到,如果不能了解一个民族的灾难,也就不能理解这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个体生命也是如此,正如叔本华所说:“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我的现实人生与学术人生就是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下并行演进着,恰恰体现了老子祸福相依的哲理。
中青年期间,我常处于逆境中,尼采的冲创意志和庄子在“困苦”中保持定力与超越的心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我迎难而进,永葆生命的昂扬气概。
台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白色恐怖,我在这一时期的学术著作反映了我内心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在文献和学术论著方面打下基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那段时空中,我虽然经受着现实环境的冲击,却还能积极地参与学术、文化上的反思。透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诠释,我不仅得到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还表达了对极端化与绝对化的神权思想的反感,阐发了对威权体制下的人身崇拜和造神运动的批判。这一时期,我以尼采和庄子为主的论著,都反映了“任其性命之情”的倾向。接下来,《道家的人文精神》和《庄子的人性论》两书的内容,又可以说是“安其性命之情”的展现。
三
《陈鼓应著作集》共二十本,它们分别在海峡两岸不同的时空中写成。有关尼采哲学和存在主义的介绍以及老、庄的注译,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台大校园里完成的。1973年春夏,因为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我和王晓波在“台大哲学系”事件中首遭整肃。自此以后,我的学术人生被迫中断十余年,直到1984年才在北京大学重启学术生涯。
在北大哲学系执教期间,我除了陆续完成道家各派典籍的诠释,也针对当时大陆学界的研究现状,着力于围绕以下三个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并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陆续发表相关论作:第一是中国哲学开端的议题;第二是《易传》的学派归属问题;第三是理学开山祖的问题。这三个重要的议题构成了我的《道家哲学主干说》的中心议题,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本学术专著。
“9?11事件”之后,整个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就像司马迁所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也像泰戈尔《演讲集》中对西方思维方式的描述:“西方人习惯于按照人们所归属的半球不同,而将人类世界断然划分为好的和坏的。这种傲慢的分裂精神严重地伤害了我们,给我国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事实上,战争与冲突的根源多在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为此,我更愿意站在地球村的视角思考问题。中国哲学儒、墨、道、法各家,传承数千年而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各有其普世的价值。这种普世价值,是指在人文精神的照耀下,老、孔、墨、庄的思想都散发出普世的情怀,即老子的贵柔及其宽容心态、孔子的恕道及其家庭伦理、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庄子的艺术人生和齐物精神。
四
我们这一代都在内忧外患中度过重重的困境,我生长在动荡时代的福建客家山区。从我有记忆开始,日本军机就在我的家乡频繁轰炸,导致平民死伤无数,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由于长时期目击了强权带给人类灾难的战争,逃难、流离、思乡之情始终扰动在我的生命中。然而,尼采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庄子》的“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的洒脱心境,却赋予了我在困境中思索与写作的动力,使我能够在尼采的思想中,寻找到精神的家园,在《庄子》的天地中,寻找到心灵的故乡。
五
台大校园和北大校园是我这一生学术活动的中心点。我从台大哲学系退休之后,晚年又重返北大哲学系任教,有赖于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的邀约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鹏程瀚宇公司孙宝良总经理帮我安顿入住到北大中关新园寓所,使我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安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一套著作集系列的筹划和出版,是由北京中华书局顾青总编辑积极促成的。对于上述诸位的雅情高谊,我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除了少数的几部书稿,著作集中的大部分书稿都曾在两岸出版过,此次汇编再版,都以最新或经过修订的本子作底本排版;除了少数几部新作外,凡旧稿中的前言或序言皆一仍其旧,予以保留,不再另行撰写。
史学之径:探寻人类文明的脉络 本书聚焦于史学研究的核心方法论与思想演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历史学这门学科是如何构建知识、解释现象并与时代精神互动的。 我们不关注任何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而是将目光投向历史书写背后的逻辑结构与时代思潮的映射。 第一部分:史学观念的嬗变——从“信史”到“诠释” 第一章:历史的形而上学基础:史料与真理的永恒张力 本章首先探讨了历史学赖以建立的基石——史料。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史料的生成机制、内在偏见及其局限性。从官方档案、私人信函到物质遗存、口述记忆,每一种“证据”都携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和叙事意图。我们不会去评价某个具体史料的真伪,而是研究“真实性”本身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定义的。例如,18世纪的历史学家对“一手资料”的执着,与20世纪后结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反映了何种知识论的转变? 进一步,本章将引入对“历史真理”概念的批判性审视。历史上,历史被赋予过记载“帝王将相功过是非”的道德使命,也曾被寄予构建民族认同的政治功能。我们将梳理这些观念的起源,分析它们如何塑造了史家的研究范式,并探讨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历史的“客观性”在何种程度上已让位于“可信性”与“说服力”。 第二章:实证主义的兴衰与历史科学化的尝试 十九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激励了历史学界,催生了严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本章详细考察了兰克学派(Leopold von Ranke)“如其本来面目”(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的理想是如何指导史料的收集、辨伪与编纂的。我们将分析这种方法论在规范历史研究流程上的贡献,以及它如何试图将历史学构建成一门“科学”。 然而,任何科学化的努力都面临其内在的哲学悖论。我们将探讨“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当史家将零散的档案碎片重构为连贯的叙事时,这种重构本身是否已构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干预?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对“因果律”理解的差异,我们揭示出,历史学在追求精确性的同时,始终未能完全摆脱阐释的泥潭。 第三章:年鉴学派与长时段的视野:空间、时间与结构的研究转向 二十世纪中期,法国年鉴学派(Annales School)的崛起标志着史学研究的重大范式转换。本章重点解析了布洛赫(Marc Bloch)和费弗尔(Lucien Febvre)等人对传统“事件史”的颠覆。他们强调将研究的焦点从短暂的政治事件转向更稳定、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和心理定势——即“长时段”(la longue durée)。 我们将探讨年鉴学派如何吸收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工具,拓宽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使得气候变迁、农业模式、人口流动等要素得以进入历史分析的核心。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从线性的进步观转向循环或螺旋式的结构演变观。 第二部分:历史叙事的建构——方法论工具箱 第四章:概念的澄清与历史的社会学分析 有效的历史研究依赖于精确的概念界定。本章着重分析了历史学中常用且易混淆的核心概念,例如“社会阶级”、“文化”、“现代化”、“革命”等。我们不讨论这些概念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应用,而是探讨它们作为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我们将深入研究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的方法论贡献,特别是韦伯(Max Weber)的思想遗产如何被后来的史学家用以分析权力结构、合法性基础和制度变迁。理解这些分析框架,是避免将当代价值观投射到过去的关键。 第五章:口述史学与记忆的复杂性 随着对传统文献权威性的反思,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后半个世纪获得了重要地位。本章探讨了口述史料的采集、转录与分析技术,以及它为我们提供的、来自被压抑者和边缘群体的声音。 然而,口述史并非对“客观事实”的简单记录。本章将重点讨论记忆的内在不稳定性和选择性——“记得什么”和“如何记得”同样重要。研究者需要掌握的方法论工具,用以辨别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官方历史叙事之间的互动与张力,而非简单地将口述内容视为未经加工的史实。 第六章:微观史学与“日常生活的历史” 为了对抗宏大叙事的空泛性,微观史学(Microhistory)提倡深入剖析极小的社会单元或具体的案例(如一次审判、一桩瘟疫、一个家庭的兴衰),试图从中窥见宏大结构运作的细节。本书将分析这种方法论的逻辑:通过对特殊性的极端关注,实现对普遍性的间接揭示。 我们将分析如何运用符号学、人类学的洞察力来解读日常生活的仪式、符号和象征意义。微观史学的方法论要求史家具备极强的细节捕捉能力和细腻的文本分析能力,以避免将个案提升为普遍规律的误区。 第三部分:历史的边界与未来的方向 第七章:宏大叙事与后殖民的历史批判 二十世纪末以来,对西方中心论和启蒙运动线性进步观的反思日益深刻。本章关注后殖民史学(Postcolonial Historiography)对传统历史书写提出的挑战。这类研究方法质疑了“西方经验”被视为普世历史模型的合理性,并探讨了殖民历史如何被构建、记录和遗忘。 我们将分析如何运用“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方法,去解构那些看似客观的殖民地档案,并重建被压制群体的历史主体性。这要求史家必须进行一种深层的自我反思:我们的研究立场和文化预设,如何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对“他者”历史的构建? 第八章:数字时代的史学工具与数据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正面临新的方法论挑战与机遇。本章将介绍计算史学(Digital History)中的主要工具和分析范式,例如文本挖掘(Text Mining)、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在处理海量史料中的应用。 我们讨论的重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如何重塑研究问题和研究流程。当史家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词频统计或事件关联分析时,这是否会加剧对“量化”的偏好,从而牺牲对文本细微差别的深入理解?如何平衡大数据的广度与细致解读的深度,是当代史学方法论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 结语:历史的伦理与责任 历史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探求,也是一种对人类境遇的伦理关怀。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综合前述的分析,探讨史家在面对历史的多元解释、政治的干预和知识的相对性时,应如何坚守其专业伦理。历史的叙事从未终结,而史家对方法的审慎运用,正是确保这一叙事尽可能负责任、尽可能开放的关键所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纯粹的方法论框架和思想史考察,不涉及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地域或人物的细节描述。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做历史”的元认知著作,致力于解析史学思想和研究技术的演进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