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国相遇》是从民国史料生发出的短篇随笔集,内容涉及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学界、文坛无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笔法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从边角史料发散开去,有料亦有趣,可爱亦可信,可从细节处补充读者想象中的民国图景。
唐小兵,湖南衡阳人,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中国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等领域的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南风窗》特约编辑,主要著作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十字街头的知识人》等,作品散见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读书》《思想》等期刊。
与民国相遇,遇见大变局中的碎屑和心情,遇见乱世中的悲歌与传奇。
我读了以后,既感到新奇,书中谈到的许多方面,都是我过去在研究中未曾注意的;又感到亲切,在学术追求上我们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我自己的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关注、研究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心灵与精神,是大时代里的人的存在,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感性的存在;我要处理的,始终是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追问背后的存在的意义与人性的困惑;而我的写作,也始终追求历史细节的感性呈现,具有生命体温的文字表达。现在我在小兵的新书里,也看到了类似的历史观念与写作,真有若获知音之感。
——钱理群
1 新一代学人在挣扎中奔突而出的新学术(代序) 钱理群
第一辑 书生
11 岂有文章觉天下?
14 学人论政《大公报》
17 百无一用是文人?
21 众声喧哗里的文人无行
25 书生吴宓的辛亥志
28 “与其积钞票于箧,不如积阅历于身”
33 张季鸾的人生观
37 “单身汉”金岳霖的美好生活
41 《独立评论》的聚散离合
46 革命在远方?
50 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
53 民初政局的一段往事
57 民国报人的风骨
64 十字街头的塔
67 亭子间里的上海文人
第二辑 相遇
73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
77 中国游子的美国意象
82 魂兮归来,燕京精神!
86 老清华的体育精神
90 文化自信心从哪里来?
94 美国记者的北平往事
98 摩登上海的另类历史
101 内山完造的上海记忆
105 民国新学生的浮世绘
109 清末民初的新旧之争
113 新旧之争中的学院政治
117 乡村葬礼中的传统之魅
第三辑 情感
123 “两地书”里的沈从文与张兆和
127 真名士,不风流
130 《两地书》里的鲁迅与许广平
134 冲决网罗的一颗珍珠
139 反潮流的新女性
142 毛彦文的情感世界
146 一个贞洁主义者的爱情观
151 宋教仁与道德严格主义
155 乡土中国的两副面孔
第四辑 故旧
161 政治与人情的双重奏
165 容闳记忆中的洪杨之役
169 曹汝霖的“五四”记忆
174 民国元老颜惠庆的辛亥记忆
177 京派文人的生死爱欲
181 军阀阎锡山的精神世界
184 “先知”杜亚泉
188 钱穆与老北平的文化世界
192 殷海光记忆中的西南联大
195 水木清华的流光碎影
204 作为启示录的《林氏家风》
第五辑 艺文
209 诗意地栖居是如何炼成的?
212 《大公报》与京派文人的文学梦
216 花果飘零的诗文世界
220 来今雨轩的前世今生
223 林徽因与“太太的客厅”
227 鲁迅与黎烈文的一段情谊
230 文化上海的历史记忆
第六辑 书话
237 徊徨中的晚清知识人
240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246 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何兆武
250 学人本色许倬云
254 从日常生活中拯救知识人的历史
258 书生论政的历史剪影
262 接续民国史学传统
267 知士论世的史学
278 我们的大学史该如何书写?
283 附录:
象牙塔与百乐门
——民国上海的大学生“禁舞”事件考述
300 穿越民国时光的交叉小径(代后记)
老实说,这本书的开篇略显平淡,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作者铺陈的基调。但一旦进入到故事的中段,那种如同老电影胶片般逐渐清晰的画面感就会牢牢抓住你。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阶层差异和思想碰撞时的那种客观与同情并存的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为好人或坏人,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社会结构下,每个人所受到的限制和做出的选择。书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尤为成功,她们的坚韧与柔情,在那个压抑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动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有了一种更立体、更少滤镜的认识。这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不是被灌输历史,而是亲身体验历史的温度。
评分初读此作,便被其独特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历史小说那样急于铺陈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偏向于“慢镜头”的观察视角。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每一个场景都得到了充分的呼吸和展现。作者的语言风格颇具韵味,夹杂着一些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环境描写的段落,简直可以拿来做散文欣赏。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疏离又亲近的阅读体验,让你感觉自己像一个恰好路过的旁观者,目睹着历史的烟云在眼前缓缓散开。情节的铺陈上,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但小人物命运的起伏和情感的纠葛却足以牵动人心。这种内敛而深沉的叙事力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细腻,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个特定年代的脉搏。作者对细节的把控力极强,无论是服饰的描摹,还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在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与坚守,让人读来唏嘘不已。故事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没有过分的戏剧化,更多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真实感。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放下书卷,陷入沉思,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背景之中,体会着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得不提的是,故事中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坚守的探讨,非常深刻,引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人在欣赏精彩叙事的同时,也能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与“克制”的完美结合。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高度凝练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没有丝毫的冗余。特别是那些心理描写的部分,常常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人物复杂交织的情绪暗流,这种高级的文学表达方式,着实令人叹服。情节方面,它不追求高潮迭起,而是专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累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手法,反而带来了更持久的情感冲击力。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这本书在合上书页之后,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依然会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值得反复回味和品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妙,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策略,但每条线索的收束都恰到好处,没有造成混乱感。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梳理其中不同人物的交集与背景,发现作者在伏笔和呼应上做足了功课,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后文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解释和升华。这使得整部作品的逻辑性非常强,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此外,书中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引用和处理,显得非常谨慎和考究,没有落入脸谱化的俗套,而是赋予了历史事件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读完后,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自己只窥见了那个世界的一角,很期待作者能就其中某个支线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对于喜欢精妙布局和深度挖掘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细品的佳作。
评分玩笑开得太早
评分京东自营也要一周才到货.....................
评分民国大师辈出,文化遗产众多
评分还算可以吧,发货速度挺快的,是正版
评分作者以“人”“文”“思”的角度来观照民国学界,有趣~
评分凑单买的书,还好!凑单买的书,还好!凑单买的书,还好!凑单买的书,还好!凑单买的书,还好!
评分朋友推荐的,希望有所收获
评分好了……好像在我们面前一样一样吧……
评分我想我应该出生在民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