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細訪千年古都之美》大川三雄

港台原版 《細訪千年古都之美》大川三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港台原版
  • 京都
  • 古都
  • 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旅行
  • 摄影
  • 大川三雄
  • 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拇指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灣東販
ISBN:9789863315391
商品编码:11340587143

具体描述

細訪千年古都之美:從神社寺院到劇場展館,深度剖析關西四大城市建築

日本美を訪ねる関西4都市の旅

作者: 大川三雄, 重枝豐, 田所辰之助, 大山亞紀子  

譯者:梅應琪

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14/10/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315391

叢書系列:品味生活系列

規格:平裝 / 24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 內容簡介

  • 徹底剖析建築內外部結構及細部特徵,揭載日本神社寺院古今歷史建築之美將超專業建築教授化身為私人導遊的一本深度導覽書
    有人說,日本的古建築每個看起來都一樣,但只要知道外觀重點,要分辨絕對不難。古代建築中有好幾個這樣的外觀重點,那正是閱讀本書後所能產生的樂趣。近代建築則充分表現出關西與關東迥異的建築風土,並從中誕生、醞釀出獨特的建築文化。

    四名作者都是從事大學建築史教育的成員。本書所挑選的則是以經典建築物為中心,並能有系統地理解日本建築史的重要建築群。此外,負責執筆的重枝豐教授,活用長年帶學生造訪當地的經驗,以「在建築前面對學生們講解」似、彷彿私人導遊般的臨場感來撰寫。

    以奈良、京都、大阪、神戶這4座個性化的都市為中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在較短的期間內,把古代到現代的建築一次看完。希望不只是學建築的學生,連對建築有興趣的一般大眾,本書也能成為讓各位得知建築有趣之處的契機。

    地區巡禮
    ◎奈良
    在寺院中看見日本建築600年的歷史
    從佛教總本山看採用宋朝建築技術的大佛樣
    以建築表現今世與來世的世界
    沒有建造本殿的神社
    擁有懸造舞台的觀音靈場……
    ◎京都
    重視視覺性的建築構成改變建築的呈現
    可以體驗明代中國的展覽館
    有鄉村風味的建築與庭園
    觀音靈場是江戶時代的觀光地
    以石頭表現景色的枯山水庭園……

    主題巡禮
    ◎奈良、京都、大阪、神戶
    邂逅西洋與復活傳統,奈良為近代和風的發祥地
    由傳統的生活文化孕育出近代京都住所
    孕育出自由的精神阪神間的現代主義建築……
     
  • 作者介紹    


  • 大川三雄


    一九五○年生於群馬縣。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日本近代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專攻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前期建築學。主要共同著作有『近代日本的特色建築家』(朝日新聞社)、『日本的技術100年6卷建築土木』(筑摩書房)、『近代和風建築:超越傳統的世界』(X-Knowledge)、『圖說近代建築的系譜』(彰國社)、『圖說近代日本住宅史』(鹿島出版會)等等。

    重枝豐

    一九五四年生於山口縣。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從日本建築看東洋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院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主要共同著作有『吳哥窟的魅力』(彰國社)、『占婆遺跡』(連合出版)、『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篇第12卷』(小學館)、『建築設計的戰略與手法』(監譯彰國社)等等。

    田所辰之助

    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都。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德國近代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主要共同著作有『材料 74生產的近代』(東京大學出版會)、『從軟墊到都市計畫赫曼·慕特修斯與德國工作連盟』(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從駭客任務看20世紀的空間設計』(彰國社)等等。

    大山亞紀子

    一九七五年生於鹿兒島縣。日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副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越南的社寺等中國文化圈的東洋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主要共同著作有『越南街道觀光指南』(岩波書店)、『空間史學叢書2』(岩田書店)等等。
     
  • 目錄

  • 前言    003

    奈良 地區巡禮
    A斑鳩町 大和郡山市周邊
    在最尖端的木造技術建造的寺院中
    看見日本建築600年的歷史
    法隆寺    014
    從重建的三重塔
    體會創建時的飛鳥建築
    法輪寺    022
    借用法隆寺的柱間尺寸
    以建築表現出與聖德太子的關聯
    法起寺    024
    在為了看景色的書院裡
    看見作事奉行的渾身解數
    慈光院    026
    B 西京周邊
    在天平時代左右對稱的伽藍中
    聳立於東西方的三重塔
    藥師寺    030
    在廡殿式屋頂與前面為開放式空間的金堂中
    看見天平樣式的美學意識
    唐招提寺    034
    雖重建於鎌倉時代
    仍繼承天平樣式的小寺院
    秋篠寺    038
    擁有開放的外陣與閉鎖的內陣的本堂
    傳達出密教佛堂的特徵
    靈山寺    040
    歇山式屋頂 檜皮葺的本堂
    是和樣密教佛堂的代表作之一
    長弓寺    042
    C 奈良公園周邊
    從天平樣式的國家佛教總本山
    看採用宋朝建築技術的大佛樣
    東大寺    044
    現在仍持續繼承和樣重建
    與藤原氏有淵源的大寺院
    興福寺    050
    禪房改建的本堂與禪堂
    殘留了大寺院的風格
    元興寺    054
    儘管頻頻重建
    仍保留平安末期的建築樣式
    春日大社    056
    高度與圓壇平面皆為30尺的主屋
    表現出天平時代佛教的宇宙觀
    新藥師寺    058
    添加和樣住宅的要素
    採用新設計的本堂
    十輪院    060
    D 奈良公園東側到京都
    鎌倉時代重建的和樣樓門
    南宋的石匠建造的十三重石塔
    般若寺    062
    將阿彌陀佛與建築融為一體的本堂
    以建築表現今世與來世的世界
    淨琉璃寺    066
    殘留三重塔與石塔的山中寺院
    是都城的僧侶尋求的修行之地
    岩船寺    070
    簡樸的本堂、華麗的佛龕
    豐臣家煞費苦心復興的尼寺
    法華寺    072
    飛鳥 山邊道周邊
    能探索江戶前期開始的變遷
    溝渠環繞下的寺內町的町家群
    今井町    074
    殘留古社的地位
    沒有建造本殿的神社
    石上神宮    076
    沒有本殿也沒有拜殿
    位在山中的古代能量點
    大神神社    078
    從山麓擴展到山腰的伽藍
    擁有懸造舞台的觀音靈場
    長谷寺    080
    一邊登上石階一邊捕捉建築物
    利用自然地形的山岳寺院
    室生寺    082
    代表古代、中世、近世的建築
    併存於伽藍中的寺院
    當麻寺    086

    京都 地區巡禮
    宇治·醍醐周邊
    重視視覺性的建築構成
    大大改變建築的呈現方式
    平等院    100
    穿過山門就是異國的世界
    可以體驗明代中國的展覽館
    萬福寺    104
    做為修行場所的山上伽藍
    位在山麓的祈願寺
    醍醐寺    108
    繼承密教佛堂的阿彌陀堂
    做為信仰對象的藥師堂
    法界寺(日野藥師)    112
    B 南禪寺?1?76?1?74哲學之道周邊
    殘留著濃厚的桃山時代樣式
    德川家復興的禪宗寺院
    南禪寺    116
    混合和樣與禪宗樣的觀音殿
    創造出書院樣式的東求堂
    銀閣寺(慈照寺)    120
    將江戶初期文人的山莊做成寺院
    有鄉村風味的建築與庭園
    詩仙堂    123
    在高尚的書院、茶室、庭園裡
    瀰漫著朝臣的優雅文學風趣
    曼殊院    124
    建築物散佈在自然之中
    重現鄉村風味的風景
    修學院離宮    128
    C 東山區周邊
    溪谷分離了公與私的用地
    殘留著中世禪宗建築的氣氛
    東福寺    134
    33柱間的長方形祈禱空間
    接受千尊觀音像的視線
    三十三間堂(蓮華王院本堂)    140
    突出於傾斜地上的懸造舞台
    觀音靈場是江戶時代的觀光地
    清水寺    144
    保護秀吉夫妻在天之靈的塗漆祠堂
    野趣橫溢的2間茶室
    高台寺    148
    受到庶民支持的法然信仰之寺
    德川家改造為大伽藍
    知恩院    150
    不像密教建築的真言宗道場
    伽藍承襲了平安時代的模樣
    東寺(教王護國寺)    154
    D 二條城?1?76?1?74北山周邊
    出現顯示高位方向的房間
    武家書院造的頂點
    二條城    156
    以江戶時代的機能與技術建造
    平安風格的朝廷之館
    京都御所    160
    有許多塔頭的禪寺是茶道的據點
    以石頭表現景色的枯山水庭園
    大德寺    164
    在塗漆建材上貼金箔的樓閣建築
    是傳達義滿願望的不滅建築
    金閣寺    170
    從方丈的寬廣緣廊眺望的庭園
    以錯視的手法產生深邃感
    龍安寺    174
    承襲古代伽藍的配置
    復興做為朝廷的佛教空間
    仁和寺    176
    E 桂?1?76?1?74嵯峨周邊?1?76?1?74大原
    表現出宮廷建築的優美
    書院群、茶室、迴遊式庭園
    桂離宮    180
    苔庭與枯山水的庭園
    表現出禪宗庭園的自然觀
    西芳寺(苔寺)    184
    塔頭並列在往東西方延伸的參道上
    夢窗國師的足跡遺留在方丈庭園中
    天龍寺    188
    為了丈夫的菩提所建立的極樂院
    是淨土信仰的小小祈禱空間
    三千院    191
    穿過山門眺望鐘樓
    走向諸行無常的平家物語世界
    寂光院    194

    近代建築的主題巡禮
    奈良
    邂逅西洋與復活傳統
    奈良為近代和風的發祥地    090

    京都
    成為博覽會會場的岡崎
    是近代京都的活動空間    196

    象徵近代化的公司建築
    三條通是保存重生的聖地    202

    在傳統中採納革新性
    近代京都的宗教空間    208

    由傳統的生活文化
    孕育出的近代京都住所    216

    大阪?1?76?1?74神戶
    體會都市與建築的近代化
    漫步中之島與北濱    224

    活躍於關西政經界
    近代數寄者們的建築世界    232

    孕育出自由的精神
    阪神間的現代主義建築    238

    圖解專欄
    ?1?78?1?74日本建築的構造    010
    ?1?78?1?75屋頂與天花板    057
    ?1?78?1?76佛堂空間的變遷    096
    ?1?78?1?77日本建築的樣式    173
    ?1?78?1?78住宅系空間的變遷    222
      
  • 前言

    有人說,日本的古建築每個看起來都一樣,很難了解不同之處。就算知道特徵是木造與瓦片屋頂,但要知道其他的不同之處或許很難。可是,只要知道外觀重點,要分辨差異絕對不難。例如,請注意支撐大型屋頂屋簷突出處的部分。日本的建築為了避免大量降雨和夏季日曬,都會下工夫讓屋簷能盡量突出。和樣、大佛樣、禪宗樣這些建築樣式中最大的差異,只要看到那個部分,就一目瞭然了。

    古建築中還有好幾個像這樣的外觀重點,那正是閱讀本書後所能產生的樂趣。擔任奈良佛教中心的國分寺(國立寺廟)東大寺可說相當於東京大學,國分尼寺就是國立的女子大學。相對於此,藥師寺與唐招提寺就是私立學校之首,用慶應大學與早稻田大學來想的話,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在近世興盛的禪宗大寺院,如大德寺,以現今的感覺來說,就是綜合大學,寺院境內(校園)還蓋有講堂、教室和食堂等建築;裡面有稱為○○院的小寺院,感覺就像研究室一樣。像這樣,以現今的感覺來看古建築是最快的捷徑。本書就寫了許多像這種用來理解古建築的重點。

    每一間日本大學,都把日本建築史當做建築史教育的基本。認識自己國家的建築的歷史,是身為一個建築師的基本。可是,老實說,日本建築史一點都不有趣,因為沒有像西洋建築史那種生動的樣式變遷,也沒有饒富趣味的近代建築史,讓人能夠學習與現代直接相關的問題意識,或現代主義的美學意識。不過,只要能夠理解外觀重點應該就能明白,從伽藍(寺院建築)配置般的大規模,到茶室那樣的小地方,其實都大膽、巧妙而且纖細,是依照日本磨練出來的獨特感覺所建造出來的。

    為了能理解日本建築的深奧與趣味,必須要具備某種程度的知識和努力。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接觸實際的建築,試著置身於那個空間中,這是不可或缺的,不過一旦被那股魅力纏上,或許會著迷也不一定。

    4名作者都是從事大學建築史教育的成員。我們大學的歷任教員,都會舉辦關西建築研修旅行,這項傳統已經傳承了超過半個世紀。能夠長年持續下來,是因為感受到某種在教室裡所無法傳達的成果。在學生之中,有的學生從大學部1年級時參加後,到研究所畢業之前,6年來每年都會參加。學生很開心地告訴我,他發現隨著年歲增長,自己觀看的「角度」也改變了。

    關西研修旅行中,會一面考量古代、中世、近世的時代變化與樣式變遷,還有地域特性與建築類別等等,一面決定參觀地點。本書所挑選的是以經典建築物為中心,並能有系統地理解日本建築史的重要建築群。此外,負責執筆的重枝豐教授,活用長年帶學生造訪當地的經驗,以具有「在建築前面對學生們講解」似的臨場感來描述。

    近代篇是「主題巡禮」,介紹明治時代以後的近代建築。關西有與關東迥異的建築風土,並從中誕生、醞釀出獨特的建築文化。近代建築特別將那些特徵充分表現出來。以奈良、京都、大阪、神戶這4座個性化的都市為中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在較短的期間內,把古代到現代的建築一次看完。希望不只是學建築的學生,連對建築有興趣的一般大眾,本書也能成為讓各位得知建築有趣之處的契機。

  • 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丝路古韵: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明的变迁与融合》 书籍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全面勾勒出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上,那些见证了千年兴衰与文化交融的璀璨都市。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朝代更迭或某一个特定王朝的辉煌,而是聚焦于这些城市作为文明交汇点的独特角色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河西走廊的雄关与绿洲——文明的序章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重点考察丝绸之路的东段起点与咽喉要地——河西走廊。我们探访了敦煌,不仅细致描绘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更深入挖掘了其作为宗教与商业枢纽的复杂社会结构。这里的壁画、文献和佛教造像,不仅仅是宗教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碰撞融合的直接物证。 紧接着,我们来到酒泉和张掖。这两个城市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汉唐盛世的记忆。酒泉,因“献酒”的典故而闻名,其作为军政要塞和水源地的战略意义,决定了它在历史上承担的戍边与屯垦的双重使命。张掖,祁连山下的沃土,见证了粟特商人、大月氏部族以及中原王朝的反复角力。我们将通过考古发现和地方志记载,重构这些城市在不同时期的人口构成、商业贸易路线以及军事防御体系的演变。 第二部分:中亚腹地的枢纽——多元文化的熔炉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中亚地区,探索那些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如今却深埋于风沙之下的古城遗址,以及现存的标志性历史名城。 撒马尔罕(Samarkand)是本章的核心。帖木儿帝国的首都,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建筑美学和帝国理想的象征。我们将分析其宏伟的雷吉斯坦广场是如何体现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建筑哲学,以及帖木儿如何通过征服和文化赞助,将波斯、印度乃至东方的艺术元素熔铸于一炉。我们的研究将侧重于其水利系统、手工业(特别是造纸术和纺织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布哈拉(Bukhara)则代表了宗教与学术的中心。它在伊斯兰教法、哲学和医学方面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将详细考察其古老的“夏朵”市场结构,以及众多“伊斯兰教经学院”(Madrasah)的教育体系,揭示布哈拉如何在政治动荡中,依然保持了其作为精神灯塔的地位。 书中还会涉及对希瓦(Khiva)的考察,这座被内城墙完好保护的城市,宛如一座凝固的汗国历史博物馆。我们关注其作为奴隶贸易和骆驼商队的集散地的残酷历史,以及其独特的木雕和泥塑艺术风格。 第三部分:高原与山脉间的通道——文明的适应与坚守 丝绸之路并非坦途,它穿越了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险峻。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在极端地理条件下,人类如何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和生活模式。 喀什(Kashgar),作为中国西域的门户,其复杂性在于它地处东西方交流的最前沿,文化认同的流动性极强。我们将分析喀什老城区的“街巷经济”模式,这种紧密的社区结构如何帮助商旅应对恶劣环境,并保持商业的连续性。历史上的喀什是香料、宝石和牲畜的集散地,也是不同宗教(景教、拜火教、伊斯兰教)共存的试验场。 对于粟特古城(如艾特拉尔遗址的最新发现),本书将引用最新的考古报告,探讨这些古代“丝路之王”的商业网络是如何运作的。粟特商人凭借其语言天赋和灵活的商业信誉,构建了一个超越国界的商业帝国,他们的成功之道是理解丝绸之路商业运作的关键。 第四部分:文明的衰落与新生——历史的深层逻辑 最后一部分,我们不再仅仅描绘辉煌,而是探讨这些城市走向衰落的复杂原因,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塑身份。 我们分析了海路兴起对传统陆路贸易中心(如塔什干、梅尔夫)的冲击,以及气候变化(如河流改道)对绿洲城市的致命影响。梅尔夫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屠杀,更是水利文明对自然力量屈服的悲剧。 然而,本书的基调是积极的。我们考察了现代中亚国家如何利用这些历史遗迹来发展文化旅游,以及这些古老的街道和建筑如何被重新赋予新的生命。从古老的驿站到现代的交通枢纽,城市的本质——作为连接与交换的节点——从未改变。 本书的特点: 本书超越了传统历史学对单一王朝的叙事框架,采用“地理-文明-商业”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它综合了考古学、地理学、经济史和艺术史的多重证据,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古代世界。读者将通过本书,体会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塑造了欧亚大陆共同文明底色的精神长河。我们不只是在看古老的石头,而是在聆听那些在黄沙与驼铃声中流淌了千年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古都”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狭隘,主要集中在帝王将相和标志性建筑上。然而,拜读此书后,我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作者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笔触伸向了古都的“肌理”——那些构成城市灵魂的无名小卒的生活、那些未被史册大书特书的民间智慧和信仰体系。他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细致,去剖析一个城市是如何通过日常的柴米油盐,构建起数百年不倒的文化内核。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接地气又富有哲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看”古都,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古都。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具同理心和穿透力的目光,去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我们继承的文明,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像刚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阅读这本探讨古代都会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对“时间维度”的全新认知。以往看历史书,时间仿佛是线性的、单向的,但在这本书里,时间被揉碎、折叠,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字里行间交错重叠。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让读者暂时忘记自己身处现代社会,完全沉浸到彼时的氛围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消失或变迁的场景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忧伤,它不是煽情的泪水,而是一种对文明流逝的深刻反思。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元素在古都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探讨了宗教、贸易、艺术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互相影响、融合又各自保持独立,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整个古都的形象立体而饱满,不再是扁平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呼吸、有温度的生命体。

    评分

    初捧此书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考据的著作,毕竟“千年古都”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十分厚重。然而,作者以一种近乎诗人的浪漫情怀,将冰冷的史料重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他的文字极富画面感和音乐性,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低回。他擅长使用对比手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微小的生命体验并置,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比如,当他描述某处古迹在盛世时的繁华景象,紧接着笔锋一转,描绘它在战火或变迁中凋零的景象,那种强烈的反差,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沧桑变幻的动态画面。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成功地平衡了知识的深度和阅读的愉悦性,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读者,而是以一个亲密旅伴的姿态,引导我们一同去探索和发现那些隐藏在寻常景物背后的非凡意义。对于那些渴望在历史的厚重中寻找美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游记那样充满主观的感叹,也不像纯粹的考古报告那样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散文片段,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到的个人见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作者是如何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某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的。比如他对某一时期服饰、饮食习惯的侧面描绘,虽然不是主体内容,却如同恰到好处的佐料,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生活气息。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巧思,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引领读者进行一次精心设计的“主题漫步”,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我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对身边环境和历史遗迹的更多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这本关于古都探索的读物,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打包行李,去亲身感受那些文字中描绘的千年风华。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惊叹,仿佛能透过纸页闻到历史沉淀下来的那种特有的、混合着泥土与香火的气息。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建筑的宏伟,更是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市井烟火气,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的光影变化,或是老手艺人打磨工具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旅行,每翻一页,都像是换了一个时空背景,从宫廷的威严过渡到民巷的温馨,那种叙事的张力拿捏得极好。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细节的捕捉,他总能从一块斑驳的砖墙、一处被岁月摩挲光滑的门槛中,挖掘出一段被时间掩埋的故事,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不禁为时光的无情而感慨。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地理、历史、人文巧妙地串联起来,读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引人入胜,让人对“古都”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