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颱原版 《細訪韆年古都之美》大川三雄

港颱原版 《細訪韆年古都之美》大川三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港颱原版
  • 京都
  • 古都
  • 文化
  • 曆史
  • 建築
  • 旅行
  • 攝影
  • 大川三雄
  • 日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拇指原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颱灣東販
ISBN:9789863315391
商品編碼:11340587143

具體描述

細訪韆年古都之美:從神社寺院到劇場展館,深度剖析關西四大城市建築

日本美を訪ねる関西4都市の旅

作者: 大川三雄, 重枝豐, 田所辰之助, 大山亞紀子  

譯者:梅應琪

齣版社:颱灣東販  

齣版日期:2014/10/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315391

叢書係列:品味生活係列

規格:平裝 / 24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  

  • 內容簡介

  • 徹底剖析建築內外部結構及細部特徵,揭載日本神社寺院古今歷史建築之美將超專業建築教授化身為私人導遊的一本深度導覽書
    有人說,日本的古建築每個看起來都一樣,但隻要知道外觀重點,要分辨絕對不難。古代建築中有好幾個這樣的外觀重點,那正是閱讀本書後所能產生的樂趣。近代建築則充分錶現齣關西與關東迥異的建築風土,並從中誕生、醞釀齣獨特的建築文化。

    四名作者都是從事大學建築史教育的成員。本書所挑選的則是以經典建築物為中心,並能有係統地理解日本建築史的重要建築群。此外,負責執筆的重枝豐教授,活用長年帶學生造訪當地的經驗,以「在建築前麵對學生們講解」似、彷彿私人導遊般的臨場感來撰寫。

    以奈良、京都、大阪、神戶這4座個性化的都市為中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在較短的期間內,把古代到現代的建築一次看完。希望不隻是學建築的學生,連對建築有興趣的一般大眾,本書也能成為讓各位得知建築有趣之處的契機。

    地區巡禮
    ◎奈良
    在寺院中看見日本建築600年的歷史
    從佛教總本山看採用宋朝建築技術的大佛樣
    以建築錶現今世與來世的世界
    沒有建造本殿的神社
    擁有懸造舞颱的觀音靈場……
    ◎京都
    重視視覺性的建築構成改變建築的呈現
    可以體驗明代中國的展覽館
    有鄉村風味的建築與庭園
    觀音靈場是江戶時代的觀光地
    以石頭錶現景色的枯山水庭園……

    主題巡禮
    ◎奈良、京都、大阪、神戶
    邂逅西洋與復活傳統,奈良為近代和風的發祥地
    由傳統的生活文化孕育齣近代京都住所
    孕育齣自由的精神阪神間的現代主義建築……
     
  • 作者介紹    


  • 大川三雄


    一九五○年生於群馬縣。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係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日本近代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係畢。專攻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前期建築學。主要共同著作有『近代日本的特色建築傢』(朝日新聞社)、『日本的技術100年6捲建築土木』(築摩書房)、『近代和風建築:超越傳統的世界』(X-Knowledge)、『圖說近代建築的係譜』(彰國社)、『圖說近代日本住宅史』(鹿島齣版會)等等。

    重枝豐

    一九五四年生於山口縣。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係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從日本建築看東洋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係畢。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院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瞭。主要共同著作有『吳哥窟的魅力』(彰國社)、『占婆遺跡』(連閤齣版)、『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篇第12捲』(小學館)、『建築設計的戰略與手法』(監譯彰國社)等等。

    田所辰之助

    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都。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係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德國近代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係畢。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主要共同著作有『材料 74生產的近代』(東京大學齣版會)、『從軟墊到都市計畫赫曼·慕特修斯與德國工作連盟』(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從駭客任務看20世紀的空間設計』(彰國社)等等。

    大山亞紀子

    一九七五年生於鹿兒島縣。日本大學工學院建築係副教授。博士(工學)。專長為越南的社寺等中國文化圈的東洋建築史。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係畢。日本大學研究所理工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瞭。主要共同著作有『越南街道觀光指南』(岩波書店)、『空間史學叢書2』(岩田書店)等等。
     
  • 目錄

  • 前言    003

    奈良 地區巡禮
    A斑鳩町 大和郡山市周邊
    在最尖端的木造技術建造的寺院中
    看見日本建築600年的歷史
    法隆寺    014
    從重建的三重塔
    體會創建時的飛鳥建築
    法輪寺    022
    藉用法隆寺的柱間尺寸
    以建築錶現齣與聖德太子的關聯
    法起寺    024
    在為瞭看景色的書院裡
    看見作事奉行的渾身解數
    慈光院    026
    B 西京周邊
    在天平時代左右對稱的伽藍中
    聳立於東西方的三重塔
    藥師寺    030
    在廡殿式屋頂與前麵為開放式空間的金堂中
    看見天平樣式的美學意識
    唐招提寺    034
    雖重建於鎌倉時代
    仍繼承天平樣式的小寺院
    鞦篠寺    038
    擁有開放的外陣與閉鎖的內陣的本堂
    傳達齣密教佛堂的特徵
    靈山寺    040
    歇山式屋頂 檜皮葺的本堂
    是和樣密教佛堂的代錶作之一
    長弓寺    042
    C 奈良公園周邊
    從天平樣式的國傢佛教總本山
    看採用宋朝建築技術的大佛樣
    東大寺    044
    現在仍持續繼承和樣重建
    與藤原氏有淵源的大寺院
    興福寺    050
    禪房改建的本堂與禪堂
    殘留瞭大寺院的風格
    元興寺    054
    儘管頻頻重建
    仍保留平安末期的建築樣式
    春日大社    056
    高度與圓壇平麵皆為30尺的主屋
    錶現齣天平時代佛教的宇宙觀
    新藥師寺    058
    添加和樣住宅的要素
    採用新設計的本堂
    十輪院    060
    D 奈良公園東側到京都
    鎌倉時代重建的和樣樓門
    南宋的石匠建造的十三重石塔
    般若寺    062
    將阿彌陀佛與建築融為一體的本堂
    以建築錶現今世與來世的世界
    淨琉璃寺    066
    殘留三重塔與石塔的山中寺院
    是都城的僧侶尋求的修行之地
    岩船寺    070
    簡樸的本堂、華麗的佛龕
    豐臣傢煞費苦心復興的尼寺
    法華寺    072
    飛鳥 山邊道周邊
    能探索江戶前期開始的變遷
    溝渠環繞下的寺內町的町傢群
    今井町    074
    殘留古社的地位
    沒有建造本殿的神社
    石上神宮    076
    沒有本殿也沒有拜殿
    位在山中的古代能量點
    大神神社    078
    從山麓擴展到山腰的伽藍
    擁有懸造舞颱的觀音靈場
    長榖寺    080
    一邊登上石階一邊捕捉建築物
    利用自然地形的山嶽寺院
    室生寺    082
    代錶古代、中世、近世的建築
    併存於伽藍中的寺院
    當麻寺    086

    京都 地區巡禮
    宇治·醍醐周邊
    重視視覺性的建築構成
    大大改變建築的呈現方式
    平等院    100
    穿過山門就是異國的世界
    可以體驗明代中國的展覽館
    萬福寺    104
    做為修行場所的山上伽藍
    位在山麓的祈願寺
    醍醐寺    108
    繼承密教佛堂的阿彌陀堂
    做為信仰對象的藥師堂
    法界寺(日野藥師)    112
    B 南禪寺?1?76?1?74哲學之道周邊
    殘留著濃厚的桃山時代樣式
    德川傢復興的禪宗寺院
    南禪寺    116
    混閤和樣與禪宗樣的觀音殿
    創造齣書院樣式的東求堂
    銀閣寺(慈照寺)    120
    將江戶初期文人的山莊做成寺院
    有鄉村風味的建築與庭園
    詩仙堂    123
    在高尚的書院、茶室、庭園裡
    瀰漫著朝臣的優雅文學風趣
    曼殊院    124
    建築物散佈在自然之中
    重現鄉村風味的風景
    修學院離宮    128
    C 東山區周邊
    溪榖分離瞭公與私的用地
    殘留著中世禪宗建築的氣氛
    東福寺    134
    33柱間的長方形祈禱空間
    接受韆尊觀音像的視線
    三十三間堂(蓮華王院本堂)    140
    突齣於傾斜地上的懸造舞颱
    觀音靈場是江戶時代的觀光地
    清水寺    144
    保護秀吉夫妻在天之靈的塗漆祠堂
    野趣橫溢的2間茶室
    高颱寺    148
    受到庶民支持的法然信仰之寺
    德川傢改造為大伽藍
    知恩院    150
    不像密教建築的真言宗道場
    伽藍承襲瞭平安時代的模樣
    東寺(教王護國寺)    154
    D 二條城?1?76?1?74北山周邊
    齣現顯示高位方嚮的房間
    武傢書院造的頂點
    二條城    156
    以江戶時代的機能與技術建造
    平安風格的朝廷之館
    京都禦所    160
    有許多塔頭的禪寺是茶道的據點
    以石頭錶現景色的枯山水庭園
    大德寺    164
    在塗漆建材上貼金箔的樓閣建築
    是傳達義滿願望的不滅建築
    金閣寺    170
    從方丈的寬廣緣廊眺望的庭園
    以錯視的手法產生深邃感
    龍安寺    174
    承襲古代伽藍的配置
    復興做為朝廷的佛教空間
    仁和寺    176
    E 桂?1?76?1?74嵯峨周邊?1?76?1?74大原
    錶現齣宮廷建築的優美
    書院群、茶室、迴遊式庭園
    桂離宮    180
    苔庭與枯山水的庭園
    錶現齣禪宗庭園的自然觀
    西芳寺(苔寺)    184
    塔頭並列在往東西方延伸的參道上
    夢窗國師的足跡遺留在方丈庭園中
    天龍寺    188
    為瞭丈夫的菩提所建立的極樂院
    是淨土信仰的小小祈禱空間
    三韆院    191
    穿過山門眺望鐘樓
    走嚮諸行無常的平傢物語世界
    寂光院    194

    近代建築的主題巡禮
    奈良
    邂逅西洋與復活傳統
    奈良為近代和風的發祥地    090

    京都
    成為博覽會會場的岡崎
    是近代京都的活動空間    196

    象徵近代化的公司建築
    三條通是保存重生的聖地    202

    在傳統中採納革新性
    近代京都的宗教空間    208

    由傳統的生活文化
    孕育齣的近代京都住所    216

    大阪?1?76?1?74神戶
    體會都市與建築的近代化
    漫步中之島與北濱    224

    活躍於關西政經界
    近代數寄者們的建築世界    232

    孕育齣自由的精神
    阪神間的現代主義建築    238

    圖解專欄
    ?1?78?1?74日本建築的構造    010
    ?1?78?1?75屋頂與天花闆    057
    ?1?78?1?76佛堂空間的變遷    096
    ?1?78?1?77日本建築的樣式    173
    ?1?78?1?78住宅係空間的變遷    222
      
  • 前言

    有人說,日本的古建築每個看起來都一樣,很難瞭解不同之處。就算知道特徵是木造與瓦片屋頂,但要知道其他的不同之處或許很難。可是,隻要知道外觀重點,要分辨差異絕對不難。例如,請注意支撐大型屋頂屋簷突齣處的部分。日本的建築為瞭避免大量降雨和夏季日曬,都會下工夫讓屋簷能盡量突齣。和樣、大佛樣、禪宗樣這些建築樣式中最大的差異,隻要看到那個部分,就一目瞭然瞭。

    古建築中還有好幾個像這樣的外觀重點,那正是閱讀本書後所能產生的樂趣。擔任奈良佛教中心的國分寺(國立寺廟)東大寺可說相當於東京大學,國分尼寺就是國立的女子大學。相對於此,藥師寺與唐招提寺就是私立學校之首,用慶應大學與早稻田大學來想的話,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在近世興盛的禪宗大寺院,如大德寺,以現今的感覺來說,就是綜閤大學,寺院境內(校園)還蓋有講堂、教室和食堂等建築;裡麵有稱為○○院的小寺院,感覺就像研究室一樣。像這樣,以現今的感覺來看古建築是最快的捷徑。本書就寫瞭許多像這種用來理解古建築的重點。

    每一間日本大學,都把日本建築史當做建築史教育的基本。認識自己國傢的建築的歷史,是身為一個建築師的基本。可是,老實說,日本建築史一點都不有趣,因為沒有像西洋建築史那種生動的樣式變遷,也沒有饒富趣味的近代建築史,讓人能夠學習與現代直接相關的問題意識,或現代主義的美學意識。不過,隻要能夠理解外觀重點應該就能明白,從伽藍(寺院建築)配置般的大規模,到茶室那樣的小地方,其實都大膽、巧妙而且纖細,是依照日本磨練齣來的獨特感覺所建造齣來的。

    為瞭能理解日本建築的深奧與趣味,必須要具備某種程度的知識和努力。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接觸實際的建築,試著置身於那個空間中,這是不可或缺的,不過一旦被那股魅力纏上,或許會著迷也不一定。

    4名作者都是從事大學建築史教育的成員。我們大學的歷任教員,都會舉辦關西建築研修旅行,這項傳統已經傳承瞭超過半個世紀。能夠長年持續下來,是因為感受到某種在教室裡所無法傳達的成果。在學生之中,有的學生從大學部1年級時參加後,到研究所畢業之前,6年來每年都會參加。學生很開心地告訴我,他發現隨著年歲增長,自己觀看的「角度」也改變瞭。

    關西研修旅行中,會一麵考量古代、中世、近世的時代變化與樣式變遷,還有地域特性與建築類別等等,一麵決定參觀地點。本書所挑選的是以經典建築物為中心,並能有係統地理解日本建築史的重要建築群。此外,負責執筆的重枝豐教授,活用長年帶學生造訪當地的經驗,以具有「在建築前麵對學生們講解」似的臨場感來描述。

    近代篇是「主題巡禮」,介紹明治時代以後的近代建築。關西有與關東迥異的建築風土,並從中誕生、醞釀齣獨特的建築文化。近代建築特別將那些特徵充分錶現齣來。以奈良、京都、大阪、神戶這4座個性化的都市為中心,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在較短的期間內,把古代到現代的建築一次看完。希望不隻是學建築的學生,連對建築有興趣的一般大眾,本書也能成為讓各位得知建築有趣之處的契機。

  • 深入探尋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絲路古韻:絲綢之路沿綫城市文明的變遷與融閤》 書籍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緻入微的田野考察,全麵勾勒齣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綫上,那些見證瞭韆年興衰與文化交融的璀璨都市。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單一的朝代更迭或某一個特定王朝的輝煌,而是聚焦於這些城市作為文明交匯點的獨特角色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河西走廊的雄關與綠洲——文明的序章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重點考察絲綢之路的東段起點與咽喉要地——河西走廊。我們探訪瞭敦煌,不僅細緻描繪瞭莫高窟壁畫藝術的博大精深,更深入挖掘瞭其作為宗教與商業樞紐的復雜社會結構。這裏的壁畫、文獻和佛教造像,不僅僅是宗教藝術的傑作,更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碰撞融閤的直接物證。 緊接著,我們來到酒泉和張掖。這兩個城市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漢唐盛世的記憶。酒泉,因“獻酒”的典故而聞名,其作為軍政要塞和水源地的戰略意義,決定瞭它在曆史上承擔的戍邊與屯墾的雙重使命。張掖,祁連山下的沃土,見證瞭粟特商人、大月氏部族以及中原王朝的反復角力。我們將通過考古發現和地方誌記載,重構這些城市在不同時期的人口構成、商業貿易路綫以及軍事防禦體係的演變。 第二部分:中亞腹地的樞紐——多元文化的熔爐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中亞地區,探索那些在曆史上曾一度輝煌,如今卻深埋於風沙之下的古城遺址,以及現存的標誌性曆史名城。 撒馬爾罕(Samarkand)是本章的核心。帖木兒帝國的首都,它不僅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種建築美學和帝國理想的象徵。我們將分析其宏偉的雷吉斯坦廣場是如何體現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建築哲學,以及帖木兒如何通過徵服和文化贊助,將波斯、印度乃至東方的藝術元素熔鑄於一爐。我們的研究將側重於其水利係統、手工業(特彆是造紙術和紡織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布哈拉(Bukhara)則代錶瞭宗教與學術的中心。它在伊斯蘭教法、哲學和醫學方麵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我們將詳細考察其古老的“夏朵”市場結構,以及眾多“伊斯蘭教經學院”(Madrasah)的教育體係,揭示布哈拉如何在政治動蕩中,依然保持瞭其作為精神燈塔的地位。 書中還會涉及對希瓦(Khiva)的考察,這座被內城牆完好保護的城市,宛如一座凝固的汗國曆史博物館。我們關注其作為奴隸貿易和駱駝商隊的集散地的殘酷曆史,以及其獨特的木雕和泥塑藝術風格。 第三部分:高原與山脈間的通道——文明的適應與堅守 絲綢之路並非坦途,它穿越瞭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的險峻。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在極端地理條件下,人類如何建立起穩定的貿易和生活模式。 喀什(Kashgar),作為中國西域的門戶,其復雜性在於它地處東西方交流的最前沿,文化認同的流動性極強。我們將分析喀什老城區的“街巷經濟”模式,這種緊密的社區結構如何幫助商旅應對惡劣環境,並保持商業的連續性。曆史上的喀什是香料、寶石和牲畜的集散地,也是不同宗教(景教、拜火教、伊斯蘭教)共存的試驗場。 對於粟特古城(如艾特拉爾遺址的最新發現),本書將引用最新的考古報告,探討這些古代“絲路之王”的商業網絡是如何運作的。粟特商人憑藉其語言天賦和靈活的商業信譽,構建瞭一個超越國界的商業帝國,他們的成功之道是理解絲綢之路商業運作的關鍵。 第四部分:文明的衰落與新生——曆史的深層邏輯 最後一部分,我們不再僅僅描繪輝煌,而是探討這些城市走嚮衰落的復雜原因,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重塑身份。 我們分析瞭海路興起對傳統陸路貿易中心(如塔什乾、梅爾夫)的衝擊,以及氣候變化(如河流改道)對綠洲城市的緻命影響。梅爾夫的毀滅,不僅僅是一場軍事屠殺,更是水利文明對自然力量屈服的悲劇。 然而,本書的基調是積極的。我們考察瞭現代中亞國傢如何利用這些曆史遺跡來發展文化旅遊,以及這些古老的街道和建築如何被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從古老的驛站到現代的交通樞紐,城市的本質——作為連接與交換的節點——從未改變。 本書的特點: 本書超越瞭傳統曆史學對單一王朝的敘事框架,采用“地理-文明-商業”三位一體的分析方法。它綜閤瞭考古學、地理學、經濟史和藝術史的多重證據,力求還原一個鮮活的、充滿張力的古代世界。讀者將通過本書,體會到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通道,更是一條塑造瞭歐亞大陸共同文明底色的精神長河。我們不隻是在看古老的石頭,而是在聆聽那些在黃沙與駝鈴聲中流淌瞭韆年的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探討古代都會的書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對“時間維度”的全新認知。以往看曆史書,時間仿佛是綫性的、單嚮的,但在這本書裏,時間被揉碎、摺疊,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字裏行間交錯重疊。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讓讀者暫時忘記自己身處現代社會,完全沉浸到彼時的氛圍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消失或變遷的場景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而深沉的憂傷,它不是煽情的淚水,而是一種對文明流逝的深刻反思。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不同文化元素在古都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探討瞭宗教、貿易、藝術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互相影響、融閤又各自保持獨立,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整個古都的形象立體而飽滿,不再是扁平的曆史符號,而是一個有呼吸、有溫度的生命體。

    評分

    這本關於古都探索的讀物,讀完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打包行李,去親身感受那些文字中描繪的韆年風華。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讓人驚嘆,仿佛能透過紙頁聞到曆史沉澱下來的那種特有的、混閤著泥土與香火的氣息。他不僅僅是在記錄建築的宏偉,更是在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市井煙火氣,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青石闆路上的光影變化,或是老手藝人打磨工具時發齣的有節奏的聲響。閱讀的過程就像是一場沉浸式的旅行,每翻一頁,都像是換瞭一個時空背景,從宮廷的威嚴過渡到民巷的溫馨,那種敘事的張力拿捏得極好。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細節的捕捉,他總能從一塊斑駁的磚牆、一處被歲月摩挲光滑的門檻中,挖掘齣一段被時間掩埋的故事,讓人在贊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也不禁為時光的無情而感慨。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網,將地理、曆史、人文巧妙地串聯起來,讀來絲毫不覺枯燥,反而引人入勝,讓人對“古都”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古都”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狹隘,主要集中在帝王將相和標誌性建築上。然而,拜讀此書後,我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作者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將筆觸伸嚮瞭古都的“肌理”——那些構成城市靈魂的無名小卒的生活、那些未被史冊大書特書的民間智慧和信仰體係。他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的細緻,去剖析一個城市是如何通過日常的柴米油鹽,構建起數百年不倒的文化內核。這種由內而外的審視,使得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既接地氣又富有哲思。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看”古都,更是關於如何“理解”古都。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具同理心和穿透力的目光,去審視我們腳下的土地和我們繼承的文明,從中汲取力量和啓示。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像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傳承”二字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遊記那樣充滿主觀的感嘆,也不像純粹的考古報告那樣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打磨的散文片段,每一個段落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獨到的個人見解。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細細迴味作者是如何用寥寥數語,勾勒齣某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的。比如他對某一時期服飾、飲食習慣的側麵描繪,雖然不是主體內容,卻如同恰到好處的佐料,為宏大的曆史敘事增添瞭不可或缺的生活氣息。這本書的編排也很有巧思,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仿佛引領讀者進行一次精心設計的“主題漫步”,而不是簡單的信息羅列。它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讓我不僅獲取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喚醒瞭對身邊環境和曆史遺跡的更多好奇心和探索欲。

    評分

    初捧此書時,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學術考據的著作,畢竟“韆年古都”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十分厚重。然而,作者以一種近乎詩人的浪漫情懷,將冰冷的史料重新注入瞭鮮活的生命力。他的文字極富畫麵感和音樂性,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激昂,時而低迴。他擅長使用對比手法,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微小的生命體驗並置,這種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比如,當他描述某處古跡在盛世時的繁華景象,緊接著筆鋒一轉,描繪它在戰火或變遷中凋零的景象,那種強烈的反差,讓人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幅幅滄桑變幻的動態畫麵。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平衡瞭知識的深度和閱讀的愉悅性,它沒有高高在上地教導讀者,而是以一個親密旅伴的姿態,引導我們一同去探索和發現那些隱藏在尋常景物背後的非凡意義。對於那些渴望在曆史的厚重中尋找美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極佳的引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