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是“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大会召开后,主要由各位代表的发言整理而成的文集。是众多时代见证者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讲述“爱读书的国度”——东德在特定历史时期,读者们用各自的方式获取和阅读自己感兴趣和喜爱的文学作品的故事,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介绍。
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在波鸿和比萨就读,攻读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1993~2001年在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就职,2006年获莱比锡大学图书学教授席位。
英格里德·宗塔格,专业为日耳曼语言文学,曾任莱比锡哈雷东德出版社和莱比锡GustavKiepenheuer出版集团编辑和莱比锡艺术自由学院院长。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一书不仅仅是给图书收藏者的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对民主德国社会史的贡献,该书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智力的和亚文化群的环境。……该书的独特魅力在于,时代见证者们发言分享自己曾经缄口不言的许多内容:个人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努力去获取想要的书籍的。(阅读时)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在俯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
——《德国档案》
该书超过40篇资料详实的文章描述了民主德国的文学工业——以及它的“相关联的”机构:邮局、海关和国家安全部。该书不仅仅涉及文学,也描写了东德的反对派公众、反抗行为和媒体发展史。阅读后会觉得自己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新莱茵报》
在这本汇集了各类文章如同一本诙谐文集的书中谈论了前海关官员、前国家安全部邮局审查员、反对者和书籍走私者,叙述了一个几乎不敢让人相信的德国-德语的文学关系。
——《文学世界》杂志(德国)
西格弗里德·洛卡蒂斯:在专制制度下的阅读――审查效果研究概况
灌木丛与窗子
受控制的检查员和倔强的读者
冷战、黄色作品
毒药柜和守夜人
书籍展示和偷盗书籍
教派读者组织
政治读者组织
崇拜信条
附录
作为一名对欧洲现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对东德的文化管制一直抱持着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感到其制度的僵化可笑,又对其执行的严密感到一丝寒意。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审查制度的设计逻辑。它究竟是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实用主义考量,还是深受某种意识形态纯洁性的驱使?更进一步,审查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否有所松动或变化?例如,在某个特定的“解冻”时期,审查的尺度是否略有放宽,给了地下文化一丝喘息的机会?而所谓的“秘密读者”群体,他们的构成是单一的,还是涵盖了知识分子、工人阶层甚至体制内边缘人物?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种跨越阶层的思想传播网络,又是如何建立和维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结构性的分析,将审查的“官方叙事”与阅读的“民间实践”并置对比,从而揭示出一个更立体、更矛盾的东德社会侧影。
评分这套“甲骨文丛书”的选题眼光实在独到,光是书名就能让人嗅到历史的尘烟和某种禁忌的诱惑。我最近刚好在翻阅一些关于冷战时期文化交流的书籍,深感在那个意识形态壁垒森严的年代,思想的流动往往比货物流动更为艰难和具有爆炸性。想象一下,在铁幕的阴影下,那些被官方刻意压制或歪曲的知识,是如何像地下水一样,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渗透到渴望真知的人群手中。这种“秘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抵抗,它考验着读者的勇气,也反映出那个社会对信息自由的极度匮乏。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审查机制和民间传播网络的?是依靠解密的档案,还是通过幸存者的口述历史?那种穿针引线的艰难过程,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谍战剧,只是主角不是特工,而是思想的信使。我期待看到那些被严密包裹的禁书,是如何在夹缝中获得生命力,成为特定人群精神食粮的。
评分我总是着迷于“禁书”这个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悖论力量。一旦一本书被宣布为禁品,它立即获得了远超其字面价值的神秘光环。这本丛书的副标题提到了“审查与传播”,这暗示了本书不仅关注“禁止”的动作,更关注“流动”的过程。在缺乏现代互联网的情况下,信息的传播效率低下,但也因此更具韧性和粘性。我推测,这些禁书很可能通过极其传统的方式进行复制和传递:手抄本的复印、在家庭聚会上悄声朗读、甚至将内容藏于合法的出版物夹层之中。这种传播链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信任的社会契约。它要求参与者对彼此的忠诚度极高,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否挖掘到了那些在“信息传递”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中间人,那些“摆渡人”的故事?他们的动机和风险承担,往往是理解一个封闭社会文化生态的绝佳切入点。
评分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看,那些成功突破审查的“异见之声”,往往带有极其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它们必须学会“说话的艺术”,即用一种不被即时识破的方式来表达深层含义。我猜测,东德的秘密读者们在阅读时,必然会发展出一种高度成熟的“解码”能力,他们不仅在阅读文本,更在阅读文本背后的意图、留白和未尽之言。这种共谋式的阅读体验,无疑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智力愉悦感。那么,哪些作家的作品最受青睐?是那些明确挑战体制的激进派,还是那些通过描绘个人情感、家庭生活来间接批判社会现实的“内流型”作家?我期待看到,那些最终能进入秘密阅读圈的文本,是如何在艺术的精致性与政治的尖锐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从而确保其生命力能够超越当局的视线,在渴望自由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评分读完关于类似主题的其他作品后,我总觉得缺少一个更具人文温度的视角,很多时候历史叙述过于宏大,将个体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我非常期待看到,在这本关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书中,作者能否真正触及到那些“秘密读者”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出于政治理想,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对外部世界的天然好奇心?在那个国家机器无孔不入的监控环境下,藏匿一本禁书,乃至分享一句被禁止的引文,需要付出多大的心理代价?我设想,也许在一个拥挤的西柏林集市上,一本被拆去封面、用牛皮纸重新包装的书籍,在一次眼神的交汇中完成了秘密的转移,这种交流的瞬间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内容。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个体尊严的维护,是对单一叙事的挑战。我希望作者能细致描摹出这种微观的、充满张力的文化抵抗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压抑中的微光。
评分甲骨文丛书还是值得信赖的书,先收藏了,慢慢看
评分在京东购物,商品、包装、物流都无可挑剔,满意。
评分包装完整,速度很快,价格给力
评分我很喜欢甲骨文丛书: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值得一看,更值得推荐。这个是个囤书的时代,不急看,抓紧囤。为了书与人相遇。也为了不自由的时代。
评分我说的书,不是那些政治文件、技术手册,也不是那些庸俗低下的粗制滥造的“地摊书”,更不是那些被称之为“谋略”、“智慧”、“商战技能”和“厚黑学”之类的书。
评分目前还能买到就赶紧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下架了……
评分详谕南宋婉约派之词,以吴文英为重点,前溯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后及王沂孙、周密、张炎,以见此派源流。该书可谓继当代词人陈洵《海绡说词》及陈匪石《宋词举》之后又一部说词的名著。
评分根据世界银行《198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称,民主德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204亿美元,人均7180美元,居世界第28位,居社会主义国家第1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