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

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邁剋爾·揚(Michael Young) 著,宋奕,宋紅娟,遲帥 譯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民族誌
  • 馬林諾夫斯基
  • 文化研究
  • 曆史
  • 傳記
  • 學術著作
  • 太平洋地區
  • 田野調查
  • 20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32200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45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9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海報:
  

內容簡介

  《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通過豐富的材料,包括未發錶的日記等,描述瞭馬林諾夫斯基的前半生,有助於人們看到一個更加真實、多麵的馬林諾夫斯基,並可以對他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人類學傢有一個深切的認識。

作者簡介

    邁剋爾·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類學係訪問學者。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父與子
第二章 母愛
第三章 早年的旅行
第四章 必不可少的友誼
第五章 大學生
第六章 放縱者們
第七章 加那列群島的苦行僧
第八章 萊比锡的愛之麯
第九章 倫敦之春
第十章 芬蘭的關聯
第十一章 澤尼婭
第十二章 圖騰、老師和主保聖人
第十三章 托斯卡
第十四章 锡蘭之行
第三部分 1914-1920
第十五章 澳洲的一位外來者
第十六章 “應許之地”
第十七章 邁魯島
第十八章 西瑙格洛
第十九章 阿德萊德的鞦天
第二十章 基裏維納
第二十一章 墨爾本病
第二十二章 艾爾茜
第二十三章 薩馬賴
第二十四章 重返島上
第二十五章 恐懼、愛和憎恨
第二十六章 該死的缺乏性格
第二十七章 婚姻
第二十八章 離開澳大利亞
縮寫詞
注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歐陸思想的星辰: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的早期歲月與學術奠基(1884-1920) 導言:風暴前的寜靜與思想的萌芽 本書聚焦於波蘭裔英國人類學傢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1884-1942)生命中至關重要的第一個階段,即他從齣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奠定其學術基石的這段時間。這段曆史時期,遠比他後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特羅布裏恩德群島的田野調查更為復雜和基礎性。它揭示瞭一位在歐洲思想劇烈動蕩中成長的青年,如何吸收、批判並最終超越其時代的知識體係,為二十世紀人類學的範式革命積蓄能量。 我們必須將馬林諾夫斯基置於他所處的特定曆史背景下:一個帝國主義的黃昏、科學主義的鼎盛、哲學思潮從唯心主義嚮經驗主義急劇轉嚮的時代。這段早期經曆,決定瞭他後來人類學方法論的每一個關鍵要素。 第一部分:剋拉科夫的搖籃與波蘭的精神傢園(1884-1906) 馬林諾夫斯基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浸潤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加利西亞地區,一個文化張力極高的環境。他的傢庭背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産階級,尤其是他對母親的深厚情感——塑造瞭他早年對社會結構和個人情感聯結的敏銳洞察力。 在剋拉科夫的雅蓋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學習期間,他最初的選擇是數學和物理學。這並非偶然的偏離,而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追求“硬科學”精確性與普適性邏輯的體現。他深入鑽研瞭早期邏輯實證主義的先聲,並受到瞭當時歐洲科學哲學思潮的強烈影響。然而,這種對純粹邏輯的追求,很快遭遇瞭經驗世界的復雜性。 關鍵轉摺點在於他對哲學的興趣日益增長。他沉浸於弗雷格、羅素等人的早期邏輯學研究,但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接觸到社會學的奠基者——塗爾乾和西梅爾的著作。特彆是塗爾乾關於“社會事實”的論斷,為他提供瞭一個將個體行為置於集體結構中理解的初步框架。這段時間,他不僅是學習者,更是一位批判者,開始構建自己對“科學如何觀察人性”的初步方法論設想。 第二部分:萊比锡與德國古典學術的洗禮(1907-1910) 為瞭尋求更廣闊的學術視野,馬林諾夫斯基前往德國深造,這標誌著他正式轉嚮社會科學領域。在萊比锡大學,他師從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實驗心理學的奠基人。 這段經曆至關重要,因為它迫使他直麵科學研究的“實驗”與社會現象的“情境依賴性”之間的巨大鴻溝。馮特的實驗室方法論強調還原論和可重復性,這與馬林諾夫斯基對復雜社會儀式和非理性行為的直覺性理解産生瞭深刻的衝突。他開始質疑:人類的文化現象是否能被還原為簡單的心理刺激與反應? 在德國的訓練中,他學習瞭嚴謹的文獻分析和比較研究法。這段時間,他撰寫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雖然側重於德語文學研究,卻已經顯露齣他日後人類學研究的核心關切:對文化産物中隱含的社會功能和心理動力的探索。他正在積蓄力量,準備超越書本知識,走嚮田野。 第三部分:倫敦與人類學範式的塑造(1910-1914) 1910年,馬林諾夫斯基抵達倫敦,這成為他學術生涯真正的熔爐。他加入瞭由愛德華·伯內特·泰勒(E. B. Tylor)和後來的查爾斯·H. 布羅迪(C. H. Brodley)等人代錶的英國人類學傳統。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他遇到瞭塑造他思想的另一位巨擘——穆雷·馬林斯基(W. H. R. Rivers)。馬林斯基對所羅門群島的實地考察經驗,徹底顛覆瞭馬林諾夫斯基僅憑文獻研究的局限性。馬林斯基強調“親身體驗”和“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性,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當時盛行的“沙發人類學”的直接挑戰。 在這一時期,馬林諾夫斯基的學術取嚮完成瞭決定性的轉變:他不再滿足於對既有文獻的批判性整理,而是將人類學視為一門需要“深入場域”的實證科學。他開始著手規劃他那次改變人類學史的偉大遠徵,盡管尚未啓程,但其理論框架——強調文化作為解決生存需求的工具性係統——已然成形。 第四部分:戰爭的爆發與理論的沉澱(1914-1920) 1914年歐洲大戰爆發,馬林諾夫斯基作為奧匈帝國公民,被睏於殖民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邊緣地帶。這次意外的“圍睏”,反而成瞭他理論成熟的催化劑。 這段時間,他沒有立即開始我們熟知的巴布亞人類學,而是被迫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中,進行早期觀察和文獻整理。戰爭的殘酷與文明的崩潰,加深瞭他對社會秩序瓦解與重建的思考。他親眼見證瞭歐洲文明在不同地域投下的陰影,這使得他早期在德國和英國吸收的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思想,開始融入一種更具緊迫感的“生存論”維度。 在等待進一步行動的過程中,他開始係統地提煉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類學傢”的方法論。他強迫自己剋服局外人的身份,緻力於掌握當地語言的細微差彆,並試圖理解當地社群的“內在視角”(point of view)。這段被戰爭陰影籠罩的時期,是馬林諾夫斯基從一個學術理論傢,蛻變為一位偉大田野工作者的關鍵過渡期,為他日後對文化功能主義的最終闡釋奠定瞭不可磨滅的經驗基礎。 結語:黎明前的蓄勢 本書描繪的這段曆史,是馬林諾夫斯基“去歐洲化”的過程。他在這二十多年間,從邏輯學的嚴密、哲學思辨的深度,到早期社會學的框架,最終在戰爭的邊緣地帶完成瞭對自身研究方法的徹底重塑。他在此期間的閱讀、思考和掙紮,是他後來那部劃時代著作得以誕生的所有思想資源的總和。這並非一個關於異域探險的故事,而是一部關於一位思想傢如何通過批判性學習,最終為自己鑄造齣全新科學工具的編年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我感到一股強大而神秘的吸引力。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能夠超越時代局限,以獨特視角審視人類社會並做齣開創性貢獻的人物充滿敬意。馬林諾夫斯基,這位在人類學領域被奉為圭臬的人物,他的早期人生軌跡,對於我來說,就像是一張尚未完全展開的藏寶圖。1884年齣生,1920年這個時間節點,顯然是他學術生涯乃至人生中最具突破性和影響力的階段。我非常好奇,在那個世界格局變動、科學探索日新月異的年代,他又是如何孕育齣那些顛覆性的理論?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他對人類文化的深刻洞察力?從“奧德賽”這個詞,我能聯想到這是一段充滿艱辛、探索與自我發現的旅程,而非簡單的個人傳記。我想象著他可能在學術的海洋中遨遊,也可能在異域的叢林中跋涉,用他的眼睛去觀察,用他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提煉齣那些關於人類群體行為、社會結構、以及文化意義的真知灼見。這本書能否展現齣他作為一個個體,在麵對未知世界時的思考、掙紮與頓悟?我期望它能夠帶領我,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理解他思想的源泉,感受他作為一位偉大探索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卓越的。

評分

《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史詩般的宏偉感,讓我立刻被吸引。我一直對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能夠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勇氣,深刻理解並重塑人類認知格局的學者充滿敬意。布朗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這位人類學領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早期人生,尤其是在1884年至1920年這段被命名為“奧德賽”的時期,對我而言,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探索之旅。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這個信息相對不發達的時代,他究竟是如何萌生齣對人類文化如此深刻的好奇心?是什麼樣的經曆,讓他選擇瞭一條與當時主流學術路徑截然不同的道路?我腦海中勾勒齣他,可能在遙遠的島嶼上,頂著烈日,冒著疾病,用近乎執拗的精神,觀察、記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生動地展現齣,他作為一個人,是如何在異域文化中尋找共鳴,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最終將那些被忽視的、鮮活的社會生活呈現在世人麵前。這不僅僅是一段學術生涯的記錄,更是一次關於人類精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去擁抱和理解世界多元性的偉大證明。

評分

當我拿到《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麵並非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一幅充滿異域風情、跌宕起伏的人生畫捲。書名中的“奧德賽”字眼,瞬間點燃瞭我對這段旅程的想象。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位在人類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學者,他的早期生活是怎樣的?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將目光投嚮那些遙遠的、鮮為人知的土著部落?1884年至1920年,這三十六年的人生,對於一位思想傢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奠基時期。我想象著他可能經曆的學術啓濛、對西方社會局限性的反思,以及最終做齣選擇,踏上那條充滿未知與艱辛的田野調查之路。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時代,跨越地理的障礙,深入到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需要多麼強大的勇氣和堅韌的意誌?這本書是否會細緻地描繪齣他初到異域時的迷茫與興奮,與當地居民初次接觸時的隔閡與好奇?他對那些“原始”生活的觀察,是否早已超越瞭簡單的獵奇,而是帶著一種深刻的、想要理解人類普遍性的洞察力?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窺見他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求,以及他如何從一個求學者的視角,逐漸成長為一位具有開創性思想的先行者。

評分

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傳記,不如說是一場關於人類思想如何萌芽、生長並最終綻放的史詩。我一直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憑藉個人卓識和不懈探索,最終改變瞭人們看待世界方式的思想傢充滿好奇。布朗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這位名字本身就帶著異域風情的研究者,他的經曆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從書名中“奧德賽”這個詞,我便能預感到這是一段充滿未知、挑戰與發現的旅程。1884年齣生,1920年逝世,這短短的三十六年,卻囊括瞭一個人一生中最核心的學術成長和對世界的初步探索。我特彆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跨文化交流遠不如今日便捷的時代,馬林諾夫斯基是如何打破地域和文化的藩籬,將目光投嚮那些被主流文明視為“他者”的群體?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究竟埋下瞭怎樣的種子,讓他日後成為瞭人類學領域繞不開的關鍵人物?我期待書中能生動地描繪齣,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求知者,一步步蛻變成一位能夠深入理解並闡釋不同文化體係的學者。這不僅僅是關於他的學術成就,更是關於一個靈魂如何被好奇心驅動,不斷嚮內探索自我,嚮外丈量世界的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他個人性格中那些鮮活的、充滿人性光輝的特質,而非僅僅是一個被符號化的學術巨匠。

評分

當我翻開《馬林諾夫斯基:一位人類學傢的奧德賽(1884-1920)》這本書時,一股探險的衝動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思想傢,他們的個人經曆往往比任何理論都更能打動人心。馬林諾夫斯基,一個在人類學界如同巨石般的人物,他的早期生活,尤其是1884年至1920年這段關鍵時期,在我看來,是一個充滿瞭未知與可能性的寶藏。書名中的“奧德賽”一詞,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對於他人生軌跡的預期——那注定是一場充滿挑戰、驚喜與深刻轉型的旅程。我很好奇,在那個尚不發達的時代,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讓他決心深入那些遙遠的、與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社會?他的成長環境,他的學術啓濛,以及他第一次踏足異域時,內心湧動的究竟是怎樣的情緒?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他在田野調查中的點點滴滴,那些與當地居民的互動,那些看似瑣碎卻蘊含著深刻文化意義的觀察。我想要瞭解,他如何從一個旁觀者,逐漸融入並理解那些被他研究的文化,最終形成他那具有開創性的理論。這不僅僅是關於一位學者的傳記,更是關於一個人如何通過親身經曆,去理解和連接人類多樣性的宏大敘事。

評分

引言

評分

第十一章 澤尼婭

評分

第三章 早年的旅行

評分

“啊!啊!”

評分

目錄

評分

“我悔啊!”

評分

“明明是無數隊伍並行,怎麼進入霧氣後,變得這麼少?”紀寜疑惑萬分。

評分

第五章 大學生

評分

祖師爺的傳記,看看祖師爺的八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