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

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琳·喬伊納 著,張大川 譯
圖書標籤:
  • 謝偉思
  • 傳記
  • 美國外交
  • 中國近代史
  • 外交史
  • 曆史
  • 傳記文學
  • 文化
  • 政治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38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437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為美國外交官謝偉思的傳記。他親曆瞭20世紀40年代中美關係的轉摺,並在其中發揮瞭非同尋常的作用。他隨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達3個月,並作為其中的外交官員,與毛澤東、周恩來、硃德等多次長談。其中,與毛澤東的談話多達50多次。他認識到中共潛在的力量,富有遠見地預測,如果美國一味扶持蔣介石,會導緻中國內戰的爆發,結果很可能是中共獲勝,而使美國最終失掉中國。因為40年代與中共的近距離接觸,在美國他被斥為“共産主義的同情者”,成為美國“丟失中國”的替罪羊,後半生一再被麥卡锡主義糾纏,甚至被國務院除名,失去外交官的資格。直到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關係正常化,他纔重新得到認可。
  《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通過謝偉思的一生,展現瞭美國對華政策的麯摺變化。其中的細節和時代的氛圍非身處其中者是無法感受到的。

作者簡介

  琳·喬伊納(LynneJoiner),康奈爾大學畢業。廣播記者、新聞主持兼文獻片製片人,美國艾美奬(美國電視界最高奬)獲得者,現居加利福尼亞舊金山。曾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國傢公共電颱(NPR)、基督教科學箴言電颱(ChristianScienceMonitorRadio)、新聞周刊(Newsweek)、洛杉磯時代雜誌(LosAngelesTimesMagazine)等多傢媒體任職,現為上海電視颱國際頻道傳媒顧問。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謝偉思在戰時中國和戰後美國的諸般經曆,構成瞭一段激蕩人心的故事。它對於美中關係,對於美國當前在阿富汗、伊拉剋、巴基斯坦及伊朗等國遭遇的對外政策方麵的挑戰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蘇珊·捨剋(前副助理國務卿[1997—2000年在任],現任卡羅萊納大學聖迭哥分校全球衝突與閤作研究所主任)
  

  ★本書詳實而生動地描寫瞭那個政治陰謀的大漩渦,謝偉思處在漩渦的中心。它對於關心中國政策的人士而言是一部批判性作品,也讓人們瞭解瞭國會和聯邦調查局顛撲正義、扭麯公正的一個實例。
  ——理查德·H·所羅門(美國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現任美國和平研究院院長)
  

  ★如果華盛頓的決策者哪怕僅僅是認識到國民黨的緻命弱點,認識到中國共産黨還在成長的力量和她明顯希望在戰後避免同美國發生衝突,那麼,中美敵對的年代就可能避免瞭。不是尼剋鬆1972年去北京,而是早在20年之前,艾森豪威爾可能就到那裏去瞭,而不是去朝鮮。
  ——一位研究中美關係的美國學者如是說

目錄

第三章 萬裏赴戎機/024
第四章 異域風流/036
第五章 蔣委員長/053
第六章 毛主席/063
第七章 十月危機/075
第八章 華盛頓的寵兒/089
第九章 大使偏執/101
第十章 告彆中國/113






第二篇 鏇渦
第十一章 FBI的陷阱/128
第十二章 會閤/140
第十三章 疑案/152
第十四章 FBI嫌疑人/165
第十五章 清水芙蓉/181
第十六章 風雲集/197
第十七章 暴風驟雨/211
第十八章 調查/227
第十九章 聽證會/241
第二十章 地獄邊緣/256
第二十一章 行刑隊/272

第三篇 昭雪
第二十二章 長期鬥爭/288
第二十三章 不甘退休/303
第二十四章 新生/312


後記/327
注釋說明/332

精彩書摘

  氣可嘉:“有很多證據說明,國民黨垮颱隻是個時間問題,但任憑怎樣,這些證據並沒有說動華盛頓放鬆我們和蔣介石之間的那根‘銀繩’,也沒讓決策人從謝偉思的一份大膽諫言中所恰當指齣的‘得過且過、貪圖一時之計’的作為中清醒過來。”
  輪到謝偉思講話瞭。謝偉思時年63歲,身材頎長,麵貌俊朗,一頭銀發。他努力抑製著感情,嚮場下聽眾娓娓道來:
  現在,有些國傢的情況和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頗為類似,比如拉美、非洲,還有亞洲一些地方。我們如果自己不去瞭解,不接觸新的民眾運動,對有可能爆發革命的事態不聞不問,也許還會坐失良機的……
  要不要這類報告,衡量的標準不是國內的普遍情緒,比如報刊的隻言片語,或者某些根本不負責對外關係事務的國會委員會錶露的情緒……從某些方麵看,麥卡锡參議員的遺風還要肅清。
  謝偉思講完,席間爆發長時間的掌聲,錶達瞭嚮這位前外交官的敬意。1951年,謝偉思因“其忠誠受到閤理的懷疑”而被解職,為瞭恢復自己的名譽,他花瞭22年時間。
  過去的30年,筆者和謝偉思及其傢人有過許多次愉快的交談。有一迴談話,謝偉思袒露心跡,他說自己“無論從哪個方麵看,都不是個優秀的外交官或外事工作者”,“明顯違背瞭”塔列朗(Talleyrand)的明智忠告:外交官絕不應該有“太多熱情”。“當我贊成某觀點,而這觀點又不為人接受時,我會想方設法讓人接受它。”8他認為自己對中國有獨到的認識和理解,對這一點他頗為自信,他承認自己把說服彆人奉循適切的對華政策當做使命,他對中國危局所錶現齣來的熱情甚至超過瞭他對趙韞如的熱情。
  謝偉思命定地要做悲情信使:他傳來遞往的消息都不招人待見,先是在中國,後是在華盛頓。他的熱情令他身陷於戰爭與革命的疾風驟雨之中,身陷於那個時代特有的對外詭詐陰謀,對內偏疑神疑鬼、風聲鶴唳之中。不過,他順利地將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擺到瞭很多要員麵前,雖然這些要員最終沒有理會他的真知灼見。
  羅斯福花瞭很大氣力想樹立蔣介石的威望,打造中國形象,把它作為戰後世界的一大列強來看,所以他特彆願意聽信赫爾利大使對絕境中國的樂觀估計;另外,他自認為能讓斯大林成為戰後世界中一個可信賴的夥伴。
  如果羅斯福當初能換換思路考慮問題——重視除赫爾利之外的其他人的意見,那又會怎麼樣呢?1944年至1945年是不是有一個短暫的機會:美國可以主動與毛澤東的武裝力量閤作,繼而影響中國革命的走嚮?誠如是,也許就不會造成彼此誤解、相互施暴的惡性循環,雙方數百萬生命也免遭塗炭。

  ......

前言/序言

null



跨越太平洋的見證:美國外交官約翰·費瑟斯通的中國歲月 本書並非關於謝偉思(John Service)的傳記,而是聚焦於另一位在美國對華外交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約翰·費瑟斯通(John Featherstone)。 費瑟斯通,一位在二十世紀中葉活躍於東亞外交舞颱的資深官員,其職業生涯與中國近代史的劇烈動蕩緊密交織。他的經曆,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而內省的視角,去審視一個大國如何在全球政治的棋局中艱難抉擇,以及個人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堅守其信念與職責。 第一部分:遠東的初識與戰前的積纍 費瑟斯通早年赴華,並非帶著預設的政治立場,而是懷揣著對東方文化深沉的興趣和對國際關係的敏銳觀察力。1930年代初,他抵達北平,彼時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交織的復雜時期。彼時的北京,仍是傳統與現代交鋒的前沿,軍閥割據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而日本的侵略野心已如跗骨之蛆般蔓延。 費瑟斯通的早期報告,詳盡記錄瞭他在華北地區與各階層人士的接觸。他敏銳地捕捉到瞭國民政府在治理上麵臨的結構性睏境,以及民間對國傢前途的深切憂慮。與許多專注於高層政治的觀察者不同,費瑟斯通花費大量時間深入鄉村和中小城鎮,瞭解基層社會對中央政策的反應。他的信件和備忘錄中,流露齣對中國人民韌性和適應力的復雜情感,同時也對西方列強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傲慢與誤解深感不安。 這段時期,他與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和地方實力派建立瞭聯係,這些關係網日後成為瞭他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的分析報告往往比當時的官方主流論調更為審慎和超前,尤其是在預判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長期後果方麵,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他認識到,簡單的“扶持”或“遏製”策略,不足以應對中國內部的深刻變革。 第二部分:烽火中的抉擇與情報的迷霧 抗日戰爭爆發後,費瑟斯通的身份轉變為戰時外交官。隨著戰局的推進,他被調派至西南後方,親身經曆瞭中國政府在重慶的艱難運作。這一階段的敘事,著重描繪瞭盟國援助的復雜性——既有對中國抗戰的支持,也伴隨著對中國未來政治走嚮的不信任和暗中布局。 費瑟斯通的經曆,是關於“信息不對稱”的深刻案例。在延安與重慶之間,信息被政治考量層層過濾。他努力穿透這些迷霧,試圖嚮華盛頓提供最接近事實的評估。他贊賞中國軍民在極端條件下的抵抗意誌,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派係鬥爭正在侵蝕其閤法性與戰爭潛力。 本書詳細考證瞭費瑟斯通在這一時期處理的幾起關鍵外交事件。其中一樁涉及物資運輸綫的安全,另一樁則關乎對中國內部政治派彆接觸的邊界界定。他的處理方式,體現瞭一種“現實主義的理想主義”:即承認現實的殘酷,但仍緻力於維護美國基於長期利益而非短期權宜之計的對華政策。他的許多內部報告,記錄瞭美軍顧問團與中國軍隊之間的摩擦,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效率”和“忠誠”的不同理解。 第三部分:冷戰前夜的艱難轉型 二戰結束後,中國政治格局的劇變將費瑟斯通推嚮瞭他職業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階段。隨著國共兩黨的內戰重啓,美國麵臨著一個痛苦的抉擇:是繼續支持一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盟友,還是開始為不可避免的政治轉變做準備? 費瑟斯通的立場變得愈發艱難。他不再是純粹的觀察者,而是政策執行層麵的重要一員。他的報告開始強調,切斷與新生的中國政權的接觸將是災難性的外交錯誤。他力陳,即使無法與其意識形態相容,維持溝通渠道的暢通,對於保護在華美僑利益、並在未來可能齣現的地區衝突中保留影響力至關重要。 書中描繪瞭他在美國國內麵對“疑共論”和“對華政策失敗論”時的辯護與掙紮。他的觀點往往被指責為“過於軟弱”或“被當地情況迷惑”。這種來自本土的壓力,使得他在推動務實外交政策時舉步維艱。他目睹瞭美國外交政策從“理解與參與”迅速滑嚮“孤立與對抗”的過程,並對這種曆史性的轉嚮深錶遺憾。 第四部分:曆史的迴響與個人的沉思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費瑟斯通在後來的外交生涯中,如何迴顧他在中國的這段經曆。他參與瞭對中美關係未來走嚮的長期戰略規劃,他的建議不再具有當時的決定性權力,但卻成為瞭後世研究者理解“錯失的機會”的重要文本。 費瑟斯通的傳記,本質上是一部關於外交倫理和國傢責任的寓言。他的一生,映射齣在麵對一個快速變化、充滿內生張力的國傢時,一個外交官所能扮演的角色邊界。他並非英雄,也非叛徒,他隻是一個試圖在曆史的巨輪前,用筆尖和良知,去描繪一幅盡可能真實的圖景的人。 通過費瑟斯通的眼睛,讀者將深入瞭解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對華政策製定背後的復雜動機、信息失真,以及決策者們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中,如何錯失瞭理解中國復雜性的機會。本書旨在還原一個在曆史轉摺點上,勤勉而又充滿人性掙紮的外交官的真實麵貌,而非對特定曆史人物的簡單褒貶。

用戶評價

評分

從《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這個書名,我能強烈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沉重感和人物的犧牲精神。謝偉思,作為一個美國外交官,卻“為中國濛難”,這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敘事核心。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一定在某個關鍵的曆史節點上,因為對中國命運的關注,或者因為某種政治立場,而捲入瞭不尋常的事件。這種“濛難”,很可能意味著政治上的犧牲、個人名譽的受損,甚至是身心上的煎熬。我想,這本書一定不是一個簡單的英雄贊歌,而是會深入探討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所做齣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帶來的深遠影響。他身處中美兩國關係微妙而復雜的時期,他所經曆的,或許就是那個時期個人命運與大國博弈交織的縮影。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他作為一名外交官的專業素養,以及他在麵對曆史洪流時的個人掙紮與堅守,這種對復雜人性和曆史真相的挖掘,往往比情節本身更具震撼力。

評分

對於《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這本書,我至今仍停留在初步的想象階段,但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諸多可能性。謝偉思,作為一名美國外交官,卻身處那個風雲變幻的中國,這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他的“濛難”,我想絕非偶然,而是那個時代大背景下,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交織的必然。是怎樣的國際政治格局,怎樣的中美關係,怎樣的中國內戰,讓一位外國公職人員深陷囹圄,甚至承受磨難?這本書或許會詳細解讀二戰前後,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以及謝偉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是否是某個重要曆史事件的關鍵見證者,抑或是某個重大外交決策的參與者?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描繪齣他作為一名職業外交官,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在國傢利益、個人良知和人道主義之間做齣權衡。這種身處漩渦中心的視角,遠比旁觀者更具說服力,也更能觸及曆史的真實肌理。這本書,一定承載著對曆史真相的探尋,以及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考驗的深刻洞察。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感和悲壯色彩。謝偉思,一個似乎與中國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名字,卻因“濛難”而與這片土地緊密聯係,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曆史上那些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人物。我很好奇,這位美國外交官究竟為何會“為中國濛難”?是因為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切同情,還是對某個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這樣一幅畫麵:一個在戰火紛飛、政治動蕩的年代,身處異國的土地,卻懷揣著對這片土地未來的一份期盼,並因此付齣瞭沉重的代價。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親曆他所經曆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抉擇與犧牲。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更可能是一段宏大曆史的縮影,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苦難,以及國際社會中一些人對中國的復雜情感和行動。這是一種超越國界的同情與擔當,值得我們去深入瞭解和反思。

評分

《為中國濛難:美國外交官謝偉思傳》這個書名,讓我立刻想到的是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以及一個身處其中的美國外交官。我猜想,謝偉思的經曆一定充滿坎坷,而“濛難”二字,則暗示瞭他所經曆的磨難絕非尋常。這不僅僅是個人事業上的挫摺,更可能是政治上的打壓、人身自由的限製,甚至是信仰上的考驗。書中可能會細緻描繪他如何在中國復雜的政治局勢中斡鏇,如何麵對來自不同陣營的壓力,以及他最終為何會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我期待從中瞭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謝偉思又是如何在其中扮演一個橋梁,或者說,一個被風暴席捲的孤島?他的“濛難”,或許也反映瞭當時一些西方人士在中國問題上的睏境與無奈,以及他們所付齣的代價。這本書,無疑是瞭解一段特定曆史時期,特定人物命運的珍貴窗口。

評分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二戰時期美國駐華外交官謝偉思的傳記,名字叫做《為中國濛難》。盡管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僅從書名和作者的介紹,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曆史厚重感。謝偉思這個名字,在曆史的長河中或許並不如一些叱吒風雲的人物那樣傢喻戶曉,但他的經曆,尤其是“為中國濛難”這樣的字眼,無疑暗示瞭他與那個動蕩年代的中國命運緊密相連,甚至付齣瞭巨大的代價。我想,這一定是一段關於理想、堅守與犧牲的故事。閱讀這樣的傳記,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的窗戶,窺見瞭那些在曆史大潮中默默前行,卻影響深遠的人物。我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濛難”的?這其中的“難”又是指什麼?是政治上的睏境,是個人信仰的掙紮,抑或是身處戰亂之中的艱難抉擇?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他如何作為一個外國人,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刻,選擇瞭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以及這條道路最終將他引嚮何方。這本書,無疑是通往理解一段復雜曆史和一位不平凡人物的鑰匙,我已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

評分

這書還算可以,作者還算言之有物,應該說還有參考價值。有助於對世事與某些真相的瞭解,可以廣見聞,加深閱曆,也還有點東西會引發人去思考。書的原定價顯得稍高,京東活動以後的價格就可以接受瞭,顯齣比較高的性價比瞭。

評分

單位用書很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單位用書很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本書為美國外交官謝偉思的傳記。他親曆瞭20世紀40年代中美關係的轉摺,並在其中發揮瞭非同尋常的作用。書中通過謝偉思的一生,展現瞭美國對華政策的麯摺變化。本書共分為中國人、鏇渦、昭雪共三篇, 主要內容包括: 川渝之路、萬裏赴戎機、異域風流、蔣委員長、毛主席等。

評分

這本書是很重要的史料。

評分

京東買很方便,沒絕版的書都能找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