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时代的施米特、凯尔森与海勒》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深思了。提到魏玛时期,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风雨飘摇、充满政治动荡的年代,而施米特、凯尔森、海勒这三位思想巨擘的名字,更是直接点燃了对那个时代法律与政治哲学核心争论的想象。我尤其好奇的是,他们各自是如何理解“合法性”(Legality)与“正当性”(Legitimacy)这两个看似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的。合法性,听起来似乎更多地关乎程序、规则的遵循,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条文。而正当性,则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权利的来源、统治的道德基础,以及被统治者对其统治的接受程度。在那个法治摇摇欲坠、政治极化严重的时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肯定被放大到了极致。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当合法性与正当性发生冲突时,例如一个看似符合法律程序的决定,却在道德或民意上站不住脚,又或者反之,一个在道义上似乎“正确”的诉求,却缺乏法律依据,那么整个政治体系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们揭示,这三位思想家如何在这片思想的焦土上,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深刻洞见,以及这些洞见对于理解当代政治困境的意义。
评分阅读《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时代的施米特、凯尔森与海勒》,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和政治理论的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魏玛时期德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危机。我尤其好奇的是,这三位重量级学者是如何在那个充斥着极端主义思潮的时代,对“合法性”与“正当性”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的。施米特,这位坚定的保守派,他对于“决定”的强调,以及他对于“政治”本身的理解,是否会为我们揭示一种“为了生存而必须采取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合法性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遵守,而是在极端情况下,维系政治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手段。这种理解,是否也暗示了当合法性本身受到威胁时,政治秩序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再者,凯尔森,这位现代法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基础规范”理论,以及他对法律的“价值中立”的追求,在面对魏玛时期波涛汹涌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冲突时,是否显得过于理想化?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法律的“正当性”基础动摇时,纯粹的合法性是否足以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而海勒,这位有着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对“人的尊严”以及“社会正义”的思考,是否为“正当性”提供了一种更为普世的、超越法律形式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三位思想家在面对同一时代困境时,各自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以及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刻关联与张力。
评分《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时代的施米特、凯尔森与海勒》这本书,我预计它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尤其对于那些对法律哲学和政治理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将会是一次精神上的“高能时刻”。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施米特“政治概念”的阐释,他对于“主权者”的定义,以及他对宪法是如何在“决定”中被创造出来的理解,我认为这直接触及了合法性的根基,甚至可以说是其终极的来源。那么,当一个政权失去了被普遍承认的“正当性”,即使其程序上完全合法,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书里会不会引用施米特在讨论紧急状态时所提出的那些激进观点,来反衬出合法性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凯尔森的“规范阶梯”理论,虽然旨在建立一个纯粹客观的法律秩序,但在现实政治的洪流中,它真的能够有效抵御“正当性”的侵蚀吗?我猜想,书中对凯尔森的分析,可能会揭示出他的理论在面对政治现实时的局限性,以及他本人在理论构建中与现实政治的张力。而海勒,这位在魏玛时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哲学家,他是否会试图在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寻找某种平衡点,抑或提出一种超越二者的可能性?我对他在书中可能提供的“民主的合法性”或“社会正当性”等概念的解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理解如何在动荡时期构建一个既合法又被广泛接受的政治秩序。
评分关于《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时代的施米特、凯尔森与海勒》,我对它所能提供的历史深度感到非常兴奋。魏玛共和国,这个德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实验,从其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巨大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在这本书中,我设想作者会带领我们穿越回那个时期,让我们不仅仅是阅读理论,更是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施米特,这位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政治思想家,他的“决定论”和对政治本体的探讨,无疑会在书中占据重要的篇幅。他对于“政治的敌人”的界定,以及他对国家紧急状态下权力运作的洞察,是否与“合法性”的坚守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而凯尔森,这位以纯粹法学闻名世界的学者,他的“法律秩序”理论,以及对法律的去价值化尝试,又将如何与“正当性”的问题产生碰撞?我好奇的是,凯尔森是否会试图从纯粹法的层面来解决正当性的难题,还是会承认其超越性的存在?至于海勒,作为魏玛时期少数几位试图弥合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裂痕的思想家,他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民主的理解,是否为“正当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框架?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生动的历史场景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理解思想的同时,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时代的施米特、凯尔森与海勒》这本书,我直觉它会提供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关于政治权力的本质以及其合法性来源的复杂性。我猜想,施米特的部分将会聚焦于“谁有权做出最终决定”的问题,他的“政治领域”的划分,以及他对“紧急状态”的分析,都指向了合法性最终根植于一种不受约束的权力。那么,当这种权力本身失去了“正当性”的支撑,即不被人民或社会广泛接受时,它还能维持多久?这是一种关于合法性如何被“权力化”的解读。反观凯尔森,他试图构建一个严谨的法律体系,让合法性来源于一套层层递进的规范,一个“规范的阶梯”。但是,这个阶梯的起点,那个最基础的规范,其“正当性”又从何而来?书中是否会揭示,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在面对现实政治时所遭遇的尴尬,即一个完全合法的体系,可能并不能保证其“正当性”?而海勒,我猜想他可能会从更宏观的社会和道德层面来探讨“正当性”,他或许会强调,一个政治体系的真正合法性,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合规,更在于它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能否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福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理解,在魏玛那个动荡的时代,这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在“法律的形式”与“政治的现实”、“道德的诉求”之间进行艰苦的论辩,从而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思想遗产,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社会中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永恒的张力。
评分活动时购买的,价格实惠,性价比高
评分三月,我的2016京东囤书月,多运动多看书!
评分在本书中,作者将魏玛共和国的命运视为检验合法性与正当性论题的极佳案例。在作者看来,施密特不仅是现代自由主义最恶毒的敌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都更清晰地看到该理论的孱弱:“去政治化”的自由主义理论带有浪漫化的空洞和虚无,它试图从根本上败坏人民的政治感觉。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使命来说,反对、甚至压制自由主义的泛滥是不二选择——这正继承了俾斯麦帝国时期斗争的经验。
评分灰常好~ 包装 纸质 各方面都不错~ 物流超级快!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书很好,是寒假读的最好的一本书。
评分在本书中,作者将魏玛共和国的命运视为检验合法性与正当性论题的极佳案例。在作者看来,施密特不仅是现代自由主义最恶毒的敌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都更清晰地看到该理论的孱弱:“去政治化”的自由主义理论带有浪漫化的空洞和虚无,它试图从根本上败坏人民的政治感觉。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使命来说,反对、甚至压制自由主义的泛滥是不二选择——这正继承了俾斯麦帝国时期斗争的经验。
评分在本书中,作者将魏玛共和国的命运视为检验合法性与正当性论题的极佳案例。在作者看来,施密特不仅是现代自由主义最恶毒的敌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都更清晰地看到该理论的孱弱:“去政治化”的自由主义理论带有浪漫化的空洞和虚无,它试图从根本上败坏人民的政治感觉。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使命来说,反对、甚至压制自由主义的泛滥是不二选择——这正继承了俾斯麦帝国时期斗争的经验。
评分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