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记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柏格森关于生命哲学的力作之一。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该书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思维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曾任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作者前言
第一章 论有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
我们身体的意义及其运作
第二章 论形象认知
记忆与大脑
第三章 论形象的存活
记忆与思维
第四章 形象的划分与固定
知觉与材料
灵魂与肉体
摘要及结论
坦白说,这本书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劝退”。它的文字密度之高,节奏之缓慢,要求读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耐心。我一度觉得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由概念和术语堆砌而成的山峰。然而,一旦越过初期的适应期,那些隐藏在繁复论证之下的洞见便开始显现出来,它们如同深海中的珍珠,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捕获。书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与“文献的物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所依赖的“文库”基础,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被物质条件和集体健忘所侵蚀的脆弱结构。这种对“坚实基础”的瓦解,带给我一种知识上的“不安全感”,却也正是这种不安全感,驱使我更警惕地看待所有被定为“经典”的文本。整本书传递出一种强烈的反思精神,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馈赠的来源。
评分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思想的密度。它不像那些通俗的文化评论那样试图用流畅的语言把你轻松地带入主题,相反,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矿石,你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去辨识其中闪烁的价值。作者似乎对线性叙事不屑一顾,转而采用了一种碎片化、多焦点的观察模式。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中对于“语境的重量”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赞叹某个译本的精妙,却忽略了它诞生的那个时代语境对译者施加的无形压力——那种压力如何筛选了词汇的选择,如何塑造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世界观。书中引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一手资料作为佐证,虽然这使得入门门槛陡增,但也保证了其论证的坚实性。例如,关于早期汉译本如何处理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时,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剥开多层注释和序言,展示出译者在面对“不可译”时的挣扎与妥协。这与其说是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极其复杂的智力搏击,每一次成功的理解都伴随着对自身知识盲区的警醒。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实在太具个人色彩了,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案头伏案疾书时,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精确性的追求。它在结构上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主题不断回归,但每一次回归都带来了更深一层的解读。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查阅附录和索引,因为作者似乎在每一个段落都埋下了通往其他章节的隐晦线索。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将“翻译”这个传统上被视为边缘性的文本操作,提升到了文化核心战略的高度来审视。这不是关于如何把A语变成B语的技术指南,而是关于在知识的全球流动中,谁拥有定义“意义”的最终权力。书中对某些被过度神化的译者形象的“去魅”过程,尤其值得称道。它没有指责他们的局限性,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熔炉中进行考察,展示了在资源匮乏和意识形态高度集中的环境下,任何“宏大翻译工程”必然会产生的裂缝与暗箱操作。这种冷静的、近乎外科手术般的剖析,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阅读此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对知识考古的深入田野考察,而不是轻松的文本享受。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主观色彩过浓的词汇,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其论点的批判力量更显沉稳和持久。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翻译的伦理”这一议题的处理,它没有落入道德审判的窠臼,而是深入探究了在不同历史阶段,译者在忠诚(fidelity)与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之间所做的痛苦权衡。很多时候,这种权衡的痕迹被后世的赞誉所掩盖,但作者如同一个显微镜下的观察者,将这些细微的裂痕放大并呈现在我们眼前。它让我重新思考“文化交流”的真正成本——那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成本,更是被筛选掉的、未被表达出来的巨大信息量的成本。这本书无疑为未来研究文化传播史和文本接受史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同时也极具挑战性的分析范本,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专著。
评分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在学术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最初是被它那个充满暗示性的书名所吸引的——“汉译文库:材料与记忆”。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或文本翻译策略的深度研究,或许会涉及那些光影斑驳的年代里,译者们如何在两种语言体系的夹缝中求生存、塑形。然而,当我翻开扉页,却发现这更像是一场关于“无形之物”的细致解剖。它没有直接铺陈那些我们熟知的经典译本的逐字比对,反而是深入到文本背后的“土壤”和“气候”——那些促使特定知识体系得以被“翻译”和“保存”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惯性。书中对“材料”的探讨,并非仅仅局限于纸张和墨水,而是拓宽到了集体潜意识中的叙事偏好,以及权力如何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哪些“他者”的声音被允许进入我们的“文库”。记忆的维度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探讨了遗忘的机制如何与记忆的建构同样重要,翻译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工程,我们记住的“所译之物”,往往是以牺牲其他无数种可能为代价的。这种由宏观社会学视角渗透到微观认知心理学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不断自我反思的张力,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在质疑我们对“知识传承”这一概念的固有认知。
评分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书籍真心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京东图书很好值得信赖,快递小哥不辞辛苦,服务质量一流!
评分学习必备,书品也不错,物流也不错
评分在柏格森迄今为止权威性的著述《创造的进化》的叙述中,他创造出了惊人宏伟的诗篇、具有广博视界和持续力度的宇宙进化论,而且并未忽视一种严密的科学术语。要从他的透彻分析或深奥思想中得益或许是困难的,但是却可毫不费力地从中获得巨大的美感。
评分没看太进去,有些看不懂,难受。
评分九十九十本书,非常划算,内容没看呢,屯起来慢慢看。
评分很好的,价格实惠,很不错。
评分质量很好,还会推荐朋友一起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