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剧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套装4册)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剧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套装4册)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孔尚任(明) 汤显祖 等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戏曲
  • 元曲
  • 明清戏曲
  • 四大名剧
  • 文学经典
  • 中华书局
  • 戏曲
  • 传统文化
  • 名著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TZ20170098
商品编码:113585058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桃花扇
外文名称:1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目录4册

">西厢记ISBN:9787101122091 

">桃花扇x;">ISBN:9787101121582

">牡丹亭x;">ISBN:9787101121315

">长生殿x;">ISBN:9787101122107

编辑推荐

  在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我国的戏曲艺术,经历了宋元话本、元杂剧、明传奇等流变,以它自身的特点和艺术样式,绽放了奇异的光彩,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八百多年的传播中,经岁月沉淀,时间历练,《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赢得了“中国四大名剧”的美誉。

  2004年的“青春版”《牡丹亭》问世后,《牡丹亭》这部古典名剧又焕发了青春,“中华经典名剧”本《牡丹亭》一方面评论其文学之美,一方面讲解其表演之美,体现出将传统戏剧文本与舞台演出结合评析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

  1.精选底本,精核原文,注释详赡。

  2.“点评”中加强了重点人物和唱词的分析,如在在《遇母》中对杜母的心理、在《硬拷》中对柳梅梦的形象分析都颇有新意。

  3.注重将文本赏析与舞台表演相结合,有传统昆曲《牡丹亭》的表演,也有现代“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和舞美,不仅能帮助人们“读”懂剧作,是一本《牡丹亭》文本的赏读指导,更能帮助人们“看”懂戏曲,是一本《牡丹亭》戏剧观剧指南。

内容简介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牡丹亭》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将原本不足四千字的话本小说扩充为55出的鸿篇巨制,并对故事做了创造性改编,使“人鬼恋”的话本脱胎换骨,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牡丹亭》在人与人、人与鬼、人与神之间,形成层层叠叠的戏剧冲突和峰回路转的戏剧情节,呈现出缠绵的情怀与优美的意境。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她的绝望爱情、彻骨悲伤源于貌似和谐的现世秩序的严重残缺。面对这种残缺,杜丽娘不是妥协,而是以青春生命的毁灭去追求超过生命的真挚爱情。通过凄恻而壮丽的毁灭,在冲突中实现对理想人格自由的追求,这些闪耀着“现代”色彩的理念使《牡丹亭》具有了同题材作品未曾达到的高度,揭开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生命美学的新篇章。也正因如此,四百年来,《牡丹亭》无论在书斋案头,还是在歌舞场上,一直活跃非凡,影响惊人。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作者简介

  【原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主要戏剧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评注者简介】

  蔺文锐,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长期关注戏曲文本、文本传播与戏曲演出的关系,关注戏曲的舞台表演,擅长戏剧文本与舞台表演的结合研究。

精彩书评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明 沈德符

  杜丽娘事甚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明 吕天成

  古今传奇,用故事之胜者,莫如《桃花扇》;用臆说之胜者,莫如《牡丹亭》。《牡丹亭》之杜丽娘,以一梦感情,生死不渝,亦已动人情致,而又写道院幽媾之凄艳,野店合昏之潦草,无一不出乎人情之外,却无一不合乎人情之中。

  ——吴梅

  《牡丹亭》出,竟以荒远梦幻之事,俚俗俳优之语,一举而遂掩前古。盖其幽微灵秀,姚冶空濛,自成一家,独有千古,不特昔人屐齿所未尝到,即后之人亦难仿其颦眉也。夫曲,晚近之作,小道也,得《牡丹亭》而与诗、古文、词抗颜接席……吾谓《牡丹亭》非他,盖直接《诗》三百之法乳者也,思无邪之一化身也;是圣贤之心肠也;是豪杰之血气也;是才子之才、佳人之佳,兼此二者之无奈之情也;是能将闺门风雅,情性之本原,宛转曲折而书之,缠绵低徊而度之,明目张胆地而扮演之也。宁非天下之才耶?非天下之奇才而能如此耶?

  ——俞平伯

精彩书摘

  【精彩片段】之一《题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点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一点情千场影戏”(《南柯记·情尽》)。情因一梦而起,杜丽娘、柳梦梅二人“以梦为真”,《牡丹亭》写尽了一对痴情恋人心灵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杜丽娘出入冥府、游魂幽媾、死而复生的爱情历程,越三界、梦而死、死而生的浪漫情节,贯穿全剧。汤显祖通过这一系列奇幻情节,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超现实的理想境界中实现了,为呻吟于礼教文化铁幕内的青年开辟出全新的人生境界。这正是“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奇迹,也是汤显祖情必胜理的决心和信心。

  【精彩片段】之二《惊梦》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惊梦》

  点评:“游园”一节,标志着杜丽娘从牢笼般的深闺走进了大自然。在经过择日、严妆之后,杜丽娘终于迈进了她百转千回想象和憧憬着的园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舞台上,杜丽娘在小锣里出场,九龙口站住,开始唱“梦回莺啭”,再慢慢地边唱边走,唱完“院”字,转身向里走去,接着春香就上场了。杜丽娘刚出场时披着斗篷,不能多做戏,所以身段不多(《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闺门旦唱念讲究清、润、嗲。《游园》中,贴旦春香声音尖亮,明朗开放。闺门旦杜丽娘唱腔甜美、圆润、清亮,出声圆细,悠扬转折,如明珠走盘般晶莹圆转,还运用凤音、云音、鬼音、转喉等不同音色,凤音明亮圆润,云音高亢,鬼音幽咽、若断若续,极好地呈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

  ……

  【皂罗袍】写杜丽娘入园观景,每一景物都是杜丽娘心理的折射,每一感情都与景色相连。……“姹紫嫣红”和“断井残垣”撩起了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哀伤,“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一种无法迎春占先的青春焦虑,殷殷在目,跃然而出。这一切,便促成了杜丽娘“白日梦”的诞生。

  游园,对于春香和杜丽娘二者的意味完全不同。春香何其率真,“溺尿去来”就率意闯入园林,漫不经心,无所顾忌;杜丽娘又何其委曲,要先在心头百转千回辩护一番,才慎重地克服戒律跨越障碍。一个未受过礼教教化的年幼丫鬟,一个诗礼熏陶的大家闺秀:春香不曾受到压抑,其焕发是浅层次的;杜丽娘则因一向的压抑,一旦焕发即是深层次的,具有生命哲学的深度。以往古代女子的伤春多半流于花谢水逝、红颜薄命的哀怨之中,而汤显祖的《惊梦》却透过杜丽娘伤春的表层,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大家闺秀内心深处生命本能的压抑和痛苦,将杜丽娘“伤春而亡”的悲剧演绎到了极。

  ……

  杜丽娘的梦,是一个觉醒的青春女性的梦。她因春生情,由情入梦,竟一下子梦到与情人柳梦梅宽衣解带,欢会于牡丹亭上。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这时换上了一袭白衣,周身洁白轻柔,白衫裙上绣满翩翩飞舞的蝴蝶,将花开恋蝶的春梦盎然浮现在轻柔缥缈的洁白之上,既传达了梦境的朦胧,又有庄周梦蝶的妙意,也凸显了情色的旖旎缤纷。她与柳梦梅在花神的簇拥下相会,然后携手并肩,相倚相偎,缠缠绵绵,载歌载舞,将少女与情人欢会的娇羞与热烈表现得如诗如画。在梦中,与现实中的烦闷幽怨形成了鲜明反差,杜丽娘是如此的放松与满足,这是她体内自然人性的首次毫无压抑地释放。

  【精彩片段】之三《惊梦》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介)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点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这支曲子虽是柳梦梅所唱,但仍是杜丽娘梦中所生,因此,仍是杜丽娘自己的感情和语言。“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如花美眷”是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赞叹自己的美丽,“似水流年”一变而为对生命之花绚丽而短暂的花期和时光流转的慨叹,既有“不思而至”的灵动,又妙合杜丽娘梦中的情思跳跃、越常情的思维特点。

  ……

  游春生情、因情感梦、又因梦而惊,这里杜丽娘从“游园”到“惊梦”的感情起落发展的“三部曲”,十二支曲词意境优美,使得这出戏自始至终流动着一种内在的优雅的韵律之美。我们至此明白,汤显祖通过园林要写的就是春天,他要告诉人们一个被忘却了的、然而无比明媚的春天的存在。随着杜丽娘的情绪趋于热烈,那个物理性的有着建筑实体的园林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涌上来的声、光、色,是春天生命的集体喧哗,是生命喧哗中的灵魂悸动。似乎只在短短的瞬间,杜丽娘就经历了从天光乍泻到春色满园的生命巡礼。她走进了自己生命的春天。数天之后,她独自一个人,再度来到花园寻梦。

  男女主角经典唱段【山桃红】和【皂罗袍】,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成为全剧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这突出了人物的音乐个性,强化了戏剧情节和音乐之间的联系,使曲牌体各不相关的唱腔融为一体,全剧有了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

  ……


古典戏剧的璀璨群星:穿越时空的爱恨情仇与盛世风华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古典戏剧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颗明珠。它们以精炼的语言、跌宕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跨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人心。而若要评选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引发共鸣的几部作品,那么《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和《长生殿》这四部杰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如同四面古老而精美的镜子,分别映照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理想、社会现实、以及民族情感的跌宕起伏,共同构筑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辉煌篇章。 《西厢记》:才子佳人的千古绝唱,对自由爱情的讴歌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巅峰之作,以其“曲文相生,声情并茂”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动人故事。故事巧妙地将爱情的萌芽、发展、波折与最终圆满,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开篇,张生赴蒲州观花,偶遇崔莺莺,惊鸿一瞥,便心生爱慕。这“初遇”的刹那,如同雷电划破夜空,点燃了两人之间炽热的情感。然而,门第的差异、礼教的压迫,如同无形的墙壁,横亘在他们之间。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如何细腻地描绘了二人从心动到试探,再到大胆表白的过程。尤其是“赖婚”一折,将普救寺的钟声、红娘的巧施妙计,以及张生“我曾题诗在粉墙之上”的直白,都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心驰神往。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除了其动人的爱情主线,更在于它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是对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有力挑战,是对压抑人性的封建制度的无声反抗。他们勇敢地追求心灵的契合与情感的自由,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在那个时代是何等可贵。 书中塑造的红娘一角,更是堪称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成功的丫鬟形象之一。她聪明伶俐,热情仗义,既是张生与莺莺爱情的“月下老人”,又是冲破阻碍的“革命先锋”。她的言谈举止,机智幽默,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 《西厢记》的语言,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唱词朗朗上口,意境优美,比喻恰当,情感充沛,充分展现了元杂剧的语言艺术成就。许多经典的唱段,如《惊梦》、《拷红》、《赖婚》,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更被后世无数戏曲创作者所借鉴和模仿。这部剧作,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面映照出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思想观念的镜子,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青春活力与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 《牡丹亭》:汤显祖的“梦中情”,还魂再续的奇幻爱情 汤显祖的《牡丹亭》,则将爱情的境界推向了更加玄幻与理想化的层面。这部作品以其“奇、情、艳、韵”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戏曲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牡丹亭》讲述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情而活的传奇故事。 故事始于杜丽娘在自家花园中游赏,因对自然景色的感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梦见一位书生,与其在梅树下缠绵,醒来后,魂牵梦萦。这“一梦”,不仅是生理上的幻觉,更是心灵深处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她因梦中的情缘而患上相思病,最终“为情而死”,化作了她生前钟爱的花园中的一缕幽魂。 《牡丹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梦中情”与“还魂”的奇幻设定。杜丽娘在梦中体验了极致的爱情,这种体验深刻地影响了她的生命轨迹。她的死,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与对理想爱情的执着。而“还魂”的情节,更是将这种理想化的爱情推向了高潮。柳梦梅的出现,对杜丽娘的坟墓进行祭拜,并唤醒了她沉睡的灵魂。这种生者与死者,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构成了《牡丹亭》独特的艺术魅力。 汤显祖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唯美的世界。他笔下的杜丽娘,是封建社会下对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的向往的化身。她敢于在梦中追求爱情,敢于因情而生,因情而死,这种对生命和情感的真挚追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牡丹亭》的语言,同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其唱词典雅优美,充满诗意,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许多唱词,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搜尽香官,也一般孤负了春心”等,都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句。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更蕴含着汤显祖对人生、对情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歌颂了超越生死、超越现实的纯粹爱情,展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桃花扇》:孔尚任的“借题发挥”,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的交织 与《西厢记》的纯粹爱情、《牡丹亭》的梦幻爱情不同,《桃花扇》则将爱情与家国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中的个体悲欢。孔尚任的这部昆曲杰作,以其“曲唱尽亡国恨”的深邃主题,成为清代传奇的代表作。 故事以明末名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为主线,巧妙地将当时的政治风云、朝廷腐败、以及百姓的离乱串联起来。李香君的“桃花扇”,不仅仅是一把扇子,更是她坚守民族气节、拒绝与权奸合作的象征。当奸臣阮大铖逼迫她演唱《宫词》时,她以血点染扇面,绣出桃花,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南明政权的忠诚,以及对奸臣的鄙弃。 《桃花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借题发挥”的手法,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命运巧妙地融合。侯方域这位书生,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经历国破家亡的动荡,最终选择出家,成为僧人。他与李香君的爱情,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充满了坎坷与无奈。他们的爱情,不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复杂心态。它既有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又有家国情怀的悲愤激昂。孔尚任以其饱含感情的笔触,描绘了王朝覆灭的悲凉,以及在乱世中个人命运的飘零。 《桃花扇》的语言,继承了昆曲的典雅华丽,同时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其唱词精炼传神,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剧中的许多情节,如“香君掷扇”、“侯生出走”等,都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剧作,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情感的抒发。它以爱情为载体,展现了更宏大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它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历史的大潮面前,个人的爱情,也显得格外渺小,又格外珍贵。 《长生殿》:洪昇的“变通”之作,盛唐的繁华与爱情的永恒 与前三部作品的视角不同,《长生殿》将目光投向了盛唐,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史之乱对大唐盛世的毁灭性打击。洪昇的这部作品,以其“详于叙事,善于抒情”的艺术特色,成为清代传奇的另一高峰。 《长生殿》以“唐明皇与贵妃”为主线,将他们的爱情故事,置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故事从玄宗宠爱贵妃,两人情深意笃的“霓裳羽衣舞”开篇,描绘了盛唐的繁华景象,以及君臣沐浴在歌舞升平之中的景象。然而,繁华之下,潜藏着危机。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晴天霹雳,彻底打破了这份安宁。 这部作品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马嵬坡”的悲剧。为了平息兵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就这样在历史的冷酷面前戛然而止。然而,《长生殿》并未止步于此,它借鉴了《牡丹亭》的“还魂”概念,将爱情推向了永恒的维度。杨贵妃的魂魄,在月宫中与唐玄宗的魂魄重逢,最终被封为“太真太乙真人”,与唐玄宗一同在天上,接受“长生”的祝愿。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对盛唐历史的描绘,更在于它对爱情的深刻理解。洪昇并没有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简单化,他既展现了帝王与妃子的情爱,也暗示了政治的腐败对爱情的侵蚀。而“天上重逢”的设定,则将这份爱情升华,赋予了其超越生死的永恒价值。 这部剧作的语言,同样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许多唱词,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等,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成功地塑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个充满复杂情感的人物,他们的爱情,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长生殿》是一部集历史、爱情、神话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让我们看到了盛唐的辉煌,也看到了王朝覆灭的悲凉。它歌颂了超越生死的爱情,也让我们反思了权力与情感之间的纠葛。它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情感,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四部经典,共同奏响中国古典戏剧的华美乐章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这四部作品,虽然各自的题材、风格、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共同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们或讴歌自由爱情,或探讨人生理想,或反思家国命运,或展现盛世繁华与悲歌,无不以其精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 从《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勇敢抗争,到《牡丹亭》中杜丽娘对梦中情缘的执着追求;从《桃花扇》中李香君以血染扇的坚贞不屈,到《长生殿》中唐玄宗与杨贵妃超越生死的爱情传说,这些故事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触及了人性的最深处,唤醒了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中华民族对爱情、对人生、对国家的情感与追求。它们是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我们与古人的心灵,让我们在品读这些千古绝唱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这四部作品,如同四颗璀璨的明星,共同点亮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夜空,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西厢记》的感觉,真是既轻松又深沉。王实甫的这部戏,把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年轻人的爱情写得真是妙趣横生,充满了青春的悸动和反抗精神。张生的‘赖婚’,莺莺的‘假病’,红娘的‘撮合’,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巧妙绝伦,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红娘这个角色,真是全剧的灵魂人物,她既聪明伶俐,又机智勇敢,在撮合两位年轻人时,真是费尽了心思,她的那些机灵话,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梳妆懒,晚妆残,未曾开言先转悲’,写出了莺莺的思念之苦,而张生‘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的这种伤感,也颇有共鸣。他们的爱情,是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是追求自由与真情的体现。我尤其喜欢‘月下听琴’那一场,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暧昧和情愫,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当然,最后‘功成名就’的结局,虽然符合了那个时代的期望,但也让人觉得,他们曾经为爱付出的那份纯粹,是否在功名利禄面前有所稀释?不过,总的来说,《西厢记》依然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古代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读起来让人感到愉快,又有所思考。”

评分

“最近入了《长生殿》,简直是古今第一奇情剧!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到安史之乱的家国情怀,每个字都饱含深情。唐玄宗的帝王之爱,既有少年时的风流缱绻,也有中年时的腻歪缠绵,再到晚年的追悔莫及,情感的递进简直让人肝肠寸断。杨贵妃的美丽与命运,也写得淋漓尽致,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到马嵬坡下香消玉殒,那份无助与悲凉,读来令人唏嘘。尤其喜欢唐玄宗在马嵬坡赐死贵妃后的那种绝望,那种‘只恐夜深歌吹起,声声旧梦绕孤舟’的刻骨铭心,他后半生的凄凉,与其说是失去了爱人,不如说是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有那‘惊鸿舞’、‘霓裳羽衣曲’的描写,仿佛眼前能看到盛世大唐的繁华景象,再对照后来的烽火狼烟,那种巨大的反差,更增添了悲剧色彩。唐代社会风貌,士子科举,宫廷生活,甚至民间习俗,都在字里行间有所体现,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是戏曲,但其文学性、思想性都极高,读起来一点不枯燥,反而沉浸其中,跟着书中人物一同悲喜。这次能读到如此经典的《长生殿》,真是收获颇丰,感觉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玄宗贵妃一同经历了那段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

评分

“这套《中华经典名剧》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觉得戏曲是老一辈的东西,但读了这几本之后,完全改观了。就说《长生殿》吧,虽然讲的是唐朝的事情,但是那份爱情的刻骨铭心,杨贵妃的命运,还有安史之乱的背景,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遥远,反而有种历史的回响。而《牡丹亭》里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种对‘情’的极致追求,那种跨越生死的爱恋,简直是让人拍案叫绝。杜丽娘的执着,柳梦梅的痴情,都太有感染力了。再到《桃花扇》,那把扇子串起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以及南明的兴衰,把历史的沧桑感和个人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感动之余,更添一份对时代的感慨。而《西厢记》则用一种更轻松、更活泼的方式,展现了年轻人的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红娘这个角色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她的机智和勇敢,真是让人喜爱。这几部戏,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人物的性格也是跃然纸上,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于爱情、对于人生、对于家国,有着多么深邃的思考和表达。感觉自己一下子触摸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太值了!”

评分

“这次的《桃花扇》,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孔尚任笔下的南明往事,借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将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看侯方域初遇李香君,才子佳人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驰神往。李香君的‘题诗扇’,那份刚烈与才情,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她不仅是歌妓,更是有着家国情怀的女子。侯方域作为名士,却在权势面前显得有些犹豫和动摇,这种人性的挣扎,刻画得非常真实。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诗简直成了李香君的写照,她看到的是侯方域的可爱之处,而侯方域也看到了她身上的“媚”。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国破家亡之际,他们手中的‘桃花扇’,从一件定情信物,变成了一面承载着家国兴衰的象征。侯方域在扇子上题诗,李香君在扇子上流泪,这把扇子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悲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历史的沧桑感,通过扇子这个小小的载体,被放大得淋漓尽致。读罢此书,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慨,也对爱情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入手这套《中华经典名剧》的《牡丹亭》真是个惊喜!汤显祖的这出戏,我早就想读了,一直觉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太有力量了。读完之后,更是觉得此言不虚。杜丽娘的一生,从一个深闺小姐,因为一场梦而魂牵梦萦,最终为情而死,又因情而活,这其中的曲折离奇,简直是匪夷所思,却又被作者写得如此真挚动人。我尤其喜欢杜丽娘为情而死的这段,那种执着,那种为爱可以舍弃一切的勇气,在那个年代是多么难得。当她化为一缕幽魂,在画中‘寻香’,寻找梦中情郎,那种渺渺茫茫的孤独感,让人心疼。而柳梦梅的痴情,从梦中得知杜丽娘的遭遇,不远万里寻访,最终‘活 the dead’,更是将‘情’的力量推向了极致。书中对于杜丽娘梦境的描写,虚实结合,意境迷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读一首婉约的诗,又似在看一幅水墨丹青。‘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种对生命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叹,也是‘情’的深层体现。这部戏,让我看到了‘情’是如何能够超越生死,超越现实,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实在是太震撼了。”

评分

有两本没有塑封,是别人退货的吧

评分

牡丹亭&hellip;&hellip;

评分

评分

折成这样

评分

好,包装用心,书很好!

评分

评分

好,包装用心,书很好!

评分

书很不错。。。。。。。。。。。。

评分

印刷精美 到货及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