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读有所得》旨在传递“三新”——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弘扬“三典”——传统经典、现代经典、国外经典,采撷世界先进文化之菁华,集聚国内外人文专家之智慧,是推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读本,是促进全民阅读的有效平台,是建设“书香湖南”的有力推手。有“读”有“得”,“读”“得”并举,宗旨明确,特色鲜明。希望借助这个读本,引导社会文明风气,积蓄大众精神食粮,使读书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特别推荐
礼乐的重建(姚中秋)
人生之“半”(包利民)
白宫是白色的(查一路)
不阅读的中国人(孟莎美)
均富的橄榄球规则(薛涌)
古典
齐王筑城(苏轼)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古代中国的劳资冲突(刘建军)
多读一点:最早的长“城”
美文推荐
浣溪沙(敦煌曲子词)
凭栏人·金陵道中(乔吉)
今文
招牌文化(柯灵)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古代广告趣谈(魏承思)
肖像(吴冠中)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图像的崩溃(汪民安)
多读一点:毕加索画贼
酒·侠·诗(郑愁予)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饮酒但得酒中趣(金丹)
多得一点:酒的别称
美文推荐
春的林野(许地山)
如歌的行板(席慕蓉)
译苑
完整生命的三个层面(马丁·路德·金)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人生境界(冯友兰)
多读一点:马丁·路德·金的脚步
如果我是富豪(让一雅克·卢梭)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自然的回归(牟利锋)
温馨与光明(马修·阿诺德)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文化的粗鄙化(冯骥才)
加加林的诀别信(尤里·加加林)
千秋评说
令人一得:生死之间(李国华)
多读一点:为何选中加加林
美文推荐
恍若月光(马塞尔·普鲁斯特)
文史撷英
书香
艺术欣赏
精彩书摘
人生之“半”
中华传统之中,对于“半”字似是颇为偏爱,且多义深刻,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所谓的“半”,并不全指中庸之道,即使在如今世界的海阔天空中,它也有着极为智慧的指导意义。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乃是说的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是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朵,我们难免会想到盛极而衰,想到落红如雨。有时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时的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浓,已过了黯然落寞的心境,过了彷徨无助的凄凉,还未有骄傲侵蚀,未有光环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风华。
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如酒饮微醉一般,尝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则境界全变。如此就想到了吃饭,一些聪明的人只吃到半饱便停箸不食,这大合养生之道。常有人吃饭时,不吃到无法下咽绝不罢休,此时一想美味则憎恶盈胸,更有欲呕欲吐之感,全无美好回味之趣。不说养生方面,单就面对美食的那份自制力,就能体现出一个人面对诱惑时的心态。
更有一种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如黛玉咏海棠诗中所云:“半卷湘帘半掩门。”那实是一个极美的瞬间,珠帘半卷,自有一分烟火之气蕴于其中,宅门半掩,则多情致而少寂寥。于此间便人心皆静,一如帘外当空晓月,未至圆时,并无盈缺之憾。有的只是时光轻缓,岁月静美。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种种烦恼忧虑,皆可如醉翁般洒脱,“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有此情怀,便在夏日午后,静卧榻上,于半睡半醒之间,听闻远如天籁入耳的红尘嘈杂,万虑皆宁。
世间之事多存缺憾,我们常常强迫自己去追求一种完美,却总是落得满心伤怀。
……
前言/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圣殿面前,只有找到钥匙,才能打开门窗,翩然而入;只有找准平台,才能踏步前行,拾级而上。而读书,就是开启文明之门的钥匙,迈上文明之巅的基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是宇宙生命发展史,还是世界文明进步史,没有不经过积淀而能演变进化的;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没有不经过学习而能成熟进步的;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没有不经过创新而能日益强盛的。国家要兴旺,
民族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个人要成长,书的作用不可限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周期越来越短,是一个需要用光速来描绘和跟踪其速度的时代。要跟上和赶超这样的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身处当今时代,面对浩瀚书海,我们常常感到时间阙如、路径难觅,因而需要更好地甄别信息、遴选知识,优中选优、精益求精,多学经典、多读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读有所得》将以创新的理念和追求,进行这方面的耕耘,满足这方面的期待。
读有所“得”,是读书追求的境界。或陶冶情操,或增益才智,或增添雅趣,神交古人而心通圣哲,其乐趣不知凡几。南宋著名文学家尤袤曾形象地比喻读书之境界,“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之所“得”,体悟于心灵,修化于品性,践行于世事,服务于社会,正所谓读以修身养性,学以经世致用。
《观澜集》 内容简介: 《观澜集》是一部随笔式的思想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人生、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独立而深刻的思考。本书并非系统性的理论论述,而是以一种更为自由、灵活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并由此延展至更广阔的精神空间。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当下社会现象、人情世故、文化思潮进行了细腻的剖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真理的探寻、对价值的追问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全书大致可分为几个板块,但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构筑起作者的思想图谱。 第一部分:人生哲思与内心独白 这一部分的文章,主要聚焦于个体生命的体验与反思。作者深入探讨了“何为幸福”、“如何面对孤独”、“个体与时代的碰撞”等永恒的人生议题。他并非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困惑、挣扎与顿悟,引导读者一同审视内心,理解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例如,在《时间的河流与岸边的我》一文中,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出发,探讨了时间与生命、记忆、存在的关系。他描绘了时间如何在不经意间改变一切,又如何在记忆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他没有将时间视为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生命轨迹,也沉淀着我们的人生智慧。他引用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人情味。 在《寂静的回响》一章中,作者则将目光转向了“孤独”这一常被视为负面的情绪。他试图拆解孤独的本质,认为真正的孤独并非物理上的孤身一人,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疏离感。然而,他也指出,孤独并非全然消极,它可以是与自我深度对话的空间,是灵感迸发的温床,是实现精神独立的重要途径。他通过对艺术作品、哲学思想的解读,以及个人在独处时获得的启示,呈现了孤独的丰富维度,鼓励读者拥抱内心的宁静,从中汲取力量。 此外,还有关于“选择与宿命”、“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等主题的探讨。作者认为,人生本质上是一系列选择的累加,而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他反对将一切归咎于命运,强调个体的能动性与选择的重要性。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之间,他呼吁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不逃避现实的挑战,在两者的互动中找到平衡,实现生命的价值。 第二部分:社会观察与时代反思 这一部分的文章,将视野从内心世界投向外部社会,作者以其犀利的目光,审视着当下社会的发展变迁、人际关系的演变以及文化现象的背后逻辑。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繁华,更是深藏其中的肌理与脉动。 《“连接”的悖论》一文,是对信息时代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思。作者观察到,尽管科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这种连接往往是浅层的、碎片化的。他担忧,过度依赖线上互动,可能会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孤独感。他通过对社交媒体现象的剖析,以及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怀念,引发了读者对“连接”的真正含义的思考,以及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在《历史的镜子与当下的回声》中,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意义。他认为,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与当下紧密相连。通过回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思想流派、文化变迁,作者试图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经验与教训,用以理解当下的社会困境与发展趋势。他强调,对历史的忽视,往往会导致我们在现实中重蹈覆辙。他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历史片段,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解读,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其对当下世界的塑造作用。 此外,书中还包含对教育体制的反思、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对媒体传播的审视等主题。作者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挑战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并试图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被潮流裹挟,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力。 第三部分:文化印记与艺术回响 在这一部分,作者的笔触延伸至文化领域,探讨文学、艺术、哲学等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张力。他认为,文化是滋养个体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文字的温度与思想的深度》一章,是对阅读与写作的感悟。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阅读,汲取智慧,拓展视野,同时也谈论了写作对他而言,是一种梳理思绪、表达自我的方式。他推崇那些具有真诚与深度的作品,认为它们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甚至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他引用了多位经典作家的语录,以及自己阅读时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阅读与写作在精神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语言:无声的诗歌》则聚焦于艺术的力量。作者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唤醒我们潜藏的情感与想象。他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雕塑等)的解读,以及对一些著名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阐释了艺术如何能够传递情感、表达思想、启迪心智。他相信,艺术能够为我们枯燥的生活带来色彩与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梳理,对一些当代文化现象的评价,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展望。作者在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总体而言,《观澜集》并非一本教人如何“读有所得”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在文字的海洋中泛舟,所见的皆是生命、社会、文化中的珍贵“观澜”。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启发性,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所得”。书中的每一个观点,每一次感悟,都可能成为读者心中一颗思考的种子,在时间的滋养下,悄然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 本书适合那些对生活保持好奇,对思想有所追求,愿意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并乐于从他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的读者。它是一次心灵的漫步,一次思想的远航,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温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