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有所得》旨在傳遞“三新”——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弘揚“三典”——傳統經典、現代經典、國外經典,采擷世界先進文化之菁華,集聚國內外人文專傢之智慧,是推動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基礎讀本,是促進全民閱讀的有效平颱,是建設“書香湖南”的有力推手。有“讀”有“得”,“讀”“得”並舉,宗旨明確,特色鮮明。希望藉助這個讀本,引導社會文明風氣,積蓄大眾精神食糧,使讀書真正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和追求。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特彆推薦
禮樂的重建(姚中鞦)
人生之“半”(包利民)
白宮是白色的(查一路)
不閱讀的中國人(孟莎美)
均富的橄欖球規則(薛湧)
古典
齊王築城(蘇軾)
韆鞦評說
今人一得:古代中國的勞資衝突(劉建軍)
多讀一點:最早的長“城”
美文推薦
浣溪沙(敦煌麯子詞)
憑欄人·金陵道中(喬吉)
今文
招牌文化(柯靈)
韆鞦評說
令人一得:古代廣告趣談(魏承思)
肖像(吳冠中)
韆鞦評說
令人一得:圖像的崩潰(汪民安)
多讀一點:畢加索畫賊
酒·俠·詩(鄭愁予)
韆鞦評說
今人一得:飲酒但得酒中趣(金丹)
多得一點:酒的彆稱
美文推薦
春的林野(許地山)
如歌的行闆(席慕蓉)
譯苑
完整生命的三個層麵(馬丁·路德·金)
韆鞦評說
今人一得:人生境界(馮友蘭)
多讀一點:馬丁·路德·金的腳步
如果我是富豪(讓一雅剋·盧梭)
韆鞦評說
今人一得:自然的迴歸(牟利鋒)
溫馨與光明(馬修·阿諾德)
韆鞦評說
今人一得:文化的粗鄙化(馮驥纔)
加加林的訣彆信(尤裏·加加林)
韆鞦評說
令人一得:生死之間(李國華)
多讀一點:為何選中加加林
美文推薦
恍若月光(馬塞爾·普魯斯特)
文史擷英
書香
藝術欣賞
精彩書摘
人生之“半”
中華傳統之中,對於“半”字似是頗為偏愛,且多義深刻,蘊含著許多人生哲理。所謂的“半”,並不全指中庸之道,即使在如今世界的海闊天空中,它也有著極為智慧的指導意義。
《菜根譚》中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細品之,有感於心,這乃是說的一個度的問題。半開之花,正是美麗綻放的過程中,會讓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鮮艷。而麵對開到極緻的花朵,我們難免會想到盛極而衰,想到落紅如雨。有時人亦如此,不看碌碌無為時,不看飛黃騰達時,隻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時的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濃,已過瞭黯然落寞的心境,過瞭彷徨無助的淒涼,還未有驕傲侵蝕,未有光環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風華。
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極緻,就會迴味悠長。如酒飲微醉一般,嘗到瞭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則境界全變。如此就想到瞭吃飯,一些聰明的人隻吃到半飽便停箸不食,這大閤養生之道。常有人吃飯時,不吃到無法下咽絕不罷休,此時一想美味則憎惡盈胸,更有欲嘔欲吐之感,全無美好迴味之趣。不說養生方麵,單就麵對美食的那份自製力,就能體現齣一個人麵對誘惑時的心態。
更有一種美好的情境讓人神飛。如黛玉詠海棠詩中所雲:“半捲湘簾半掩門。”那實是一個極美的瞬間,珠簾半捲,自有一分煙火之氣蘊於其中,宅門半掩,則多情緻而少寂寥。於此間便人心皆靜,一如簾外當空曉月,未至圓時,並無盈缺之憾。有的隻是時光輕緩,歲月靜美。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睏擾我們的種種煩惱憂慮,皆可如醉翁般灑脫,“半隨流水,半入塵埃”。有此情懷,便在夏日午後,靜臥榻上,於半睡半醒之間,聽聞遠如天籟入耳的紅塵嘈雜,萬慮皆寜。
世間之事多存缺憾,我們常常強迫自己去追求一種完美,卻總是落得滿心傷懷。
……
前言/序言
在人類文明的聖殿麵前,隻有找到鑰匙,纔能打開門窗,翩然而入;隻有找準平颱,纔能踏步前行,拾級而上。而讀書,就是開啓文明之門的鑰匙,邁上文明之巔的基石。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無論是宇宙生命發展史,還是世界文明進步史,沒有不經過積澱而能演變進化的;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政黨,沒有不經過學習而能成熟進步的;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傢,沒有不經過創新而能日益強盛的。國傢要興旺,
民族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個人要成長,書的作用不可限量。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知識倍增周期越來越短,是一個需要用光速來描繪和跟蹤其速度的時代。要跟上和趕超這樣的時代,對人的綜閤素質、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提齣瞭前所未有的要求。身處當今時代,麵對浩瀚書海,我們常常感到時間闕如、路徑難覓,因而需要更好地甄彆信息、遴選知識,優中選優、精益求精,多學經典、多讀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時間裏取得最大的學習效果。《讀有所得》將以創新的理念和追求,進行這方麵的耕耘,滿足這方麵的期待。
讀有所“得”,是讀書追求的境界。或陶冶情操,或增益纔智,或增添雅趣,神交古人而心通聖哲,其樂趣不知凡幾。南宋著名文學傢尤袤曾形象地比喻讀書之境界,“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讀之所“得”,體悟於心靈,修化於品性,踐行於世事,服務於社會,正所謂讀以修身養性,學以經世緻用。
《觀瀾集》 內容簡介: 《觀瀾集》是一部隨筆式的思想隨筆集,收錄瞭作者近年來對人生、社會、文化、曆史等諸多領域獨立而深刻的思考。本書並非係統性的理論論述,而是以一種更為自由、靈活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點滴感悟,並由此延展至更廣闊的精神空間。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對當下社會現象、人情世故、文化思潮進行瞭細膩的剖析,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真理的探尋、對價值的追問以及對人性的關懷。 全書大緻可分為幾個闆塊,但界限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滲透,共同構築起作者的思想圖譜。 第一部分:人生哲思與內心獨白 這一部分的文章,主要聚焦於個體生命的體驗與反思。作者深入探討瞭“何為幸福”、“如何麵對孤獨”、“個體與時代的碰撞”等永恒的人生議題。他並非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分享自己的睏惑、掙紮與頓悟,引導讀者一同審視內心,理解生命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例如,在《時間的河流與岸邊的我》一文中,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對時間流逝的感知齣發,探討瞭時間與生命、記憶、存在的關係。他描繪瞭時間如何在不經意間改變一切,又如何在記憶的長河中留下獨特的印記。他沒有將時間視為敵人,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塑造著我們的生命軌跡,也沉澱著我們的人生智慧。他引用瞭一些文學作品中的片段,以及自己的人生經曆,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使得文章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人情味。 在《寂靜的迴響》一章中,作者則將目光轉嚮瞭“孤獨”這一常被視為負麵的情緒。他試圖拆解孤獨的本質,認為真正的孤獨並非物理上的孤身一人,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疏離感。然而,他也指齣,孤獨並非全然消極,它可以是與自我深度對話的空間,是靈感迸發的溫床,是實現精神獨立的重要途徑。他通過對藝術作品、哲學思想的解讀,以及個人在獨處時獲得的啓示,呈現瞭孤獨的豐富維度,鼓勵讀者擁抱內心的寜靜,從中汲取力量。 此外,還有關於“選擇與宿命”、“自由與責任”、“理想與現實”等主題的探討。作者認為,人生本質上是一係列選擇的纍加,而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相應的責任。他反對將一切歸咎於命運,強調個體的能動性與選擇的重要性。在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之間,他呼籲讀者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也不逃避現實的挑戰,在兩者的互動中找到平衡,實現生命的價值。 第二部分:社會觀察與時代反思 這一部分的文章,將視野從內心世界投嚮外部社會,作者以其犀利的目光,審視著當下社會的發展變遷、人際關係的演變以及文化現象的背後邏輯。他關注的不僅僅是錶麵的繁華,更是深藏其中的肌理與脈動。 《“連接”的悖論》一文,是對信息時代人際關係的一種反思。作者觀察到,盡管科技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這種連接往往是淺層的、碎片化的。他擔憂,過度依賴綫上互動,可能會導緻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的淡漠,甚至引發更深層次的孤獨感。他通過對社交媒體現象的剖析,以及對傳統人際交往方式的懷念,引發瞭讀者對“連接”的真正含義的思考,以及如何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 在《曆史的鏡子與當下的迴聲》中,作者將目光聚焦於曆史的意義。他認為,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當下緊密相連。通過迴顧曆史上的重大事件、思想流派、文化變遷,作者試圖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經驗與教訓,用以理解當下的社會睏境與發展趨勢。他強調,對曆史的忽視,往往會導緻我們在現實中重蹈覆轍。他選取瞭幾個典型的曆史片段,進行瞭生動而深刻的解讀,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以及其對當下世界的塑造作用。 此外,書中還包含對教育體製的反思、對消費主義的批判、對媒體傳播的審視等主題。作者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挑戰著一些約定俗成的觀念,並試圖揭示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他鼓勵讀者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被潮流裹挾,形成自己獨特的判斷力。 第三部分:文化印記與藝術迴響 在這一部分,作者的筆觸延伸至文化領域,探討文學、藝術、哲學等對個體生命的影響,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張力。他認為,文化是滋養個體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文字的溫度與思想的深度》一章,是對閱讀與寫作的感悟。作者分享瞭自己如何通過閱讀,汲取智慧,拓展視野,同時也談論瞭寫作對他而言,是一種梳理思緒、錶達自我的方式。他推崇那些具有真誠與深度的作品,認為它們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甚至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他引用瞭多位經典作傢的語錄,以及自己閱讀時的心路曆程,展現瞭閱讀與寫作在精神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藝術的語言:無聲的詩歌》則聚焦於藝術的力量。作者認為,藝術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溝通方式,它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喚醒我們潛藏的情感與想象。他通過對不同藝術形式(繪畫、音樂、雕塑等)的解讀,以及對一些著名藝術作品的欣賞體驗,闡釋瞭藝術如何能夠傳遞情感、錶達思想、啓迪心智。他相信,藝術能夠為我們枯燥的生活帶來色彩與靈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書中還涉及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梳理,對一些當代文化現象的評價,以及對未來文化發展的展望。作者在肯定傳統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強調瞭文化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纔能煥發新的生機。 總體而言,《觀瀾集》並非一本教人如何“讀有所得”的教科書,它更像是一位真誠的朋友,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在文字的海洋中泛舟,所見的皆是生命、社會、文化中的珍貴“觀瀾”。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啓發性,它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勇於質疑,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發現屬於自己的“所得”。書中的每一個觀點,每一次感悟,都可能成為讀者心中一顆思考的種子,在時間的滋養下,悄然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屬於自己的參天大樹。 本書適閤那些對生活保持好奇,對思想有所追求,願意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並樂於從他人的智慧中汲取靈感的讀者。它是一次心靈的漫步,一次思想的遠航,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溫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