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民间,都对其生平事迹津津乐道。《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从外国传教士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全面立体、文武兼通的康熙皇帝。该书作者是法国的白晋、张诚、洪若翰、杜德美四位传教士,他们来到中国,在与康熙帝的接触中,观察到了康熙皇帝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把这些内容作了细致的记录与描写,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丰富多彩的康熙皇帝,他在外交、狩猎、学习知识、处理国事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大国帝王的风范。
康熙时期,比较开明的政治环境和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引致大量欧洲传教士来华,白晋、张诚、洪若翰与杜德美就是其中的著名人物。《》是这四位传教士在大清帝国的亲历记,宽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大清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边疆地理全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细节上客观中肯、惟妙惟肖地演绎出了康熙大帝作为一代明君奋发有为、勤政爱民的性格特征,或直接或委婉地披露或指出了康熙皇帝时期许多不为人知的政治内幕。《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真实、客观,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亲历的基础上写就,是研究康熙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精读和收藏。
白晋,耶稣会传教士,出生于法国芒市,1678年加入耶稣会,1684年受法王路易十四选派出使中国传教,出发前被授予“国王数学家”称号,入法国科学院为院士。1688年到达北京,白晋与张诚为康熙留用,随侍宫中。
张诚,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来中国传教的五大传教士之一。到达北京后,他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他的代表作《张诚日记》,真实地记载了大清帝国强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全貌,是研究清朝前期历史的重要依据。本书第二部分内容即选自《张诚日记》。
洪若翰,法国人,耶稣会传教士,与白晋等五人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前往中国传教。因向康熙皇帝奉献金鸡纳霜,治好康熙皇帝的疟疾而闻名。
杜德美,康熙时期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他接受康熙皇帝的任命,与白晋等人前往中国各地实地测量,绘制地图。最后,由马国贤根据这些草图绘制《皇舆全览图》(1721年),这也是中国地理史上第一部有经纬线的地图。
第一部分 白晋眼中的康熙皇帝
第一节 敬献吾王
第二节 皇太子存废之谜
第二部分 张诚眼中的康熙帝
第一节 一六九一年纪事
第二节 一六九二年纪事
第三节 康熙登基真相
第三部分 洪若翰神父与杜德美神父眼中的康熙帝
第一节 康熙皇帝与教会
第二节 白晋教父与皇太子之间的争端
第一节 敬献吾王��
尊敬的陛下:��
我在此向您呈上一份礼物,这是我此次东方之行带来的,它很珍贵,是以往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去往东方的传教士都没能带回来的东西。您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幅画像,一位东方的像您一样贤明伟大的君主的画像。之所以说他像您一样,是因为他也强有力地统治着周边各国的君王,武功之盛,就像您统治着信奉天主教的各国君主一样。��
还记得陛下几年前向中国派遣了一批耶稣会士,在他们眼中,除了法国君主之外,这位君王是他们见到的最伟大的一位了,很难相信在东方也有这样的统治者。他人格高尚,才能卓越,胸怀宽广,治民严谨,虽然如此,他仍然刻苦修身,本国人民和邻国都尊敬拥戴他。他在治国方面做出了惊人业绩,使得他的国家实力雄厚,他的人民安居乐业,他的臣子尽忠职守,连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赫赫威名。总之,他的雄才大略令人惊叹,这一切都表明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可以说是仅次于陛下的、古今第二圣明的君主。在距我们如此之远的地方,居然还能见到这样一个圣明之君,实在让人惊讶。��
人们都说帝王必备的美德就是信仰天主教,如果一个君王不具备这一条件,那么即使他拥有再多的美德,人们也认为这是不可靠和不可信的。我刚才向您提及的这位皇帝,对于偶像教(译者注:“偶像教”这里指儒教)信仰的崇拜,同样充满热情。在我们看来,他还不是一个具有天主教徒美德的君主。但幸运的是,这位皇帝并不是眼界狭窄之人,他乐于倾听我们宣讲我们的教义,也尊敬我们的宗教。这一切都与他向来所信仰的东西不同,然而在他的行为中,也透着天主教教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认为,他其实已经接受了我们的教义,并且正在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圣教教义。我们期待上帝也保佑他,并对其赐福。��
因为我们带去的东西让他见识到了新的世界,了解到了新的知识,他由此学会了科学与艺术,并且培养出了高尚的情操以及他对天主教的兴趣。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此以往,他可能会像陛下您一样,抵制一切异端邪说,视传播圣教为无上光荣,甚至亲手摧毁他之前所笃信的偶像教。��
中国的国民们天性甚为骄傲,他们一向相信,自己国家的文化要先进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甚至认为他们的文化是其他诸国的启蒙文化。幸运的是,由于陛下您的英明领导,我国在艺术与科学方面的很多成就堪称登峰造极,就连中国皇帝也对我们的成就表示钦佩。中国国民在见识了我们的科学与艺术之后,也认识到了这些东西远胜于他们信仰的那些虚无的哲学,很多人也开始聆听圣教福音。如果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圣教的感召下,在我们辉煌的科学与艺术的影响下,这个大国的君主和臣民都皈依于我们的圣教,那是这个时代陛下所能获得的巨大幸事啊!��
我相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国民们都殷切希望,我们能够以福音感召中国那些自视甚高的国民,使得他们信仰圣教。��
尊敬的陛下,我向您呈上这幅画像。但是我生怕我作为这幅画卷的作者,不能把这个皇帝的画像描绘得确切,然而我可以先确定地说,即使这幅画卷不能完全将皇帝本人的神态勾勒得细致入微,但能确保这画卷描摹出的是这个皇帝的真实神态。另外,我还可以自豪地说,虽然这位东方皇帝给了我们极高的礼遇,他盛情款待我们,而且重视我们所带来的学说,但是我们始终本着维护陛下和圣教的利益,没有为之所迷惑,始终保持着对圣教真理和陛下的衷心尊敬。��
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位皇帝,就是之前我一直在向您描述的画中之人。与所有的中国皇帝一样,他也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年号,叫做“康熙”。这个年号代表他向往所治之国和平强盛,他也确实做到了,现在他不仅统治着中国本土,还包括鞑靼的大部分土地。康熙帝是顺治帝之子,是满族人。这个民族发祥于鞑靼东部,在他们统治中国之前,世代居住在中国的辽东地区,直到本世纪中期他们才征服了这片广大的区域。��
到今年康熙帝已经当了36年皇帝了,今年他44岁。他的资质和品德完全能作为一个皇帝的典范,甚至连长相也具有着皇帝的威严:他身材高大,眉宇之间透出英气,目光透出坚毅与智慧,鼻梁坚挺,鼻尖略有鹰钩状,脸上有一点幼年时患过天花的印记。总的来说,他看上去威风凛凛,确有雄主之风。��
但是,一个皇帝精神上的品格要远远重要于他的长相。康熙皇帝就是不仅有雄主之相,还有着雄主之才。他有着极高的天分,聪敏好学,博闻强识,思维清晰敏捷,判断迅速准确,意志坚如磐石,处变不惊,对事指挥若定,做出的规划全面长远。同时,他的兴趣与嗜好都很与皇帝的身份相符,诸如主持公理正义、倡导道德、爱民如子、服从真理等。更惊人的还是他极强的自制力,〖JP2〗这一类的高贵品质在他身上彰显出来很多,多得不胜枚举。然而,最令我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勤政忙碌的君王,居然在处理每日沉重的政务之余还对学习科学和艺术有着强烈的兴趣,甚至十分醉心于此。〖JP〗��
康熙皇帝自幼即表现得十分聪颖,人们都认为他有着伟人的潜质,于是顺治帝力排众议,册封他为太子。顺治帝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康熙皇帝后来表现出的文武双全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他的统治地域不仅是中国,还包括鞑靼的一部分,而汉人与鞑靼人在精神崇尚方面又完全相左,所以康熙皇帝文武并重,以使得他的臣民们能真正心服于他。��
他武艺精熟,精通骑射,甚至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当鞑靼人看到这位皇帝的骑射技艺如此精熟,他们感到很佩服,这就使得他能很好地统治鞑靼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皇帝甚至连我们制造的火器也十分精通,他射击姿势优美,弹无虚发,无论猎物是静止或急速跑动,他都能一枪毙命。就连一些已经废弃不用的武器他也十分了解,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骑马就像走路一样操控自如,无论什么样的道路都难不倒他。至于武艺,朝中之臣无论文武,都不是他的对手。��
康熙皇帝不止对武艺和兵器有十分高的造诣,他对音乐也十分感兴趣。他高度评价了我们西方的音乐,并且对我们使用的乐器和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都十分赞赏。但是他国务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我们的乐器,否则,我有理由相信,以他的聪明才智,只要稍加指导,就能够成为一名很好的西方乐器师。其实他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乐器师了,他从幼年起就学习汉族和鞑靼的乐器,并且学会了其中的大部分。��
一个君王的首要任务就是治国,康熙皇帝对此很清楚,他处理政务一丝不苟,并且十分有远见和魄力。顺治皇帝去世的时候,康熙皇帝还没有成年,于是顺治皇帝立下遗诏为他选择了四位大臣作为摄政,这本是一个无可厚非的选择。然而在康熙皇帝十五六岁的时候,也就是这些大臣辅政近十年之后,其中一位大臣(鳌拜)的势力开始膨胀起来。他把持了六部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手遮天,十分嚣张。大臣们都不敢与他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康熙皇帝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十分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决定逮捕这个大臣。随后他亲自召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当时大臣们面对鳌拜专权普遍采取姑息养奸的态度,在会议上他对这种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然后他派康亲王杰书去逮捕鳌拜,并且对他强众挟君、培植党羽的行为进行审判。鳌拜交代了很多罪名,于是康熙皇帝决定判处他死刑,鳌拜对他的罪行供认不讳,但是他请求在死前再见皇帝一面,康熙皇帝答应了。当他被带到皇帝面前时,他脱下身上的衣服向皇帝展示他曾跟随清太宗征战的时候留下的伤疤。后来康熙皇帝念及他曾跟随太宗出生入死,就赦免了他的死刑,改为终身监禁。后来鳌拜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重臣在监狱里度过了余生。��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康熙皇帝开始亲政。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他先听取内阁大臣的意见,然后自己做出最合适的决定,这也使得他的工作量异常繁重,毕竟这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巨大帝国。然而,由于他实在是很有处理政务的才能,那些复杂的政事在他面前易如反掌,所以他把这当成一种乐趣。��
他每天清早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首先他召见六部的官员,一般就是六部的尚书们。他们向皇帝呈上奏折,对于比较重要的事务,康熙皇帝会先把奏折送到内阁,让内阁提出处理意见,内阁成员写好处理意见之后会交还给皇帝,皇帝最终做出他认为正确的裁决。当然,无论是内阁附上意见的奏折,还是六部尚书的奏折,如果皇帝本人不做裁决,就不能生效,这使得康熙皇帝要在早晨处理很多的奏折。��
然而事情不是总发生在早上,除了早朝之外的其他时间,如果有其他紧急事件发生,官员们也会写奏章向皇帝呈递。这些奏章由专门的官员向皇帝转交,这些官员们大都办事干练,能将奏折第一时间交给皇帝,等待皇帝批示后再把批示转交给上奏的人。有的官员是无权向皇帝上奏的,即使他们上书,负责转交的官员也不会理会这种奏折。��
告御状,是百姓们向皇帝直接伸冤的唯一渠道,每当康熙皇帝移驾外地或者出去狩猎的时候,道旁都会有老百姓等着告御状。这些百姓大多是受不了地方贪官污吏的欺压,或者家中有人蒙受了冤屈,希望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才来路旁恳求皇帝明断的。他们一般都是事先跪在皇帝必经之路的路旁,高举状纸,等待皇帝经过。康熙皇帝碰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不会置之不理。他会让随从上前去了解清楚情况,再判断案情的真伪以及是否值得调查,如果确实值得调查,他一定会彻底调查清楚,然后严惩确实有罪的官员。��
告御状的百姓也不全是真的有冤情的,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叫做刁民,他们出于对官吏的怨恨才来告御状。但是康熙皇帝对于辨别百姓告状的真实意图很有一套,他一般通过观察前来告御状的百姓的言行举止。如果来人礼节周到,也就是跪在道旁静静地呈上状纸,那么皇帝就会认真处理他的申诉。反之,如果来人唐突地靠近,而且不顾侍卫的拦阻,那么皇帝就不会理会。对于那些鬼鬼祟祟、事先是藏在草丛里、等他路过时忽然跳出来的人,康熙皇帝更是连看也懒得看一眼。因为在他看来,这样做的人一般都是由于过于激愤或者受强烈的感情驱使,那么他们的状纸也就不会客观真实。��
不过,即使前来告状的百姓礼数不是十分周到,康熙皇帝也不会在意。他希望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以自由,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也使得官员们有些恐惧感,因为如果你真的做了恶,可能那状纸上就会写上你的名字。康熙皇帝不会包庇犯了罪的大臣,我曾亲眼所见,一些皇帝的近臣和权贵因受到百姓告发而被免职或严惩。��
作为一个皇帝,康熙皇帝确实是胸有丘壑的。他从来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也不会让别人揣度到,而且他从来不与任何无关之人谈论国事,也不偏爱或者专宠某个大臣,这使得所有的大臣都战战兢兢,很注意正身修德。因为大臣们既不能揣摩到皇帝的想法,也无法得到皇帝的法外之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有了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也迫使他们办事小心谨慎。��
康熙皇帝召见大臣时,总是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打断也不反驳,而是认真考虑臣下所说之事。不得不说,在听取大臣的意见和隐藏自己的观点这两个方面,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皇帝比他做得更好。��
……
我一直对历史研究中“跨文化视角”的价值深感着迷,所以当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这本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了。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康熙形象,大多是我们自己民族史观下的产物,当然,这其中不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不可否认,带有民族情感和历史传承的解读,有时也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契机,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位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皇帝。我很好奇,那些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价值体系的西方人,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评价康熙皇帝的?他们关注的重点会是什么?也许他们会对康熙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他在稳定中国统治方面所做的努力感到惊叹,也可能他们会从不同于中国人的角度,去解读康熙的某些政策,比如他对西方科技的态度,或者他对满汉关系的平衡。这本书会不会搜集到一些珍贵的、来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或者商人的历史记录,通过这些一手资料,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 nuanced 的康熙形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的认知模式,获得一个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对康熙大帝及其所处时代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康熙这样功勋卓著的帝王,最有趣的角度之一,就是看看在他所处的时代,远在他国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我们通常是通过国内的史料来认识康熙,这些史料自然有其价值,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我们自身文化、政治立场的影响。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旁观者清”的视角,通过那些来自异域的观察者,来描绘康熙的形象。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些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或者外交官的眼中,康熙皇帝是怎样一个人物?他们是如何理解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他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又被他们如何解读?会不会有一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在他们的笔下有了完全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这本书会不会搜集到一些珍贵的、来自当时的西方文献,比如他们的游记、信件、甚至官方报告,通过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来还原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康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新鲜感”,让我能够跳出原有的框架,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康熙大帝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实在太吸引我了,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窗户。我一直对康熙大帝这位历史人物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我们对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史书和传统叙事。这些叙事自然带有我们民族的立场和文化解读,但如果能看到外国人,特别是那个时代对中国既好奇又带着某种隔阂的西方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康熙皇帝的,那将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想想看,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传教士,他们亲身经历了康熙朝的盛世,也与这位皇帝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他们会如何评价康熙的政治手腕?在他们眼中,康熙的宗教政策,他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又会有怎样的解读?会不会有一些我们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或者某些被我们忽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亮点,因为这些外国人的记录而变得清晰?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大量的原始文献,比如当时的日记、书信、报告等,来呈现康熙皇帝的形象。这种“他者”的视角,往往能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康熙。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惊喜,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帝王的书,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都比较固定化,仿佛他们就是教科书上那个脸谱化的形象,而缺少了那种鲜活的、有温度的生命力。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涌起一股强烈的购买欲。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评价,特别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人物,最能体现其真实面貌的,往往是那些“局外人”的视角。毕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人们的评价很容易受到政治、文化、甚至个人恩怨的影响,而一个来自完全不同文明背景的观察者,他们的审视标准、他们关注的重点,可能就会有所不同。这本书的书名就暗示了一种跨文化的解读,这让我非常期待。我想看看,在那些西方传教士、旅行家、或者外交官的眼中,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是如何展现的?他身上的那些特质,比如勤政、睿智、开明,是如何被他们捕捉和描述的?会不会有一些我们自己民族史料中很少提及的细节,因为外国人的观察而得以保留?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堆砌,更能挖掘出康熙皇帝作为一个人,在那个复杂时代中的真实心路历程,以及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这恰恰是通过“外国人眼中的”这个角度来解读的,我觉得这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了。我一直对历史中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像康熙这样在位时间长久、功绩卓著的皇帝,他的一生无疑充满了故事。而“外国人眼中”这个视角,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通常我们了解历史,都是通过我们自己民族的视角,那些史书、传说,都带着我们文化的烙印。但如果从一个局外人,一个带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观察者来看,康熙皇帝会是什么样子呢?他那些在咱们中国人看来理所当然的决策、行为,在外国人眼中会不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会不会有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深层原因,或者某些被我们忽略的侧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康熙皇帝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不同身影,也折射出当时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些微妙之处。书中会不会描绘康熙在处理内政外交时的智慧与魄力,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推动国家发展?会不会<seg_15>他与来华传教士、外交官的互动,这些互动又揭示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些特点?我想,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帝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率先为中国大唱赞歌,其中用力最勤者当属启蒙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他耗费心力最多的著作《风俗论》中,伏尔泰史无前例地将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开篇。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大加赞赏:“我们对于中国人的优点,即使不至于五体投地,但最少可以承认他们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前所未见最好的。”
评分学习,随着我们的降生而产生。世界上的任何动物,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之路。各种小动物从一出生就学会了吸吮乳汁,然后学会走,学会吃东西,学会找寻食物、自我保户……我们从婴儿期学会了哭喊、抓东西、爬行,走路,说话,跑,跳……学习了这些我们的行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自如了。 到了入学年龄开始,我们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学习拼音,让我们学会怎么用字母拼写、发音。学习汉字,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数字,让我们为以后数学做了坚固基础。语文,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学习语文可以让我们的文学涵养更加丰富,语言表达上也更胜一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让我们头脑更灵活,在运算方面也更加敏捷。学习地理,我们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每个板块的地况,每个山川湖海的位置。政治,让我们懂得了律法,了解了我们自身的社会责任。学习物理、化学,我们了解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同时发现了很多的不可思议,看到了了科技的发展,学习了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生物,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要更多的了解和关心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历史,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让我们探索到了古人的生活、习俗、律法、人文……,整个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使我们变得博古通今。学习电脑,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眼界也更加开阔了。音乐、美术,令我们紧张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增添了一种乐趣、放松与一丝艺术的气息,同时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英语,是国际交流语言,学习了它,我们在与外国人沟通也是没有问题的。我国大多数地区学校教的外语是英语,也有少数地区是其它语言,不管是哪国的语言。都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与外国人沟通。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基本知识,奠定了我们更上一层楼的基础。让我们更加有资本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再经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走进社会我们还要学社交知识。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的方法。
评分抱着一种平淡的心情读一读这本书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我们感受那个时代的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心目中帝王的独特角度勾勒情感彰显。休闲一读,却也着实难得!
评分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率先为中国大唱赞歌,其中用力最勤者当属启蒙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他耗费心力最多的著作《风俗论》中,伏尔泰史无前例地将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开篇。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大加赞赏:“我们对于中国人的优点,即使不至于五体投地,但最少可以承认他们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前所未见最好的。”
评分抱着一种平淡的心情读一读这本书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我们感受那个时代的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心目中帝王的独特角度勾勒情感彰显。休闲一读,却也着实难得!
评分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率先为中国大唱赞歌,其中用力最勤者当属启蒙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他耗费心力最多的著作《风俗论》中,伏尔泰史无前例地将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开篇。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大加赞赏:“我们对于中国人的优点,即使不至于五体投地,但最少可以承认他们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前所未见最好的。”
评分事实上,这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皇帝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同样有着诸多可圈可点的所在。而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更为全面,丰满,真实的古人,我觉得多方面地通过各种渠道认识和了解康熙大帝无疑是一件非常不错的选择。而出于这样的目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康熙大帝》也由此应运而生了。这里我们将会一睹换个角度之下的康熙大帝风采呢!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书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