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博大精深,犹如一片汪洋大海,吸引每一位研究者深入其中,测试其主体所能达到的不同深度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大海的馈赠。本著的作者凌继尧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辛勤的探海者。作者系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关门弟子,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追随朱先生读研究生三年。在其功成名就,成为著名美学、艺术学教授的30年后,在吸收其先生的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研究、教学心得,重写《西方美学史》,从而为我国美学领域又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文本。
作者研究、著述时,以年代、时期为经,以著名美学家、美学思潮为纬,采用了细读美学史原著(包括外文版)文本和吸纳中外各种西方美学史研究成果的双向互动的方法,遵循厘清思路、说清问题的宗旨与最高目标,翔实、清晰、有比较地阐述了西方美学史演进的历程,并在不同层面上,重点对一些以前表述简单的命题或判断作出尽可能具体和展开的阐述;对一些孤立阐述的美学现象,包括一些以前未被重点关注、未能深入探究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概括与发挥,例如:对维柯的美学思想及《新科学》的重点阐述。
《西方美学史》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清晰完整,对数千年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概括而不失深入的介绍,是对西方美学史的富有创意的重新梳理,是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西方美学史》遵循厘清思路、说清问题的宗旨,翔实、清晰、有比较地阐述了西方美学史演进的历程,并在不同层面,重点对一些以前表述简单的命题与判断作出了尽可能具体与展开的阐述,是对西方美学史富有创意的重新疏理,是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凌继尧,美术家,东南大学教授、艺术学博士生导师。曾是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关门弟子,著有《艺术形态学》、《审美经济学》等,并为“艺术学丛刊”主编之一。
第一编 希腊罗马美学
第一章 早期希腊美学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
第三节 恩培多克勒
第四节 德谟克利特
第二章 智者和苏格拉底
第一节 智者
第二节 苏格拉底
第三节 小苏格拉底派
第三章 柏拉图
第一节 学术生涯及著作风格
第二节 理式论
第三节 现实中的美
第四节 模仿艺术
第五节 艺术灵感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
第一节 学术生涯及其特色
第二节 本体论美学
第三节 美的本质
第四节 诗学理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早期的哲学美学
第一节 斯多亚派
第二节 伊壁鸠鲁派
第三节 怀疑论派
第六章 罗马文艺美学
第一节 西塞罗
第二节 贺拉斯
第三节 维特鲁威
第四节 朗吉弩斯
第七章 普洛丁
第一节 新柏拉图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作为本体论的美学
第三节 审美知觉理论
第四节 艺术作为理智美的闪光
第五节 普洛丁美学的影响
第二编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
第八章 奥古斯丁和教父美学
第一节 教父美学
第二节 奥古斯丁
第三节 波埃修
第九章 拜占庭美学
第一节 大巴西尔和普罗科皮
第二节 伪狄奥尼修斯
第三节 关于圣像的争论
第十章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美学和但丁
第一节 爱留根纳和波那文都
第二节 托马斯·阿奎那
第三节 但丁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美学
第一节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第二节 瓦拉和库萨的尼古拉
第三节 费奇诺和皮科
第四节 阿尔伯蒂和达·芬奇
第五节 布鲁诺和丢勒
第三编 17一18世纪美学
第十二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
第一节 笛卡儿
第二节 高乃伊
第三节 布瓦罗
第十三章 英国经验主义
第一节 培根、霍布斯和洛克
第二节 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
第三节 休谟
第四节 博克
第十四章 法国启蒙运动
第一节 伏尔泰
第二节 卢梭
第三节 狄德罗
第十五章 德国启蒙运动
第一节 莱布尼茨和高特舍特
第二节 鲍姆加登
第三节 温克尔曼
第四节 莱辛
第五节 赫尔德
第十六章 意大利美学
第一节 17一18世纪意大利美学概况
第二节 维柯
第四编 德国古典美学
第十七章 康德
第一节 美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美的分析
第三节 崇高的分析
第四节 艺术和天才
第五节 艺术的分类
第六节 康德美学的影响
第十八章 费希特和谢林
第一节 费希特
第二节 谢林
第十九章 浪漫主义美学
第一节 浪漫主义美学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蒂克和瓦肯罗德
第三节 诺瓦利斯和施莱格尔兄弟
第四节 小结
第二十章 歌德和席勒
第一节 歌德
第二节 席勒
第二十一章 黑格尔
第一节 美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三节 艺术意识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各门艺术的体系
第五节 悲剧理论和符号理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编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
第二十二章 德国美学
第一节 黑格尔派和康德派
第二节 叔本华
第三节 尼采
第四节 心理学美学
第二十三章 俄国美学
第一节 别林斯基
第二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三节 托尔斯泰
第四节 索洛维约夫
第二十四章 法国美学
第一节 浪漫主义
第二节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第三节 社会学美学
第四节 象征主义
第二十五章 英国美学
第一节 浪漫主义
第二节 社会学美学
第三节 生物生理和心理学美学
第四节 唯美主义
第二十六章 意大利美学
第一节 浪漫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
第二节 克罗齐
参考文献
后记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且充满激情的向导,漫步于人类思想的璀璨长廊。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和理论家的名字,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哲学思辨融入到生动的时代背景之中。每当谈及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重新审视,或是浪漫主义运动中对情感与自然的歌颂,作者总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不同流派冲突的方式,那种既保持客观中立,又充满洞察力的分析,让人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交锋的火花。这种行文风格,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迅速领会其精髓。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强度是相当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在咖啡馆里消磨时间的读物。作者对细节的考究近乎苛刻,每一个术语的引入、每一次引用的出处,都经过了严谨的核实与推敲。这使得我在阅读时,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资料进行查证和消化。对于那些期望快速获得“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慢热”。然而,正是这种深度的打磨,赋予了它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给予的回报却是扎实而坚固的知识结构。对我而言,每一次攻克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智力的攀登,成就感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个人学术研究的帮助是颠覆性的。在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阶段的美学思潮时,我常常发现自己陷入了文献堆砌的泥潭。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而清晰的框架,它不仅指明了各个理论之间的传承与反叛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美学观念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主流的宗教或政治哲学相互作用的。这种“立体化”的理解,让我得以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美学史。我尤其赞叹作者在梳理不同文化体系的审美差异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功力,那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我在其他任何教材中都未曾体验过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典雅而深沉的气质。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制清晰细腻,即便是最小的文字也看得一清二楚。装帧的工艺一看就下了不少功夫,书脊的处理既牢固又美观,让人忍不住想反复翻阅。尤其是字体选择上,那种古朴中带着现代感的字体搭配,使得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我常常在想,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其外在的呈现方式,其实也是对内容精神的一种致敬。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赏心悦目,仿佛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任何夸张的宣传都要有力。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美”永恒追问的精神。作者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何为永恒的美?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定义“好的”艺术?这些问题贯穿始终,而非仅仅集中在开篇或结尾。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论与当下正在流行的艺术现象进行对照思考,比如某个新兴的数字艺术形式是否能被古典美学原则所接纳,或者现代设计中极简主义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这种阅读带来的思维的活跃和批判性的激发,远超出了了解历史本身的目的。它让“美学”从书本上的学科,变成了我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
评分很喜欢的书,长知识,调理心情 快递不错,赞一下
评分很喜欢的书,长知识,调理心情 快递不错,赞一下
评分很好非常好,一直关注
评分很好非常好,一直关注
评分很喜欢的书,长知识,调理心情 快递不错,赞一下
评分很喜欢的书,长知识,调理心情 快递不错,赞一下
评分很喜欢的书,长知识,调理心情 快递不错,赞一下
评分很喜欢的书,长知识,调理心情 快递不错,赞一下
评分很好非常好,一直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