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译丛: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The Word of The Buddha]

法源译丛: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The Word of The Buddh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园慈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学
  • 英语学习
  • 教材
  • 佛言
  • 法源译丛
  • 中国佛学院
  • 翻译
  • 经典
  • 英语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49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源译丛 , 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外文名称:The Word of The Buddh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页数:308
字数:2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源译丛: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是德国人三界智尊者编写的一本英语佛学入门读物,系统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佛法僧、四圣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佛教常识性内容,已流传百年。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国佛学院研究部将其改编为更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全书分为15个单元,其后加附录。每个单元包括课文、英汉单词对照、语法要点、思考题。附录部分包括巴利文、英文、中文对照表和课文的中文翻译,这样更加方便学习。

作者简介

  园慈法师,俗名孙玉军,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桐柏县,1980年入中国佛学院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选派其为入斯里兰卡学习的“五比丘”之一,后留学英国,先后获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研究部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副院长。园慈法师留学海外16年,精通英语、巴利语、梵语,主攻佛学、法学、哲学,研究成果丰富。英文著作有:《禅密要法经研究》,发表论文多篇。曾担任第一届、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和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翻译组组长。

目录

Abbreviations
The Pronunciation of Pali
Unit One
Introduction
The Buddha
The Dhamma
The Sangha
The Threefold Refuge
The Five Precepts

Unit Two
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
The Five Khandhas, or Groups of Existence
The Group of Corporeality (rūpa-khandha)

Unit Three
The Group of Feeling (vedanā-khandha)
The Group of Perception (sa ā-khandha)
The Group of Mental Formations (sa khāra-khandha)
The Group of Consciousness (vi ā a-khandha)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ce (ti-lakkha a)

Unit Four
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The Threefold Craving
Origin of Craving
Dependent Origination of All Phenomena
Present Karma-Results
Future Karma-Results
Karma as Volition
Inheritance of Deeds (Karma)
Karma

Unit Five
The Noble Truth of the Extinction of Suffering
Dependent Extinction of All Phenomena
Nibbana
The Arahat, or Holy One
The Immutable
The Noble Truth of the Path That Leads to the Extinction of Suffering
The Two Extremes, and the Middle Path
The Eightfold Path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riya-a ha gikamagga)

Unit Six
Right Understanding (Sammā-dihi)
Understanding the Four Truths
Understanding Merit and Demerit
Understanding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Ti-lakkha a)
Unprofitable Questions
Five Fetters (Sa yojana)
Unwise Considerations
The Six Views about the Self
Wise Considerations

Unit Seven
The Sotāpanna or ‘Stream-Enterer
The Ten Fetters (Sa yojana)
The Noble Ones (Ariya-puggala)
Mundane and Supermundane Right Understanding
Conjoined with Other Steps
Free from All Theorie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Views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Ego
Unit Eigh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Two Extremes (Annihilation and Eternity Belief) and the Middle Doctrine
Dependent Origination (pa icca-samuppāda)
Rebirth-Producing Karma
Cessation of Karma

Unit Nine
Right Thought (Sammā-sa kappa)
Mundane and Supermundane Right Thought
Conjoined with other Factors
Right Speech (Sammā-vācā)
Abstaining from Lying
Abstaining from Tale-bearing
Abstaining from Harsh Language
Abstaining from Vain Talk
Mundane and Supermundane Right Speech
Conjoined with Other Factors

Unit Ten
Right Action (Sammā-kammanta)
Abstaining from Killing
Abstaining from Stealing
Abstaining from Unlawful Sexual Intercourse
Mundane and Supermundane Right Action
Conjoined with Other Factors
Right Livelihood (Sammā-ājīva)
Mundane and Supermundane Right Livelihood
Conjoined with Other Factors
Right Effort (Sammā-vāyāma)
The Effort to Avoid (Sa vara-ppadhāna)
The Effort to Overcome (Pahāna-ppadhāna)
The Effort to Develop (Bhāvanā-ppadhāna)
The Effort to Maintain (Anurakkha a-ppadhāna)

Unit Eleven
Right Mindfulness (Sammā-sati)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Satipa hāna)
Contemplation of the Body (kāyanupassanā)

Unit Twelve
Contemplation of the Feelings (vedanānupassanā)
Contemplation of the Mind (Cittānupassanā)
Contemplation of the Mind-Objects (dhammānupassanā)

Unit Thirteen
Nibbāna through nāpāna-Sati

Unit Fourteen
Right Concentration (Sammā-samādhi)
Its Definition
Its Objects
Its Requisites
Its Development
The Four Absorptions (jhāna)

Unit Fifteen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ightfold Path in the Progress of the Disciple
Confidence and Right Thought (Second Factor)
Morality (Third, Fourth, Fifth Factor)
Control of the Senses (Sixth Factor)
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Seventh Factor)
Absence of the Five Hindrances (nīvara a)
The Absorptions (Eighth Factor)
Insight (vipassanā) (First Factor)
Nibbāna
The Silent Thinker
The True Goal
Appendix
Buddhist Literature
Index of Pali Terms
Chinese Text of the Word of the Buddha
Chinese Translation
Glossary

前言/序言

  中国佛学院版《佛言》出版说明
  《佛言》是德国人三界智尊者(1878—1957) 编写的一本佛学入门读物,其内容译自巴利文原典。在《佛言》中,三界智尊者对部分经文内容进行了归纳、提要,并根据南传义疏,做了些诠释。《佛言》系统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已流传百余年,受到好评。
  《佛言》英文版The Word of the Buddha译文整体准确、生动。通过这本书,既可学习佛法,亦可学习英语,一举两得。因此,自2007年至2011年此书被选为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教材、中级居士英语佛学班教材。为更好地发挥《佛言》英文版的作用,在中国佛学院研究部园慈法师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佛言》被改编为佛学英语教材。
  佛学院版《佛言》以The Word of the Buddha第十四版为蓝本,同时,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对原著进行了一些调整或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全书分为15个教学单元,每单元基本上由相对完整的原著独立章节组成,为了平衡各教学单元,也适当合并或拆分了部分章节。
  2.在每个单元后增加了以下内容:
  (1) 英中对照词汇表。词汇表中给出的释义和词性主要限于课文中的用法。
  (2)语法要点。对《佛言》英文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必要的提示。
  (3)思考题。对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3.附录中附加了巴利语词汇索引(巴利、英、中词汇对照表)。
  4.附加了中文参考译文,以便于读者理解英文课文。中译文以园慈法师讲课录音整理的译稿为基础,由英语佛学读书班部分学员集体校对、修改。也参考了网上其他译本,以及叶均、庄春江等大德的相关翻译,但未在文中一一标示。译文力求平易、质朴、达意,适当使用传统经典译文,不刻意追求“古雅”风格。
  编写佛学英文读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校对、修改者自身佛学功底和英文能力都十分欠缺,原本难堪此任。但出于对三宝事业及英语佛学的热忱,还是不揣浅陋,尝试对The Word of the Buddha的译文进行了校改,这主要是学习的过程,仅为引玉,供读者参考、批评和指正。
  佛学院版《佛言》从无到有,是众缘和合的产物。离不开中国佛学院领导以及北京释迦翻译有限公司同仁等诸位大德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英语佛学班同学们的用心校对;离不开园慈法师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前出版商斯里兰卡康提城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善意授权。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中国佛学院外语教材编校组
  2014年8月16日
法源译丛: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The Word of The Buddha]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迭代飞速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语言障碍往往是横亘在知识获取之路上的巨大鸿沟。中国佛学院作为一所肩负着弘扬佛法、培养佛教人才重任的学府,深谙此道。他们不仅致力于将深奥的佛教智慧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更注重培养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与世界分享佛教精髓的优秀人才。《法源译丛》系列,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而其中的《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The Word of The Buddha]》更是这一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扇通往佛教智慧的窗口,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平台。 关于《法源译丛》系列 《法源译丛》是中国佛学院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套系列丛书,其宗旨在于汇集、翻译、出版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佛教经典、研究著作以及教学材料。该系列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以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同时又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译丛涵盖的范围广泛,既有对佛教历史、哲学、教义的深入探讨,也有对佛教艺术、文化、实践的全面介绍,更有为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量身定制的教学资源。通过《法源译丛》,中国佛学院希望搭建一座沟通中国与世界佛教文化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为全球佛教研究和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The Word of The Buddha]》的独特性 《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The Word of The Buddha]》这本书,从其名称本身便透露出其独特的定位和价值。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佛教读物,也不是一套孤立的英语学习材料。相反,它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 一、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佛言”,即佛陀的教诲。这并非泛泛而谈的宗教口号,而是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智慧启示的经典语录。这些“佛言”经过精心挑选,涵盖了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方面,例如: 人生无常与解脱之道: 探讨生命的本质,苦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自由。 慈悲与智慧: 强调慈悲心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培养智慧来洞察世间真相,化解烦恼。 因果轮回与修行法门: 解释佛教独特的因果观,以及各种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诵、持戒等。 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 阐述佛教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伦理教导,倡导和谐共处之道。 这些“佛言”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案例,使听者或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启发。 二、 教学的严谨与创新: 作为一本“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这本书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教育者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它认识到,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仅仅提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材在编排上煞费苦心,力求在学习内容、语言能力提升以及文化理解之间实现有机结合: 精选的佛言原文: 选取了佛陀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诲,这些教诲往往语言精炼,含义深远。 同步的英语翻译: 每一句佛言都配有准确、自然的英语翻译。翻译团队必然是既精通佛学,又擅长英语的专家,力求在传达佛教义理的同时,展现英语的魅力。 详细的词汇与语法解析: 对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生词、难句,教材提供了详细的词汇解释和语法分析。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佛言本身,更能极大地提升学习者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掌握能力。 多样的练习题与活动: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例如: 填空题: 考察对佛言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选择题: 检验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翻译练习: 鼓励学习者主动运用英语进行表达。 讨论题: 引导学习者对佛言内容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情景模拟: 结合佛教的教义,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让学习者在模拟环境中练习英语沟通。 文化背景介绍: 佛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文化、社会紧密相连。《佛言》教材也可能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介绍与佛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发音与朗读指导: 对于希望掌握准确佛教术语发音的学习者,教材可能会提供相关的发音指导,甚至附带音频资源,帮助学习者模仿练习。 三、 学习者的受益面: 这本书的受众群体是多元的,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益处: 对佛教感兴趣的英语学习者: 对于希望通过英语来学习佛教经典、了解佛教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入门读物。他们可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深入接触佛陀的智慧。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英语人士: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解中国文化。《佛言》教材为外国友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深层文化价值观的独特视角。 中国佛学院的学生: 对于中国佛学院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是他们提升英语水平、掌握佛教专业术语、为未来从事跨文化佛教交流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工具。通过研读此书,他们能够更自信地用英语阐述佛教义理。 对语言学习有独到见解的读者: 即使不是直接为了学习佛教,那些对创新性语言学习方法感兴趣的读者,也可能会被这种将深度文化内容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所吸引。 总结 《法源译丛: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 [The Word of The Buddha]》是一本精心设计、内容丰富、教学严谨的图书。它不仅仅是一份教材,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智慧的传播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界限,将深刻的佛学智慧与实用的英语学习相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宝贵的学习平台。通过这本书,学习者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更能够开启对佛教智慧的探索之旅,理解其对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的深远意义。这套教材的出版,是中国佛学院在推动佛教教育国际化、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它展现了中国佛教界在当今时代,积极拥抱开放、创新,以期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学习需求相结合的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沉甸甸的感觉。它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仿佛进入了一个需要全神贯注的环境。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术语或者专有名词似乎在版式上做了特别的处理,比如可能是用粗体或者斜体来强调,这种细微的视觉引导,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信息捕捉的效率。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辅助性的设计简直是救星。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方式,牵引着读者的注意力,确保关键信息不会被轻易忽略,体现了编者极强的引导性思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就是被这种低调的奢华所吸引。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又不失细腻,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但仅凭这外观,就足以让人对内涵产生无限的期待。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承载的知识的重量,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打开它,探寻一番究竟。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或宗教类书籍来说,是非常加分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实在是太讲究了,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压迫。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字体和行距的设置,它们被调整到了一个非常舒适的阅读区间,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可以看到编者在字体选择上也是煞费苦心,那种古典而不失现代感的字体,完美地平衡了传统与易读性。而且,目录的设计也极其清晰明了,结构层级划分得井井有条,让人一眼就能把握全书的脉络。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远超我预期的普通教材或译丛的水平。我常常想,一本好的书,光是“看着舒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本书显然深谙此道。它提供了一个宁静的、让人心无旁骛的阅读空间。

评分

我偶然翻到其中一页,发现书脊的装订工艺非常扎实,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查阅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我试着把它完全打开平放在桌面上,书页没有出现任何勉强或折痕的迹象,这显示出高质量的制作标准。这种细节上的坚固耐用,让我对它的收藏价值有了更高的评价。毕竟,很多书籍在经过几次翻阅后就开始松散,而这本书似乎预示着可以陪伴我很多年。除了物理层面的坚固,我注意到书中的章节标题和引文的格式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规范性,这在学术著作中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保证。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这套丛书的整体设计语言透露出一种跨越文化和时间的对话感。虽然我还没深究其具体内容,但光是看到“佛言/中国佛学院英语教材”这个标识,就能想象到它在连接东方智慧与西方语言体系上所承担的桥梁作用。这种定位本身就非常宏大。我甚至开始想象,这本书的译者必然是深谙两种文化精髓的大家,否则难以在语言的精准度和思想的传达力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这种对学术严谨性和文化传递使命感的双重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出版物,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让人对其内含的深度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

3.附录中附加了巴利语词汇索引(巴利、英、中词汇对照表)。

评分

《佛言》是德国人三界智尊者(1878—1957) 编写的一本佛学入门读物,其内容译自巴利文原典。在《佛言》中,三界智尊者对部分经文内容进行了归纳、提要,并根据南传义疏,做了些诠释。《佛言》系统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已流传百余年,受到好评。

评分

3.附录中附加了巴利语词汇索引(巴利、英、中词汇对照表)。

评分

3.附录中附加了巴利语词汇索引(巴利、英、中词汇对照表)。

评分

佛学院版《佛言》从无到有,是众缘和合的产物。离不开中国佛学院领导以及北京释迦翻译有限公司同仁等诸位大德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英语佛学班同学们的用心校对;离不开园慈法师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前出版商斯里兰卡康提城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善意授权。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评分

佛学院版《佛言》以The Word of the Buddha第十四版为蓝本,同时,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对原著进行了一些调整或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分

佛学院版《佛言》以The Word of the Buddha第十四版为蓝本,同时,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对原著进行了一些调整或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分

2014年8月16日

评分

(2)语法要点。对《佛言》英文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必要的提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