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序列编剧法》研究的是序列在电影中的运用。为了从历史、批评、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多方面清晰地阐明作者的观点——关于序列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相关编剧技巧,作者从一些经典影片中挑选了一些剧照放在书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的愿望很简单:大电影是由小电影构成的,我希望这一观点和方法能够帮助那些从事电影长片构思和编剧工作的人。
——保罗·约瑟夫·古林诺
(本书作者,编剧、大学教授、剧作讲师)我发与当自己运用序列编剧法时,就会写出很好的剧本。
——安德鲁·W·马洛(编剧,代表作:《空军一号》《透明人》《末日浩劫》)
目录
1.序列的概念
2.玩具总动员:火力全开
3.《街角商店》:断裂的对称性
4.《双重赔偿》:闪回到未来
5.《卡比利亚之夜》:夜曲
6.《西北偏北》:九序列中的1700英里
7.《阿拉伯的劳伦斯》:十六序列和一个幕间休息
8.《毕业生》:消极的主人公
9.《飞越疯人院》:中点逆转
10.《空军一号》:八英里高空的八个序列
11.《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消失的男主角
12.《指环王1:魔戒再现》:突击营销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影片的最后一个序列同第一个序列一样,由时间和地点统一起来,最后一个序列发生在圣诞前夜的商店里。这一序列开始于马图契克先生在喧闹的圣诞前夜来到商店的窗外。这里再次使用了间接的语言表达,马图契克先生装作一个顾客向两名女士推荐橱窗里的一款手提箱。
当马图契克的小把戏被两位女士识破后,他走进商店,向大家祝贺这是1928年以来商店销售业绩最好的一个圣诞节:接下来的场景是,他向大家发放奖金(呼应了序列B中的一个伏笔),马图契克试图为自己找到一个圣诞前夜的约会对象(呼应了瓦达斯曾经植入的一个伏笔)。影片接近了尾声:剧本在这里重新回顾了所有角色,以及故事中曾经发生的各种状况。克拉里克另有安排,皮洛维奇将与他的家人共度今夜,帕皮有一个约会,最后只有鲁迪,新来的伙计,没有地方可去。在真相大白之前这一不同寻常的处理,是顺从于以这一事实:余下的张力依然极具反讽性——当克拉拉发现真相后会怎么样?这一反讽张力的释放并不会像戏剧性驱动的张力那样,给人们带来那样强烈的倩感冲击(例如《玩具总动员》),因此把观众从情感高峰缓缓带入平静尾声的需求,也同样没有那么强烈。通过在最终的结局之前放置这样一个尾声情节,把未释放的张力渗透入此情节,若非如此,此张力就不具备吸引观众兴趣的情感力量了。
现在商店里只剩下克拉里克和克拉拉了,接下来所要发生的就是对克拉拉来说真相大白的时刻:当她得知真相后会如何反应?当她知道那位“亲爱的笔友”的真实身份后还会依然爱慕他吗?这里,编剧尽其所能地利用这一情境达到了最大化的效果,延迟真相的到来-一最大化地挤出这一情境的喜剧和戏剧反讽-一通过整整十分钟的延迟才给出最精彩的结尾。
……
前言/序言
一切都始于那不断侵蚀你,像幽灵一样萦绕着你,在宁静时分不断涌入你脑海并且驱之不走的一个念头。随着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个念头会渐渐成形。它会不遗余力地通向丰饶想象力的路径,然后打开自己,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世界。随后,角色就一个一个降临了。有时他们会自己从充满迷雾的世界中走出,还有时他们则像一团黏土等待雕刻。你会迫不及待地让他们发出声音。你巴不得立刻讲述他们的故事,一个剧本马上就要诞生了。
接下来毫无疑问是恐怖的空白页面。一个初做编剧的新人会问:我该怎么填满120页?一个老练的编剧会问:我该怎么把这个故事控制在120页之内?但不管是新人还是老手都会问:我怎么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好?很多人大概已经受够了跑到星巴克,靠脱脂拿铁咖啡泡一个下午来解决问题了吧。
1990年秋天,我来到南加州大学的编剧硕士课程班学习。那时的我有着一肚子的故事却不知如何写出剧本。我已经读过了当时大部分的畅销编剧书,也写了两三个糟糕的剧本。一切已然就绪,可就是缺乏契机。幸运的是,在南加大,我从一位大师——弗兰克·丹尼尔(Frank Daniel)那里学到了编剧的手艺,他设计了培训课程中关于序列编剧法的部分。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讲述一个关于历史、哲学与个人抉择的故事,完全不涉及“序列编剧法”的内容。 --- 《潮汐之岸的守望者》 ——一卷关于遗忘、重构与永恒追问的史诗 在被时间遗忘的卡兰多斯群岛上,矗立着一座摇摇欲坠的灯塔。它不仅是航海者的指引,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故事的核心人物,伊利亚斯,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图书管理员,世代守护着岛上那座被海水侵蚀的古老图书馆——“寂静之匣”。他生活的世界,被一种奇异的“遗忘潮汐”所笼罩。每隔二十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便会席卷岛屿,雾散之后,所有关于前一个二十年生活的所有记忆——人名、事件、爱恋的细节——都会如同沙堡般消融,只剩下模糊的情感残片和坚硬的事实骨架。 伊利亚斯的世界,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遗忘”与“重构”中运转。他清晰地记得,一百年前的祖父曾告诉他一个关于“时间的逆行者”的传说,但却无法记起自己上一个二十年爱过谁,又失去了谁。他存在的唯一意义,似乎就是确保知识的载体——书籍本身——能够幸免于遗忘。他细致地维护着羊皮纸卷轴,用自己特制的墨水,一遍遍誊写着那些关于失落文明“维里迪亚”的晦涩记载。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遗忘潮汐来临前夕,伊利亚斯在图书馆的最深处,发现了一本不该存在的书。这本书没有标题,封面是用某种不知名的、触感冰冷的金属制成。它没有被潮汐“遗忘”,仿佛它本身就凌驾于时间循环之上。书中记录的不是历史,而是“选择的可能性”。每一页都详细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的“岔路口”,以及在那个岔路口做出不同决定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 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伊利亚斯对“宿命”和“循环”的认知。他开始意识到,他的家族世代守护的不是历史,而是“未曾发生”的历史。那传说中的“时间逆行者”,也许并非神话,而是一种能够打破循环、选择不同时间线的存在。 故事的冲突点,在于伊利亚斯发现,图书馆内一位神秘的访客,一个自称“典籍修复师”的女子,艾莉莎,似乎与这本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艾莉莎似乎拥有跨越时间的能力,她坚信,遗忘潮汐并非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人为的“校准”机制,旨在抹除某些“危险的知识”——关于如何真正掌握时间流动的知识。 伊利亚斯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做出抉择:是遵循祖辈的教诲,接受遗忘的安宁,让卡兰多斯群岛永远停留在稳定却空洞的循环中;还是冒着自我消融的风险,利用那本金属书,去寻找“时间逆行者”的踪迹,彻底揭开“遗忘潮汐”背后的真相。如果他成功了,他或许能找回失去的记忆,但代价可能是整个岛屿的现实结构崩塌。 探寻与哲学思辨 本书深入探讨了记忆与身份的关系。没有记忆的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吗?如果生命只剩下行为的惯性,而情感的根基被抹去,那么存在的价值何在?伊利亚斯与艾莉莎的对话,充满了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哲学思辨。他们质疑,一个被“保护”在安稳循环中的文明,是否比一个在真实痛苦中不断进化的文明更值得存在? 随着伊利亚斯逐步解读金属书中的内容,他发现维里迪亚文明的覆灭,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毁于对时间本身的全知全能——他们尝试彻底消除“遗憾”,最终却导致了“意义”的消失。卡兰多斯群岛的遗忘潮汐,正是对那种过度“完美”的修正。 场景与氛围构建 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对比的场景:一方面是图书馆内古老、厚重、充满灰尘与盐味的知识殿堂;另一方面是岛屿外围那片变幻莫测、能吞噬一切的“迷雾海”。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浪拍打岩石的节奏感,以及灯塔光束在浓雾中挣扎穿透的无力感,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充满超自然悬疑的氛围。 高潮与收束 最终,当下一轮遗忘潮汐逼近时,伊利亚斯必须做出最终的选择。他没有选择成为“逆行者”,因为他意识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改变过去,而在于接受当下的不完美和必然的遗失。他选择了一种更艰难的道路:他没有阻止潮汐,而是将金属书的内容——关于选择的可能性——转化为一种全新的“记忆载体”。他将这些信息编码进了图书馆的建筑结构本身,融入到每一块石砖、每一扇窗户之中,确保下一代人即便遗忘了细节,也会在潜意识中继承“选择”的冲动。 在潮汐退去后,伊利亚斯发现自己记起了上一个二十年的许多事,但有些新的记忆也随之消失了。他依然是图书管理员,但他看向艾莉莎的眼神中,多了一份清晰的、超越循环的理解。他没有掌控时间,但他掌握了面对时间流逝的勇气。 《潮汐之岸的守望者》不是一个关于拯救世界的冒险故事,而是一部关于个体如何在宏大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定义自身价值的深刻寓言。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哲学迷宫,思考我们所珍视的记忆,究竟是真实的锚点,还是构建我们身份的温柔谎言。 --- 关键词: 时间循环、记忆哲学、历史重构、卡兰多斯群岛、失落文明、存在主义悬疑。 适用读者: 喜爱马尔克斯式魔幻现实主义、对时间概念和身份认同有深刻思考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