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一本影响了80年代热血青年的书。周国平先生在认真研究了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一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把尼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人来分析,从而尝试着对这位人生哲学家和诗人哲学家作出全新的理解。《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一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专著;同时,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能引起读者一定的共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世纪末的漂泊者
新世纪的早生儿
误解和发现
他给西方哲学带来了颤栗
第二章 在人生之画面前
哲学和人生
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
为思想而战
哲学家的命运
第三章 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
人生的辩护者
笑一切悲剧
神圣的舞蹈和神圣的欢笑
强力意志
永恒轮回和命运之爱
第四章 人——自由——创造
人是一个试验
意愿使人自由
评价就是创造
第五章 “自我”的发现
迷失了的“自我”
成为你自己
健康的自私
第六章 向理性挑战
科学的极限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
理性的原罪
挑开意识的帷幕
语词的化石
第七章 价值的翻转
上帝死了
超于善恶之外
忠实于大地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第八章 人的现状和前景
伟大的爱和伟大的蔑视
现代文明的症结
末人和超人
第九章 诗人哲学家
审美的人生
艺术化的本体
诗意的思
跋:在尼采之后
附一 尼采传略
附二 尼采简历
附三 尼采主要著作
后记
精彩书摘
人的命运真是不同。许多人终其一生,安居乐业,心安理得地接受环境和时运替他们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这样的人,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总是在苦苦地寻求着什么,精神上不断地爆发危机,在动荡中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真的,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眼前的一切,这喧闹的大学生生活,刻板的课程,琐碎的日常事务,未来的学者生涯,刹时显得多么陌生啊。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是一位具有探索者性格和纯真热情的古典语言学学者,先后任教于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对尼采极为欣赏,始终把他的这位高足带在身边。在推荐信里,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三十九年来,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我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他还把尼采称作“莱比锡青年语言学界的偶像”,甚至说他是“奇迹”。尼采倒也不负所望,走马上任,发表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顿使新同事们叹服。
也许,这位前程无量的青年学者要安心治他的学问了?
并不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同时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剧生涯的开始。它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得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以青年学者维拉莫维茨为代表的正统语言学家们对尼采展开了激烈批评。尼采发现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来听他的课。
……
前言/序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尼采曾经提出要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的口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他自己却也成为重新估价的对象。这倒并不奇怪。历史在阔步前进,世界在急剧地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看法以至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方法也必然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对人的评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盖棺论定”的说法似乎不大符合辩证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过去不能被人们理解的东西,现在变得可以被理解了;过去遭到人们忽视和遗弃的东西,现在又受到重视并从中发掘出新的意义。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难道还少吗?
在中国,尼采学说的命运是不大妙的。本世纪初叶,当它刚传入中国时曾经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时兴了一阵子,接着就被某些人歪曲利用,与德国法西斯掀起的“尼采热”相呼应,从此就一直背上了种种恶名。尽管尼采在当代西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近三十多年来却没有出版过一部尼采的书或我国学者评述尼采的研究著作。这种状况不能认为是正常的。尼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在哲学上提出了一些什么新问题?他和现时代有什么关系?他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至今不仅在广大读者、而且甚至在哲学界不少同志头脑里仍是茫然。尼采研究上的这种落后状态,妨碍了我们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发展作深入的理解。因此,认真地研究尼采,实事求是地按照尼采哲学的本来面目去作出科学的重新估价,确实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周国平同志的这部著作是对尼采进行重新估价的一个初步的尝试。他在认真地研究了尼采的生平和著作的基础上,根据第一手材料,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些与过去习惯的说法颇为不同的见解。我觉得这是应该欢迎的。希望读者不要把这部著作误解为替尼采所作的辩护。在历史的审判台前,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却决不是弱者。他所需要的不是辩护,而是理解。这部著作所提供的正是关于尼采的一种新的理解。
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深刻的精神危机。因此,在研究尼采学说时要充分估计到它的两面性和复杂性。对复杂的事物尤其要注意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进行具体的分析,切忌从一些简单的条条框框出发,受先入为主的成见的束缚,根据道听途说的第二手材料,随便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而上学的结论。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灵魂,当我们在研究哲学史上的人物和思想时,也决不能忘记这一点。当然,在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尼采那样的人物,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评价。我想,对这样的学术问题不能、也不可能要求“舆论一律”,唯一的正确解决办法就是允许充分地展开自由的讨论,通过“百家争鸣”来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能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尼采哲学作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说明。如果周国平同志的著作能引起读者们对尼采哲学的兴趣,重新思考一下尼采提出的问题,促进关于尼采的研究和讨论,那就将是他对我国西方哲学研究所做的一件大好事了。
汝信
弗里德里希·尼采:现代思想的破晓者 导言 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耀眼,他们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同时代,更如种子般播撒于未来,催生出新的思潮与变革。弗里德里希·尼采,这位19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无疑是其中最独特、最颠覆的一位。他的著作,如同一场场思想的风暴,席卷了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学的领域,至今仍激荡着我们对人生、价值与存在最根本的追问。 尼采的思想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如同他自己所言,“我是一种尚未被理解的火药”。他的哲学,与其说是一套严密的体系,不如说是一系列警世的箴言,一种对既有价值观的“价值重估”,一场对人类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他以犀利的笔锋、充满诗意的语言,挑战着基督教道德、苏格拉底式的理性以及康德式的普遍主义,试图在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为人类开辟一条通往超越自我的道路。 “上帝已死”:现代性的十字架 尼采最广为人知的论断之一便是“上帝已死”(Gott ist tot)。这并非是对基督教信仰的直接宣战,而是对一种更深层、更普遍的文化现实的诊断。在尼采看来,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即以“彼岸”的救赎为依归,以“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为基石的道德观,已经逐渐失去了其说服力与生命力。科学的兴起、理性的繁荣,以及启蒙运动带来的世俗化进程,都在一步步瓦解着传统信仰的根基。 “上帝已死”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的崩塌。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道德准则,如今变得脆弱不堪,失去了其神圣的光环。这并非是一件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恰恰相反,它带来了巨大的虚无感与存在危机。当“上帝”——作为终极意义与道德裁决者的象征——消失后,人类该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该如何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意义?这便是尼采所揭示的现代性的困境。 然而,尼采并非一个悲观的虚无主义者。他看到,“上帝已死”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当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我们便有机会进行一次彻底的“价值重估”(Umwertung aller Werte)。我们不再被神圣的律法所束缚,不再被既定的道德所限制,而是被赋予了创造自己价值的可能性。这便是尼采思想中蕴含的激进的乐观主义与生命肯定。 权力意志:生命最根本的动力 与“上帝已死”所带来的虚无感相伴随的,是尼采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他认为,权力意志并非狭义上的政治权力或统治欲,而是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生命不断扩张、超越、生成、创造的内在冲动。从最微小的生物体到最宏伟的文明,无不体现着权力意志的运作。 权力意志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生命就是在不断地克服阻碍、增强自身、实现潜能的过程中获得存在的意义。这种意志体现在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对艺术的创造、对情感的表达,甚至是对身体的锻炼。它是一种生命力蓬勃向上的表现,是生命不甘于平庸、不断自我超越的呼唤。 尼采观察到,在许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基督教道德的影响下,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被压抑、被扭曲,转化为了“奴隶道德”。奴隶道德将那些有助于生命扩张的特质,如力量、骄傲、健康、财富,贬低为“恶”,而将那些有助于弱者生存的特质,如谦卑、怜悯、服从,颂扬为“善”。这种道德体系扼杀了生命的活力,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尼采批判奴隶道德,并非鼓吹弱肉强食的野蛮,而是希望能够唤醒生命内在的创造力与强大力量,鼓励个体成为自己价值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道德接受者。他所倡导的“主人道德”,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身的肯定之上,是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为自己创造意义的道德。 超人:人类的未来彼岸 在“上帝已死”的虚无与权力意志的驱动下,尼采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超人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精神上的理想,是人类超越自身局限、达到更高存在境界的象征。他不是现存人类的延续,而是人类自己创造出的、能够承受并实现“价值重估”的生命形态。 超人是那些能够承受“永恒轮回”(ewige Wiederkunft)的考验的人。永恒轮回是尼采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的生命,连同你所有的痛苦与欢乐,将要无限次地重复上演,你是否还能热情地拥抱它?只有那些能够热情地肯定自己生命,拥抱一切,甚至包括最痛苦的经历的人,才配得上被称为超人。 超人意味着一种彻底的生命肯定,一种对存在的无条件接纳。他不再寻求外在的救赎或终极意义,而是将生命的意义内在于自己的创造与体验之中。他是一个自由的精神,一个独立的灵魂,一个敢于跳出既有框架、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为之奋斗的生命。 超人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努力追求的生命可能。尼采呼唤人们成为“大地之子”,将自己的目光从虚幻的“彼岸”拉回到充满生命力的“此岸”。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自我创造,人类可以逐渐逼近超人的境界,完成对自身的“启蒙”与“解放”。 永恒轮回:生命肯定的终极试炼 “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概念,它既是思想实验,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尼采认为,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在无限的宇宙循环中不断重演。 这个思想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如果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无限次地重复,我们是否会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我们是否会更加努力地去创造那些值得我们重复的、充满意义的时刻? 永恒轮回要求我们以一种全然肯定的态度去面对生命。它不仅仅意味着接受生命中的美好,更意味着拥抱生命中的痛苦、失败与困境。那些能够毫不犹豫地说“是!”来回应生命所有挑战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生命真谛的人。 尼采并非鼓吹一种消极的宿命论。相反,永恒轮回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它鼓励我们活在当下,全情投入地去体验每一个瞬间,因为这些瞬间将是永恒的。它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去除那些不值得重复的虚无与悔恨,而是去创造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充满生命力的时刻。 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与重建 尼采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文明现状的一种深刻批判。他认为,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哲学和道德体系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的贬低与对理性的过分推崇。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将人的情感与欲望视为需要被压制的“非理性”因素;基督教的道德,则将肉体的生命与世俗的幸福贬低为“罪恶”,而将对“彼岸”的追求视为唯一的救赎。 这种对生命的压抑,导致了西方文明的衰落与平庸化。尼采将这种现象称为“末人”(der letzte Mensch)的出现,即那些满足于安逸、缺乏远大理想、只追求小确幸的现代人。他们不再敢于冒险,不再敢于追求卓越,不再敢于创造,只是沉溺于温和的享乐之中。 尼采呼唤一场“价值重估”,就是要打破这种对生命的压抑,重新确立一种肯定生命、肯定身体、肯定欲望的价值观。他赞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dionysisch),认为那是生命力、激情与创造力的源泉。他批判了那种扼杀生命激情的太阳神精神(apollinisch)的过度理性化。 尼采的批判并非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重建。他相信,通过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人类能够摆脱旧的束缚,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与创造力,朝着“超人”的理想迈进。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影响着我们今天对自由、意义与人类未来的理解。 结语 弗里德里希·尼采,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深刻的哲学重量。他的思想,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现代性迷宫中的种种困境,也指引着人类超越自我的可能。他不是一位提供慰藉的哲学家,而是一位挑战者,一位“危险的”思想家,他迫使我们直面生命最赤裸的真相,审视我们所珍视的一切。 阅读尼采,不是一次轻松的旅程,它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愿意被颠覆的开放心态。但正是这种颠覆,才可能带来真正的成长与解放。他的思想,至今仍是现代人精神世界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创造,去成为那个更加强大、更加自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