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耶稣传(1-2)(套装全2卷)》对于十九世纪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从黑格尔向马克思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西方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转折性著作。在由它颠覆的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神圣世界的废墟上,现代神学、人类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现代思想逐步生成。由此,我们梳理西方思想文化的逻辑演进不应忽视这部重要的先驱之作。
内页插图
目录
《耶稣传(第1卷)》:
献辞
序言
绪论——第一部分
1. 论耶稣传这个概念
2. 试写耶稣传的不同方式
3. 赫尔达
4. 保罗斯
5. 施莱马赫
6. 哈斯
7. 我本人的批判的耶稣传
8. 反动与妥协——尼安德尔,艾布拉德,瓦塞,艾瓦尔德——最近新增的尝试:凯姆,芮南
绪论——第二部分
论作为耶稣传原始资料的福音书
甲、福音书的来历及其古老性的外在证明
9. 一般的评述
10. 有关前三福音书的最古的见证
11. 前三福音书的补充证据
12. 《约翰福音》的证据
13. 对《约翰福音》的承认与否认乙、从其内在特征和相互关系看福音书
14. 关于前三福音相互关系的不同假设——莱辛、艾希豪因、胡格、格利斯巴赫、计色勒、施莱马赫
15. 《约翰福音》:布莱施奈德尔、施莱马赫
16. 关于前三福音及其和第四福音关系的其他论文:舒尔兹、西弗尔特、施奈肯布格尔;我自己对于耶稣传的批判的研究
17. 从第四福音书中发现真实和非真实成分的尝试:瓦塞、施维策、芮南
18. 续论鲍威尔的《<约翰福音>的研究》
19. 对于前三福音书的回顾:《马太福音》
20. 《路加福音》
21. 《马可福音》
22. 四福音书的比较评价丙、对以下研究的准备性考虑
23. 回顾
24. 神迹观念
25. 神话的观念
26. 写作计划
第一卷 耶稣生平的历史轮廓
27. 前言
28. 犹太教的发展
《耶稣传(第2卷)》
精彩书摘
7.我本人的批判的耶稣传
上边最后提到的关于耶稣传的三部著作,即保罗斯的耶稣传,哈斯的课本和施莱马赫的讲演录,是我在约三十年前第一次注意到这个题目时在这方面的三部主要著作。三部中没有一部是我满意的;它们似乎在某些方面都失败了。保罗斯由于顽固地坚持错误方法而失败;另两个人由于调和矛盾的讨好努力损害了许多正确的见解。三个人失败的共同原因似乎都是对于福音书历史资料来源的一种错误见解,只要福音书或其中的一本还被当作完全真实的历史看待,则超自然的记述和在历史方面唯一可资利用的自然因素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调和。只是因为它们含有超自然主义这个简单的理由,它们就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迄今所写的耶稣传仅仅是消除这个超自然主义或者赋予它们以某种自然主义外表的不同尝试而已。
所以现在的目的应该是证明任何企图掩盖或解释掉福音书中超自然主义情节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而就不应该把它们当作严格的历史看待。这种推论的根据不仅在于记述的神奇性质,也在于这种记述与一般历史和或然性以及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因为对于每一看来好像是超自然的事件,我们设想它们真正那样发生,反比设想它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非历史性的记述困难得多;
这里的重大好处是使我们可以从企图调和矛盾并使本不可能的事情具有某种历史可信性的那种既无效果又很苦恼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但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个重大而无可挽救的损失。原耶稣生平真实情况的历史地可信的细节没有了,福音书故事大部分变成了同时代人对于弥赛亚观念的传奇性沉积物,这种弥赛亚观念也许还部分地受他所特有的个性、教训和命运的影响。耶稣的言论的一大部分,特别是第四福音中关于他的崇高身份的言论,也被当作较晚情况和思想的虚构产物而弃置不顾。这样,福音书所表现的,从来被认为即使不是:一个完全的轮廓,也似乎是坚实而明确的基督形象就隐没于虚无缥渺中了。
的确,从现在起没有人能够再认为单凭一种将个别故事用拼嵌花纹的方式拼嵌起来就可以造出耶稣本人和其生平的形象了。在这样一种方式中,唯一的问题是怎样把不同的部分调整得互相适合,特别是如何把约翰的资料和前三福音书作者的资料调整得彼此适合的问题。按真实情况来说,福音书故事的任何单独部分都不可能再被认为是严格历史性的了;必须把全部都扔进批判的坩埚中去,以便看一看在掺进来的杂质分析出来之后,剩下来历史的黄金是什么。
……
《福音书的史学探究: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 本书并非试图呈现一部传统的“耶稣传”,不包含任何关于耶稣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无意于评判其神学意义或宗教影响。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史学考察,旨在探讨我们今天所知的“耶稣”形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福音书作为文献,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作者以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的审慎态度,将福音书视为古代文献,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工具,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第一部分:史料的起源与演变——追溯“耶稣”的足迹 在探究“耶稣”的真实面貌之前,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他留下的史料。这些史料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福音书形式存在,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形成过程。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一过程,揭示历史的迷雾: 口头传统时期: 耶稣活跃的年代,写作并非主流传播方式。他的教诲、神迹,以及门徒们对他的回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口头形式流传。这包括耶稣本人的言论(logia)、关于他的事迹的记述,以及围绕着他的早期教会的集体记忆。口头传说的生命力强大,但也伴随着记忆的变形、增减和风格化。研究者需要辨析在口头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如同考古学家在层层堆积的土层中辨认遗迹一样。 早期书面资料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口头传统逐渐被书面记录所补充和取代。一些早期教会领袖,如保罗,已经开始撰写书信,其中也包含了对耶稣生平的回忆和其教诲的引用。这些书信,尽管并非福音书,却是比马可福音更早的文字记录,为我们理解早期基督教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作者将审视这些早期文献的年代、作者、受众以及其在历史记录中的地位。 四福音书的成书: 我们今天所知的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是耶稣生平记述的核心文本。然而,这四部福音书的成书年代、相互关系、写作目的和潜在的编辑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激烈讨论的焦点。本部分将详细探讨“马可优先说”等假说,分析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如何可能以马可福音为基础,并引入Q文献(假说中马太和路加福音共有的、非来自马可福音的耶稣言语集)的概念。同时,也将考察约翰福音在叙事结构、神学深度和耶稣身份认知上的独特性,以及它与前三部福音书(对观福音)之间的异同。 文本的演变与传播: 即便在成书之后,福音书的文本也经历了抄写、注释、编辑和翻译的过程。古代手稿的抄写并非完美无缺,错误、增添和删改时有发生。本部分将简要介绍文本批判学(textual criticism)的基本方法,解释研究者如何通过比较不同手稿的差异,努力复原出最接近原文的面貌。 第二部分:福音书的史学解读——挑战与方法 将福音书作为历史文献来解读,并非易事。它们承载着强烈的信仰色彩,其目的远不止于提供客观的史实记录。本部分将探讨研究者在解读福音书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适用的史学方法: “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 这是福音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历史学家关注的是那个在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实际生活过的、有血有肉的耶稣。而信仰的基督则是经过教会的解释、神学阐释和信徒的敬拜而形成的。本书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耶稣”,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信仰的基督”的价值。相反,它强调的是区分历史事实与信仰建构之间的界限。 历史背景的重建: 耶稣生活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社会。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环境,对于准确解读耶稣的言行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深入考察: 罗马统治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军事压迫、税收负担、地方官员的腐败以及犹太人对解放的渴望,构成了耶稣活动的政治背景。 犹太教的多样性: 在耶稣时期,犹太教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法利赛人、撒都该人、爱色尼人、奋锐党等不同的派别,他们对律法、弥赛亚、宗教实践有着不同的理解。耶稣的教导与这些派别的关系,需要细致地辨析。 社会阶层与日常生活: 耶稣的听众包括了贫苦的农民、渔民、税吏、妇女、儿童,甚至是边缘人群。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贫富差距、性别角色和家庭生活,有助于我们把握耶稣信息的实际意义。 宗教实践与信仰: 犹太律法的实践、圣殿的崇拜、安息日的意义、洁净礼仪等,是耶稣言行发生的宗教语境。 对福音书叙事的批判性分析: 叙事技巧与文学风格: 福音书并非冰冷的历史报告,它们采用了叙事、比喻、对话、神迹故事等多种文学手法。理解这些叙事技巧如何服务于作者的意图,以及它们可能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是史学分析的关键。 作者的视角与目的: 每部福音书的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视角。马太福音可能侧重于论证耶稣是应验了旧约预言的弥赛亚,以吸引犹太读者;路加福音可能旨在向非犹太读者(如提阿非罗)呈现耶稣事工的清晰脉络和普遍性;约翰福音则可能更侧重于耶稣的神性身份和与父的关系。识别这些潜在的目的,有助于理解文本的选择性和侧重点。 神迹的解释: 福音书记载了大量耶稣行的神迹。历史学家并非不相信神迹的发生,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信仰体系和文化观念之下进行解释,并考察这些神迹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演变。同时,也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神话色彩的叠加。 历史学方法论: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学方法,例如: 外证(External Evidence)与内证(Internal Evidence): 结合福音书自身的文本线索(内证)与外部的考古发现、其他古代文献(外证)来佐证或反驳某些历史推断。 差异性分析(Discrepancy Analysis): 审慎对待福音书之间的差异,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矛盾。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的视角、侧重点,甚至是独立的信息源。 “非耶稣”原则(Criterion of Dissimilarity): 考察那些在早期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中都显得不寻常的耶稣言行,它们更有可能保留了耶稣的真实信息。 “群体记忆”的考量: 耶稣死后,他的追随者们如何回忆、理解和传播他的教导,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现象。 第三部分:考古学的见证——还原时代的物质景观 历史学家不能脱离物质现实而进行空谈。考古学在还原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物质景观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佐证和线索,即使考古发现无法直接“证明”耶稣的存在,但它们能够有力地帮助我们理解他所生活的世界。 地理环境的复原: 加利利海的渔业、加百农(Capernaum)的地理位置、耶路撒冷圣殿的结构、猶太会的历史等,通过考古发掘得以清晰展现。这些地理和空间信息,为理解耶稣的传道路线、他的听众构成以及他与当时社会结构的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生活物质的考察: 考古学家发现了当时的陶器、工具、钱币、房屋遗址、墓葬等。这些物质遗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饮食、衣着、居住条件、经济活动、社会习俗乃至死亡观念。例如,对早期犹太墓葬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耶稣关于复活的教导所处的文化语境。 宗教和政治符号的解读: 考古发现的碑文、雕刻、建筑遗迹等,能够揭示当时的宗教符号、政治象征和权力结构。例如,对罗马时期建筑的发现,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罗马统治对犹太社会的影响。 与福音书叙事的对照: 考古发现并非总能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完全吻合,但它们能够提供一个具体的历史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福音书中某些场景的真实性,或为某些模糊的描述提供参照。例如,对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会堂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耶稣所宣讲的场所和当时的宗教氛围。 结语:历史的探寻永无止境 本书旨在揭示“耶稣传”背后,一部严谨的史学探究过程。它不是为了提供一个确定的、无可辩驳的“真相”,而是展现了历史学家如何运用有限的史料,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和跨学科的视野,去逼近一个历史人物的可能性。研究“耶稣”的史学意义,在于它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人类思想、信仰和社会变革的复杂轨迹,以及历史文本在漫长岁月中演变与流传的动态过程。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开放、审慎和求真的态度,参与到历史的探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