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可供高等院校师生教学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界、企业界、软科学界从业者了解包昌火的学术思想,把握科学研究方法论和中国情报学精髓的入门向导。 当今时代,是信息过载、情报稀缺的时代。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情报、谋略和能力,是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活动和战略任务,是引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是信息通向应用的桥梁。情报是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的结果,而情报工作是一项研究组织面临的环境威胁和应对策略的软科学活动。它的基本任务是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即将信息转化为情报和谋略,为组织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和导向。《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旨在向读者展示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的主要架构和基本方向。包昌火是我国著名的情报学家,他关于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的论著引领我国情报学的发展进程,对推进和发展中国情报事业和情报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从情报研究、竞争情报和情报科学三大方面集录了色彩斑斓的情报学华丽篇章,附录则从业界点评和文献计量两个方面对他的学术造诣和重要贡献做出了科学评价,并展示了包昌火的主要业绩、学术活动和生活掠影。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是信息过载、情报稀缺的时代。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情报、谋略和能力,是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活动和战略任务,是引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是信息通向应用的桥梁。情报是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的结果,而情报工作是一项研究组织面临的环境威胁和应对策略的软科学活动。它的基本任务是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即将信息转化为情报和谋略,为组织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和导向。《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旨在向读者展示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的主要架构和基本方向。包昌火是我国著名的情报学家,他关于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的论著引领我国情报学的发展进程,对推进和发展中国情报事业和情报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从情报研究、竞争情报和情报科学三大方面集录了色彩斑斓的情报学华丽篇章,附录则从业界点评和文献计量两个方面对他的学术造诣和重要贡献做出了科学评价,并展示了包昌火的主要业绩、学术活动和生活掠影。
《中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可供高等院校师生教学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界、企业界、软科学界从业者了解包昌火的学术思想,把握科学研究方法论和中国情报学精髓的入门向导。
作者简介
包昌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常规兵器和情报科学关键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情报研究方法论建设、竞争情报推广和中国情报学研究intelligence范式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曾获***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主编《情报研究方法论》、竞争情报丛书和信息分析丛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北京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情报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竞争情报研究会主任,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监事长,《情报杂志》编委会主任等职。
包琰,1994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现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宣传部副部长、院报主编主要从事科技情报、植物文化研究,承担相关研究课题8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持和参与中国树木文化图考系列、科技情报系列丛书等大型丛书2套。策划并发起首届“植物·文化·环境国际论坛”。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情报研究
情报研究概论
·略论火炸药专业的情报研究工作
·试论常规兵器的情报研究工作
·科技情报研究的性质和作用
·对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几点建议
·联邦德国和英国情报研究工作考察巡礼
·美国国防部情报分析中心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情报研究发展
·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情报商品化
·情报研究工作现代化浅议
·情报研究工作展望
·兵器情报研究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情报研究工作的意见
情报研究方法论
·方法论的建设对情报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情报研究方法
·科学抽象
·思维方法
信息分析方法体系
·信息分析词条
情报研究比较研究
·对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认识和对策研究
情报研究学科
·《情报研究方法论》绪论
·关于我国情报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写于《信息分析丛书》前言
·中国情报研究发展纪实
第二篇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崛起
·竞争情报的崛起和发展
·开展竞争情报研究,促进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
·发展竞争情报研究,增强兵工企业的竞争实力
·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
·竞争情报的崛起——为纪念中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成立10周年而作
竞争情报系统
·加强竞争情报工作,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发展中的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论纲
·竞争对手跟踪分析
人际网络
·人际网络分析
·人际情报网络的开发
·人际情报网络
·人际网络开发与竞争情报发展
竞争情报活动
·企业竞争情报咨询活动案例分析
……
第三篇 情报科学
第四篇 附录
精彩书摘
火炸药是化学化工的一个分支,又是武器的一个重要部件,它包括产品性能、工艺技术、装药结构、分析测试、基础理论、污染防治等若干方面。火炸药情报工作具有工作范围比较宽、资料量比较大(每年2000篇以上)、技术性比较强、涉及学科比较多的特点。根据火炸药情报工作的特点,做好在占有资料基础上的详细分析和综合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工体系,把人员有机地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火炸药情报研究的任务。我认为,比较好的办法是把人员的任务分成扫描报道和专题研究两个部分。扫描报道的基本任务是掌握和提供有关国家、有关专业的发展动向,建立一套能反映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其发展状况的卡片积累和档案积累系统。专题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了解国外火炸药发展动向和国内需要、技术状况及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某些重要领域、重大问题、关键技术,以及反映本专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工艺、结构、理论和分析测试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扫描报道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设专人分别负责小专业(如火药、炸药、推进剂)和大专业(整个火炸药专业)的综合研究工作,稀有文种专业人员负责本文种国家的分析和综合。一人一个专业面也不失为一种分工方式,但由于火炸药的文献量较多.一个人既搞扫描,又搞专题,难免有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之感。由于有组织分工作保证,就有可能把面与点结合起来,全局与局部结合起来,既能对国外的资料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和掌握,又能对若干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既能对各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又能就相互关系及其总体进行综合,在集中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就有可能较好地完成火炸药的情报研究任务。
例如,1977年,从事扫描报道的同志除了报道与火炸药技术发展有关的80多条重要消息外,还编写了四个专业、三个国家的近几年火炸药发展动向的评述。在一定程度上把这几年国外的火炸药发展动向展示出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从事专题研究的同志研究了美国火炸药生产现代化、美国火炸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国外坦克和反坦克炮发射药及其装药结构的现状和发展、美国采用硝酸镁法制造硝化棉、改性双基推进剂在战术导弹中的应用、国外无烟推进剂的发展、梯恩梯的低温硝化、奥克托今的新法合成、密闭爆发器测试技术的发展、高压液相色谱在火炸药分析中的应用、凝胶渗透色谱在火炸药分析中的应用、国外硝化理论的发展等专题,进一步揭示了本专业发展的一些指导思想、技术政策和技术途径,摸清了一些先进产品、工艺、重大理论和分析测试手段的状况。正是在以往几年扫描报道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国外火炸药发展现状和若干重要问题》的规划参考资料。这样的分工体系,不论面上的情况,还是点上的情况,都有可能较好地提供所需的材料;在平时持续工作的基础上,就有可能比较迅速地编写出关于火炸药发展的综合性、方向性、决策性和预测性情报来。
……
前言/序言
《国家之眼:近代中国情报工作的历史脉络与理论演进》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究了近代中国情报工作的历史进程,从晚清时期西方列强情报渗透的挑战,到民国时期各派系情报机构的兴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情报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勾勒出中国情报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复杂环境、采取的策略以及所形成的独特模式。作者旁征博引,结合档案史料、口述历史与学术研究,力求还原中国情报工作真实的历史面貌,揭示其在国家安全、政治斗争、军事博弈及经济发展等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着力于分析情报工作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演变。作者考察了中国情报思想的萌芽与发展,探讨了不同时代情报理论的借鉴与创新,如孙子兵法中的情报思想如何与近代情报实践相结合,以及马列主义情报理论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特点。同时,本书也对情报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培养、技术运用、情报分析方法、反间谍斗争以及情报与外交、军事、政治等其他国家职能部门的协同运作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详细内容阐述: 第一部分:近代中国情报工作的历史肇始与初步探索(晚清至民国初期) 晚清的挑战与应对: 详述西方列强在华的情报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海关、外交使团、传教士、商贸网络等作为情报收集渠道的现象。 分析晚清政府对外部威胁的初步认知,以及早期尝试建立的、零散的、非系统化的情报搜集与应对措施,如秘密警察的雏形、对外国人的监视等。 探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事件对中国情报意识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建立现代情报机构的初步思考。 辛亥革命与民国情报的雏形: 辛亥革命后,随着政权更迭,各派系纷纷建立自己的情报组织,如北洋政府的侦探处、各地方军阀的秘密警察系统。 深入剖析这些早期情报机构的特点:组织松散、权力分散、派系斗争激烈、缺乏统一的领导与专业训练。 考察情报工作在国民党、共产党等政治力量兴起过程中的作用,例如早期革命党的秘密联络与情报传递。 探讨民国时期情报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腐败、低效、暴力横行、缺乏法治约束。 第二部分:国民党与共产党情报体系的形成与演进(民国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前) 国民党情报体系的建设与复杂性: 详细阐述国民党在不同时期建立的情报机构,如CC系(中央俱乐部)、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部)等。 分析这些机构的组织结构、主要职能、运作模式、人员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研究军统与中统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情报活动,包括对日伪的情报战、对共产党的监控与镇压、以及内部派系斗争。 探讨国民党情报工作中的特务政治、政治迫害、以及其在维护统治和打击异己方面的作用。 分析国民党情报工作的优势与局限,如其在特定时期对日伪情报的掌握,以及其在意识形态控制和信息封锁方面的效能。 共产党情报工作的艰辛探索与独特模式: 追溯中国共产党早期情报工作的萌芽,从秘密联络、信息传递到苏区时期的情报组织(如保卫局)。 深入分析延安时期情报工作的规范化与发展,如中央情报局(简称“情报局”或“军委情报处”)的建立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重点考察共产党情报工作的特点: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以及在敌后根据地开展情报工作的创新。 分析共产党情报工作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如对国民党军事情报的获取、对战局的预判、以及对策反工作的开展。 探讨共产党情报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领导、以及其情报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部分:新中国情报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建国初期情报体系的奠基: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整合旧有情报资源,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以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情报体系。 重点介绍国家安全部(或其前身机构)的建立与职能演变。 分析冷战时期中国情报工作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与苏联、美国等主要国家的情报博弈。 考察情报工作在巩固新生政权、应对国内反革命活动、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 改革开放与情报工作的现代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战略的调整,中国情报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现代化改造。 探讨情报工作的技术化、专业化发展,包括电子情报、网络情报等新领域。 分析情报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服务功能。 考察情报工作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审视情报工作面临的挑战:信息爆炸、技术革新、以及国内国际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情报理论的本土化与创新: 分析中国情报学研究如何借鉴西方情报理论,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实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理论体系。 探讨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现代情报理论构建中的价值。 考察中国学者在情报分析方法、情报伦理、情报机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分析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对非传统安全领域情报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情报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 第四部分:情报工作中的关键要素与实践范例 组织与人员: 各时期情报机构的组织架构演变,从分散到集中,从政治挂帅到专业化。 情报人员的选拔、培养、考核与管理,以及情报人员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困境。 特工的培养模式、工作方式与生存状态。 技术与手段: 情报收集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人力侦察、窃听、到电子侦察、卫星侦察、网络渗透。 情报分析工具与方法的演进:从经验判断到大数据分析。 反间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情报与决策: 情报如何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持,以及情报失误的后果。 情报部门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的介入程度与影响。 情报机构的汇报体系与信息传递机制。 实践范例分析: 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如谍战经典(如“潜伏”原型故事)、重要情报战役、关键情报破译事件等,深入剖析其过程、影响及经验教训。 分析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情报工作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视角,理解中国情报工作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进,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智慧。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对理论的探讨,本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情报工作在国家发展与安全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中的独特印记。本书的内容来源于广泛的文献资料和严谨的研究分析,力求呈现一个真实、有深度的中国情报工作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