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錶大會報告指齣:“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齣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城市環境汙染及治理研究》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對城市環境汙染問題及其治理之道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內容簡介
《城市環境汙染及治理研究》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對城市環境汙染問題及其治理之道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環境汙染的現狀及嚴重性研究、城市環境汙染問題的發展趨勢分析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環境的要求。書中還重點分析瞭城市環境問題産生的各種原因,概述瞭城市環境中空氣汙染、水體汙染、噪聲汙染、光汙染、固體汙染等汙染源的特點及其治理方法,論述瞭城市環境汙染的綜閤整治等問題。
作者簡介
梁旭,1971年生,遼寜鞍山人。1998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獲政治學碩士學位,現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授行政管理學、市政學、領導學、行政組織學等課程。著有《鄧小平與香港》(閤著)、《依法治國方略》(閤著)、《世界著名思想傢傳》(閤著)、《農村法製宣傳教育學習讀本》、《政務禮儀與交往藝術》、《卓越領導力與影響力》和《易經與領導智慧》等。
目錄
第一章 城市環境問題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城市環境問題概述
一、城市環境問題的由來
一、經濟活動與城市環境問題
三、城市環境問題的人為性
四、城市環境問題的復閤性
五、城市環境問題可以通過治理改善
第二節 城市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一、環境汙染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二、環境汙染對人類的危害
三、市民環保意識的缺失
四、城市政府環境管理能力的不足
第三節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要求
一、可持續發展觀
一、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要求
第二章 城市環境評估的指標與模型
第一節 環境評估主要指標
一、空氣汙染指標
一、水汙染指標
三、輻射指標
第二節 環境監測的數理模型
一、數理統計法
一、環境模型質量評價
三、模糊綜閤評判法
四、灰色類聚法
五、密切值法
第三章 空氣汙染問題
第一節 空氣汙染的源頭
一、大氣汙染的自然因素
一、大氣汙染的人為因素
第二節 空氣汙染源的變化
一、以往我國城市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睏擾城市大氣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三、PM2.5 值的變化
第三節 空氣汙染的危害
一、大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一、大氣汙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第四章 水體汙染問題
第一節 水體汙染的分類
一、從汙染源上的劃分
二、從汙染性質上的劃分
三、從汙染成因上的劃分
四、從汙染具體形態上的劃分
第二節 水資源的緊缺和不可替代性
一、城市水資源的緊缺
二、水資源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節 水體汙染的現狀
一、地下水汙染
二、河水汙染
三、湖泊、水庫水汙染
四、城市近海汙染
第四節 水體汙染的危害
一、水體汙染對人類的危害
二、水體汙染對經濟發展的製約
第五章 其他汙染問題
第一節 噪聲汙染
一、噪聲汙染的特點
二、城市室內噪聲的主要來源
三、噪音汙染對人體的危害
第二節 光汙染
一、光汙染定義
一、光汙染的類型及危害
第三節 輻射汙染
一、放射性汙染及危害
一、電磁輻射及危害
第四節 固體垃圾汙染
一、固體垃圾汙染的形式
一、固體垃圾汙染對城市環境的危害
第六章 城市環境的綜閤整治
第一節 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一、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弊端
二、轉化經濟結構,發展新經濟
三、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四、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
第二節 加強法製建設
一、當前環保法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二、環保法製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第三節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治理汙染
一、科技手段治理環境的必要性
二、發展綠色技術
三、環境治理中的科技應用
第四節 增強公民環保意識
一、城市環境保護要求普遍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二、樹立公民生態意識,建設生態文明
三、提倡“綠色”新消費觀念
第五節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改造交通設施是減少城市空氣汙染的重要途徑
二、排水係統和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是減少水體汙染的關鍵
第六節 推進清潔能源的應用
一、太陽能的利用
二、推廣使用電動汽車
三、建設智能電網
第七節 以“生態城市”為建設目標
一、生態城市的定義
二、生態城市的特點和標準
三、如何建設生態城市
第八節 推動新型城鎮化,減少大城市人口湧人帶來的環境壓力
一、工業化過程中的城鎮化趨勢
二、轉變城鎮發展方式,走環境友好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第九節 建設數字智能城市,減輕城市人口集中帶來的環境問題
一、數字智能城市
二、加快建設數字智能城市
第十節 通過規劃和改造解決城市環境問題
一、城市的環保規劃
一、舊城區改造與新城區建設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一、以往我國城市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
以往,工業企業是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也是大氣衛生防護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大氣汙染物的種類和數量目益增多。由於工業企業的性質、規模、工藝過程、原料和産品種類等不同,其對大氣汙染的程度也不同。
在居住區裏,隨著人口的集中,大量的民用生活爐竈和采暖鍋爐也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特彆在鼕季采暖時間,往往使受汙染地區煙霧彌漫,這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大氣汙染源。燒煤是過去汙染最根本的原因,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為核心的,這樣的能源結構在現在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國煤炭的消耗會隨之大幅度提高,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汙染氣體的排放將進一步增加。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細粒子和痕量有毒汙染物已經形成復閤汙染。
二、目前睏擾城市大氣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近幾十年來,由於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城市行駛的汽車日益增多,火車、輪船、飛機等客貨運輸頻繁,這又給城市增加瞭2的大氣汙染源。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汽車排齣的廢氣。進入21世紀,汽車汙染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隨著汽車數量越來越多、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它對世界環境的負麵效應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環境,引發呼吸係統疾病,造成地錶空氣臭氧含量過高,加重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環境轉嚮惡化。21世紀初,汽車排放的尾氣占瞭大氣汙染的30%-60%。隨著機動車的增加,尾氣汙染有愈演愈烈之勢,由局部性轉變成連續性和纍積性,而各國城市市民則成為汽車尾氣汙染的直接受害者。汽車汙染大氣的特點是排齣的汙染物距人們的呼吸帶很近,能直接被人吸入。總的來說,汽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有:
(一)固體懸浮顆粒
固體懸浮顆粒的成分很復雜,並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各種金屬粉塵、強緻癌物苯並芘和病原微生物等。固體懸浮顆粒隨呼吸進入人體肺部,以碰撞、擴散、沉積等方式滯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係統疾病。當懸浮顆粒積纍到臨界濃度時,便會激發形成惡性腫瘤。此外,懸浮顆粒物還能直接接觸皮膚和眼睛,阻塞皮膚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膚炎和眼結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損傷。
……
《教育的維度:跨越時空的思想探索》 本書旨在引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古今、融匯東西的教育思想之旅。我們不局限於單一的學科視角或地域限製,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人類在教育實踐與理論探索中所展現齣的豐富多樣性與深邃智慧。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實踐模式以及思想傢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産進行梳理與解讀,本書旨在呈現一個更廣闊、更立體的教育圖景,激發讀者對教育本質、目的與可能性的深度思考。 曆史的迴響:文明的搖籃與教育的萌芽 教育並非現代社會的産物,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曙光。本書將從早期人類社會的知識傳遞與技能傳承講起,探討在氏族部落、早期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中,教育是如何以口頭傳授、模仿實踐等形式,將生存技能、社群規範以及原始信仰代代相傳。我們將審視早期學校的雛形,以及不同文化對於“何為知識”的初步認知。 古希臘:理性的啓濛與公民的塑造。 雅典的民主政治催生瞭對公民教育的重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哲人對教育的理解,構成瞭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石。本書將深入剖析他們關於知識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塑造德行與理性)、教學方法(對話、辯證法)以及理想教育體製的構想。我們將探討城邦教育與個人發展的關係,以及不同時期希臘教育的側重點。 古羅馬:實用主義與帝國統治的工具。 羅馬教育在繼承希臘傳統的基礎上,更強調實用性與帝國統治的需求。法律、軍事、修辭等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旨在培養閤格的公民、優秀的軍官和高效的管理者。本書將考察羅馬的傢庭教育、私人教師製度,以及公共教育的發展,並分析其對後世法律與行政體係的影響。 中世紀的教會與大學:信仰的傳播與知識的匯聚。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教會成為中世紀教育的主導力量。修道院學校與教會學校肩負著傳播教義、培養神職人員的重任。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教育的宗教色彩,以及知識傳承的局限性。然而,中世紀大學的齣現,標誌著知識的獨立發展與體係化,本書將重點介紹博洛尼亞、巴黎、牛津等早期大學的興起,探討其組織結構、學術傳統與課程設置,以及經院哲學的興盛與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人文的復蘇與信仰的重塑 人文主義的浪潮:迴歸古典,關注人本身。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人及其潛能的關注重新被激發。人文主義教育傢們強調對古典文獻的學習,認為通過研習古希臘羅馬的文學、曆史、哲學,能夠培養完整的、具有批判性思維和高尚品德的個體。本書將介紹如伊拉斯謨、維多利諾等重要人物的教育思想,探討他們對古典語言、文學、曆史課程的重視,以及對自由教育的追求。 宗教改革的衝擊:信仰的自由與教育的普及。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傢的思想,對教育産生瞭深遠影響。他們強調信徒能夠直接閱讀《聖經》,這推動瞭大眾識字率的提高和基礎教育的普及。本書將分析宗教改革如何催生瞭新的學校類型,例如針對普通民眾的學校,以及其對教育內容和目的帶來的改變。 啓濛時代與理性主義:理性之光與社會改造 理性主義的興起:科學精神與係統性教育。 笛卡爾、洛剋、盧梭等哲學傢對教育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啓濛思想傢們相信理性的力量,倡導以科學的方法來認識世界和改造社會。本書將深入探討洛剋的經驗主義教育觀,強調感官經驗的重要性,以及“白闆說”。我們將重點介紹盧梭的《愛彌兒》,解析其“自然主義”教育理念,強調順應兒童天性,反對早期束縛,以及“負麵教育”的實踐。 教育的社會功能:普魯士模式與國傢化教育。 啓濛時代也孕育瞭國傢乾預教育的趨勢。普魯士建立的初等義務教育製度,成為後世效仿的典範。本書將考察這一模式的形成背景、主要特徵(強製性、免費性、國傢化)及其對現代公共教育體係的影響。我們將分析國傢如何將教育作為培養閤格公民、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的工具。 工業革命與教育的現代化:知識的爆炸與科學的應用 技術革新與職業教育的興起。 工業革命帶來瞭生産力的巨大飛躍,對技術工人和專業人纔的需求急劇增加。本書將探討職業教育、技術學校的齣現,以及工業化對課程內容(數學、科學、工程)的側重。 教育理論的多元發展:行為主義、進步主義與杜威。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漸成熟。行為主義的代錶人物如巴甫洛夫、斯金納,強調學習的刺激-反應機製,對教學設計産生影響。本書將重點關注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特彆是約翰·杜威的“從做中學”理念,解析其對兒童中心、經驗學習、民主學校的倡導,以及其對現代教育實踐的深刻影響。 教育心理學與科學化管理。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教育研究開始走嚮科學化。本書將簡要介紹教育心理學的分支,以及其在學習理論、測量評估等方麵的貢獻。同時,我們將觸及早期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探討如何提高教育效率。 20世紀至今:多元主義、全球化與未來的挑戰 教育的批判性轉嚮:批判理論與後現代主義。 20世紀後期,以法蘭剋福學派為代錶的批判理論傢,對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社會再生産作用提齣瞭深刻質疑。後現代主義思潮也進一步挑戰瞭宏大敘事,強調多元視角、差異與解構。本書將介紹這些批判性教育思想,分析它們對教育公平、權力關係的反思。 教育公平與社會正義的追求。 關注弱勢群體、消除教育不平等成為重要議題。本書將探討教育機會均等、補償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實踐。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變遷。 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使得教育麵臨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教育標準、課程體係、教學模式等都在不斷地相互影響與藉鑒。本書將討論全球化對教育內容、教育技術以及教育理念的影響。 技術賦能與學習的未來。 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教育的麵貌。在綫學習、翻轉課堂、個性化學習等新模式層齣不窮。本書將展望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前景,探討其對學習方式、師生關係以及教育公平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結語 《教育的維度:跨越時空的思想探索》並非一本簡單的教育史教科書,而是一次對人類教育智慧的集體迴溯與前瞻。我們相信,理解教育的過去,纔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的現在,並為教育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讀者能夠超越狹隘的認知,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審視教育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獨特價值,並從中汲取力量,為構建更美好、更具啓迪性的教育未來貢獻智慧。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豐富的思想框架,引導讀者主動地去探索、去提問,去發現屬於自己的教育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