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丛书:农业圣典》是公认的经典,它是有机农业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包罗了土壤学、作物学、植物病害、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作者在深入研究东方长期农业实践后总结提出的“混合种植”、“种养平衡”、“肥力保持”等观点为后续世界范围的农业转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贯穿全书的核心部分即印多尔堆肥工艺则为世界范围堆肥工业化奠定了科学基础,而有关动植物健康乃至人类健康的论述则把传统农业的价值提升到整个社会的繁荣、持续发展的高度。毫不夸张地说,霍华德先生提出的围绕“土壤健康”的整个农业思想对当今的土壤治理、水土保持、病害控制、持续农业、食品营养、人类健康等均具有深远影响。书中提出的“有了健康的土壤,就会有健康的植物,也就有了健康的动物和人类”的观点,在目前中国社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危机频发的背景下极具“警世”效应。
该中译本是根据194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英文版翻译而成。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丛书:农业圣典》可作为热爱农业、从事农业的所有同仁之案头之作,也可作为从事生态农业等科研教学人员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堪忧的今天,自然经济下的中国农村传统实践方式显然对浩瀚宇宙中地球村的农业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期待《农业圣典》的中文版能够使更多的中文读者受益,并对中国农业的生态转型产生积极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骆世明
如今,当全人类都面临食品和环境困境的时候,正如人到中年回想青春年少的时光,即使不能完全走回头路,也该明白什么最重要、最值得珍惜。不信,你读一下这本书。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有机农业研究学会(ISOFAR)理事 吴文良
通过阅读本书,实现了同70多年前的有机农业先驱的穿越交流,重温了有机农业健康、生态的基本原则,领会了有机农业培育健康、肥沃土壤的理论精髓。作为全世界有机农业的开山之作之一,《农业圣典》一书所介绍的理论和技术必将引导我国有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部有机品发展中心研究员,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标准委员套委 肖兴基
“金世界的趋势是土地愈肥沃,人工肥料就愈无效,直到效果彻底消失。”“昆虫与真菌对那些根部系统已经适应当地土壤状况的所有植物的侵害变得可以忽略不计了。”A·霍华德73年前出版的《农业圣典》中的这两句话,堪称现代有机农业圣经似的语言。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最理想的生产方式,因为唯有它才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农学会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 袁士畴
愈多阅读有机农业早期书籍,愈发感觉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国农耕文化,这是一种以人类和自然共生为目标的生态系统。
——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始人,分享收获CSA项目责人 石嫣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土壤管理的自然法则
消失古国的农业文明
东方农业实践
西方农业实践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土壤肥力在农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土壤肥力性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肥力恢复
秸秆残茬还田
土壤藻类
短期牧草、填闲作物、绿肥和荒草地上的草皮
动物尿液
农家肥
垃圾
动物残体
水草
人粪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印多尔工艺
第四章 印多尔工艺
原材料选择及条件
坑式与垛式堆肥
堆体建立
翻堆
腐殖质的储存
产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印多尔工艺的实际应用
咖啡
茶
甘蔗
棉花
剑麻
玉米
水稻
蔬菜
葡萄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印多尔工艺的发展:施用绿肥
保持硝酸盐积累
腐殖质的生产
腐殖质生产后硝酸盐的保留
施用绿肥的改革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印多尔工艺的发展:草地管理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健康、疾病和农业
第四部分 农业研究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精彩书摘
垃圾实际上那些混有杂质的纤维及厨房垃圾并没有用于农业,而是进到城市垃圾桶,然后大部分被填埋或焚烧。动物残体食品和一些原材料加工中产生的部分残体已被土地利用,并形成相应市场。动物残体包括血粉、羽毛、脂渣、毛发、蹄角、兔垃圾、屠宰垃圾、鱼垃圾等,绝大部分这些残体都有一活跃的市场,原因是这些残体能给土地带来明显效果,唯一的缺陷是供应有限。从工厂中产出的有机废弃物包括受损的油饼、毛绒次品和制革废物,其中毛绒工厂产出的次品非常重要。这两种来自动物和加工的废物,可直接施用到土壤中,而且价格都很高,高于人们仅依据氮磷钾含量给出的期望价格,这是因为土壤急需腐殖质,而腐殖质供应又十分有限。在未来,这些残体较好的利用方式可能是把它们作为堆肥的原料,这样在农家肥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就可利用它们替代尿液来分解当地纤维状垃圾。水草土壤培肥中很少用到水草,其中海藻又可能是最有用的。每年人们在海滩上会多次看到大量的海藻被遗弃在那里,其中含有碘和动物残体,经过利用可以把植物残体转变成腐殖质。海边许多度假地可容易地利用海藻和垃圾生产相当数量的腐殖质,并回到周围的农场和园艺市场,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平衡。但是在这一方向上很少或几乎没有人在做。有时农户会在海滩上收集海藻,收成也很好,但在堆肥中系统地应用海藻尚属一未来议题。河流带走雨水的同时,也带走了相当数量的氮素和矿物质。大部分这些物质是可以通过在河流边缘种植一些合适的植物来截留下来,这些植物又可提供足够的易分解物质用于腐殖质的生产。人粪尿现在人粪尿基本上与土地是无关的。在城市地区,由于人口集中因此建立起了水处理系统,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土地来接纳这些废弃物。但在农村地区,想要利用这些废弃物是没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的。
很明显,几乎每一种情形下西方农业的植物与动物废弃物要么被彻底废弃了,要么利用不合理。作物生产中腐殖质供需间的差距在自然扩大,缺少的部分被化肥所弥补。其依据的基于李比希(Liebig)的原理是:土壤溶液中任何的缺素都是可以通过添加适宜的化合物来满足的。这是对植物营养的彻底误解,是浅薄的和根本上不健全的。它没有考虑到土壤的生命特征,包括菌根互作的作用,正是这种真菌桥把土壤和植株联系在一起。人工肥料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引向人工营养、人工食品、人工动物,最后是人工男人和女人。
作物生长中化肥使用的简便使得正确利用废弃物异常艰难。如果存在一种便宜的腐殖质的替代品,为什么不用它呢?答案分两方面:第一,化学品永远不会成为腐殖质的替代品.因为大自然已经注定土壤必须是活的,菌根互作必须是植物营养中的重要一环;第二,这种替代品在肥力失去后肯定不会便宜,因为土壤肥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重要的资产,因为人工植物、人工动物和人工人类是不健康的,只能靠药物喷洒、疫苗、血清、昂贵的专利药物、专门医生、医院等来保护。
……
前言/序言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丛书:农业圣典 《农业圣典》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丛书的开篇之作,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关于农业本质、历史演进与未来方向的深刻探索。它追溯了人类与土地最古老的契约,审视了农业文明的辉煌与隐忧,最终指向了一条通往真正可持续、有尊严的农业之路。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土地的敬畏之心,对食物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农业作为一项神圣事业的全新认知。 第一篇:根之所系——土地的呼唤与文明的起源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大地是母亲,是庇护所,是生命的源泉。本书开篇,我们将一同潜入历史的深处,探寻农业如何在荒野中扎根,如何孕育了最初的聚落,又如何驱动了文明的齿轮。我们不会仅仅罗列农业技术的进步,而是要深入挖掘农业与人类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地的原始力量: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的每一次变革都与人类对土地的理解和利用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将考察不同文明在早期如何与土地建立起一种近乎神圣的联系,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那些古老的农耕仪式,那些对节气变化的精妙把握,都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 文明的摇篮: 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系统,埃及的尼罗河泛滥,中国的黄河文明,都展现了农业在催生城市、国家和复杂社会组织中的关键作用。本书将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展现农业如何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逐步演变成一种社会经济的核心,塑造了人类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 失落的和谐: 然而,在文明高速发展的背后,对土地的掠夺和过度索取也悄然埋下隐患。本书将通过对古代文明农业衰落案例的研究,警示我们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为后续的有机农业理念奠定历史的参照。 第二篇:时代的转折——工业化农业的崛起与裂痕 十八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农业的面貌。化肥、农药、机械化,这些曾经被视为进步的象征,带来了产量的飞跃,但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埋下了今日农业危机的种子。《农业圣典》将以批判性的视角,审视这场席卷全球的农业变革。 “征服”自然的神话: 工业化农业将自然视为可以被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被寄予厚望,以期最大化土地的产出。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带来的短期效益,但更会深入挖掘其对土壤生态、生物多样性、水源质量以及人类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 效率至上的代价: 规模化、标准化成为工业化农业的代名词。然而,这种追求效率的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韧性为代价。本书将探讨,当农业变得越来越像工厂,人与土地的连接变得日益疏远时,我们失去了什么。那些曾经依赖土地生存的社区,那些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在强大的工业逻辑面前,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 食物的异化: 工业化农业不仅改变了土地,也改变了我们手中的食物。加工、保鲜、长途运输,使得食物脱离了原有的生产语境,变得标准化、同质化,甚至丧失了其最本质的营养和风味。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所食用的食物,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信息?它与我们的健康、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三篇:回归的召唤——有机农业的复兴与实践 在对传统农业的怀念和对工业化农业的反思中,《农业圣典》将目光投向了有机农业。这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基于对土地、生命和人类福祉的深刻理解,对农业的重新构想。本书将详细阐述有机农业的核心理念、科学原理与实践方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农业未来图景。 遵循自然的智慧: 有机农业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本书将深入解读有机农业如何通过培育健康的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来构建一个循环、平衡的生态系统。我们将看到,有机农业并非否定科学,而是将科学应用于尊重和维护自然规律的框架之内。 土壤的生命力: 土壤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更是无数微生物、真菌和生命的家园。本书将详细介绍有机农业如何通过堆肥、绿肥、覆盖作物等方式,滋养土壤,提升其肥力、保水保肥能力和微生物活性,从而生产出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农产品。 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从授粉昆虫到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关键。本书将展示有机农业如何通过减少农药使用、推广间作套种、保护天敌等方式,积极促进生物多样性,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和有韧性的农业景观。 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 有机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关于信任的重建。本书将探讨有机认证体系的意义,以及消费者如何通过选择有机食品,支持一种更加负责任的农业模式。我们将看到,有机食品不仅仅是“没有农药”,它代表着一种对生产者、对环境、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人文精神的回归: 有机农业的实践,往往伴随着对农耕文化、乡村社区以及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重新审视。本书将展现有机农业如何能够 revitalise 乡村,赋予农民尊严,并重新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深刻而有意义的联系。 第四篇:未来的犁铧——有机农业的挑战与展望 有机农业并非一蹴而就的理想国,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足以令人振奋。《农业圣典》的最后一篇,将聚焦于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 科学的深化与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机农业将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手段。本书将展望有机农业在精准管理、新品种选育、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 政策与市场的协同: 有机农业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引导。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如何促进有机产品的消费,以及如何推动有机农业成为解决全球食物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关键一环。 教育与普及的责任: 改变固有的农业观念,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本书将强调普及有机农业知识的重要性,呼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有机农业,将这份“圣典”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农业圣典》的结尾,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呼唤着一种更深层次的觉醒,一种对农业的重新定义——农业不仅是生产食物,更是守护生命,滋养文明,连接人与自然的伟大事业。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土地的深情,对食物的敬畏,以及对农业未来无限的想象与创造。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丛书:农业圣典》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对农业最根本问题的追问。它将带你一同走过历史,审视当下,并共同描绘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命力的农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