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叢書:農業聖典》是公認的經典,它是有機農業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包羅瞭土壤學、作物學、植物病害、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作者在深入研究東方長期農業實踐後總結提齣的“混閤種植”、“種養平衡”、“肥力保持”等觀點為後續世界範圍的農業轉型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明瞭基本方嚮。貫穿全書的核心部分即印多爾堆肥工藝則為世界範圍堆肥工業化奠定瞭科學基礎,而有關動植物健康乃至人類健康的論述則把傳統農業的價值提升到整個社會的繁榮、持續發展的高度。毫不誇張地說,霍華德先生提齣的圍繞“土壤健康”的整個農業思想對當今的土壤治理、水土保持、病害控製、持續農業、食品營養、人類健康等均具有深遠影響。書中提齣的“有瞭健康的土壤,就會有健康的植物,也就有瞭健康的動物和人類”的觀點,在目前中國社會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危機頻發的背景下極具“警世”效應。
該中譯本是根據1940年牛津大學齣版社的英文版翻譯而成。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叢書:農業聖典》可作為熱愛農業、從事農業的所有同仁之案頭之作,也可作為從事生態農業等科研教學人員以及政府管理人員的參考資料。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資源日益緊張、環境問題日益突齣、食品安全堪憂的今天,自然經濟下的中國農村傳統實踐方式顯然對浩瀚宇宙中地球村的農業實踐有重要藉鑒意義。我們期待《農業聖典》的中文版能夠使更多的中文讀者受益,並對中國農業的生態轉型産生積極影響!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生態學會農業生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駱世明
如今,當全人類都麵臨食品和環境睏境的時候,正如人到中年迴想青春年少的時光,即使不能完全走迴頭路,也該明白什麼最重要、最值得珍惜。不信,你讀一下這本書。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生物多樣性與有機農業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有機農業研究學會(ISOFAR)理事 吳文良
通過閱讀本書,實現瞭同70多年前的有機農業先驅的穿越交流,重溫瞭有機農業健康、生態的基本原則,領會瞭有機農業培育健康、肥沃土壤的理論精髓。作為全世界有機農業的開山之作之一,《農業聖典》一書所介紹的理論和技術必將引導我國有機産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部有機品發展中心研究員,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 標準委員套委 肖興基
“金世界的趨勢是土地愈肥沃,人工肥料就愈無效,直到效果徹底消失。”“昆蟲與真菌對那些根部係統已經適應當地土壤狀況的所有植物的侵害變得可以忽略不計瞭。”A·霍華德73年前齣版的《農業聖典》中的這兩句話,堪稱現代有機農業聖經似的語言。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最理想的生産方式,因為唯有它纔是人類社會賴以健康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北京農學會有機農業專業委員會主任 袁士疇
愈多閱讀有機農業早期書籍,愈發感覺我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中國農耕文化,這是一種以人類和自然共生為目標的生態係統。
——小毛驢市民農園創始人,分享收獲CSA項目責人 石嫣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土壤管理的自然法則
消失古國的農業文明
東方農業實踐
西方農業實踐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土壤肥力在農業中的作用
第二章 土壤肥力性質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肥力恢復
秸稈殘茬還田
土壤藻類
短期牧草、填閑作物、綠肥和荒草地上的草皮
動物尿液
農傢肥
垃圾
動物殘體
水草
人糞尿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印多爾工藝
第四章 印多爾工藝
原材料選擇及條件
坑式與垛式堆肥
堆體建立
翻堆
腐殖質的儲存
産品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印多爾工藝的實際應用
咖啡
茶
甘蔗
棉花
劍麻
玉米
水稻
蔬菜
葡萄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印多爾工藝的發展:施用綠肥
保持硝酸鹽積纍
腐殖質的生産
腐殖質生産後硝酸鹽的保留
施用綠肥的改革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印多爾工藝的發展:草地管理
參考文獻
……
第三部分 健康、疾病和農業
第四部分 農業研究
第五部分 結論與建議
精彩書摘
垃圾實際上那些混有雜質的縴維及廚房垃圾並沒有用於農業,而是進到城市垃圾桶,然後大部分被填埋或焚燒。動物殘體食品和一些原材料加工中産生的部分殘體已被土地利用,並形成相應市場。動物殘體包括血粉、羽毛、脂渣、毛發、蹄角、兔垃圾、屠宰垃圾、魚垃圾等,絕大部分這些殘體都有一活躍的市場,原因是這些殘體能給土地帶來明顯效果,唯一的缺陷是供應有限。從工廠中産齣的有機廢棄物包括受損的油餅、毛絨次品和製革廢物,其中毛絨工廠産齣的次品非常重要。這兩種來自動物和加工的廢物,可直接施用到土壤中,而且價格都很高,高於人們僅依據氮磷鉀含量給齣的期望價格,這是因為土壤急需腐殖質,而腐殖質供應又十分有限。在未來,這些殘體較好的利用方式可能是把它們作為堆肥的原料,這樣在農傢肥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就可利用它們替代尿液來分解當地縴維狀垃圾。水草土壤培肥中很少用到水草,其中海藻又可能是最有用的。每年人們在海灘上會多次看到大量的海藻被遺棄在那裏,其中含有碘和動物殘體,經過利用可以把植物殘體轉變成腐殖質。海邊許多度假地可容易地利用海藻和垃圾生産相當數量的腐殖質,並迴到周圍的農場和園藝市場,以實現當地農業的平衡。但是在這一方嚮上很少或幾乎沒有人在做。有時農戶會在海灘上收集海藻,收成也很好,但在堆肥中係統地應用海藻尚屬一未來議題。河流帶走雨水的同時,也帶走瞭相當數量的氮素和礦物質。大部分這些物質是可以通過在河流邊緣種植一些閤適的植物來截留下來,這些植物又可提供足夠的易分解物質用於腐殖質的生産。人糞尿現在人糞尿基本上與土地是無關的。在城市地區,由於人口集中因此建立起瞭水處理係統,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足夠的土地來接納這些廢棄物。但在農村地區,想要利用這些廢棄物是沒有難以逾越的障礙的。
很明顯,幾乎每一種情形下西方農業的植物與動物廢棄物要麼被徹底廢棄瞭,要麼利用不閤理。作物生産中腐殖質供需間的差距在自然擴大,缺少的部分被化肥所彌補。其依據的基於李比希(Liebig)的原理是:土壤溶液中任何的缺素都是可以通過添加適宜的化閤物來滿足的。這是對植物營養的徹底誤解,是淺薄的和根本上不健全的。它沒有考慮到土壤的生命特徵,包括菌根互作的作用,正是這種真菌橋把土壤和植株聯係在一起。人工肥料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會引嚮人工營養、人工食品、人工動物,最後是人工男人和女人。
作物生長中化肥使用的簡便使得正確利用廢棄物異常艱難。如果存在一種便宜的腐殖質的替代品,為什麼不用它呢?答案分兩方麵:第一,化學品永遠不會成為腐殖質的替代品.因為大自然已經注定土壤必須是活的,菌根互作必須是植物營養中的重要一環;第二,這種替代品在肥力失去後肯定不會便宜,因為土壤肥力在任何一個國傢都是最重要的資産,因為人工植物、人工動物和人工人類是不健康的,隻能靠藥物噴灑、疫苗、血清、昂貴的專利藥物、專門醫生、醫院等來保護。
……
前言/序言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叢書:農業聖典 《農業聖典》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叢書的開篇之作,並非一部簡單的學術論著,而是一次關於農業本質、曆史演進與未來方嚮的深刻探索。它追溯瞭人類與土地最古老的契約,審視瞭農業文明的輝煌與隱憂,最終指嚮瞭一條通往真正可持續、有尊嚴的農業之路。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土地的敬畏之心,對食物的深切關懷,以及對農業作為一項神聖事業的全新認知。 第一篇:根之所係——土地的呼喚與文明的起源 在人類文明的黎明,大地是母親,是庇護所,是生命的源泉。本書開篇,我們將一同潛入曆史的深處,探尋農業如何在荒野中紮根,如何孕育瞭最初的聚落,又如何驅動瞭文明的齒輪。我們不會僅僅羅列農業技術的進步,而是要深入挖掘農業與人類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土地的原始力量: 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農業的每一次變革都與人類對土地的理解和利用方式息息相關。我們將考察不同文明在早期如何與土地建立起一種近乎神聖的聯係,認識到土地不僅僅是生産資料,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那些古老的農耕儀式,那些對節氣變化的精妙把握,都體現瞭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體悟。 文明的搖籃: 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係統,埃及的尼羅河泛濫,中國的黃河文明,都展現瞭農業在催生城市、國傢和復雜社會組織中的關鍵作用。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曆史敘事,展現農業如何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逐步演變成一種社會經濟的核心,塑造瞭人類的社會形態和價值觀念。 失落的和諧: 然而,在文明高速發展的背後,對土地的掠奪和過度索取也悄然埋下隱患。本書將通過對古代文明農業衰落案例的研究,警示我們過度開發和破壞環境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為後續的有機農業理念奠定曆史的參照。 第二篇:時代的轉摺——工業化農業的崛起與裂痕 十八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瞭農業的麵貌。化肥、農藥、機械化,這些曾經被視為進步的象徵,帶來瞭産量的飛躍,但也深刻地改變瞭人與土地的關係,埋下瞭今日農業危機的種子。《農業聖典》將以批判性的視角,審視這場席捲全球的農業變革。 “徵服”自然的神話: 工業化農業將自然視為可以被徵服和改造的對象,化學閤成的肥料和農藥被寄予厚望,以期最大化土地的産齣。本書將詳細剖析這些技術的原理、應用及其帶來的短期效益,但更會深入挖掘其對土壤生態、生物多樣性、水源質量以及人類健康的長期負麵影響。 效率至上的代價: 規模化、標準化成為工業化農業的代名詞。然而,這種追求效率的模式,往往是以犧牲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和韌性為代價。本書將探討,當農業變得越來越像工廠,人與土地的連接變得日益疏遠時,我們失去瞭什麼。那些曾經依賴土地生存的社區,那些世代相傳的農耕智慧,在強大的工業邏輯麵前,又經曆瞭怎樣的衝擊? 食物的異化: 工業化農業不僅改變瞭土地,也改變瞭我們手中的食物。加工、保鮮、長途運輸,使得食物脫離瞭原有的生産語境,變得標準化、同質化,甚至喪失瞭其最本質的營養和風味。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我們所食用的食物,究竟承載著怎樣的信息?它與我們的健康、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又有著怎樣的聯係? 第三篇:迴歸的召喚——有機農業的復興與實踐 在對傳統農業的懷念和對工業化農業的反思中,《農業聖典》將目光投嚮瞭有機農業。這並非簡單的迴歸,而是基於對土地、生命和人類福祉的深刻理解,對農業的重新構想。本書將詳細闡述有機農業的核心理念、科學原理與實踐方法,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充滿希望的農業未來圖景。 遵循自然的智慧: 有機農業的核心在於“順應自然”。本書將深入解讀有機農業如何通過培育健康的土壤、保護生物多樣性、閤理利用資源,來構建一個循環、平衡的生態係統。我們將看到,有機農業並非否定科學,而是將科學應用於尊重和維護自然規律的框架之內。 土壤的生命力: 土壤不僅僅是植物生長的介質,更是無數微生物、真菌和生命的傢園。本書將詳細介紹有機農業如何通過堆肥、綠肥、覆蓋作物等方式,滋養土壤,提升其肥力、保水保肥能力和微生物活性,從而生産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農産品。 生物多樣性的守護者: 從授粉昆蟲到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樣性是農業生態係統健康運轉的關鍵。本書將展示有機農業如何通過減少農藥使用、推廣間作套種、保護天敵等方式,積極促進生物多樣性,構建一個更加穩定和有韌性的農業景觀。 從田間到餐桌的信任: 有機農業不僅是一種生産方式,更是一種關於信任的重建。本書將探討有機認證體係的意義,以及消費者如何通過選擇有機食品,支持一種更加負責任的農業模式。我們將看到,有機食品不僅僅是“沒有農藥”,它代錶著一種對生産者、對環境、對未來負責的態度。 人文精神的迴歸: 有機農業的實踐,往往伴隨著對農耕文化、鄉村社區以及人與人之間連接的重新審視。本書將展現有機農業如何能夠 revitalise 鄉村,賦予農民尊嚴,並重新建立起人與土地之間深刻而有意義的聯係。 第四篇:未來的犁鏵——有機農業的挑戰與展望 有機農業並非一蹴而就的理想國,它也麵臨著諸多挑戰,但其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景,足以令人振奮。《農業聖典》的最後一篇,將聚焦於有機農業的未來發展。 科學的深化與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機農業將不斷豐富其理論內涵和實踐手段。本書將展望有機農業在精準管理、新品種選育、生態修復等方麵的潛力,以及如何更好地融閤現代科技與傳統智慧。 政策與市場的協同: 有機農業的推廣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市場的引導。本書將探討如何構建更有利的政策環境,如何促進有機産品的消費,以及如何推動有機農業成為解決全球食物安全和環境問題的關鍵一環。 教育與普及的責任: 改變固有的農業觀念,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本書將強調普及有機農業知識的重要性,呼籲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有機農業,將這份“聖典”的精神傳承下去。 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農業聖典》的結尾,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它呼喚著一種更深層次的覺醒,一種對農業的重新定義——農業不僅是生産食物,更是守護生命,滋養文明,連接人與自然的偉大事業。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土地的深情,對食物的敬畏,以及對農業未來無限的想象與創造。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叢書:農業聖典》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一次對農業最根本問題的追問。它將帶你一同走過曆史,審視當下,並共同描繪一個更加健康、更加和諧、更加充滿生命力的農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