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硬木树种及木材识别

名贵硬木树种及木材识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汉婷,刘书伟,黎明 编
图书标签:
  • 木材鉴定
  • 硬木树种
  • 树木学
  • 林业
  • 木材学
  • 植物学
  • 木材识别
  • 珍贵木材
  • 木材资源
  • 林木育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60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34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名贵硬木树种及木材识别》共分为六篇,其中,前五篇均为《红木》国家标准昕列举的5属8类33种材,第六篇为非《红木》国家标准的世界名贵硬木。具体编写分工如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昕程汉亭同志负责拟定全书写作大纲、全书的修改、统稿和定稿,为《名贵硬木树种及木材识别》的编写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名贵硬木树种及木材识别》内容的质量起到把关作用。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书伟同志负责完成编写12万字,分别为第1篇、第二篇、第三篇紫檀木类和第三篇花梨木类中的大果紫檀。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黎明同志负责完成编写12万字,分别为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和第三篇花梨木类中的鸟足紫檀、越柬紫檀、刺猬紫檀、印度紫檀、安达曼紫檀和囊状紫檀。

作者简介

  程汉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刘书伟(琼州学院)、黎明(琼州学院)



  三人都是来自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红木分类
1 红木国标及红木分类
1.1 红木国标的制定与出台
1.2 红木的分类

第二篇 黄檀属
2 香枝木类
2.1 降香黄檀
3 红酸枝木类
3.1 交趾黄檀
3.2 巴里黄檀
3.3 奥氏黄檀
3.4 微凹黄檀
3.5 中美洲黄檀
3.6 赛州黄檀
3.7 绒毛黄檀
4 黑酸枝木类
4.1 卢氏黑黄檀
4.2 东非黑黄檀
4.3 阔叶黄檀
4.4 黑黄檀
4.5 刀状黑黄檀
4.6 巴西黑黄檀
4.7 伯利兹黄檀
4.8 亚马孙黄檀

第三篇 紫檀属
5 紫檀木类
5.1 檀香紫檀
5.2 其他冒充檀香紫檀的树种
6 花梨木类
6.1 大果紫檀
6.2 鸟足紫檀
6.3 越束紫檀
6.4 刺猬紫檀
6.5 印度紫檀
6.6 安达曼紫檀
6.7 囊状紫檀

第四篇 崖豆藤属和铁刀木属
7 鸡翅木类
7.1 非洲崖豆木
7.2 白花崖豆木
7.3 铁刀木

第五篇 柿属
8 乌木类
8.1 乌木
8.2 厚瓣乌木
8.3 毛药乌木
……

第六篇 非国标红木之名贵硬木

前言/序言


《探寻文明的脉络:从古丝绸之路到今日全球互联》 本书并非关于植物学,也非探讨珍贵木材的物理特性或鉴定方法。它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追溯人类文明自古至今的演进轨迹,重点聚焦于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在其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其如何为今日高度互联的世界奠定基础。 引言:文明的交汇与碰撞 人类文明的曙光并非在孤立的土地上闪耀,而是通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与融合而愈发璀璨。纵观历史长河,每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物质、思想、技术和艺术的传播与激荡。在这些传播过程中,地理上的连接至关重要。古代的海洋航线、内陆的河流水道,以及连接起广袤陆地的商贸网络,共同编织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其中,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无疑是塑造世界格局、推动人类进步的最为重要的文明动脉之一。本书将以丝绸之路为核心,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贸易内容、文化传播、技术交流,以及其对不同区域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进而探讨其精神内核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传承与转化。 第一章:远古的回响:丝绸之路的前奏 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被正式命名之前,连接欧亚大陆的商贸与文化交流早已暗流涌动。本章将回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考察早期人类在技术、农业和定居模式上的交流,以及这些早期互动如何为后来的大规模贸易网络埋下伏笔。我们将探讨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和中国早期王朝,在技术(如金属冶炼、灌溉农业)和思想(如宗教信仰、早期文字)上的互动迹象,以及这些分散的交流如何暗示了未来贸易路线的潜力。 早期技术传播的证据: 考古学上的发现,例如青铜器制造技术的传播路径,以及在不同地区发现的相似陶器风格,都表明了远距离的文化技术交流并非偶然。 农业与畜牧的早期互动: 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的传播,以及驯养动物(如马、羊)的扩散,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思想观念的萌芽: 早期宗教符号、宇宙观的相似性,虽然难以直接溯源,却提示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某种共通性或早期交流的可能性。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诞生与黄金时代 本章将重点描绘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有组织、有规模的国际商贸通道的正式崛起。我们将详细考察汉代至唐代,这段被誉为丝绸之路“黄金时代”的辉煌历程。 汉代的开辟与初步繁荣: 张骞的两次出使不仅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更是奠定了东西方直接交流的基础。本书将详细描述汉代对西域的经营,以及丝绸、漆器、金属制品等商品如何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流动。同时,也将探讨西方传入的汗血马、葡萄、苜蓿等对中国农业和军事的影响。 唐代的鼎盛与多元文化融合: 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政策,将丝绸之路推向了历史的顶峰。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国际化的都市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僧侣和艺术家。本章将深入分析唐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交通方式(陆路与海路),以及其贸易的商品种类——不仅有丝绸,还有香料、宝石、玻璃制品、医药、纸张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唐代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化交流盛宴,佛教的东传、波斯文化的传入、中亚音乐舞蹈的流行,以及对外来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的宽容,共同塑造了唐代璀璨的文化面貌。 主要路线与关键节点: 本章会详细勾勒出丝绸之路的主要陆路干线(如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路),以及重要的节点城市(如敦煌、龟兹、撒马尔罕、布哈拉、巴格达),分析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及其在贸易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第三章:货物之外的馈赠:思想、技术与艺术的传播 丝绸之路的意义远不止于商品的交换。本章将揭示这条通道在人类文明史上更为深远的贡献——思想、知识、技术和艺术的传播。 宗教的东渐与西传: 佛教如何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出本土化的宗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景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沿着丝绸之路传播,深刻影响了沿途各地的宗教版图。 科技的互动与革新: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中国的伟大发明,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极大地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反之,西方的天文、数学、医学知识,以及玻璃制造、铸造技术等也传入东方。 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希腊化艺术风格如何在犍陀罗地区与印度佛教艺术结合,催生出独特的佛像艺术,并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唐代壁画、雕塑中明显的西方艺术元素,以及中亚、波斯音乐、舞蹈在中国的流行,都印证了艺术的跨文化交流。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变迁与衰落 随着历史的演进,地理大发现的兴起,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化,传统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发生变迁。本章将探讨导致丝绸之路走向衰落的多种因素。 海路的兴起与竞争: 新航路的开辟,以海上贸易取代了陆路贸易,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得传统陆路商道的经济吸引力大为减弱。 政治动荡与地区冲突: 沿途帝国(如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的兴衰,地区性战争和民族冲突,都给商贸往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贸易结构的转变: 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开始向东方输出工业制成品,改变了以往东方输出原材料和奢侈品的贸易格局。 地理与环境的变化: 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可能影响了商道的通行能力。 第五章:丝绸之路的精神遗产与今日回响 尽管作为一条物理存在的商贸通道,丝绸之路已不再是主要的贸易动脉,但其所代表的精神——开放、包容、互鉴、合作——却从未消失,并在今日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 本章将分析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借鉴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旨在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文交流等方式,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全球命运共同体。我们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潜在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对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互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与融合。丝绸之路所倡导的跨文化交流精神,为我们理解和处理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同时又促进文明的和谐共处,是本书希望引发的深刻思考。 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通过回顾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封闭保守难以长久,开放合作才能繁荣。在充满变革与不确定性的当下,重拾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文明的星辰大海 从漫漫黄沙中的驼铃声声,到今日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人类文明的连接从未停止。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与文化纽带,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灯塔。本书希望通过对丝绸之路历史的深入剖析,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的理性思考,以及对未来构建更加美好、更加包容的世界的美好憧憬。文明的旅程,将如星辰大海般,永远向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一直是市场上许多木材名称的混乱和不一致。这本书简直是为解决这类“身份危机”而生的救星。它系统地梳理了大量容易混淆的相似树种,通过对比图谱的方式,清晰地指出了它们在纹理、色泽、密度乃至气味上的微妙差异。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辨识特征时所采用的生动语言,比如用“如墨水洇开的斑块”来形容某种心材的分布,这种极具画面感的描述,远比冰冷的参数记录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记忆。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了读者独立分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死记硬背。对于希望在实际操作中快速、准确做出判断的人来说,这种实操性极强的辨识技巧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引文和参考资料部分,简直是一个宝库。我发现作者的论述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每一项关键结论的提出,都有详实的文献支持,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去追踪书中提及的几篇关于某一热带硬木生化成分的研究报告,这种深度探索的乐趣是其他科普读物无法比拟的。它鼓励读者不断追问“为什么”和“证据何在”,将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主动的学术探究。对于想要进入更深层研究领域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张完善的地图,指引着你可以从何处继续深挖,其附加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售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处理文化和商业层面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客观。它没有一味地歌颂某些稀有木材的“高贵”,也没有对木材的商业化使用进行带有强烈倾向性的评判。相反,作者以近乎新闻报道的冷静笔触,客观地记录了历史上对特定硬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史,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道德和伦理思考。它教会我们,每一种木材的价值,都与其背后的故事和环境成本紧密相连,这对于推动可持续林业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从封面材质的选择到内页的纸张质感,都透露着一种匠心独运的专业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布局上的考量,图文排版的疏密有致,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结构图表,在视觉上变得平易近人。例如,当描述某种树木的微观结构时,高清的显微照片配合着精准的文字注解,让读者仿佛真的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木材纤维的精妙排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体验的重视。翻阅起来,那种厚重而沉稳的手感,很符合它所承载的知识重量,让人在捧读时就油然而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接触实体标本或进行田野调查的人来说,这样的高品质印刷是至关重要的,它保证了图片信息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完整性,避免了低劣复印件带来的信息损失,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一项关于古建筑修复材料的课题寻找可靠的参考资料。坦白说,起初我对如此厚重的专著抱有一丝畏惧,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但我很快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力来构建知识体系,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流畅。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是什么”的图鉴,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硬木的形成环境、生长特性与其最终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内在关联。书中对历史上的贸易路线和木材的文化价值也有所涉及,使得阅读体验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学习,融入了人文思考。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地区特有树种的细致区分,那些地方性的俗名和科学分类的对照,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全球森林资源的认知广度。这使得它不仅能作为工具书使用,更可以作为一本引发深度思考的学术读物来品读。

评分

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是有点实用的,看书比看电影强

评分

类似的书籍不多,内容丰富,遗憾的是好多图片不清晰。

评分

挺不错的,比较喜欢。

评分

。。。。。。。。。。。。。。。。。。。。,,,,,,,,

评分

一直关注京东,物流很快,东西很好

评分

类似的书籍不多,内容丰富,遗憾的是好多图片不清晰。

评分

好,买给老爸的,不知道怎么样?习惯给好评.......................................................................................................................................................................................................................................................................

评分

大致看了一下,书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