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译评(套装上下册)

资治通鉴译评(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爱民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史书
  • 古代史
  • 政治
  • 传记
  • 译注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3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75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7
套装数量:2
字数:7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译评(套装上下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1年-1995年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张舜徽主编,李国祥译注,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选编的。《资治通鉴译评(套装上下册)》原文300万字,译注600多万字,共20册。这对专门搞研究的人员来说弥足珍贵。但对一般人来说,手捧20册书,读通900万字,却是一件难事,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攻读。

作者简介

  原爱民,1940年3月生,山西河津人。1961年7月毕业于太原第一化学工业学校化工制造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9月上化学师训班。1962年7月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3月复职太原第一化学工业学校,任七中队政治指导员。遂入中国人民大学(函授)政治理论本科学习。1969年9月,学校改名为卫东化工厂,任办事组秘书、宣传科副科长,1972年恢复办学,学校更名为太原工业学校,任宣传科科长,1982年任讲师,1983年-1984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进修班学习毕业,1988年被评为政治经济学副教授。1989年后,学校依次名为太原机械学院专科部,华北工业学院分院,中北大学分校。先后任宣传部部长、党委工作部部长、党委委员等。
  1988年5月1日,获山西省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称号,后又分获山西省先进理论工作者,太原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积极分子称号。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获山西省国防工办嘉奖一次。
  2000年3月退休后任教学督导至2010年。学校现更名为太原工业学院。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一、纲纪为治
二、治道效能
三、唇亡齿寒
四、司马光论德才
五、君仁臣直言
六、李克论选相
七、吴起爱兵
八、选相未必选功臣
九、选人才用其长
十、国君莫昏庸
十一、调查研究知功过
十二、立木予金在取信
十三、太子犯法问师罪
十四、为宝者异
十五、坚持主张拒私求
十六、轻敌轻信入网罗
十七、田文求谏止过
十八、至诚求贤士
十九、公叔胡服上朝
二十、齐人王蠋宁死不屈
二十一、相如大义完璧归赵
二十二、先国之急将相和
二十三、田单抗燕多谋善断
二十四、田单攻狄问鲁仲连
二十五、赵奢收税不阿贵
二十六、疼爱子女当远谋
二十七、胶柱鼓瑟纸上谈兵
二十八、为国自荐显才能
二十九、毁廉三遗矢
三十、良将李牧
三十一、项羽求学不用功
三十二、天子蒙贵深居宫
三十三、丞相难见秦二世
三十四、刘邦请郦生谋
三十五、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十六、约法三章得民心
三十七、不识好歹烹韩生
三十八、萧何推荐韩信
三十九、背水列阵活用兵
四十、韩信知人善任
四十一、刘邦夺天下
四十二、冒顿知地不能给
四十三、躬行节俭示子孙
四十四、改过不吝
四十五、选相将
四十六、张释之依法断案
四十七、汉文帝用季布
四十八、冯唐对文帝直言用将
……
下册

精彩书摘

  刘休裕跟随宋明帝到岩山去打猎,他的随从在后方。
  夜幕降,宋明帝派人别马脚,逼控刘休裕落马群殴使之亡,然后传呼“骠骑将军落马”腔。
  宋明帝,假吃惊,派上御医去看望。
  等刘休裕随从赶到时,刘休裕已经断了气,帝追赠刘休裕司空官衔按礼节葬。
  建康百姓有传说,荆州刺史巴陵王刘休若有帝王至贵面相,宋明帝把这话告诉刘休若,刘休若害怕多忧伤。
  三十日,任命刘休若为南徐州刺史。
  刘休若的左右都说,刘休若如果返回京城,必定不免遭殃。
  中兵参军王敬光对刘休若说:
  “现在皇上处弥留,朝廷大权在中书省手里头,那伙小人气势汹,想全除皇亲便私求。
  殿下名声传海内,接诏入朝无回头。
  荆州甲兵十多万,土地方圆数千里。
  上可匡救天子除奸臣。
  下可保全领土顾自身。
  与被赐死让家臣妻妾含泪不敢葬比起来哪个好?”
  刘休若假装答应他,王敬先出去后,刘休若命人抓住他,向宋明帝报告后杀死王敬先。
  刘休若死后,建安王刘休仁更加恐惧不安。
  宋明帝与亲信杨运长商量身后事。
  杨运长也担心宋明帝之后由刘休仁掌大权,自己一伙人不能专权,更赞成宋明帝送刘休仁上西天。
  宋明帝的疾病曾一度出危情。
  宫廷内外都寄希望于刘休仁。
  宫内主书以下官员都评访刘休仁,预先巴结刘休仁,有些正在值班不能出宫的人都担心。
  ……

前言/序言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塑时代形象为目的的一本新作《(资治通鉴)译评》问世了。
  《(资治通鉴)译评》,是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精选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每卷的精华,以诗译、诗评行形式加以集成,全书精选了618条,30万字。一般人十天半个月便可读完,他通俗、简明、精到、便利,可以快速得其要义,引以为鉴;如读者有时间通读《资治通鉴》,本书可以引路。
  笔者经过多年的苦读和反复引鉴以后,萌生了对《资治通鉴》精简的想法。所以,就遂其体、集其要,以诗词的形式进行改编。由于《资治通鉴》也饱含韵味,有一气呵成之势。以诗词形式表达,表里如一,神韵怡人。使国韵洋溢着时代气息。诗译以后进行诗评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把思考、扬弃、融通以一贯之,解决了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贯彻了“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问题,带有直言、直书的味道,直击燧石,飞溅火花,引人观看。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民族。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开始,经甲骨、竹简到纸张,在同自然和社会的交往中,记了不少事,写了大量史,以《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以至《资治通鉴》等,都是以“资治”为目的,对当世的示范,对厌世以鉴戒,显示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高度智慧和历史责任感,令人敬仰。现在,我们处于学习型、创新型的社会,我们的时代形象应更鲜明、更有特色。
  1992年11月,张舜徽教授撰写的《(资治通鉴)全译》序中说:“通鉴的记人记事,原则性很强。凡是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和那些才德并高。有能力办事,积极替国家作出了贡献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作为当时的榜样和后世的借鉴。”这对我们写史、用史、鉴史的人来说,是有启迪和鼓舞作用的。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出五代。将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共294卷,一气呵成。按当时编者和作者的本意,是以“资治”为目的的,即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伦理、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诸方面的内容,是百科式的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发掘。
岁月长河中的智慧之光——《史海钩沉: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传承与演变》 泱泱华夏,历史悠久,如同奔腾不息的岁月长河,孕育了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更沉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智慧。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无数帝王将相、谋臣士大夫以其卓识远见、权谋策略、治国方略,书写了一页页波澜壮阔的史诗。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决策与反思,无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镜鉴。 《史海钩沉: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传承与演变》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精髓的力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穿越时空,细致剖析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政治理念、治国方略以及决策艺术。它旨在从浩瀚的史料中钩沉出那些被时光掩埋却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揭示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探讨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穿越千年,洞察治国之道 本书的上册,将我们带回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源头。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灿烂时代,到秦汉大一统的奠基,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跌宕起伏,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国政治格局的关键时期。 在“先秦诸子与早期政治思想的萌芽”篇章中,我们将重温孔子“仁政”思想对等级秩序的重塑,孟子“民贵君轻”的朴素民主意识,法家“依法治国”的严苛高效,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超然智慧。这些思想家们,在乱世之中,提出的治国理念,虽有差异,却都指向了如何建立一个稳定、有序、能够长久延续的政治体制。作者将深入解读这些思想的内涵,分析其历史土壤,并探讨它们如何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得到继承、发展或被扬弃。 “大一统的实践与挑战:秦汉帝国的政治架构”篇章,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秦朝短暂的辉煌与迅速的覆灭,为后世留下了关于集权与民心、严刑峻法与道德教化的深刻教训。而汉朝,则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政治体制,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并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模式。本书将重点分析秦汉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建设、法律制度制定、意识形态塑造等方面所进行的开创性尝试,以及其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隐患。 “分裂与融合:中古时期的政治变迁与文化碰撞”篇章,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看似分裂动荡的时代,实际上是中国政治与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交流,带来了新的政治理念与治理方式;士族门阀的兴起,对传统的政治权力结构产生了冲击。本书将审视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变,解读士族政治的特征,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治体制的重塑,以及佛教等外来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 “隋唐盛世的辉煌与隐忧:制度创新与权力平衡”篇章,将带领我们步入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繁荣的朝代之一。隋朝短暂而精干的改革,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均田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不仅提升了行政效率,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本书将深入剖析唐朝如何实现有效的权力制衡,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构建开放包容的政治文化,同时也会审视其盛世之下潜藏的权力腐败、藩镇割据等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宋代文治的独特魅力与局限”篇章,将展现宋朝在文官政治、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方面的独特成就。宋朝强化了文官制度,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其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对政治产生了新的影响。然而,本书也将深入探讨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所带来的边患问题,以及其在军事战略上的困境。通过对宋代政治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以文治为核心的政治模式,以及这种模式的优势与潜在风险。 智慧传承,启迪未来 本书的下册,将继续沿着历史的脉络,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在后世的传承与演变,并尝试提炼出其普适性的价值。 “元明清的集权强化与制度僵化”篇章,将审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元朝作为征服王朝,其统治方式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新的影响。明朝的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清朝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并发展出了独特的满汉一体治理模式。本书将分析这些朝代在强化皇权、规范官僚体系、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同时也会深入探讨其制度僵化、思想禁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政治革新。 “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思潮的涌动”篇章,将聚焦于那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方思想的传入,都对传统的政治秩序产生了冲击。本书将分析王阳明心学等思想流派对政治伦理的影响,探讨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国家制度的批判与反思,以及这些思潮的萌发如何预示着中国政治走向的转变。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篇章,将带领读者进入近代史的宏大叙事。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现代化探索。本书将分析不同时期政治改革的路径、目标与遇到的阻力,深入解读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以及各种政治思潮在中国大地上激荡碰撞,最终走向新的道路。 “传统政治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反思”篇章,是本书的升华与落脚点。作者将尝试从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提炼出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智慧,例如:“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在不同时代都有其体现,如何理解和实践“民之所忧,我必忧之”;“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从古至今,选拔和任用贤能都是治国之本;“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如何警惕潜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刚柔并济”的权谋策略,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段;“慎始追远”的历史自觉,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本书也会对中国古代政治中存在的局限性,如等级森严、压抑个性、权力滥用等进行反思,审慎地辨析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下。 《史海钩沉: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传承与演变》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史料考证、深刻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殿堂的大门。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宝贵参考,更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渴望理解政治运行规律的读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它将引导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在岁月长河中,感受那源远流长的智慧之光,并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探讨古代政治智慧的书籍,总觉得那些历史的脉络里藏着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启示。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典雅,行文流畅,仿佛能把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群像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一般史书那种枯燥的说教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捕捉,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稳大气的封面,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特别是那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有档次。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间距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得也很结实,翻阅起来非常方便,完全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样的细节处理简直是加分项,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用心对待这部经典。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绕不开对古代思想家的智慧的吸收。这本书在阐述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时,总能巧妙地穿插进去相关的哲学思考或者法家、道家的精髓,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和丰满。它不是那种一味堆砌史实的教科书,而是将历史事件作为载体,去探讨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统治逻辑。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困扰我许久的历史疑点,都在阅读过程中豁然开朗。这种融会贯通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深度,让冰冷的历史重新焕发出思想的光芒。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史书的敬畏感常常伴随着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觉得那是一座高不可攀的知识高峰。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历史的庄重感之余,又融入了一种现代的解读视角,让那些尘封的往事变得可亲、可感、可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有一个博学的朋友正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千年的秘密。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史学的魅力,那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体验,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最近在研究一些古代的战略思想,发现很多现代商业竞争的影子都能在那些风云变幻的朝代更迭中找到原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从更广阔的维度去审视权谋的运作和人性的复杂。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节点上对决策失误的剖析,那种冷静客观的笔调,仿佛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复盘,丝毫不带感情色彩,却能将事件背后的因果链条梳理得清清楚楚。对于希望提升自己战略思维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维训练场,它教会你的远不止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