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理解心学四句教,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的终生精神导师。
为官为将为师,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王阳明堪称一代完人。
王阳明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人称之为“真三不朽”。《王阳明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具个性、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明史》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四库全书》
“王文成公为明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世祯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徐渭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黄宗羲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
“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严复
“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梁启超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孙中山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蔡元培
心即理(徐爱录) 一
格物无分动静(陆澄录) 七四
『一以贯之』的功夫(薛侃录) 一七七
知行合一(答顾东桥书) 二六七
磨练于事上(启问道通书) 三五五
元神·元气·元精(答陆原静书) 三七八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答陆原静书其二) 三八五
万物皆备于我心(答欧阳崇一书) 四二九
正心诚意(答罗整庵少宰书) 四五〇
人即天地之心(答聂文蔚书其一) 四七三
致其良知(答聂文蔚书其二) 四九二
启蒙之道(训蒙大意示教读) 五二〇
神而明之(教约) 五二六
戒惧恐惧在心念(陈九川录) 五三二
过分矜持亦弊端(黄直录) 五六七
生之谓性(黄修易录) 五八八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黄省曾录) 六〇六
一草一木皆有理(黄以方录) 六九六
真正让这套书脱颖而出的,是那份“精评”。我手里有不少其他版本的阳明文集,它们大多只是做考证和翻译,对于思想深度的挖掘和历史影响的评价相对简略。但《王阳明集精注精译精评》的评述部分,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敏锐的洞察力。评注者显然不是抱着简单赞颂的心态来写,而是进行了相当严谨的比较和辨析。他们将阳明思想与其他重要思想流派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比如他与陆九渊的异同,他如何回应当时道释两家的思潮。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探讨了阳明心学在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的演变和争议,甚至包括对现代学界研究成果的梳理。这些评论不是硬生生地插在正文之间的,而是像一条条清晰的脉络,将零散的篇章串联起来,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图景。通过这些评论,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阳明心学能在那个时代引发如此巨大的震动,以及它在后世,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将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文本欣赏”提升到了“思想史考察”的层次。
评分拿到这本《王阳明集精注精译精评》的四册精装本,说实话,第一感觉是“厚重”,这可不是单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分量。我一直是阳明心学的爱好者,但市面上流传的各种版本,要么是原文过于晦涩难懂,读起来像在啃石头;要么就是译注过于浅显,抓不住王先生思想的神韵。这套书的出现,简直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的注解详实得令人惊叹,每一个关键的术语,比如“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来龙去脉,都给出了细致的考证和不同的理解角度。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更深入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中去解读王阳明的论述。比如在解读《传习录》中关于“心即理”的论述时,它没有简单地套用现代哲学概念,而是结合了宋明理学的演变脉络,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阳明先生是如何在驳斥朱熹理学“格物穷理”的局限性后,才提出“心外无物”的独到见解。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原本高不可攀的阳明心学,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理论,而是能指导我们当下实践的活水源头。可以说,光是这套书的导读和注释部分,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具匠心,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厚重。四册精装,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研读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装帧的整体色调沉稳内敛,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设计感的儒雅气质。更细致之处在于,它对篇章的编排和版式设计也做了优化。不同的文体(如书信、奏疏、语录、诗文)在排版上有所区分,使得阅读的节奏感更强。例如,在阅读奏疏时,那种严谨的格式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官员上谏的语境中;而在阅读随笔或与友人往来的信札时,版式则显得更为疏朗开阔。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应有的尊重。能看出,这不是一套仓促赶工的版本,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精品。即便是作为家中的藏书,它也展现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感,让人愿意时常翻阅,而非束之高阁。
评分我是一个文科生,对古代典籍的阅读能力还算可以,但面对王阳明的原文,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抓不住那种“当下领悟”的瞬间。这套精装书的“精译”部分,处理得极其巧妙。它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逐字逐句的直译,而是更注重传达王阳明文字背后的“气韵”和“意境”。举个例子,在一些描述他龙场悟道的心路历程的段落,原文往往气势磅礴,直抒胸臆,翻译成白话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变得平淡无奇。但这套译文,用了非常典雅而流畅的现代汉语,保留了原文的力度和温度。读起来,就像是王阳明先生本人用现代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他的体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几乎是同步传递过来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充满辩证色彩的句子,译者似乎下了苦功夫,力求在准确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牺牲深度去追求通俗。这对于想要深入领会阳明心学精髓,但又苦于原文门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读完一章,会有一种被醍醐灌顶的畅快感,而不是读完后的茫然失措。
评分对我而言,阅读王阳明,最终目的是寻求一种内在的安顿和力量。过去总觉得,心学是“悟”出来的,难以言传,所以很多指导性的文字读起来都带有一定的虚幻感。但这套《精注精译精评》在处理“践行”层面的论述时,展现出了极强的现实指导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心即理”的理论层面,还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如何将“致良知”应用到日常的事务处理中去。评注中引用了许多王阳明在实际政治生涯中如何运用其心学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比如处理地方叛乱、进行吏治改革等。这些案例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明白了,阳明的学说绝非书斋里的空谈,而是与人生实践紧密结合的。读完后,我不仅理解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内涵,更清晰地看到了“如何去行”的具体路径。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将晦涩的哲学转化为可实践的智慧,对于任何一个想在现代生活中寻求道德自觉和行动力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