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出土简帛书法艺术丛书: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书迹选粹

人民美术出土简帛书法艺术丛书: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书迹选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著,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简牍
  • 帛书
  • 秦代
  • 出土文物
  • 艺术
  • 历史
  • 北京大学
  • 考古
  • 文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66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70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民美术出土简帛书法艺术丛书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大都用秦隶书写,有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书。竹简中有两组表格形式的日历,即秦汉简牍中常见的「质日」,分别属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和三十三年。参考简牍内容,可判定抄写年代约在秦始皇时期或稍早。这批简牍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批准号:IO & ZD090),目前正由本所负责进行整理,预计近年可整体出版。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其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已在众文物移二○二一年第六期以及《简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二年)中发表系列文章加以介绍,可供读者参阅,此处就不再详述了。
  这批简牍抄写的时代,正处于汉字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隶书在日常使用中逐步取代篆书,并不断走向成熟。随着秦对东方六国的征服,晋、楚等东方文字的字形和笔法经过不同的书手,渐渐融入到秦隶中来。秦统一以后的「书同文」政策,又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改变着秦隶的字形和书写习惯。这些时代特征,在北京大学藏秦简牍中都有所反映。

内页插图

目录

《从政之经》(一)
《从政之经》(二)
《从政之经》(三)
《从政之经》(四)
《公子从军》(一)
《公子从军》(二)
《公子从军》(三)
《泰原有死者》
《隐书》(一)
《隐书》(二)
《隐书》(三)
《隐书》(四)
《算书》丙篇(一)
《算书》丙篇(二)
《算书》丙篇(三)
《算书》丙篇(四)
《算书》丙篇(五)
《田书》甲种(一)
《田书》乙种(一)
《算书》甲篇(一)
《算书》甲篇(二)
《算书》甲篇(三)
《算书》甲篇(四)
《算书》甲篇(五)
《算书》甲篇(六)
《算书》甲篇(七)
《道里书》(一)
《道里书》(二)
《道里书》(三)
《道里书》(四)
《医方》(一)
《医方》(二)
《医方》(三)
《禹九策》(一)
《禹九策》(二)
《祓除》(一)
《祓除》(二)
《祓除》(三)
《祓除》(四)
《祓除》(五)
《日书》乙组(一)
《日书》丙组(一)
《日书》丙组(二)
《秦始皇三十三年质日》(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质日》(二)
《白囊》(一)
《白囊》(二)
《白囊》(三)

前言/序言


汉字演变与书体风格的深度探索: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综合论述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中国书法艺术自先秦至近现代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域风格的文字载体、书写工具与审美取向的演变规律。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出土文献或某一类特定书体的选本,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书法艺术史图景。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书法史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从文字符号的起源、规范化,到书法艺术的独立自觉,直至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与美学价值的转化。 第一部分:文字之源与早期书写形态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汉字作为表意符号系统如何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审美特性的艺术形式。我们从早期刻画符号的性质入手,分析了甲骨文的象形特征、契刻的物理限制与卜辞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何共同塑造了其古朴、率真的线条风格。 随后,笔触转向金文。书中详细比较了商周青铜器铭文在内容、字体结构和铸刻工艺上的差异,阐述了王室、诸侯国等级制度如何影响了铭文的书写规范和字体面貌。西周中晚期“金文的衰微”与“鸟虫篆的流行”被视为区域文化风格差异与审美趣味转变的显著标志。尤其对散见于各地的诸侯国金文,如秦、晋、楚等地的风格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强调了地域性对早期文字形态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篆隶转型的关键时期:秦汉的统一与文字革新 本部分是全书论述的重中之重,它聚焦于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从小篆向隶书的过渡,以及隶书在汉代的鼎盛。 小篆的规范与程式化:书中分析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政治动因,以及李斯主持下的小篆在结构上的高度理性化和笔画上的匀称化。这种“庙堂之书”的典范性,为后世楷书的结构提供了基础框架。 隶变与隶书的成熟:本书将“隶变”视为书体演化中的一次质的飞跃。我们探讨了隶书(特别是汉代隶书)如何通过“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法,彻底摆脱了篆书圆转的束缚,确立了方折、平直的笔势。大量汉代碑刻、简牍的材料被引入分析,不仅仅是展示其面貌,更重要的是剖析了在隶书流行背景下,书写者如何通过提按顿挫来强化笔意的“隶意”与“写意”。 章草的出现:为理解楷书的产生,书中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章草的形成。章草作为隶书的草化,展示了书写效率与连绵性对字体形态的初步影响,它是连接成熟隶书与行书、今草的桥梁。 第三部分:楷书的定型与中晚唐的书法高峰 进入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彻底完成了从实用书写向纯粹艺术的蜕变。 魏碑的雄强与碑学的兴起:本书详细描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中原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碑刻书法的勃兴。魏碑的特色,如“方笔”的刚劲、结构上的扁方以及强烈的笔画力量感,被置于地域文化与宗教需求(佛学造像碑)的框架下进行考察。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分析魏碑如何打破了汉隶的桎梏,为楷书的笔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楷书的典范:书中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如何集前人之大成,确立了楷书“中正平和、妍美流便”的审美标准。随后,内容转入隋唐楷书的风格分野,对比分析了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秀逸,以及唐代碑刻的雄厚。 唐代书风的集大成:盛唐时期,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被置于唐代政治稳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进行考察。颜体的“忠厚庄严”与柳体的“骨力洞健”,被视为儒家伦理与书家个性的完美结合。这部分强调了唐代书法在法度上的极致追求。 第四部分:意趣的解放:行草书的发展与文人书风的成熟 在法度森严的楷书之外,行草书的解放性与表现力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另一重要维度。 晋人行书的清逸:通过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等作品的笔法解剖,阐述了行书“尽善尽美”的境界,即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达到的完美平衡。 唐代草书的“无法而法”:本书将唐代的草书发展分为“今草”与“大草”两个阶段,重点研究了张旭“颠张”的狂放与怀素“醉素”的奔放。他们的创作被视为对盛唐气象的一种极端化表达,是对线条运动的极致探索。 宋代的尚意与苏黄米蔡:宋代书风的转向是全书分析的重点之一。面对唐人“尚法”的传统,宋代文人(特别是苏轼)提倡“尚意”,强调书写者的学识、胸襟与性情对笔墨的渗透。书中详细比较了苏轼的拙厚、黄庭坚的瘦硬(长枪大戟)、米芾的潇洒(刷字),以及蔡襄的工稳,分析了“宋四家”如何以个人化的“意”取代了传统法度的绝对权威。 结语:明清以降的书法流变与当代视野 最后,本书简要回顾了明代(强调台阁体与吴门书派的复古与创新)和清代(碑学与帖学对立统一,篆隶的复兴)的书法发展。清代的碑学思潮,标志着书法研究从重“二王”帖学转向对出土文献和碑刻的重新重视,这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本书以全面的史料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深入、多维度的中国书法艺术鉴赏与研究的知识体系,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某一类特定书迹的简单罗列与欣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般“选粹”类书籍的预期。它绝不是简单地把秦代简牍上的文字罗列出来,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范例,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关于那个时代书写规范和个体风格演变的脉络。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秦代官方文书、私人信件等不同文体之间书风差异感兴趣的同仁,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直接参照。每一件选材都附带着详尽的考证和释文,作者的注释精准而克制,没有过多的主观臆测,而是基于扎实的考古证据进行分析,这在学术著作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品质。读完后,我对秦隶的“成熟”阶段有了更为具象和多维度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概念,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演进的活态文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我第一次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封面采用的材质厚实且带有微妙的纹理,色彩的搭配也极为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与大气。内页纸张的选择更是令人称赞,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能完美地呈现出简牍拓片的细腻质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高清彩印的摹写件,线条的粗细、墨色的干湿变化,甚至是竹木纤维的细微纹理,都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每一页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极大愉悦。对于任何一位珍视书籍制作工艺的爱好者来说,这本册子本身就值得收藏。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设计师显然是花了心思去考虑读者的实际使用场景的。虽然内容深奥,但排版却异常清晰流畅。每一个字帖的展示都占据了足够的篇幅,保证了临摹者能够看清每一个笔画的起收和转折。页面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没有让版面显得过于拥挤,又保证了信息的有效密度。不同于一些为了追求“复古”而弄得晦涩难懂的古籍影印本,这本书的现代排版技术与古代书迹的结合,做到了“既尊重历史,又服务当代学习者”的完美平衡。我甚至尝试过直接在书的旁边进行对照练习,那种顺滑、无碍的阅读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市面上很多关于出土文字的书籍,要么是拓片过于模糊不清,要么是摹写过于“美化”,失真严重。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提供了一种近乎于“学术田野调查”的真实感。那些墨痕的洇散、竹简边缘的破损、甚至是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的纤维腐蚀痕迹,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不完美的美”,恰恰是历史最真实的馈赠。它教导我们,书法的美感不仅仅在于字形结构,更在于书写者在特定物质条件和时间压力下,瞬间爆发出的精神状态。这种对“物证”本身的尊重,使我对书法史的认识,从“法度”的层面,深入到了“物质文化”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材料,更是一部可以沉浸其中、让人进行时间旅行的艺术品集锦。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开其中一页,想象着那位秦代书吏,如何在简牍上快速而精准地记录公文,或者一位戍卒,在疲惫中写下给家中的寥寥数语。这种对古代日常生活的场景重构能力,是任何枯燥的文字论述都无法比拟的。它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讲述了中国文字形态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那个关键而剧烈的历史瞬间。对我而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关于“书写”的对话,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这种体验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书法学习的好资料,好帮手!!印刷好,字形正!!

评分

《日书》丙组(二)

评分

《日书》丙组(一)

评分

还行的一本书,印刷还是不太好。

评分

《隐书》(一)

评分

《隐书》(二)

评分

快递员服务热情,应该嘉奖!!!

评分

建议适合才买,个人认为还可以值得一看。

评分

《公子从军》(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