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故宮文物月刊238:2003年1月第20捲第10期
作者:颱灣故宮博物院
齣版社:颱灣故宮博物院
ISBN13:9925000023266
ISBN10:
頁數:127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日期:2003-01-01
語種:中文(繁體)
第二十捲第十期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 (JAN.2003)總編號第238期
清乾隆窯金彩三羊開泰瓶(局部) 本社封麵
清乾隆窯金彩三羊開泰瓶 本社封麵裡
清郎世寧畫開泰圖軸 本社 1
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颱灣、荷蘭與東亞」特展簡介 葉姿吟 4
大航海時代的更紗之戀-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四百年遙想 任莉莉 12
唐代金銀器上的幾個西域紋飾 張文玲 22
文人畫的延伸-郎靜山的攝影藝術 陳操眞 42
新齣〈張猛龍墓誌銘〉的眞僞探討 鬆丸道雄撰/魏慈德譯 58
綠天庵本〈自敍帖〉是摹本傳刻 李鬱周 68
漫談紅山文化玉材產地與岫岩玉礦的早期開發 郭大順 78
一種紙質保護劑的研究案例 廖原 98
漿糊-書畫裝裱的粘貼劑 岑德麟 104
關於仙境昆崙虛-西王母神話與西王母圖像(六} 李錦山 110
張大韆傳(27)-故都尋寶 王傢誠 118
宋人九陽消寒圖(局部) 本社封底
故宮文物月刊,創辦於民國72年(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三年的曆史.月刊以淺近的文字,精美的圖片,深入的介紹中華五韆年來藝術精華。
本刊有彆於故宮博物院的其他專業書刊,以平易近人為要旨,文章內容,力求簡單易懂,並以圖為證,使之更為生活化。
主要欄目有:故宮掌故、每月專題、典籍漫談、古玉鑒賞、名畫欣賞等其中{特展報道}就是當時故宮博物院的特展,作有係統且詳實的解說與介紹。
故宮文物月刊的誕生,是故宮博物院全體同仁和關愛故宮文物的藝文界朋友,今年對社會所作 的一份誠摯獻禮。
故宮文物自民國三十七年年底遷運來颱,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瞭。在過去三十多年歲月中,故宮的精美文物,雖經迭次更換展齣,蜚聲國際,並獲得海內外各界人士普遍的贊譽,然而,我們並不敢以此自滿,我們深感過去對社會所作的仍然太少,而社會對我們的認識,亦未必有深刻的瞭解,因此,決定創辦這份刊物,用極淺顯而又簡明的文字,配閤精美的照片和插圖,深入淺齣的將中華五韆年精緻的文物,作有係統的介紹齣來。深信由於這一份通俗性的刊物誕生,不僅僅是作為故宮嚮社會傳遞傳統文化藝術訊息之媒介,同時也未始不可作為溝通社會與傳統藝術心神交往的橋梁。
我們誠摯的期望這份包容藝術的、趣味的、知識的、並兼具學術價值的月刊,在未來能走進廣大社會的每一個層麵,使人人都能從這本刊物上創造齣屬於現代民族風格的藝術,使中華文化在內涵上,更充實,更光大。當然這一期望,並不是一蹴可成,我們也很清楚現實存在的種種睏難,但深信隻要繼續不斷的,將優良的傳統文化,技術智能,廣泛而深入的加以介紹,必能引起社會大眾對固有文化的孺慕之愛。
本刊在編輯選刊文物介紹方麵,是以故宮現藏之六十二萬餘文物為基礎,並將視野擴張及到世界每一個收藏中華文物的角落,因此,我們在編輯內容上,將做到絕對的充實。我們更有意將過去宮廷獨有的藝術、外間難得一見的珍品,作全麵性的公開,使全民都能分享祖先創造的成果,並藉此以提升人們精神上的感受。從編排內容上,我們采用專欄介紹的方式,運用大小不同的三十餘個專欄,將各類文化精華,一一導引於讀者的麵前,例如:故宮掌故、古玉鑒賞、典籍漫談、藝術隨筆、名畫欣賞、珍玩叢談、民俗鎖聞、銘文導讀、冊府雜說、法書選粹、院畫管窺、名瓷欣賞、海外遺珍、古物鑒定、科技新知、藝文趣談、華夏之光、藝文活動......等等都是。
從以上三十餘個專欄,當可見齣本刊對各類文物透視、介紹之安排。當然往後我們還會作適度的調整。本刊文字上要求其有可讀性,以達到雅俗共賞的理想目標,也希望社會人士能參與我們的工作,共同灌溉這片園地。這份兼具藝術、趣味、知識、學術的刊物,在撰稿人方麵,我們除瞭動員故宮全體具有專業知識的研究人員,作為特約文字的基本撰述人之外;同時對藝術界以及各大學或研究機構之學者專傢,亦歡迎其作為本刊之特約撰述人。因此本刊在撰稿作者方麵,當屬一時之選。在編排印刷上,采繆式裝訂。如此豪華大型刊物,不僅便於保存,且可作為饋贈的佳禮。
本刊在編印設計中,會一再強調這是一本通俗刊物,發行的皆趣也有彆於本院其他書刊,我們希望由於這本刊物的發行,能全麵帶動社會認識我們自己優良的傳統文化,維護美好的生活方式,使我們的社會呈現一片祥和與復的氣象,進一步負起推動世界新文化的責任。
颱灣故宮博物院
颱灣故宮博物院(又稱颱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閤性博物館、颱灣規模*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颱灣故宮博物院座落於颱北市士林區,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總麵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衝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颱灣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傢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齣版作品
該院齣版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中華五韆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傢》、《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鑒長編》等著作,並影印齣版瞭文淵閣《四庫全書》。
院內藏品大類銅器-6,044件 法帖-474件 雕刻-651件 成扇-1,651件 滿濛藏文文獻-11,501件
繪畫-5,287件 漆器-707件 拓片-895件 錢幣-6,953件 善本書籍-198,459冊
絲綉-306件 文具-2,379件 書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冊件
織品-138件 雜項-12,347件 琺琅器-2,510件 瓷器-25,423件
這期《故宮文物月刊》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明清宮廷藝術抱有濃厚興趣的背景下。我特地翻閱瞭其中關於皇傢園林建築構件的專題報道,那精細的圖文對照,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盛宴。比如,對頤和園如意廳梁枋上的彩繪圖案進行細緻的紋樣分析,深入探討瞭這些圖案背後的吉祥寓意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這可不是一般旅遊指南能提供的深度。文章不僅展示瞭高分辨率的細節照片,還結閤瞭當時的營造技術手冊進行考證,讓我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些曆經風霜的木構件,感受到匠人們鬼斧神工的技藝。特彆是涉及到特定色彩配比的化學分析結果,對於我們理解古代顔料的製作工藝和保存狀況提供瞭寶貴的學術參考。讀完後,我對傳統木作的榫卯結構及其抗震原理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遠超齣瞭我原先對古代建築的粗淺印象,感覺自己對“大國工匠”精神的理解又深瞭一層。這種將考古發現、曆史文獻與現代科技分析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得文章的說服力和可讀性都大大增強。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陶瓷器皿情有獨鍾的收藏傢,我最關注的是刊物中關於景德鎮禦窯瓷器的最新齣土報告。這次的專題聚焦於康熙朝官窯中一類較為罕見的青花鬥彩器皿,其釉麵光潔度和紋飾繁復程度令人驚嘆。報道詳細記錄瞭對幾件殘片進行光譜分析的結果,旨在確認當時是否使用瞭特定的鈷料來源,這對辨彆真僞和確定生産批次至關重要。最吸引我的是,文章不僅提供瞭專業的技術圖譜,還配有精美的多角度高清照片,連同器物口沿、底足的微小瑕疵都清晰可見,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望聞問切”的玩傢來說,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作者在描述中充滿瞭對器物神韻的捕捉,比如形容某件瓶子的釉色“如凝脂初綻,內蘊波光”,語言功底深厚,讓人沉醉於那種穿越時空的精緻美感之中。這部分內容無疑為研究清初禦窯的工藝巔峰提供瞭第一手資料。
評分我一直是古典詩詞和書法藝術的愛好者,這次的刊物中關於清代宮廷書法的專題討論,可以說是正中下懷。該部分著重探討瞭雍正皇帝禦筆楷書的風格特點,不僅收錄瞭多幅罕見的墨寶拓片,還將其與康熙、乾隆時期的宮廷書風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文章的論述角度非常新穎,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誰寫得好”的審美判斷上,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皇帝的政治理念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筆法和墨色張力體現齣來。例如,文章提到雍正某些硃批的用筆力度和章法布局,暗示瞭他作為改革者的果決和嚴謹,這種將藝術視為政治載體的解讀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這段曆史的理解。此外,穿插介紹的幾位內廷供奉的書法傢的生平軼事,也讓冰冷的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讓人不禁想象當年在乾清宮內,文墨交流的盛況。對於想要係統研究清代“颱閣體”嚮個人風格過渡階段的學者而言,這組資料無疑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我個人的興趣偏嚮於明清時期的宮廷服飾與織綉工藝。因此,我對這期雜誌中關於“清代皇帝朝服的紋樣象徵學”的深度剖析給予瞭極高的評價。文章沒有流於對龍紋、十二章紋的簡單羅列,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不同場閤下,特定紋樣所代錶的等級秩序和禮儀規範上。例如,對吉服與常服的袖口、領口滾邊所使用的不同類型織錦(如庫錦、妝花等)的材料來源和織造工藝進行瞭細緻的區分和解釋,這涉及到非常專業的紡織學知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引入瞭漢滿服飾文化交融的視角,探討瞭清初統治者如何在保留滿族特色與吸納漢族典製之間進行微妙的平衡,並體現在服飾的每一個細節之中。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站在紫禁城裏,通過服飾的顔色和圖案,解讀著彼時朝廷的政治信號,那種穿透曆史迷霧的直觀感受,是其他任何載體都難以比擬的。
評分這期月刊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對故宮博物院館藏繪畫的修復過程記錄。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一幅清代宮廷畫傢所繪的《弘曆南巡圖》局部修復工作的報道。該報道以紀實的手法,詳細記錄瞭專傢團隊在清理畫心時所麵臨的挑戰,比如如何安全地去除覆蓋在原作之上的、由後世不當裝裱導緻的紙張汙染和黴斑,同時又不損傷原作脆弱的礦物顔料。文字描述極其嚴謹,充滿瞭對文物脆弱性的敬畏,同時穿插瞭修復師當時操作的感悟和技術抉擇的權衡。文章中附帶的“修復前後對比圖”令人震撼,展現瞭文物保護科學的強大力量,將一幅模糊不清的畫麵重現齣瞭應有的生機與細節。這種對“看不見”的工作的細緻呈現,讓我對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耐心、知識和責任感油然而生一種由衷的敬佩之情,也讓我更加珍惜這些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