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陶行知一生著作甚豐,他對教育的思考與探索都匯集在他的著作中。編者將其中飽含其教育思想的句子采摘齣來。以箴言的形式奉獻給大傢。《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這些箴言,句句珠璣,全都是陶行知用心血凝結威的智慧的結晶。雖然陶先生已經去世半個多世紀瞭,但是他對教育的批判,在今天讀來,仍然振聾發聵;他對教育的探索,也仍然值得我們藉鑒和深思。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漢族,安徽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傢、思想傢,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是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乾事。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纔學校和社會大學。提齣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閤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人生為一大事來
一、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二、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
三、 韆教萬教教人求真,韆學萬學學做真人
四、 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傢萬年根本大計
五、 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
六、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七、 中國鄉村教育走錯瞭路
八、 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精彩書摘
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捧著一顆心末,不帶半根草去。你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齣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齣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閤作而創造齣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師範學校負培養改造國民的大責任,國傢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
辦學和改造社會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改造社會而不從辦學人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內心;不能改造人的內心,便不是徹骨的改造社會。反過來說,辦學而不包含社會改造的使命,便是沒有目的,沒有意義,沒有生氣。所以教育就是社會改造,教師就是社會改造的領導者。在教師的手裏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嚮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齣來。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這種魄力的人,不愧受我們崇拜!
一個小學生之好壞,關係全村之興衰。國傢設立小學,是要造就國民以謀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命運都操在小學教員手裏。……所以小學教師之好壞,簡直可以影響到國傢的存亡和世運之治亂。
……
前言/序言
前言 人生為一大事來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就是教育。”其實,有選擇地生活,就是在有意識地進行教育。這本書的選編工作也正是如此。
本來,這本書不在我今年的工作計劃之中。原本我每天撰寫的“新父母晨誦”,一直圍繞著葉聖陶、濛颱梭利、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傢的教育名言展開,希望能夠在教育經典與現實語境中搭建橋梁,幫助年輕的父母便捷地掌握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傢的著作我反復讀過,藉這樣的寫作也再次溫故知新。在這樣的基礎上,我選編瞭《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葉聖陶教育箴言》《濛颱梭利教育箴言》以及《教師最喜歡的教育名言》。
但是,吳法源先生還是希望我能夠再選編一本《陶行知教育箴言》。他說,外國評論傢曾經認為,陶行知和毛澤東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兩位教育傢,陶行知的許多教育名言,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韆教萬教教人求真,韆學萬學學做真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齣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等,言簡意賅、膾炙人口,很受一綫老師的歡迎。
之所以答應法源兄的邀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心中的“新教育”情結。新教育是發源於歐洲、後來又影響到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深受其影響的陶行知先生曾經把他發起的生活教育運動也命名為“新教育”。1919年7月22曰,他在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發錶瞭著名的講演,題目就叫《新教育》。他還親自擔任瞭《新教育》雜誌的主編,是中國新教育運動的重要領導人。
陶行知先生不僅是一位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理論傢,更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行動傢。我曾經聽過陶行知的學生、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前輩方明講他的故事,每一次都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其實,我們2000年開始的“新教育實驗”,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續瞭陶行知先生等倡導的新教育運動。而我,從內心深處也把陶行知先生作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在前年應硃小蔓教授邀請,擔任瞭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的副理事長。作為陶行知研究會的一名成員,學陶研陶用陶,是我們的必修功課。這本小書,也算是我交的一份作業。
早在二十多年前,為瞭撰寫《中國教育思想史》,我曾經係統讀過陶行知的著作。這次為瞭選編本書,又用瞭近半年的時間,通讀瞭四川教育齣版社齣版的《陶行知全集》。再度走進《陶行知全集》的幾個月期間,特彆是閱讀他與同時代親友書信,看到他為瞭教育事業。
……
《陶行知教育箴言》:在實踐中汲取智慧,在時代中綻放光彩 《陶行知教育箴言》並非一本簡單的教育理論匯編,它是一部飽含生命溫度、閃耀實踐智慧的著作。它不是冰冷的學術著作,而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探索的真摯記錄,是其麵對時代挑戰、關懷個體成長的肺腑之言。本書精選瞭陶行知先生一生中那些富有洞察力、啓發性、指導性的格言警句,它們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瞭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的道路,至今仍閃爍著不滅的光芒。 穿越時空的生命迴響:何為教育的真諦? 在《陶行知教育箴言》中,我們首先會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根植於中國深厚的文化土壤,又積極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終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教學做閤一”、“小先生製”等一係列創新理論。本書所輯錄的箴言,無不體現瞭他對“人”的深刻洞察與無限關懷。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本身,是“創造”的本身。孩子們不是等待被填滿的容器,而是擁有無限潛能的生命體。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這句耳熟能詳的箴言,在書中得到瞭最生動的詮釋。陶行知先生強調,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更不能淩駕於生活之上。真正的教育應該發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孩子在主動探索、積極參與中學習。無論是勞動的體驗、社區的觀察,還是與自然的親近,都應成為教育的寶貴資源。他批判瞭那些脫離實際、束縛個性的“假教育”,呼喚一種尊重生命、促進成長的“真教育”。 “教學做閤一”,則進一步深化瞭“生活教育”的內涵。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習與實踐,教學與勞動,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他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從播種到收獲,從製作一件物品到解決一個生活難題,每一個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他反對“死讀書、讀死書”的應試教育模式,倡導一種“知行閤一”、“學以緻用”的教育方式,讓知識真正服務於生活,服務於社會。 “小先生製”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實踐中的一項偉大創舉。他顛覆瞭傳統的師生關係,提齣瞭“先生之教,莫過於使人成為先生”的理念。在“小先生製”下,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小先生”,在幫助他人學習的過程中,自身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這種互助閤作的學習模式,不僅培養瞭孩子的責任感和領導力,更讓他們體驗到分享知識的快樂,激發瞭學習的內生動力。 智慧的光芒:洞察教育的本質與方嚮 《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每一句話,都凝聚著陶行知先生對教育問題的深邃思考。他以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揭示瞭教育最本質的規律。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不僅是陶行知先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至高要求,更是他對教育事業的全部奉獻的寫照。他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業,不計較個人得失,隻為培養齣更多有知識、有能力、有品德的新一代。本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作為一位教育傢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無私的愛。 “教育是‘栽培’,不是‘灌輸’。” 陶行知先生用“栽培”這一充滿生機的意象,強調瞭教育的引導性和啓發性。他認為,教育者如同辛勤的園丁,要根據不同植物的特性,精心嗬護,提供適宜的土壤、陽光和水分,幫助它們自由舒展,茁壯成長。而“灌輸”則是一種強製性的、單嚮的知識傳遞,扼殺瞭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教學的根本在‘教人學’。” 陶行知先生將教育的重點從“教書”轉移到“教人學”。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 “從大眾生活裏,可以發現‘教育’的許多‘秘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並非僅來自於書本,更來自於他對中國廣袤大地和普通民眾生活的深刻觀察。他深入鄉村,瞭解農民的疾苦,體察兒童的現實生活,並在這些生動的實踐中,提煉齣符閤中國國情的教育理念。本書中的許多箴言,都閃爍著這種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智慧光芒。 時代的迴響:跨越時空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教育箴言》並非僅僅是一部曆史文獻,它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下,我們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教育變革和挑戰。如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纔?如何構建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教育體係?如何讓教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發展和個體幸福?這些問題,都能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箴言中找到深刻的啓示。 本書鼓勵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它呼喚我們迴歸教育的本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獨特需求和成長規律。 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教學做閤一”的理念,為我們提供瞭重要的思考方嚮。如何將技術與教育深度融閤,而不是讓技術取代教育;如何讓技術成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深度探究的工具,而不是加劇信息焦慮和被動接受的媒介。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從陶行知先生的智慧中汲取養分。 此外,陶行知先生對教育公平和教育普及的關注,也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他“為中國每一個小孩找到一條最閤他用的路”的理想,至今仍是激勵我們努力的方嚮。如何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實現教育的公平?如何讓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課題。 結語:走進陶行知,看見教育的未來 《陶行知教育箴言》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以其質樸的語言、深刻的洞見、飽滿的情感,引領我們走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世界,感受他那顆為教育事業燃燒的心。閱讀本書,我們不僅僅是在學習教育理論,更是在與一位偉大的教育傢進行心靈的對話,在與中國教育的百年曆程進行思想的碰撞。 本書的內容,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實踐的結晶,是其對教育真諦的永恒探索。它沒有故弄玄虛的學術術語,也沒有空洞無物的理論空談,而是充滿瞭實踐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它如同一個寶藏,等待著每一個熱愛教育、關心下一代成長的人去發掘,去運用,去傳承。 在翻閱《陶行知教育箴言》的每一頁,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它鼓勵我們大膽創新,勇於實踐,以一顆熱愛教育的心,去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奇跡。這本書,不僅是教育者的行動指南,更是每一個希望理解教育、熱愛生命的人的啓迪之書。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是能夠點燃生命的熱情,激發內在的潛能,幫助每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也成就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