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茂华 编
图书标签:
  • 无线传感器网络
  • 传感器网络
  • 物联网
  • 无线通信
  • 嵌入式系统
  • 数据采集
  • 智能感知
  • 网络协议
  • 应用开发
  • 低功耗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32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29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共12章,内容涵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规范、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标准、覆盖与拓扑控制技术、定位与跟踪技术、时间同步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与管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等方面,其中重点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环境的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最后详细介绍了两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实例。本书在编写上既重视基础知识,又跟踪前沿技术;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具有教材的系统性和可读性。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广大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知识 1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1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 1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2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2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阶段 2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 3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5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5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结构 5
  1.3.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结构 6
  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 7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关键技术 8
  1.4.1 WSN的应用 8
  1.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10
  1.4.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发展 12
 练习题 13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规范 14
 2.1 IEEE 802.15.4标准 14
  2.1.1 IEEE 802.15.4标准概述 14
  2.1.2 IEEE 802.15.4网络简介 15
  2.1.3 IEEE 802.15.4网络协议栈 16
  2.1.4 IEEE 802.15.4的安全服务 23
 2.2 ZigBee协议规范 23
  2.2.1 ZigBee协议概述 23
  2.2.2 ZigBee协议栈体系结构及规范 24
  2.2.3 基于ZigBee的WPAN网络
     配置应用 27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30
  2.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
     性能指标 30
  2.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 31
  2.3.3 广播式路由协议 32
  2.3.4 坐标式路由协议 33
  2.3.5 分簇式路由协议 34
  2.3.6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比较 35
 练习题 36

第3章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37
 3.1 传感器 37
  3.1.1 传感器概述 37
  3.1.2 传感器的分类 37
  3.1.3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39
  3.1.4 传感器的组成和结构 40
 3.2 检测技术基础 41
  3.2.1 检测系统概述 41
  3.2.2 检测技术的分类 42
  3.2.3 检测系统的组成 43
 3.3 典型传感器简介 44
  3.3.1 磁检测传感器 44
  3.3.2 光照传感器 45
  3.3.3 红外对射传感器 46
  3.3.4 红外反射传感器 47
  3.3.5 结露传感器 47
  3.3.6 酒精传感器 48
  3.3.7 人体检测传感器 49
  3.3.8 振动检测传感器 49
  3.3.9 声响检测传感器 50
  3.3.10 温湿度传感器 51
  3.3.11 烟雾传感器 55
 3.4 智能检测系统 56
  3.4.1 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及类型 56
  3.4.2 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 57
  3.4.3 智能传感器技术 58
 练习题 60

第4章 射频识别技术 62
 4.1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62
  4.1.1 射频识别 62
  4.1.2 RFID技术分类及标准 63
  4.1.3 RFID技术标准 67
 4.2 RFID系统的组成 68
  4.2.1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68
  4.2.2 RFID系统中的软件组件 69
 4.3 几种常见的RFID系统 71
  4.3.1 电感耦合RFID系统 71
  4.3.2 反向散射耦合RFID系统 72
 4.4 RFID中间件技术 74
  4.4.1 RFID中间件的组成及功能特点 75
  4.4.2 RFID中间件体系结构 76
 4.5 RFID典型模块应用及实训 78
  4.5.1 RFID的TX125系列射频读卡模块 78
  4.5.2 RFID读卡的应用 82
 练习题 84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 87
 5.1 蓝牙技术 87
  5.1.1 蓝牙技术概述 87
  5.1.2 蓝牙协议栈体系结构 87
  5.1.3 蓝牙网关 91
  5.1.4 蓝牙系统的结构及组成 91
  5.1.5 蓝牙配对实践 93
 5.2 GPRS技术 96
  5.2.1 GPRS概述 96
  5.2.2 GPRS无线通信实践 97
 5.3 ZigBee技术 102
  5.3.1 ZigBee技术概述 102
  5.3.2 基于ZigBee技术的烟雾传感器应用实践 104
 5.4 WiFi技术 114
  5.4.1 WiFi技术的概念 114
  5.4.2 WiFi网络结构和原理 114
 5.5 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 116
  5.5.1 Ad Hoc网络的基本概念 116
  5.5.2 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117
  5.5.3 Ad Hoc网络的应用 119
 练习题 120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环境的构建及应用实践 123
 6.1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23
 6.2 TinyOS操作系统 123
  6.2.1 Ubuntu下TinyOS2.x环境的搭建 124
  6.2.2 NesC语言和TinyOS的组件 126
 6.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平台 133
  6.3.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平台简介 133
  6.3.2 TinyOS操作系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实践 135
 练习题 165

第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技术 166
 7.1 节点定位技术简介 166
  7.1.1 节点定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166
  7.1.2 节点定位技术基本原理 167
 7.2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定位技术 170
  7.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的分类 170
  7.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定位系统和算法 171
 7.3 无线传感器网络跟踪技术 174
 7.4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技术 176
  7.4.1 时间同步模型 176
  7.4.2 时间同步算法与性能对比分析 177
 7.5 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距技术 180
  7.5.1 基于距离的定位技术 180
  7.5.2 与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 182
 练习题 185

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与覆盖技术 186
 8.1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技术 186
  8.1.1 拓扑控制技术概述 186
  8.1.2 拓扑控制的设计目标 186
  8.1.3 拓扑控制的研究方法 187
  8.1.4 功率控制技术 188
  8.1.5 典型的功率控制协议与算法 189
  8.1.6 拓扑控制中的休眠调度技术 193
 8.2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技术 195
  8.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基础 195
  8.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分类 197
  8.2.3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与协议 199
 练习题 202

第9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技术 204
 9.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204
  9.1.1 传感网安全分析 204
  9.1.2 传感网的安全性目标 205
  9.1.3 传感网安全策略 207
  9.1.4 跨层的安全框架 208
 9.2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的安全 209
  9.2.1 物理层的攻击与安全策略 210
  9.2.2 链路层的攻击与安全策略 211
  9.2.3 网络层的攻击与安全策略 211
  9.2.4 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安全策略 212
 9.3 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 212
  9.3.1 密钥管理的安全需求 213
  9.3.2 密钥管理方案的分类 213
  9.3.3 密钥管理的评估指标 214
  9.3.4 密钥管理方案典型案例分析 215
 9.4 拒绝服务(DoS)攻击原理及防御技术 221
  9.4.1 DoS攻击原理 221
  9.4.2 DoS攻击属性 224
  9.4.3 预防DoS攻击的策略 227
 9.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路由 228
  9.5.1 无线传感器网络几种典型路由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228
  9.5.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协议 230
 练习题 231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 232
 10.1 无线传感器中间件体系结构及功能 232
  10.1.1 通用的中间件的定义 232
  10.1.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体系 233
  10.1.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设计方法 235
 10.2 基于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
    件DisWare 237
  10.2.1 DisWare体系结构 238
  10.2.2 DisWare中间件 239
 10.3 DisWare中间件平台软件MeshIDE 240
  10.3.1 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开发平台MeshIDE概述 240
  10.3.2 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开发平台MeshIDE for TinyOS 241
 10.4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 244
  10.4.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概述 244
  10.4.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间件的特点 244
  10.4.3 基于Agent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间件体系结构 245
 10.5 支持多应用任务的WSN中间件的设计 247
  10.5.1 多应用任务的WSN中间件系统架构设计 247
  10.5.2 多应用任务的WSN中间件系统实现 248
 练习题 251

第1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与管理技术 252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概述 252
  1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融合 252
  1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的层次结构 253
  11.1.3 基于信息抽象层次的数据融合模型 253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与算法 254
  11.2.1 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及融合技术 254
  11.2.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259
  11.2.3 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路由算法 261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技术 263
  11.3.1 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管理概述 263
  1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 264
11.4 基于策略和代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架构 269
 11.5 现有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简介 271
 11.6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DisWareDM 273
  11.6.1 DisWareDM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概述 273
  11.6.2 DisWareDM整体功能和系统结构设计 274
 练习题 277


第1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典型案例详解 278
 12.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设计 278
  1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概述 278
  1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硬件设计 280
  12.1.3 无线监护传感器节点的底层代码设计 288
12.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光强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297
  12.2.1 环境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297
  12.2.2 系统结构体系设计 298
  12.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99
  12.2.4 系统实现 301
 练习题 308
参考文献 309

前言/序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一代的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和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可以预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为满足各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书中首先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节点结构、应用系统结构和通信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规范,包括IEEE802.15.4标准、ZigBee协议栈体系结构及规范、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RFID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RFID中间件技术及RFID典型模块应用等;其次介绍了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蓝牙技术、WiFi技术、ZigBee技术、GPS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应用等;然后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环境的构建、TinyOS操作系统与编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与跟踪技术、时间同步技术、测距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与覆盖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与管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书由熊茂华、熊昕编写,周顺先教授主审。全书由熊茂华负责内容规划和编排。其中,第1~5章由熊昕编写,第6~12章由熊茂华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部分同事和无锡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中心的帮助,部分内容参考了本书所列的参考文献,在此谨向所有给予帮助的同志和所列参考文献的作者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与本书配套的开发工具软件、练习题参考答案和课件可登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
  
  编 者  
                         2013年9月 

《深邃宇宙的微光:天文学导论》 内容梗概: 浩瀚宇宙,星辰大海,自古以来便激发着人类无限的遐想与探索的渴望。本书《深邃宇宙的微光:天文学导论》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宇宙之旅,从宏观到微观,从近距离的太阳系到遥远的星系,揭示宇宙的奥秘,阐释天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最新发现。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图像,让每一位对宇宙充满好奇心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 第一章:仰望星空,认识宇宙的尺度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宇宙的宏伟图景,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宇宙尺度的基本认知。我们将从地球开始,逐步放大视野,介绍天文单位(AU)以及光年的概念,让读者直观感受宇宙的浩瀚无垠。我们将探究太阳系的大小,对比行星之间的距离,了解行星的构成与运动规律。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恒星,介绍恒星的分类、颜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分布。最终,我们将触及星系的尺度,认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以及其他类型和结构的星系,为后续章节对宇宙演化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本章将通过精美的星空图片和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克服对巨大尺度的心理障碍,激发出对宇宙的好奇心。 第二章:行星的家园:我们的太阳系 太阳系,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起点。本章将深入探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或称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以及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柯伊伯带天体。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一颗行星的独特特征,包括其大气层构成、地质构造、磁场、卫星系统以及可能的生命存在的条件。例如,我们将剖析金星炽热的温室效应,火星神秘的红色地表和潜在的地下水,木星的巨大磁场和风暴,以及土星那令人惊叹的光环系统。此外,我们还会介绍太阳系的形成理论,解释行星是如何在原始太阳星云中孕育而生的。本章将穿插介绍探测器对太阳系进行的探索任务,如旅行者号、好奇号、毅力号等,让读者了解人类在认识太阳系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三章:恒星的诞生与死亡:生命的轨迹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也是最壮丽的组成部分。本章将揭示恒星从诞生到死亡的完整生命周期。我们将介绍恒星形成的摇篮——星云,以及在引力作用下,气体和尘埃如何坍缩形成原恒星。随后,我们将探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这是恒星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并介绍不同质量的恒星在主序星阶段的演化路径。重点将放在恒星的死亡过程,包括红巨星阶段、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的形成。我们将解释超新星爆发的壮观景象,以及它在宇宙元素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对于黑洞,我们将介绍其奇特的引力效应,以及人类是如何通过间接观测来证实其存在的。本章将借助恒星演化的模型和观测数据,帮助读者理解宇宙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第四章:星系的万花筒:宇宙的结构 宇宙并非均匀分布的,而是由无数的星系构成的庞大网络。本章将带领读者探索星系的奇妙世界。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星系,如旋涡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并分析它们的形态、组成和演化。我们将了解星系群、星系团以及超星系团的概念,揭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本章还将深入探讨星系中心的活动,特别是活动星系核(AGN)和类星体,以及它们与超大质量黑洞的紧密联系。我们将讨论星系碰撞与合并对星系演化的影响,以及暗物质在星系形成和结构中的作用。通过展示各种壮丽的星系图像,本章将让读者领略宇宙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五章:超越可见光:宇宙的神秘信使 人类的视觉只能捕捉到宇宙的一小部分电磁辐射。本章将介绍天文学家如何利用各种“宇宙信使”来揭示宇宙的秘密。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射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以及它们各自能够揭示的宇宙信息。例如,射电望远镜能够探测到遥远的脉冲星和星际气体,红外望远镜能够穿透尘埃看到恒星的诞生,而X射线和伽马射线则能捕捉到极端高能的天体事件,如黑洞吸积盘和超新星遗迹。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引力波天文学的兴起,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测窗口,让我们能够“听到”宇宙的宏大事件,如黑洞合并和中子星碰撞。 第六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之后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又将走向何方?本章将聚焦于宇宙学,探讨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我们将详细介绍大爆炸理论,以及支持该理论的主要证据,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和宇宙的膨胀。我们将探讨宇宙的早期历史,包括暴胀时期、核合成时期以及原子的形成。随后,我们将讨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它们是构成宇宙绝大部分物质和能量的神秘成分,并且是理解宇宙加速膨胀的关键。本章还将展望宇宙的未来,探讨可能的几种宇宙终极命运,如大撕裂、大冻结或大坍缩。通过介绍宇宙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章将激发读者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 第七章:寻找地外生命:宇宙中的我们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否孤单?这是人类最深刻的疑问之一。本章将探讨搜寻地外生命(SETI)的科学前沿。我们将介绍生命存在的适宜条件,如液态水的存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和稳定的能量来源。我们将回顾太阳系内外寻找生命迹象的努力,包括对火星、木卫二、土卫六等天体的探索。我们将讨论系外行星的发现技术,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分析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来寻找生物标记物。本章还将介绍费米悖论,即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的证据,并探讨几种可能的解释。最后,我们将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探索地外生命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第八章:天文学的未来:探索永不止步 天文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未来的探索充满无限可能。本章将展望天文学的未来方向,介绍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展的重大天文观测项目和技术突破。我们将讨论下一代大型望远镜,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后续任务,以及地面和空间上的新一代射电、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我们将介绍行星探测的新策略,以及载人航天探索的未来规划,例如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理论天文学和计算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它们将为我们理解宇宙提供更强大的工具。本书的最后一章,将鼓励读者保持对宇宙的好奇心,并认识到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永无止境。 《深邃宇宙的微光:天文学导论》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它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美绝伦的图片以及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带您领略宇宙的壮丽与神秘,激发您对科学的兴趣,并升华您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无论您是学生、教师,还是任何一位对宇宙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探索的乐趣和知识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从事的是与物联网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一直想深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一关键技术,因为它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基石。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我预期的水平,但又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纯理论书籍那样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作者在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时,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物理层到应用层,每个部分的职责和功能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节点能耗管理和路由协议的讨论,这对于构建高效、长续航的传感器网络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路由协议(如LEACH、PEGASIS等)优劣势时,不仅给出了理论上的比较,还结合了仿真实验的结果,这使得讨论更具说服力。此外,书中关于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实际开发中,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这本书为我理解和设计更加 robust 和 scalable 的物联网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教材。但翻开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它没有刻意去追求学术上的严谨,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讲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故障诊断与恢复”的讨论,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阐述了如何快速定位和修复传感器节点故障,以及如何设计容错机制来保证网络的整体稳定性。这种“实战经验”的分享,是我在其他教材上很难找到的。书中对成本效益分析和部署维护的建议也十分贴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如何“用好”技术。它让我看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背后的商业价值和工程智慧。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传感器技术很感兴趣,但又觉得有些技术性的东西很难理解,总是望而却步。然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介绍复杂概念时,运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传感器网络比作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感官系统”,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我尤其喜欢关于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森林火灾预警,来一步步讲解数据是如何从各个传感器汇集,再经过处理、分析,最终形成预警信息的。这个过程让我感觉非常直观,也更容易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实际中是如何工作的。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光照、气体传感器等)的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的介绍也十分详尽,让我对这些“微小”的设备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高深的技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践指导的典范。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生的学生,我在毕业论文中需要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知识,因此选择了这本书。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比我预期的要更加前沿和深入。作者在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分布式协同感知、自适应路由算法以及异构传感器网络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探讨。我特别喜欢关于“传感器网络安全威胁与对策”的章节,书中对各种攻击方式(如窃听、重放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的分析非常透彻,并提供了相应的防御机制和加密技术。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安全相关研究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发展趋势,比如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在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研究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算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它,结果却大相径庭。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俗易懂”和“实用性强”。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吸引我,作者选取了智慧城市、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详细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如何在这些场景下发挥作用。比如在智慧交通的应用案例中,我了解到传感器网络如何监测车流量,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甚至还能预测拥堵情况,这让我对未来城市的智能化有了更深的憧憬。书中的图表也非常丰富,清晰地展示了网络的拓扑结构、通信协议栈以及数据处理流程,这些图表大大简化了我的理解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策略和维护管理,这部分内容对于实际项目实施非常有指导意义,避免了很多潜在的“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经验的分享,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真正站在应用者的角度来写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