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琳·乔伊纳 著,张大川 译
图书标签:
  • 谢伟思
  • 传记
  • 美国外交
  • 中国近代史
  • 外交史
  • 历史
  • 传记文学
  • 文化
  • 政治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3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43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为美国外交官谢伟思的传记。他亲历了20世纪40年代中美关系的转折,并在其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他随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达3个月,并作为其中的外交官员,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次长谈。其中,与毛泽东的谈话多达50多次。他认识到中共潜在的力量,富有远见地预测,如果美国一味扶持蒋介石,会导致中国内战的爆发,结果很可能是中共获胜,而使美国最终失掉中国。因为40年代与中共的近距离接触,在美国他被斥为“共产主义的同情者”,成为美国“丢失中国”的替罪羊,后半生一再被麦卡锡主义纠缠,甚至被国务院除名,失去外交官的资格。直到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关系正常化,他才重新得到认可。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通过谢伟思的一生,展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曲折变化。其中的细节和时代的氛围非身处其中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作者简介

  琳·乔伊纳(LynneJoiner),康奈尔大学毕业。广播记者、新闻主持兼文献片制片人,美国艾美奖(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获得者,现居加利福尼亚旧金山。曾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基督教科学箴言电台(ChristianScienceMonitorRadio)、新闻周刊(Newsweek)、洛杉矶时代杂志(LosAngelesTimesMagazine)等多家媒体任职,现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频道传媒顾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谢伟思在战时中国和战后美国的诸般经历,构成了一段激荡人心的故事。它对于美中关系,对于美国当前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及伊朗等国遭遇的对外政策方面的挑战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苏珊·舍克(前副助理国务卿[1997—2000年在任],现任卡罗莱纳大学圣迭哥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主任)
  

  ★本书详实而生动地描写了那个政治阴谋的大漩涡,谢伟思处在漩涡的中心。它对于关心中国政策的人士而言是一部批判性作品,也让人们了解了国会和联邦调查局颠扑正义、扭曲公正的一个实例。
  ——理查德·H·所罗门(美国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现任美国和平研究院院长)
  

  ★如果华盛顿的决策者哪怕仅仅是认识到国民党的致命弱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还在成长的力量和她明显希望在战后避免同美国发生冲突,那么,中美敌对的年代就可能避免了。不是尼克松1972年去北京,而是早在20年之前,艾森豪威尔可能就到那里去了,而不是去朝鲜。
  ——一位研究中美关系的美国学者如是说

目录

第三章 万里赴戎机/024
第四章 异域风流/036
第五章 蒋委员长/053
第六章 毛主席/063
第七章 十月危机/075
第八章 华盛顿的宠儿/089
第九章 大使偏执/101
第十章 告别中国/113






第二篇 旋涡
第十一章 FBI的陷阱/128
第十二章 会合/140
第十三章 疑案/152
第十四章 FBI嫌疑人/165
第十五章 清水芙蓉/181
第十六章 风云集/197
第十七章 暴风骤雨/211
第十八章 调查/227
第十九章 听证会/241
第二十章 地狱边缘/256
第二十一章 行刑队/272

第三篇 昭雪
第二十二章 长期斗争/288
第二十三章 不甘退休/303
第二十四章 新生/312


后记/327
注释说明/332

精彩书摘

  气可嘉:“有很多证据说明,国民党垮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任凭怎样,这些证据并没有说动华盛顿放松我们和蒋介石之间的那根‘银绳’,也没让决策人从谢伟思的一份大胆谏言中所恰当指出的‘得过且过、贪图一时之计’的作为中清醒过来。”
  轮到谢伟思讲话了。谢伟思时年63岁,身材颀长,面貌俊朗,一头银发。他努力抑制着感情,向场下听众娓娓道来:
  现在,有些国家的情况和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颇为类似,比如拉美、非洲,还有亚洲一些地方。我们如果自己不去了解,不接触新的民众运动,对有可能爆发革命的事态不闻不问,也许还会坐失良机的……
  要不要这类报告,衡量的标准不是国内的普遍情绪,比如报刊的只言片语,或者某些根本不负责对外关系事务的国会委员会表露的情绪……从某些方面看,麦卡锡参议员的遗风还要肃清。
  谢伟思讲完,席间爆发长时间的掌声,表达了向这位前外交官的敬意。1951年,谢伟思因“其忠诚受到合理的怀疑”而被解职,为了恢复自己的名誉,他花了22年时间。
  过去的30年,笔者和谢伟思及其家人有过许多次愉快的交谈。有一回谈话,谢伟思袒露心迹,他说自己“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个优秀的外交官或外事工作者”,“明显违背了”塔列朗(Talleyrand)的明智忠告:外交官绝不应该有“太多热情”。“当我赞成某观点,而这观点又不为人接受时,我会想方设法让人接受它。”8他认为自己对中国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对这一点他颇为自信,他承认自己把说服别人奉循适切的对华政策当做使命,他对中国危局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甚至超过了他对赵韫如的热情。
  谢伟思命定地要做悲情信使:他传来递往的消息都不招人待见,先是在中国,后是在华盛顿。他的热情令他身陷于战争与革命的疾风骤雨之中,身陷于那个时代特有的对外诡诈阴谋,对内偏疑神疑鬼、风声鹤唳之中。不过,他顺利地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摆到了很多要员面前,虽然这些要员最终没有理会他的真知灼见。
  罗斯福花了很大气力想树立蒋介石的威望,打造中国形象,把它作为战后世界的一大列强来看,所以他特别愿意听信赫尔利大使对绝境中国的乐观估计;另外,他自认为能让斯大林成为战后世界中一个可信赖的伙伴。
  如果罗斯福当初能换换思路考虑问题——重视除赫尔利之外的其他人的意见,那又会怎么样呢?1944年至1945年是不是有一个短暂的机会:美国可以主动与毛泽东的武装力量合作,继而影响中国革命的走向?诚如是,也许就不会造成彼此误解、相互施暴的恶性循环,双方数百万生命也免遭涂炭。

  ......

前言/序言

null



跨越太平洋的见证:美国外交官约翰·费瑟斯通的中国岁月 本书并非关于谢伟思(John Service)的传记,而是聚焦于另一位在美国对华外交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约翰·费瑟斯通(John Featherstone)。 费瑟斯通,一位在二十世纪中叶活跃于东亚外交舞台的资深官员,其职业生涯与中国近代史的剧烈动荡紧密交织。他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内省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大国如何在全球政治的棋局中艰难抉择,以及个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其信念与职责。 第一部分:远东的初识与战前的积累 费瑟斯通早年赴华,并非带着预设的政治立场,而是怀揣着对东方文化深沉的兴趣和对国际关系的敏锐观察力。1930年代初,他抵达北平,彼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交织的复杂时期。彼时的北京,仍是传统与现代交锋的前沿,军阀割据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而日本的侵略野心已如跗骨之蛆般蔓延。 费瑟斯通的早期报告,详尽记录了他在华北地区与各阶层人士的接触。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国民政府在治理上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以及民间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与许多专注于高层政治的观察者不同,费瑟斯通花费大量时间深入乡村和中小城镇,了解基层社会对中央政策的反应。他的信件和备忘录中,流露出对中国人民韧性和适应力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对西方列强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傲慢与误解深感不安。 这段时期,他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地方实力派建立了联系,这些关系网日后成为了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的分析报告往往比当时的官方主流论调更为审慎和超前,尤其是在预判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长期后果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认识到,简单的“扶持”或“遏制”策略,不足以应对中国内部的深刻变革。 第二部分:烽火中的抉择与情报的迷雾 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瑟斯通的身份转变为战时外交官。随着战局的推进,他被调派至西南后方,亲身经历了中国政府在重庆的艰难运作。这一阶段的叙事,着重描绘了盟国援助的复杂性——既有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也伴随着对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不信任和暗中布局。 费瑟斯通的经历,是关于“信息不对称”的深刻案例。在延安与重庆之间,信息被政治考量层层过滤。他努力穿透这些迷雾,试图向华盛顿提供最接近事实的评估。他赞赏中国军民在极端条件下的抵抗意志,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派系斗争正在侵蚀其合法性与战争潜力。 本书详细考证了费瑟斯通在这一时期处理的几起关键外交事件。其中一桩涉及物资运输线的安全,另一桩则关乎对中国内部政治派别接触的边界界定。他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即承认现实的残酷,但仍致力于维护美国基于长期利益而非短期权宜之计的对华政策。他的许多内部报告,记录了美军顾问团与中国军队之间的摩擦,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效率”和“忠诚”的不同理解。 第三部分:冷战前夜的艰难转型 二战结束后,中国政治格局的剧变将费瑟斯通推向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阶段。随着国共两党的内战重启,美国面临着一个痛苦的抉择:是继续支持一个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盟友,还是开始为不可避免的政治转变做准备? 费瑟斯通的立场变得愈发艰难。他不再是纯粹的观察者,而是政策执行层面的重要一员。他的报告开始强调,切断与新生的中国政权的接触将是灾难性的外交错误。他力陈,即使无法与其意识形态相容,维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保护在华美侨利益、并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地区冲突中保留影响力至关重要。 书中描绘了他在美国国内面对“疑共论”和“对华政策失败论”时的辩护与挣扎。他的观点往往被指责为“过于软弱”或“被当地情况迷惑”。这种来自本土的压力,使得他在推动务实外交政策时举步维艰。他目睹了美国外交政策从“理解与参与”迅速滑向“孤立与对抗”的过程,并对这种历史性的转向深表遗憾。 第四部分:历史的回响与个人的沉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费瑟斯通在后来的外交生涯中,如何回顾他在中国的这段经历。他参与了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长期战略规划,他的建议不再具有当时的决定性权力,但却成为了后世研究者理解“错失的机会”的重要文本。 费瑟斯通的传记,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外交伦理和国家责任的寓言。他的一生,映射出在面对一个快速变化、充满内生张力的国家时,一个外交官所能扮演的角色边界。他并非英雄,也非叛徒,他只是一个试图在历史的巨轮前,用笔尖和良知,去描绘一幅尽可能真实的图景的人。 通过费瑟斯通的眼睛,读者将深入了解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背后的复杂动机、信息失真,以及决策者们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中,如何错失了理解中国复杂性的机会。本书旨在还原一个在历史转折点上,勤勉而又充满人性挣扎的外交官的真实面貌,而非对特定历史人物的简单褒贬。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这本书,我至今仍停留在初步的想象阶段,但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诸多可能性。谢伟思,作为一名美国外交官,却身处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国,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他的“蒙难”,我想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必然。是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怎样的中美关系,怎样的中国内战,让一位外国公职人员深陷囹圄,甚至承受磨难?这本书或许会详细解读二战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以及谢伟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是否是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关键见证者,抑或是某个重大外交决策的参与者?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他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在国家利益、个人良知和人道主义之间做出权衡。这种身处漩涡中心的视角,远比旁观者更具说服力,也更能触及历史的真实肌理。这本书,一定承载着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以及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考验的深刻洞察。

评分

从《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这个书名,我能强烈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人物的牺牲精神。谢伟思,作为一个美国外交官,却“为中国蒙难”,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叙事核心。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一定在某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因为对中国命运的关注,或者因为某种政治立场,而卷入了不寻常的事件。这种“蒙难”,很可能意味着政治上的牺牲、个人名誉的受损,甚至是身心上的煎熬。我想,这本书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赞歌,而是会深入探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深远影响。他身处中美两国关系微妙而复杂的时期,他所经历的,或许就是那个时期个人命运与大国博弈交织的缩影。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他作为一名外交官的专业素养,以及他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个人挣扎与坚守,这种对复杂人性和历史真相的挖掘,往往比情节本身更具震撼力。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的传记,名字叫做《为中国蒙难》。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从书名和作者的介绍,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厚重感。谢伟思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并不如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经历,尤其是“为中国蒙难”这样的字眼,无疑暗示了他与那个动荡年代的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想,这一定是一段关于理想、坚守与牺牲的故事。阅读这样的传记,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窥见了那些在历史大潮中默默前行,却影响深远的人物。我很好奇,他究竟是如何“蒙难”的?这其中的“难”又是指什么?是政治上的困境,是个人信仰的挣扎,抑或是身处战乱之中的艰难抉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他如何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刻,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以及这条道路最终将他引向何方。这本书,无疑是通往理解一段复杂历史和一位不平凡人物的钥匙,我已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

评分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想到的是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以及一个身处其中的美国外交官。我猜想,谢伟思的经历一定充满坎坷,而“蒙难”二字,则暗示了他所经历的磨难绝非寻常。这不仅仅是个人事业上的挫折,更可能是政治上的打压、人身自由的限制,甚至是信仰上的考验。书中可能会细致描绘他如何在中国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斡旋,如何面对来自不同阵营的压力,以及他最终为何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我期待从中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谢伟思又是如何在其中扮演一个桥梁,或者说,一个被风暴席卷的孤岛?他的“蒙难”,或许也反映了当时一些西方人士在中国问题上的困境与无奈,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代价。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物命运的珍贵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悲壮色彩。谢伟思,一个似乎与中国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名字,却因“蒙难”而与这片土地紧密联系,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人物。我很好奇,这位美国外交官究竟为何会“为中国蒙难”?是因为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还是对某个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在战火纷飞、政治动荡的年代,身处异国的土地,却怀揣着对这片土地未来的一份期盼,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亲历他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抉择与牺牲。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段宏大历史的缩影,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苦难,以及国际社会中一些人对中国的复杂情感和行动。这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同情与担当,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反思。

评分

好书

评分

物流快!。。。

评分

京东买很方便,没绝版的书都能找到

评分

京东买很方便,没绝版的书都能找到

评分

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单位用书很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这本书是很重要的史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