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徐复观全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儒家思想
  • 现代社会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学术著作
  • 社会发展
  • 价值观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46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徐复观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复观全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全集之一种,系作者思考传统儒家对于当代社会之意义的文章合集。主要以孔子、王阳明、朱熹以及《中庸》、性善说等传统儒家思想、著作及学说为基点,对儒家传统进行深入分析,并致力于运用传统儒家精神启示现代社会。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

目录

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
为生民立命
日本德川时代之儒学与明治维新
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
国史中人君尊严问题的商讨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结构及人治与法治问题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成长
中庸政治领导人物的古典形相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与白思都等博士书
孔子德治思想发微
中国文化中“平等”观念的出现
孔子的“华夷之辨”!
日本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对《论语》的反省
为孔子作证的一位外国学者
孔子历史地位的形成
人类之宝的古典—《论语》
孔子在中国的命运
韩非心目中的孔子—教师节献给孔子在天之灵
面对时代浅谈孔子思想
孔子与《论语》
王船山的历史睿智
孔子思想的性格问题
一个政治家的王阳明
孔子与马克思—为纪念一九七九年孔子诞辰而作
向孔子的思想性格的回归
—为纪念一九七九年孔子诞辰而作
孔子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照临”
徐复观谈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节选)
朱元晦的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善说与民主政治

精彩书摘

  日本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对《论语》的反省
  一
  日本筑摩书店请吉川幸次郎及小川环树两位对中国文学极有研究的汉学家,主编一部《中国语文选》,共二十四卷。其中第四卷是《论语》,推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桑原武夫氏担任。桑原氏以研究西洋文学成名,是受西方文化熏陶而很有成就的学人,不是汉学家,可以称之为“现代知识分子”。他注释的《论语》,在今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 颇获一般好评,《朝日新闻》特有文推荐。
  前言首先说“伊藤仁齐所称的‘至上至极宇宙第一之书’的《论语》,是中国古典中的古典;《毛语录》出来以后的现在,不得而知。但一千余年间,不仅在中国有最多的读者,也普及于日本、朝鲜、安南、西域等,给东亚的人人以莫大的影响”。关于《论语》的影响,日本名史学家宫崎市定在今年六月二十日出版的《论语新研究》的前言中,也有相同的说法。他说“世界上被阅读最多的书,在西洋来说是《新旧约》,在东洋,当然是《论语》。但《新旧约》真正成为大众的圣书,是近代翻译成各国语文以后的事。《论语》则一直保留原来的面目,尤其《论语》对日本人应当是外国语的书,却用‘训读’这种特别方法,也按照原典读了下来,以至今日。稍为一想,不能不说是很可惊异的事情”。
  桑原氏今年应当是七十岁。在他的前言中,叙述了他在京都一中时,老先生教《论语》,对“子曰”的“曰”字,不准读普通所用的“曰”字,而必须用“敬语”的“曰”字等十分虔敬的情形,但一点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当时他想,“把《论语》圈点一完,便会终生与此书绝缘的”。同时他以为夏目漱石、永井荷风两大文学家,“仅仅是叹赏、摄取了西欧的东西。这些文学家中,是如何深潜于儒学,却完全没有想到的。现在一加反省,我对汉文的趣味,与其说是来自父亲,无宁是得自这两位文学家”。
  二
  桑原氏更说“我们是生长在反儒家的知性时代风潮之中(按指明治时代)。我周围的诚实的知识分子,都相信,从儒教脱离一尺,即与新思想、美意识,接近一尺……无宁是望着前面而拼命用功,自然把《论语》的世界抛在后面。大家认为这是不值得用力去打倒的老朽物”。
  “接着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思想界发生巨大影响的时代(按指昭和初年),挺身左翼运动的态度严肃的学生们,大有‘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皆见《论语》)之概。大家全没有注意到朱子学的严格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不知不觉地连结在一起。”
  “反动势力为了抑压革命的进步思想,利用上各种传统思想,儒教也担当了一翼”,但没有收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其中,飞出了孔子是受了神武天皇思想影响的奇说,成为也没有学者从正面去加以讨论的时代。儒教又作为是反国粹思想的东西,为大家所避忌。战后思想自由复活,马克思主义得势。另一方面,许多人想从美国的想法找到出路,看不出有一个想返回到孔孟之道。”
  接着桑原氏叙述一九五五年访问大陆时与范文澜见面的情形。范说孔子不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比西方的来布尼兹及笛卡儿们要好得多。范又反对以近代四五个世纪以来的近代西欧文化,作为评断各民族文化的价值的标准。他对范氏所说的并不同意,但对范氏革命家的姿态觉得有一种美感。
  桑原氏思想的转变,是始于一九五八年共同研究中江兆民的时候。日本学术界认为中江兆民承受卢骚的思想,但还残存有儒家思想,所以有他保守的界限。但桑原氏对此感到有疑问,“孔孟思想与法国革命思想,不必是绝对矛盾。假使有矛盾,则人若在内藏的矛盾中而能做出很优异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好?相反的,我觉得生活在有矛盾或复合的思想里的人们,较之站在单纯公式的思想上的人们,作为‘人’来说,会更为强韧”。
  三
  桑原氏在前言中又说,他在去年(一九七三年)春开始通读《论语》时,既无尊孔之念,也无批孔之心,只感到读后有种快适的余味。他说,他长期地,对《论语》抱有偏见,因为要追求生活的自由,怕《论语》加上内心的束缚。他又说,他只是“自己为自己而生活着”的平凡的人生,“但有时不可避免地要作选择、决定。既拒绝信仰,又回避概念的我,到底依据什么来作选择、决定呢?好像是以近于无意识之方式来加以处理”。而他觉得所谓无意识的,似乎是在自己生命之内,有一种“超自我”、“理想我”的图像。“而这种图像,岂不是很近于孔子之教吗?”他说,他在读“高等学校时曾听小岛佑马先生讲‘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孟子,而受到感动。但对《论语》,也没有从头到尾读过,怎能有‘理想我’呢?我的父亲,是科学主义的东洋史学者,守住儒者的生活态度。我对父亲这种态度抱有反感,父亲也没有以儒教教导我。但在我生命内,儒教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却像雪花样地,降落积集了下来……从德川期到我的时代的日本人,只有浓淡之差,确信都有《论语》的影子。永井荷风的基本形态是儒学的……我和他的生活内容虽然不同,但我感到彼此间有共同的东西。我觉悟到《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疏外”。
  在十年前,我曾在一位本省研究民俗学的李先生面前批评了津田左右吉对孔子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的诬蔑,李先生因此和我绝交。桑原氏在前言中,严肃而扼要地批评了津田左右吉,也批评了社会学大家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他也很含蓄但很深刻地提到杨荣国们的诞妄。他说“经过了二千四百年的岁月,从它(《论语》)的文章中剥落掉当时的政治现实性,其中还含有政治、经济、道德的意义,更含有无价的文学语言,洗练到艺术的程度。在这里,古典给我们的,可以说是产生一种安心感……纪元前四世纪所纪录的汉字,现代日本人大体上还可以看懂的这一可惊的事实,表示它有永远性的一面,是应加以重视。我不怕怠慢乃至逃避的毁谤,即以此安心感为依据,以读《论语》为乐”。桑原氏所说的“安心感”,意义深远。现代最缺乏的是安心感。人只有在有安心感时才真能把握到自己的生命,才真能感到生命生活的意义。从《论语》中得到安心感,这真读通了《论语》,也是每一个不怀成见的人,读《论语》时可以得到的。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急剧变化的现代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一种价值的失落与精神的迷茫。回溯历史的长河,寻找能够安顿心灵、指引方向的思想资源,已成为许多学人与普通人共同的关切。而在这条探寻之路上,《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无疑是一座重要的灯塔。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儒家学说,更不是将古老的典籍奉为圭臬,而是以一种深刻而开放的姿态,引领我们审视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与发展空间。 本书的作者,徐复观先生,是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巨匠。他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与批判性继承,其思想深刻而富有洞察力。在这部著作中,徐先生将自己毕生的学养倾注其中,以严谨的学风、流畅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之间深刻而富于启发性的对话。 一、 拨开迷雾:重新认识儒家思想的本质 长期以来,围绕儒家思想存在着许多误解与片面的解读。无论是将其神化为“万世师表”,还是将其妖魔化为“吃人的礼教”,都未能触及儒家思想的真实肌理。徐复观先生在这本书中,首先着力于剥离那些历史的沉渣与意识形态的遮蔽,帮助我们回到儒家思想的原初形态,重新认识其核心价值。 他深入阐释了“仁”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超越个体而关怀他人的生命态度,一种对社会和谐与人类福祉的终极追求。“仁”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包含了爱人、忠恕、孝悌、恭敬、信、勇、知等诸多维度,体现了儒家对个体生命完善与社会秩序建构的整体关怀。徐先生强调,“仁”并非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自觉的生命体验,一种在与人交往中不断扩充和实现的自我超越。 接着,他对“礼”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许多人眼中,“礼”似乎意味着繁琐的规矩与僵化的仪式。然而,徐先生指出,“礼”的本质在于“节”,它是一种适度的规范,一种秩序的保障,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润滑剂。它并非压抑人性,而是通过合理的社会结构与行为准则,引导个体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礼”的意义在于,它为人提供了一种行为的框架,使社会生活不至于陷入混乱,同时也在这种框架内,提供了个人表达情感、实现价值的空间。 此外,他还对“义”和“智”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义”是儒家关于价值判断与道德抉择的核心概念,它强调行为的合理性与道义性,是支撑社会正义与个体良知的重要基石。“智”则不仅仅指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明辨是非、洞察事物的智慧,一种能够理解并践行“道”的能力。徐先生认为,这四者——仁、礼、义、智——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框架,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指向一种理想的人格与理想的社会。 二、 时代拷问:儒家思想的当代挑战与机遇 然而,将古老的儒家思想直接移植到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儒家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徐复观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挑战,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首先讨论了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的张力。在强调集体与秩序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如何处理个体权利与自由的问题,如何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相契合,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徐先生并未回避这一难题,他指出,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为理解和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他也反思了儒家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官僚主义倾向与权力滥用风险,强调了警惕与制衡的重要性。 其次,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浪潮也给儒家思想带来了冲击。在追求效率与利润至上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儒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观念,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徐先生在书中,并非简单地否定市场经济,而是深入探讨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重塑儒家的价值导向,强调企业家社会责任,引导经济活动回归“富而好礼”、“义利兼顾”的轨道。他认为,真正的现代市场经济,不应仅仅是冷冰冰的利益交换,更应包含着道德伦理的约束与人文关怀的精神。 再者,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也要求儒家思想作出回应。在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儒家思想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有效的对话与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徐先生强调,儒家思想并非封闭保守的教条,而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它能够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其内化,从而实现自身的更新与发展。他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借鉴西方思想的合理成分,但同时也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根脉,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找到儒家思想新的生长点。 三、 思想的升华:重塑现代人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一书最令人瞩目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塑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我们常常感到浮躁与不安。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深刻智慧,恰恰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精神的定盘星。 徐先生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成人”之道。这里的“成人”,并非指功成名就,而是指人格的完善与精神的独立。儒家强调“修身”,这是一个不断反省、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学习、实践、体验,个体能够逐渐完善自己的品格,拓展自己的胸怀,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修身”的过程,正是抵御现代社会种种诱惑、保持精神独立性的重要途径。 书中,他对“道义”的强调尤为深刻。在许多情况下,现代社会倾向于将一切量化,将一切功利化。然而,在很多时候,一些重要的价值,比如诚实、信用、责任、担当,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也无法简单地通过功利计算来实现的。儒家思想中的“道义”,恰恰强调了这些超越功利的价值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肩负着超越自身利益的责任,应以道义为准绳,做出合乎良知与正义的选择。 此外,徐先生也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似乎变得愈发疏离。儒家思想中的“仁”,正是对这种疏离的有力反拨。它倡导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建立在“情”与“理”的和谐基础之上。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冷漠与隔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结语: 《徐复观全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学风,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儒家思想之上的层层迷雾,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儒家思想的宝贵价值。在当代社会,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传统文化的钥匙,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重塑精神世界、实现人格完善的道路。它告诉我们,纵使时代变迁,纵使外在环境如何复杂,那些关乎人性、关乎价值、关乎社会和谐的根本性问题,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问,去探索,去践行。这本书,无疑是这场伟大探索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它邀请我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现实之间,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流于表面或观点偏激。然而,这本集子却以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深厚底蕴,立于潮头。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学”的态度的阐述,他将儒家的学习精神提升到了关乎民族精神存续的高度。他强调的“学”,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是不断体认和践行“道”的实践活动。这种对学习本质的回归,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无疑是振聋发聩的提醒。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值得称道,每一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它不仅是一本可供案头的参考书,更是一本适合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心灵伴侣,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光芒和更深的意涵。

评分

这本集子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智被彻底洗涤了一番。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在阐述传统儒家思想如何与当代社会结构产生张力与共鸣时,那种深刻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没想到行文间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怀与反思,丝毫没有脱离人间烟火气。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意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古义,而是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管理哲学。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竞争激烈环境中的职场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没有提供现成的药方,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用古老的智慧去诊断现代的病灶,这种启发性的引导,远比直接灌输结论来得更有价值。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从宏观的文化基因分析,到微观的个体道德实践,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像瑞士钟表的设计。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它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反而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重塑了我对“中国精神”的理解。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义”与“利”之间辩证关系的梳理,在市场经济日益强势的今天,很多人将二者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作者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它们相互依存的脉络。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哲学思辨,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真正的“义”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而是基于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长远利益考量。这种务实而不失理想主义的立场,非常难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句子,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一位经验老到的思想向导,在知识的迷宫中探险,最终找到了通往智慧的出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是一流的,句子结构多变,偶尔出现的长句也不失清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类探讨传统与现代的题材,很容易陷入僵化的口号式论述,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对现代社会各种思潮的把握极为敏锐,他能准确地捕捉到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价值迷失和身份焦虑,并试图从传统智慧中寻找解药。尤其对个体主体性建构的讨论,非常精彩。他没有完全否定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而是主张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重新定义何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强调个体的完善必须依附于和谐的社群关系。这种“在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观点,对我个人处理家庭、职场和朋友圈的关系产生了实质性的积极影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做人”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和思考,不再浮躁地追求速成,而是更愿意沉淀下来,关注内在的修养和持续的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剧场,听智者讲述宇宙的规律与人间的常情。作者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其论证方式却是极其现代和严谨的,这种古今对话的张力,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礼”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没有一味地鼓吹复古,而是深刻剖析了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异化与回归的可能性,直指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日渐疏离、礼仪沦为形式主义的弊端。他提出,重建“礼”的现代性,关键在于重建人与人之间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内在情感联系,这比单纯恢复繁文缛节重要得多。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们应该回到过去,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我们的文化遗产,以应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评分

很棒!!!!!!!!!

评分

不错不错,很好!

评分

1、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之上层。

评分

不错,,,,,,,,,,,,,,,,,,,,,,,

评分

商品质量还可以,应该是正品

评分

由徐复观对儒、道精神的划分所致的。徐氏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是将道德与艺术列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并分别以儒家和道家为这两种精神的主要载体,故而,当他一步步展开“中国艺术精神”这一课题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为这一宏观的理论框架服务,从而将艺术精神的主体,由普遍的可感知的心灵,纯化为道家以虚、静、明为特征的心灵。徐氏认为,先秦儒家以音乐为中心、以熏陶教化为宗旨的艺术精神,在没落和转化之后退出了艺术领域,从而由庄子式的精神主导了后世的艺术舞台。显然,徐氏对艺术精神之主体的纯化,是以弱化儒家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影响为条件的,这并不完全符合中国艺术的状况。

评分

买了二十本,可惜有几本电商都没货

评分

国族无穷愿无极,江山辽阔立多时!斯人已逝,其愿无极……

评分

最喜欢在京东上面买书了,有时候搞活动再加一个优惠券,能减好多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