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厚重的纸张,清晰的字体,虽然在现代阅读器上略显拥挤,但确实营造出一种置身于旧时书房的氛围。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了一壶浓茶,试图沉浸其中。然而,这种沉浸感很快就被内容本身打断了。不得不承认,此书的行文风格,带着浓厚的晚清民初士大夫特有的那种拗口和文气。句子结构复杂,常常一句话里嵌套着层层叠叠的解释和引文,使得阅读节奏非常缓慢。我发现自己很难像读小说那样一口气读下去,更多时候是逐字逐句地咀嚼,甚至需要借助现代白话文翻译才能勉强理解其核心论点。这让我体会到,章太炎先生的思想之深邃,往往是通过一种极其古奥的语言外壳包裹起来的。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这或许是精炼;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语言壁垒。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对章太炎这位历史人物的崇敬,希望能从中窥见其思想的“全景”。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更像是一份极其专业化的、针对特定学术领域的工具书,而非一部可供通览的传记或思想史。如果期望通过它来了解章先生一生的主要贡献或政治主张,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其焦点过于集中于文本细枝末节的辨析,缺乏对宏观历史背景的梳理和论述。它的价值在于“微观突破”,在于对某一特定古籍片段的“精确定位”,而非“宏观描绘”。因此,在推荐给朋友时,我必须郑重提醒:这本书是给那些愿意花费数年时间去深耕某一领域、对古代文献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座必须定期拜访、但难以常住的“学术圣殿”,每次去都能学到新东西,但每次都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的不足。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沉郁的古意扑面而来。我本是抱着探寻近代学术源流的期待翻开的,尤其对其中涉及的经学考据部分尤为关注。然而,阅读过程却像是在迷宫中穿行,文字精深晦涩,每一步都需要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就拿其中对某段先秦典籍的解读来说,章先生引经据证,旁征博引,旁及诸子百家、谶纬之学,其博学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对于一个没有深厚国学功底的现代读者而言,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度挑战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不同的古籍版本间来回比对,试图捕捉他那跳跃性的思维火花。这种深邃的学问,固然是研究国故的宝贵财富,但阅读的门槛之高,也让它注定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座高耸的学术灯塔,光芒万丈,却让人望而生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攀登才能领略其全貌。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学术投入。
评分最让我感到趣味盎然的,是书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批判精神。尽管核心内容是考据和训诂,但在那些对传统学派的辨析过程中,依稀可见章先生对当时学术风气的隐晦不满。他似乎总是在和千年前的古人辩论,同时也在和身边的同时代人较量。这种“孤高自许,目无余子”的气度,虽然常被后人诟病,但在阅读这些札记时,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不是简单地继承前人学说,而是在批判性继承中完成自我的构建。特别是他对某些流于形式的儒家诠释的解构,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学者形象。这种学术上的“叛逆性”,比那些循规蹈矩的注疏要生动得多,它让整本书在肃穆的考据外衣下,有了一丝鲜活的、对抗性的生命力。
评分初读此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文字洁癖和考据精神。这并非那种轻松愉悦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针对古籍文本的“手术报告”。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字词讹误时的那种冷静与犀利。他不像一些文人那样热衷于抒发个人感想或进行宏大叙事,而是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文本的“真伪”辨别上。那种对“一字之差,千里之谬”的警惕,贯穿始终。例如,在论及某篇汉赋的章句时,他能穷尽数种抄本的细微差异,最后给出一个基于文献学和音韵学的严谨判断。这种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习惯了快餐式信息的时代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术深度,是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的极致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打磨之上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供人阅读的,不如说是供人“检视”和“考证”的。
评分章太炎先生的东西价值毋庸置疑,慢慢看吧。
评分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黎结婚。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章太炎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伺机称帝,袁世凯想做皇帝,生怕章太炎先生反对,先期诱至北京,幽于龙泉寺;先生忧愤之余,欲与袁世凯说理。袁世凯避而不见,章太炎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袁世凯害怕,遂将章太炎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
评分好书!!!需要认真读!!!
评分章太***
评分京东购书,优惠很多,叠券更有优惠,物美价廉,方便快捷,好评!
评分书很好,摸在手上质感一流。大师作品,质量无需质疑。就是贵。
评分3、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评分关于编辑、刊行《章太炎全集》的重大意义,其实不必多言。十年前,我在《胡适全集》出版座谈会上已提及,晚清及五四两代学人中,起码有二十位值得出全集。而其中最让我牵挂的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至今没能完工”的《章太炎全集》(陈平原《“大家”与“全集”》,《中华读书报》2003年9月17日)。近几年,因国家经济实力提升,以及文化政策的转向,各出版社热衷于为诸多近现代“大家”编印全集。这自然是大好事——但好事必须用心做,才可能有好的效果。本文借助《章太炎全集》第一辑的刊行,谈论编印“全集”的宗旨、体例、陷阱以及可能性。
评分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他一生撰着宏富,在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医学、佛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他的着作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