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沈延国<点校>,汤志钧<点校> 校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全集
  • 膏兰室札记
  • 诂经札记
  • 七略别录
  • 佚文徵
  • 清史
  • 近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14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596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章太炎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5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收入章太炎先生的《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和《七略别录佚文徵》三本著作。前两种为太炎先生早年继承乾嘉汉学传统,尤其在二王、俞越基础上对于先秦诸子、儒家经典的考释之作,涉及字、音、义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他早年的学术特色。第三种为太炎先生对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别录》进行的辑佚,并附有考证,借此可窥见刘向父子之作的原貌及先秦学术的流变情形。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说明《膏兰室札记》卷一一、幡校四时(《列子·周穆王》篇)二、摘耳(《列子·汤问》篇)三、上且钩乎君(《列子·力命》篇)四、体无痕挞(《列子·汤问》篇)五、式月斯生(《诗·小雅·节南山》)六、婶斫(《列子·力命》篇)七、涅儒 郢榆(《管子·宙合》篇)八、谖充末衡(同前)九、亡党(《管子·法禁》篇)一〇、令人而不至谓之瑕(《管子·法法》篇)一一、掘新井而柴焉(《管子·中匡》篇)一二、弁彼骞斯归飞提提(《诗·小雅·小弁》)一三、夫上夹而下苴(《管子·霸言》篇)一四、妬纷(《管子·君臣下》篇)一五、聋谆(同前)一六、敖胡(《管子·侈靡》篇)一七、次浮 差樊(同前)一八、荚祝(《周礼·春官·大祝》)一九、翼然自来(《管子·心术下》篇)二〇、无迁无衍(《管子·白心》篇)二一、淑湫(《管子·水地》篇)二二、凝蹇(同前)二三、葆诈(同前)二四、繁匿(《管子·正世》篇)二五、溜发也(《管子·宙合》篇)二六、谋乎莫闻其音(《管子·内业》篇)二七、安爱(同前)二八、遇乱(同前)二九、周礼不得为用夷说三〇、讯唉(《管子·桓公问》篇)三一、纠列(《管子·度地》篇)三二、庚泥不可得泉(《管子·地员》篇)三三、陕之芳 祀陕(同前)三四、赘山(同前)三五、态(同前)三六、其山之枭(同前)三七、抱蜀(《管子·形势》篇)……卷二卷三膏兰室札记校点后记(沈延国)《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

精彩书摘

  一一五、焦灭胡章  颜本《急就》焦灭胡章,《皇象碑》无。按无者是也。《急就》例无复字,而焦灭胡与六章郭破胡重,司马衰与五章马牛羊重,尚自于与五章尚次倩重,姓名讫、请言物与二十五章诸物央讫五宫出重。知史游真本无此章矣。然其名字仍复奇古,当非后人所造,或亦古有是人,而束汉人羼人之,如齐国山阳两章欤?  一一六、惟菌簵楛三邦底贡厥名  《书·禹贡》:荆州,惟菌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夏本纪》及马《注》皆如此读,而马以名善释名。郑则以厥名下属包匦菁茅读。麟按:二马读是也。但名非谓名善耳。案《鲁语》: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栢曰,肃慎氏之贡矢。今此菌簵楛是荆州所贡。据《吕览·本味》篇言越骆之箘。《汉·两粤传》云:趟佗以兵威财物赂遗闽粤、西瓯骆,设属焉。师古曰:西瓯即骆越也。言西者,以别东瓯也。据此,知越骆在南粤之西,荆州西南界至越城岭,则越骆亦荆州部中所羁縻者。菌簵贡自越骆,康成注:菌笛,聆风也。是菌簵为一物。则楛亦出于越骆等国可知。是知三邦皆荆州所属蛮夷之国,更远于冀州之岛夷、青州之莱夷,与肃慎之为远国同。蛮夷所贡,或称号有异,而中国必名从主人,彼亦预知,故并贡其图簵以自说其名,《稠书·[王]会解》:郭叔掌为天子菜币焉。菜即录,天子录其名于匕,则诸侯自当陈其名于下。《觐礼》: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注》:卓,犹的也。以素的一马以为上,书其国名,后当识其何产也。马尚书名,况蛮夷所贡之菌赣楛乎?蛮夷似未知书,然亦有识别,如今满文、英文,使译官各就以为通也。是曰三邦底贡厥名。《祭统》曰:铭者,自名也。武王之铭楛矢,非知其名,何以题刻,此菌簵楛皆所以为矢。马《注》:楛,木名,可以为箭。徐广注《夏本纪》云:菌簵楛,一作箭作杆。《撰异》以为今文。然则菌簵亦所以为矢也。此州又贡砺砥砮丹。弩正可以为镞,犹周之楛矢,是知三邦贡其名,而中国因汛铭梧也。《鲁语》又云: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考荆州言江汉朝宗于海,郑《注》谓荆楚之域,国有道则后服,国无道则先强,故记其水之义,以着人臣之礼。然则此记三邦底贡厥名者,亦以箸人臣之礼,使无忘贡职也。以铭证名,乃知厥名必属菌簵楛说,非菁茅所得夺也。若以为名善,则可上属,亦可下属,皆泛语不切矣。  一一七、簧  《急就篇》:冠愤簪簧结发纽。《注》:簧,即步摇也。《补注》:簧未详,疑是菌字。麟按:谓簧菌同训则可,疑簧是菌字则不可。盖《说文》云:梱,筐当也。《释名.释首饰》云:菌,恢也,恢廓覆发上也。簧与筐声本相近,且簧者横也。《书》光被四表,亦作横被四表。《孔子闲居》:以横于天下。《注》:横,充也。《尔雅》:桄,充也。声谊同。桄横声转为扩为廓,《淮南》云:横廓六合。《方言》云:张小使大谓之廓。皆充谊也。步摇之得名簧者,即《释名》所云恢廓之谊也。或曰:簧借马筐,《淮南。齐俗训》云:筐不可以持屋。《注》:小簪也。此与簪连文,则大者为簪,小者马筐,亦通。  ……

前言/序言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 治学之道,探微索隐 章太炎先生,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学者,其思想之深刻,学问之渊博,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古籍文献为伍,穷究古义,辨析是非,其治学严谨,考证精审,堪称楷模。此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便是先生晚年精心整理、倾注心血的学术结晶,是其宏大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编纂,不仅是对章太炎先生深厚学养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精髓的窗口,引导读者沿着先生的足迹,一同踏上探寻真知的求索之路。 本书精选了章太炎先生三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以及《七略别录佚文徵》。这三部著作,虽侧重各异,却共同体现了章太炎先生在古籍整理、文字考证、经学研究以及历史文献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它们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章太炎先生浩瀚的学术著作群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道路。 《膏兰室札记》:言简意赅,洞见幽微 《膏兰室札记》是章太炎先生在晚年整理散见笔记、札记而成的著作。本书篇幅虽然不长,但字字珠玑,句句含金。先生在此书中,以其惯有的犀利笔锋和深邃的洞察力,对历代诸家学说、古籍字句、历史事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精辟的评述和辨析。读《膏兰室札记》,仿佛置身于先生的案头,看他如何拨开历史的迷雾,如何化解学界的争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献中提炼出最核心的真理。 书中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先秦诸子的思想精义,到汉魏六朝的文学评论,再到明清学术的流变,无不有所涉及。先生在谈论之时,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又绝不故作高深,而是力求以最简洁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道理。例如,在论及某位古代哲学家的某个观点时,先生并非简单地复述其原文,而是深入剖析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脉络,指出其精妙之处,同时也点明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分析方式,既展现了先生广博的学识,又体现了他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精神。 《膏兰室札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具体学术问题的解答,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态度。先生在札记中,充分展现了其对文献的尊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对待每一条文献,都如同对待一位久违的老友,仔细品读,认真揣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这种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是后学者学习的典范。 《诂经札记》:溯源正本,还原古意 《诂经札记》是章太炎先生在经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集中体现了他考据辨析古籍、阐释经义的深厚功力。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历代学者对经典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演变,以及后世的附会,许多经典的原意已逐渐模糊。章太炎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困境,他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学、音韵学功底,结合丰富的文献考证,致力于“溯源正本”,即追溯文字的本源,考订经典的本来面目,还原其最准确、最原始的意义。 在《诂经札记》中,先生针对《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儒家核心经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训诂和辨析。他不仅仅满足于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深入探究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过程,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文献,来判断字词的原始用法。他尤其重视音韵在训诂中的作用,认为“古韵不可不知,知古韵,则字义自明。” 这种方法,极大地拓展了经学研究的视野,使研究者能够摆脱后人对经典的穿凿附会,更加贴近古人的思想世界。 例如,在解释某个被后人误解的字词时,先生会追溯其在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时期字形的变化,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然后提出自己严谨的考证结果。这种方法,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更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儒家、道家等古代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诂经札记》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学研究范式。先生不再将经典视为僵化的文本,而是将其视为鲜活的、不断演变的文化载体。通过对文字和文献的细致考证,先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先贤思想的脉络,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七略别录佚文徵》:文献考证,追寻失落的智慧 《七略别录佚文徵》是章太炎先生在文献学领域的重要贡献。本书主要针对《汉书·艺文志》中的《七略》一书,尤其是其中所著录但已散佚的古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试图从中发掘出流传于世的佚文,以期填补学术史上的空白。 《汉书·艺文志》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源流、书籍分类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在汉代就已经失传的古籍。这些失传的古籍,代表着古代先贤的智慧,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籍的佚失,无疑是中国学术史上一大憾事。 章太炎先生敏锐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他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文献感觉,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与《七略》著录的佚书相关的零散文字、引文、语录等。他通过细致的文献比对,旁征博引,层层剥茧,将这些零散的资料汇集起来,并进行考证,力图还原这些佚书的面貌,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 例如,先生在搜集《七略》中某部已佚史书的佚文时,会仔细查阅后世史书中对该书的引用、提及,以及相关史料中可能出现的与该书内容吻合的记载。他会通过对引用语的字句、风格、思想进行比对,来判断其是否属于该佚书。这种工作,如同侦探在众多线索中寻找关键证据,其难度之大,耗费心力之巨,可想而知。 《七略别录佚文徵》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追寻失落的古代智慧的可能。先生通过艰苦卓绝的文献考证,不仅挽救了部分濒临失传的珍贵史料,更使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学术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文献学研究的典范,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巨大贡献。 学术的传承与现代的启示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的出版,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献汇编。它更是章太炎先生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先生一生所秉持的“实事求是”、“疑古辨伪”的治学原则,在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敢于挑战权威,不畏艰辛,对每一个学术问题都力求探究其本源,追求其真相。 对于当代的读者而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研究的深度,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治学方法和精神启示。在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先生的严谨、专注、深入研究的精神,尤为可贵。本书引导我们回归到对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文献资料的细致考证,对学术问题的独立思考。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要耐心、毅力、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勇气。 阅读本书,我们将跟随章太炎先生的脚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代的先贤进行思想的对话。我们将领略到中国古代学术的辉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从中汲取治学的智慧,激发我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章太炎全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七略别录佚文徵》,是一部值得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学术史的读者,仔细品读、反复研习的著作。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深邃、更加辽阔的学术世界,开启一段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对章太炎这位历史人物的崇敬,希望能从中窥见其思想的“全景”。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更像是一份极其专业化的、针对特定学术领域的工具书,而非一部可供通览的传记或思想史。如果期望通过它来了解章先生一生的主要贡献或政治主张,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其焦点过于集中于文本细枝末节的辨析,缺乏对宏观历史背景的梳理和论述。它的价值在于“微观突破”,在于对某一特定古籍片段的“精确定位”,而非“宏观描绘”。因此,在推荐给朋友时,我必须郑重提醒:这本书是给那些愿意花费数年时间去深耕某一领域、对古代文献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座必须定期拜访、但难以常住的“学术圣殿”,每次去都能学到新东西,但每次都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的不足。

评分

最让我感到趣味盎然的,是书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批判精神。尽管核心内容是考据和训诂,但在那些对传统学派的辨析过程中,依稀可见章先生对当时学术风气的隐晦不满。他似乎总是在和千年前的古人辩论,同时也在和身边的同时代人较量。这种“孤高自许,目无余子”的气度,虽然常被后人诟病,但在阅读这些札记时,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不是简单地继承前人学说,而是在批判性继承中完成自我的构建。特别是他对某些流于形式的儒家诠释的解构,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学者形象。这种学术上的“叛逆性”,比那些循规蹈矩的注疏要生动得多,它让整本书在肃穆的考据外衣下,有了一丝鲜活的、对抗性的生命力。

评分

初读此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文字洁癖和考据精神。这并非那种轻松愉悦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针对古籍文本的“手术报告”。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字词讹误时的那种冷静与犀利。他不像一些文人那样热衷于抒发个人感想或进行宏大叙事,而是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文本的“真伪”辨别上。那种对“一字之差,千里之谬”的警惕,贯穿始终。例如,在论及某篇汉赋的章句时,他能穷尽数种抄本的细微差异,最后给出一个基于文献学和音韵学的严谨判断。这种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习惯了快餐式信息的时代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术深度,是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的极致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打磨之上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供人阅读的,不如说是供人“检视”和“考证”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厚重的纸张,清晰的字体,虽然在现代阅读器上略显拥挤,但确实营造出一种置身于旧时书房的氛围。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了一壶浓茶,试图沉浸其中。然而,这种沉浸感很快就被内容本身打断了。不得不承认,此书的行文风格,带着浓厚的晚清民初士大夫特有的那种拗口和文气。句子结构复杂,常常一句话里嵌套着层层叠叠的解释和引文,使得阅读节奏非常缓慢。我发现自己很难像读小说那样一口气读下去,更多时候是逐字逐句地咀嚼,甚至需要借助现代白话文翻译才能勉强理解其核心论点。这让我体会到,章太炎先生的思想之深邃,往往是通过一种极其古奥的语言外壳包裹起来的。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这或许是精炼;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语言壁垒。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沉郁的古意扑面而来。我本是抱着探寻近代学术源流的期待翻开的,尤其对其中涉及的经学考据部分尤为关注。然而,阅读过程却像是在迷宫中穿行,文字精深晦涩,每一步都需要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就拿其中对某段先秦典籍的解读来说,章先生引经据证,旁征博引,旁及诸子百家、谶纬之学,其博学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对于一个没有深厚国学功底的现代读者而言,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度挑战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不同的古籍版本间来回比对,试图捕捉他那跳跃性的思维火花。这种深邃的学问,固然是研究国故的宝贵财富,但阅读的门槛之高,也让它注定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座高耸的学术灯塔,光芒万丈,却让人望而生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攀登才能领略其全貌。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学术投入。

评分

一、幡校四时(《列子·周穆王》篇)

评分

七、涅儒 郢榆(《管子·宙合》篇)

评分

以作者口吻比较林薛二人,首推第五回的一段文字。这是薛宝钗刚刚来到贾府寄居之时:

评分

书很好,京东快递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ldquo;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rdquo;

评分

先生的著作当然没得说,评分低是因为出版者。为什么要把老版照片全都删除?拿着补助定价还这么高!厚厚的书竟然页眉页脚只有页码一项,也是醉了。

评分

这套书不错,做得很漂亮,看起来也不太累。书本身的价值不用说。太炎先生的书,值得读。希望以后能认真读完,因为他算是清代的学术总结了。

评分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菿汉微言》中的自述,是以&ldquo;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rdquo;十二字予以归结。大抵而言可以1908年(光绪二十四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

评分

作品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不妨先胪列一下文本中的有关描写,然后,再来思考如何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