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对章太炎这位历史人物的崇敬,希望能从中窥见其思想的“全景”。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更像是一份极其专业化的、针对特定学术领域的工具书,而非一部可供通览的传记或思想史。如果期望通过它来了解章先生一生的主要贡献或政治主张,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其焦点过于集中于文本细枝末节的辨析,缺乏对宏观历史背景的梳理和论述。它的价值在于“微观突破”,在于对某一特定古籍片段的“精确定位”,而非“宏观描绘”。因此,在推荐给朋友时,我必须郑重提醒:这本书是给那些愿意花费数年时间去深耕某一领域、对古代文献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座必须定期拜访、但难以常住的“学术圣殿”,每次去都能学到新东西,但每次都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的不足。
评分最让我感到趣味盎然的,是书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批判精神。尽管核心内容是考据和训诂,但在那些对传统学派的辨析过程中,依稀可见章先生对当时学术风气的隐晦不满。他似乎总是在和千年前的古人辩论,同时也在和身边的同时代人较量。这种“孤高自许,目无余子”的气度,虽然常被后人诟病,但在阅读这些札记时,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不是简单地继承前人学说,而是在批判性继承中完成自我的构建。特别是他对某些流于形式的儒家诠释的解构,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学者形象。这种学术上的“叛逆性”,比那些循规蹈矩的注疏要生动得多,它让整本书在肃穆的考据外衣下,有了一丝鲜活的、对抗性的生命力。
评分初读此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文字洁癖和考据精神。这并非那种轻松愉悦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针对古籍文本的“手术报告”。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那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字词讹误时的那种冷静与犀利。他不像一些文人那样热衷于抒发个人感想或进行宏大叙事,而是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文本的“真伪”辨别上。那种对“一字之差,千里之谬”的警惕,贯穿始终。例如,在论及某篇汉赋的章句时,他能穷尽数种抄本的细微差异,最后给出一个基于文献学和音韵学的严谨判断。这种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习惯了快餐式信息的时代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术深度,是建立在对原始材料的极致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打磨之上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供人阅读的,不如说是供人“检视”和“考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厚重的纸张,清晰的字体,虽然在现代阅读器上略显拥挤,但确实营造出一种置身于旧时书房的氛围。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了一壶浓茶,试图沉浸其中。然而,这种沉浸感很快就被内容本身打断了。不得不承认,此书的行文风格,带着浓厚的晚清民初士大夫特有的那种拗口和文气。句子结构复杂,常常一句话里嵌套着层层叠叠的解释和引文,使得阅读节奏非常缓慢。我发现自己很难像读小说那样一口气读下去,更多时候是逐字逐句地咀嚼,甚至需要借助现代白话文翻译才能勉强理解其核心论点。这让我体会到,章太炎先生的思想之深邃,往往是通过一种极其古奥的语言外壳包裹起来的。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这或许是精炼;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语言壁垒。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沉郁的古意扑面而来。我本是抱着探寻近代学术源流的期待翻开的,尤其对其中涉及的经学考据部分尤为关注。然而,阅读过程却像是在迷宫中穿行,文字精深晦涩,每一步都需要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就拿其中对某段先秦典籍的解读来说,章先生引经据证,旁征博引,旁及诸子百家、谶纬之学,其博学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对于一个没有深厚国学功底的现代读者而言,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极度挑战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不同的古籍版本间来回比对,试图捕捉他那跳跃性的思维火花。这种深邃的学问,固然是研究国故的宝贵财富,但阅读的门槛之高,也让它注定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座高耸的学术灯塔,光芒万丈,却让人望而生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攀登才能领略其全貌。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学术投入。
评分一、幡校四时(《列子·周穆王》篇)
评分七、涅儒 郢榆(《管子·宙合》篇)
评分以作者口吻比较林薛二人,首推第五回的一段文字。这是薛宝钗刚刚来到贾府寄居之时:
评分书很好,京东快递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评分先生的著作当然没得说,评分低是因为出版者。为什么要把老版照片全都删除?拿着补助定价还这么高!厚厚的书竟然页眉页脚只有页码一项,也是醉了。
评分这套书不错,做得很漂亮,看起来也不太累。书本身的价值不用说。太炎先生的书,值得读。希望以后能认真读完,因为他算是清代的学术总结了。
评分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菿汉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二字予以归结。大抵而言可以1908年(光绪二十四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
评分作品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不妨先胪列一下文本中的有关描写,然后,再来思考如何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