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明代道人编著的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揉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长,更富智慧性。
2、“菜根”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这是平实的处世智慧。
3、书中准确流畅的“释义”和详尽的“注释”,更便于您去阅读和理解。
4、独特的“新解”,意在扬弃封建糟粕,赋予时代新义,为您处理社会问题时提供有益的借鉴。
5、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则及为人处世之道,发人深思。
内容简介
《菜根谭的智慧》一书在参照各种版本的基础上,精心筛选出具可靠性、时代性、契合度的经典原文。为便于阅读,我们将全书分为处世篇、修持篇、养身篇、闲适篇,并编制了主题目录。书中准确流畅的“释义”和详尽的“注释”,更便于您去阅读和理解。独特的“新解”,意在扬弃封建糟粕,赋予时代新义,为您处理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代人,藉贯不详。
鲁一帆,男,1976年生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授文字学。多年来利用工作之余,参与编写过多部经典国学的出版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处世篇
退即是进与就是得8
让名远害 归咎养德9
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10
责毋太严 教毋过高11
无过是功 无怨即德12
忧勤勿过 待人勿枯13
立身要高 处世须让14
忘怨忘过 念功念恩15
施而无求 求之无功16
杀气寒薄 和气福厚17
多喜养福 去杀远祸18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19
毋攻短处 化诲顽固20
亲善防谗 除恶守密21
富多炎凉 亲多妒忌22
阴恶祸深 阳善功小23
警世救人 功德无量24
趋炎附势 人情之常25
一念一行 都宜慎重26
春风育物 朔雪杀生27
诚和气节 陶冶暴恶28
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29
金须百炼 矢不轻发30
忘恩报怨 刻薄之尤31
谗言自明 媚阿侵肌32
处世要道 不即不离33
过俭则吝 过让则卑34
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35
量宽福厚 器小禄薄36
勿逞己长 勿恃所有37
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38
云去月现 尘拂镜明39
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40
学贵有恒 道在悟真41
修持篇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42
净从秽生 明从暗出43
原其初心 观其末路44
卑知高危 晦晓明霭45
放得心下 入圣超凡46
超越天地 不求名利47
吉人安详 恶人杀气48
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49
保已成业 防未来非50
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51
穷当益工 勿失风雅52
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53
震聋启聩 保持清醒54
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55
暗室磨炼 临深履薄56
分清功过 勿显恩仇57
以德御才 德才兼备58
功名一时 气节千载59
自然造化 智巧不及60
真诚为人 圆转涉世61
情急招损 严厉生恨62
回归自然 述古畅怀63
勿昧所有 勿自夸耀64
自薄而厚 先严后宽65
超然事外 明晓利害66
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67
富知贫痛 少念老哀68
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69
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70
恶不即就 善不即亲71
刻失人和 滥招恶友72
居官有度 居乡易交73
逆境比下 怠荒思上74
得休便休 了时无了75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76
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77
处进思退 著手图放78
躁极则昏 静极则明79
安乐寻常 事无绝对80
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81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82
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83
落叶蕴芽 生机含杀84
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85
把握本质 卷舒自在86
贪眼前利 忽潜在危87
适可而止 持盈保泰88
沤生大海 影灭长空89
养身篇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90
淡中知味 常里识英91
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92
淡泊明志 肥甘丧节93
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94
志在林泉 胸怀廊庙95
正气天地 清名乾坤96
伏魔自心 驭横平气97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98
念头勿浓 勿陷枯寂99
君子无祸 勿罪冥冥100
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101
拔去名根 融去客气102
心地光明 念勿暗昧103
勿羡贵显 勿虑饥饿104
病未足羞 无病吾忧105
品质修养 切忌偏颇106
舍己毋疑 施恩不报107
恣势弄权 自取灭亡108
文无奇巧 人宜本然109
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110
有识有力 私魔无踪111
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112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113
心体之念 天体所现114
浑然和气 居身珍宝115
疾病易医 魔障难除116
行戒高绝 性忌褊急117
不忧患难 不畏权豪118
静中真境 淡中本然119
消些幻业 增长道心120
出世涉世 了心尽心121
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122
象由心生 象随心灭123
梦幻空华 真如之月124
烦恼由我 嗜好自心125
世态变化 万事达观126
流水落花 身心常静127
心地平静 青山绿水128
处世忘世 超物乐天129
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130
欲望尊卑 贪争无二131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132
山居清洒 入都俗气133
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134
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135
万钟一发 存乎一心136
以我转物 物勿役我137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138
处处真境 物物真机139
风迹月影 过而不留140
读心中文 听本真曲141
闲适篇
心虚明理心实却欲142
道德学问 随事警惕143
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144
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145
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146
雪夜读书 登高心旷147
猛气化冰 无事为福148
心植善根 根固叶荣149
厚德积福 逸心补劳150
言者无行 谈者不真151
世间广狭 皆由自造152
会个中趣 破眼前机153
万象皆幻 达人须达154
广狭长短 由于心念155
修养定静 临变不乱156
除去恼热 身心安乐157
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158
浓处味短 淡中趣长159
卧云弄月 绝俗超尘160
俗不及雅 淡反胜浓161
身放闲处 心在静中162
不希荣达 不畏权势163
圣境之下 调心养神164
繁华之春 不若秋实165
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166
富者多忧 贵者多险167
乾坤自在 物我两忘168
生死成败 一任自然169
猛兽易服 人心难制170
人生无常 盛衰何恃171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172
苦海茫茫 回头是岸173
冷眼视事 如汤消雪174
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175
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176
真得天然 造作减味177
心境恬淡 绝虑忘忧178
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179
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180
断绝思虑 一真自得181
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182
思及生死 万念灰冷183
雌雄妍丑 俄而何在184
自然真趣 闲静可得185
人我合一 去留鸟伴186
观物有得 勿徒留连187
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188
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189
世间皆乐 苦自心生190
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191
精彩书摘
退即是进与就是得
处世①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②;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注释
①处世:审度世间,即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人往来相处的基本做人态度。②张本:为事态发展预先做的舆论或行动上的安排。
译文
为人处世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现在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进一步做好准备;而待人接物以宽厚态度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新解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这首《插秧诗》,点出了小生活中的大智慧。其实,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退即是进的例子:浆往后划,船舶才能前行;弓往后拉,箭矢才能向前;拳头回收,打出去才更有力量……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待人处世时就要学会退让。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堵车已经成了大小城市的通病。其实很多情况下的交通堵塞,都是因车辆之间互不让行导致的。在交通不畅或道路狭窄的地方,如果谁都不肯相让,见缝插针似地不停加塞,最终必然盘根错节酿成大堵车。若是有人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那么他自己也会有宽平之路可以轻松通过。所以,为人处世学会退让,待人接物学会宽容,在给人家方便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下后路。
让名远害归咎养德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①;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②养德③。
注释
①远害全身:远离祸害,保全性命。②韬光:韬,本义是剑鞘,引申为掩藏。韬光是掩盖光泽,喻掩饰自己的才华。萧统《陶靖节集序》:“圣人韬光,贤人遁世。”③养德:修养品德。诸葛亮《诫子书》:“君子之行,以静养身,以俭养德。”
译文
完美的名誉和高尚的节操,不要一个人独占,分一些给旁人,才不会惹发他人嫉恨招来祸害从而保全生命;耻辱的行为和不利于己的名声,不可以完全推卸到他人身上,要自己承担几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提高品德修养。
新解
清末湘淮二军,湘军美名传世,对淮军众人则颇有垢言。什么原因?湘军做事推功,必称众人;淮军邀赏,专损盟友。鄂西“剿捻”之战,淮军将领刘铭传在战后上表叙功之时,不但不据实共请,反而无中生有,诬诉湘勇鲍超。由此小节可见二军声名不同。
天道忌盈业不求满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①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②。
①造物:指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通称造物主。《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②外忧:外来的攻讦、忌恨。
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这样即使是造物主也不会嫉妒我,神鬼也不会伤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一切功劳都希望登峰造极,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然会为此而招致外患。
俗话说:“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荆”就是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做事求全求美,这本身并没有错。你只要清楚地知道物极必反、盈满则亏这个道理,就无须为一时的不够完美而懊恼。人生在世就是这样,有上坡就会有下坡,有高峰就必然有低俗,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不能要求一定达到完美,凡事不可太过强求。
做人也不可太过固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真遇到这种事情,没必要太理直气壮地把人逼得毫无退路。俗话说:“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我们在为别人留下余地时,也就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不给别人留余地,一旦事情有变,就会使自己陷于难堪的境地。
责毋太严教毋过高
攻①人之恶②毋③太严,要思其堪受④;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①攻:抨击、指责。②恶:本指罪过、罪恶,此处指缺点、隐私。③毋:无、不。④堪受:经得起,忍受。
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诲别人做好事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到。
古人云:“唯恕平情,唯俭足用。”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上要讲一“吮字,对人不可太苛太严,尤其对别人的过错,要有一种宽厚的态度。在批评别人时,要照顾到别人的情绪和接受能力。教诲别人,要给人以如沐春风、和风细雨、徐徐而来的感觉。
无过是功无怨即德
处世不必邀①功,无过便是功;与人②不求感德③,无怨便是德。
①邀:求,谋龋《论衡·自然》有云:“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名。”②与人:帮助别人,施恩于人。③感德:感激他人的恩德。
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谋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人不必要求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是恩德。
“无过是功,无怨即德”,是劝诫人们不要有刻意求功、施恩图报的虚荣不实之心。一个人只要能够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力争不犯过错,这便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同时,天下父母莫不以此准则看护自己的孩子。父母一生养育,一世辛劳,对子女却一无所求,这便是所谓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宽厚淡泊之情,实在是人间最纯朴最无私的真情。
忧勤勿过待人勿枯
忧勤①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②;澹泊是高风③,太枯④则无以济人利物⑤。
①忧勤:忧患劳苦。②适性怡情:顺应自然天性,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③高风:高尚的风范或高风亮节。④枯:已经丧失生机的树木,此处有过于刻板清淡、不近人情的含义。⑤济人利物:救助世人,报效天下的意思。济,救助、帮助。物,是泛指社会上的人和事。利物,就是有利于天下。
忧患与勤劳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劳苦,精神得不到调剂就会丧失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淡泊本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是过分清心寡欲而冷漠,就不能去救助世人,报效天下了。
对分内之事全力以赴,这是“敬业”,是一种美德;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或因过度的忙碌而心力交瘁失去自我,却又是不足取的。看淡世间功名,摒弃世俗欲望,是一种高尚情怀;但如果因此而逃避社会,忘记自身的社会、家庭责任,忘记人间冷暖甚至于自我封闭,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儒家提倡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孔子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说我们任何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人生在世,操劳事务之外,取一分玩心,清心寡欲之时,不忘济世。这样做方为中道,生活才会更显得有节奏,充满情趣。
立身要高处世须让
立身①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②,泥中濯足③,如何超达④?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⑤,羝羊触藩⑥,如何安乐?
①立身:在社会上生存,接人待物。②尘里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灰尘,故在灰尘中抖去尘土会越抖越多,喻做事没有成效。③泥中濯足:在泥巴里洗脚,必然是越洗越脏,比喻做事白费力气。《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濯,洗涤。④超达:超脱流俗,见解高明。⑤飞蛾投烛:飞蛾是一种喜欢接近火的昆虫,因此又名“灯蛾”,飞蛾接近灯火往往葬身火中,喻自取灭亡。⑥羝(dU)羊触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篱笆。公羊雄健鲁莽,喜欢用犄角顶撞篱笆,往往把犄角卡住不能自拔,世人就用羝羊触藩来比喻做事的进退两难。
立身处世假如不能站得高看得远一些,就好像在灰尘里抖衣服,在泥水里洗脚一样,又如何能超凡脱俗出人头地呢?处理事物假如不留一些余地,就好像飞蛾扑火,公羊顶撞篱笆被卡住角一样,哪里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感到愉快呢?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应该放远目光,不为小事羁绊。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使自己具备远见卓识。但是,锋芒太露容易招人嫉恨,才华显露切记适可而止。所以,我们又需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为人处世学会低调,切忌处处争先、意气用事。学会低调,就是要以一种谦虚、合作的态度和人打交道。对于每个人来说,内心可以激昂,但行为一定要保持低调。因为低调本质上是一种宽容,所以低调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欢迎。
忘怨忘过念功念恩
我有功①于人不可念,而过②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①功:对他人有恩德或帮助。②过:对他人的歉疚或冒犯。
自己对别人有恩德或帮助,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但是自己对别人有了过失,则不可不记在心上反省自己。别人对我有过恩惠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对我有怨仇则不可以不忘记。
施恩于人,不求回报,过后就把它忘了,才显得出是真善。受恩于人,不忘恩情,得之滴水,报之涌泉,才算一个真正有良心的人。待人以宽,责己以严,恕人克己,是修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实际生活中循此标准行事,人际关系就会更为和谐,更有利于事业的成功。若如吕后那般,因兄嫂平日冷言相向,就在危急关头将他们推诸车下,让他们被项羽捕杀,这样的行为虽经千年,仍为后世诟玻
施而无求求之无功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①可当万钟②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③难成一文之功。
①斗粟:斗是量器的单位,十升为一斗。粟是古时五谷的总称,凡未去壳的壳粮都叫粟。②万钟:钟是古时量器单位。万钟形容多。③百镒(yK):古时候的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
施恩惠给别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记在心上,不应有让别人赞美的念头,这样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如果计较自己对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报答,这样即使是付出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效。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施恩助人本是善举,一旦人为计较,即落入一个“伪”字,失去了真性情。出于至诚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却足可感到人间真情,假如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来行善,即使已经行了善,也不会得到任何回报。朱元璋落难之时,饥饿难当,农户人家以粗食野菜济之,他倍觉甘甜,居然终其一生不能忘怀。而当大明建国之后,商人沈秀屡以钱财资助公益事业及军需,却因为动机可疑,被朱元璋寻了不是,发配至云南。施舍的目的不同,在一个人心中产生的印象,其差别是多么大呀!
杀气寒薄和气福厚
天地之气①,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②清冷③者,受享④亦凉薄⑤;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①天地之气:指天地间气候的变化。②性气:性情气质。③清冷:清高冷漠。④受享:所享有的福分。⑤凉薄:凉与薄同义。
天地间的气候,春夏和暖时,万物就生机勃勃;秋冬寒冷时,万物就丧失生机。所以一个性情高傲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个性温和而又热情助人的人,他获得的福分不但丰厚,而且他的恩泽也会更久长。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衍生出了一支特殊的知识分子队伍“清流”(清议之士)。他们形成了一种古怪的“清高”风气。这些人性情多褊狭刁刻,却浑然不觉。人都叹“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些人以性情论,当然难说福分,以其与社会不讲和,自难享受世俗之乐。最不好办的是他们以此自傲,视此为荣,实不知早悖逆了天地正则。
……
前言/序言
《菜根谭》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400多年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颇高。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又谓:“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
《菜根谭》不囿于一家之见,而熔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经,佛家的出世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纬,从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入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做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体系。其语言精警、文辞隽永、含义深邃、易懂好记。正是因为《菜根谭》中的这种智慧,使其有别于那些消极避世、空疏玄谈的劝诫箴言书;也正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嚼出一番滋味来,所以使得此书能够流传海内外。故此,编者重新演绎《菜根谭》,得此《菜根谭的智慧》,以浅薄的理解和世人共探讨几百年前的智慧之书。
《菜根谭》有多种版本传世,本书在参照各种权威版本的基础上,精心筛选出最具可靠性、时代性、契合度的经典原文。为便于阅读,编者将全书分为处世篇、修持篇、养身篇、闲适篇,并编制了主题目录。书中准确流畅的“译文”和详尽的“注释”,更便于您去阅读和理解。独特的“解读”,意在扬弃封建糟粕,赋予时代新义,为您处理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智慧的火花,人生的明灯 在人海茫茫的旅途中,我们总渴望寻觅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一本能够启迪心灵的指南。无数哲人智者留下的宝贵财富,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夜空。而《菜根谭的智慧(全彩精华版)》,正是这样一本集萃了千古智慧、凝聚了人生真谛的经典之作。它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深邃的哲理化作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生活的奥秘,指引我们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活出生命的价值与光彩。 本书并非一套冷冰冰的理论说教,而是饱含着作者洪应明先生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和人生经验的提炼。他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融入了字里行间,用精炼的语句,描绘出宇宙人生的宏观图景,也洞悉了人心细微之处的起伏。翻开这本书,你会仿佛走进一片宁静的竹林,听到清风徐徐吹过,带来阵阵智慧的低语,洗涤心灵的尘埃。 涵养德行,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基石 《菜根谭》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强调涵养德行,修身养性。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根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在教导我们如何磨砺心性,培养高尚的品德。 例如,书中会探讨“立身”之道。在纷扰的尘世中,人往往容易被名利所困,被情绪所扰,失去自我。作者提醒我们,要“心要虚”,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自满、不骄傲。只有内心虚静,才能容纳万物,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他用生动的比喻,将“虚”描绘成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容纳天地万物,而“实”则容易胀满、固执,难以进步。这种对“虚”的推崇,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一种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生存智慧。 在“处世”方面,本书也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作者教导我们要“事要了”。这里的“了”并非指结束,而是指了然于心,明辨是非。在处理事务时,要做到事事心中有数,不拖泥带水,不留后患。他鼓励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言要谨”,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避免伤人伤己。一个不慎说出的话,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留下难以弥合的裂痕。因此,谨言慎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书中还强调了“持守”的重要性。在诱惑面前,在困境之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作者用“花繁柳乱,要看一点春意;事近人情,要存一点秋意”这样的句子,来比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要抓住事物本质,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在繁杂中看到简朴,在喧嚣中听到静谧。 洞察世情,通达人情:游刃有余的处世之道 人生在世,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与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才能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游刃有余,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独立?《菜根谭》提供了许多智慧的启示。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识人”的智慧。他教导我们,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品质。“恩宜缓,怨宜早”便是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意思是说,给予恩惠要慢慢来,让对方感受到长久的温暖;而结下的怨恨,则要及早化解,以免积怨成疾。这种人际交往的智慧,体现了作者对人心细腻的体察。 书中还涉及“知足”的智慧。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容易产生攀比和欲望。作者提醒我们,“知足者常乐”,过度的欲望只会带来痛苦。他用“经营得意,但当收敛;失意,也须涵容”来劝诫人们,在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在逆境时也不要气馁。这种平和的心态,是抵御人生风浪的定海神针。 “随遇而安”也是书中的重要思想。作者鼓励我们,不要过分强求,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他认为,人生如同河流,有曲折,有奔腾,关键在于如何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上。这种豁达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体悟自然,返璞归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菜根谭》的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它更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自然,从自然万物中汲取深刻的人生哲理。 书中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并借此来阐述人生道理。例如,作者会描绘“夜静鸟语,是天籁;雨后风香,是地籁”。这些对自然声音和气息的描绘,并非简单的文学抒情,而是引导我们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命的力量。 他对“静”的推崇,也与自然息息相关。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寂静之中。当外界喧嚣之时,内心的宁静尤为可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种意境,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他鼓励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下一片宁静的空间,去思考,去感悟。 书中也强调“简朴”的美德。作者认为,过度的奢华,只会带来虚浮和不安。返璞归真,追求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他用“清淡”二字,概括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像最纯粹的水,最淡的茶,看似平淡,却能滋养身心。 全彩精华,精炼呈现: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菜根谭的智慧(全彩精华版)》之所以能够吸引无数读者,在于其精炼的文本和精美的设计。本书将洪应明先生的原文,进行了精心的提炼和注解,使得原本就简洁的语言,更加易于理解和消化。 全彩的排版,让每一页都充满了视觉的美感。精心设计的插图,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无论是古典的山水画,还是写意的花鸟图,都与书中的意境相得益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金句,而是通过精选的篇章,系统地展现了《菜根谭》的核心思想。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将作者的智慧,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和体悟。 阅读《菜根谭》,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人生的远行。 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内心强大、品德高尚的人;它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游刃有余地处理人情世故;它启示我们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找到生命的宁静与和谐。 无论你是初涉世事的年轻人,还是饱经沧桑的长者,无论你是追求事业巅峰的奋斗者,还是渴望内心平静的求道者,《菜根谭的智慧(全彩精华版)》都能为你提供一份宝贵的启示,为你的人生增添一份智慧的光芒。 它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它是一本可以陪伴终生的书,每一次品读,都会带来新的力量。让《菜根谭的智慧》成为你人生旅途中,最忠实的伙伴,最明亮的灯塔,照亮你前行的道路,指引你抵达生命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