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稱謂分期研究:社會語言學新探》以20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為背景和參照,按時間先後劃分為晚清、民初、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改革開放以來等若乾曆史階段,以“社會稱謂”的演變為研究對象,反映瞭百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國民思想等方麵的發展變化。在語料使用上,作者使用瞭北京大學漢語語料庫、《人民日報》電子數據庫等,選取瞭豐富而生動的語料;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曆時研究和共時研究相結閤、靜態研究和動態研究結閤、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的結閤。因此,本書不僅是我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而且是對漢語研究中相對薄弱的漢語詞匯史的補充與加強,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本書研究的學科屬性
二、全書各編內容概說
三、本書的學術價值、研究方法和學術創新
第一編 晚清政治風雲與相關社會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甲午中日戰爭和戊戌變法時期的社會稱謂
第一節 晚清帝後鬥爭及其稱謂
第二節 對中日戰爭態度分歧的稱謂體現及戰爭造成的中日兩國人稱謂變化
第三節 甲午戰爭中清軍參戰部隊的相關稱謂
第四節 人民自發組織起來抗敵衛國所形成的稱謂
第五節 維新變法催生的社會稱謂
第二章 義和團運動時期的社會稱謂
第一節 義和團組織稱謂的沿革與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第二節 義和團隊伍內部的稱謂
第三節 義和團對外國人、教徒以及與外國有關聯的中國人的稱謂
第三章 清王朝的垂死掙紮與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稱謂
第一節 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預備立憲時期的相關稱謂
第二節 反清革命團體和資産階級革命派相關稱謂與辛亥革命的成功
第二編 晚清官場稱謂管窺——以《官場現形記》為例
編前言
第一章 《官場現形記》之官場稱謂概觀
第一節 官員的稱謂
第二節 官衙下層供職人員稱謂
第三節 官親稱謂
第二章 晚清社會稱謂與官場風氣透視
第一節 “洋人”類稱謂的震撼效應與晚清官場恐洋綜閤徵
第二節 官場拜認類稱謂的虛僞性與晚清社會攀附趨奉之風
第三編 民初政治風雲與相關社會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新國體的建立與相關社會稱謂
第一節 “大總統”和“總理”相關稱謂與民初民主政體的建立
第二節 各類“議員”稱謂與民初議會政治的試行
第二章 北洋軍閥的統治與相關社會稱謂
第一節 “北洋軍閥”稱謂的由來及所指
第二節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派彆稱謂
第三節 袁世凱的混亂統治與相關社會稱謂研究
第四節 “公民團”“督軍團”與府院之爭
第五節 “辮子軍”“辮帥”“討逆軍”等稱謂與張勛復闢
第六節 “豬仔議員”“賄選總統”等稱謂與曹錕上颱
第七節 “臨時執政”等社會稱謂與段祺瑞的北京臨時執政府
第八節 “安國軍”“陸海軍大元帥”等稱謂與張作霖在北方的統治
第三章 進步勢力反抗反動勢力的鬥爭與相關社會稱謂
第一節 “民黨”“宗社黨”等稱謂與中華民國成立
第二節 “討袁軍”“護國軍”等稱謂與“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
第三節 革命派“海陸軍大元帥”“七總裁”等稱謂與護法運動
第四節 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期間的標誌性社會稱謂
第四章 共産黨早期革命鬥爭及國共關係所體現的相關稱謂
第一節 國內馬列主義的宣傳與“階級”類稱謂的興起
第二節 工人運動及相關稱謂
第三節 農民運動及相關稱謂
第四節 “西山會議派”等稱謂與國民黨右派破壞國共閤作
第五節 國民黨進步勢力與中國共産黨成立初期的相關稱謂
第四編 十年內戰時期社會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中國共産黨軍隊建設與群眾武裝係列稱謂
第一節 共産黨正規部隊軍事係列稱謂及其演變
第二節 中共早期軍隊建設中的政治工作相關稱謂
第三節 共産黨領導的群眾武裝係列稱謂
第二章 工農運動與蘇維埃政權建設相關稱謂
第一節 土地革命時期農村各階層的劃分及相關稱謂
第二節 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協會組織稱謂與工農運動
第三節 蘇維埃係列稱謂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
第三章 中共黨內鬥爭與蘇區肅反擴大化相關稱謂
第一節 土地革命時期中共黨內鬥爭相關稱謂
第二節 蘇區“肅反”擴大化與相關稱謂
第四章 十年內戰時期國民黨政治、軍事係列稱謂
第一節 國民黨內部派彆及相關稱謂
第二節 “國軍”係列稱謂和國民黨正規軍對紅軍的圍剿
第三節 名目繁多的反動地方武裝與土地革命鬥爭的殘酷性
第五章 日本對“滿濛”的侵略與東北抗日鬥爭相關稱謂
第一節 “亡國奴”“漢奸”“賣國賊”稱謂與東北嚴峻的抗日形勢
第二節 僞滿洲國的建立與相關社會稱謂
第三節 日本侵略者對東北的法西斯統治與相關社會稱謂
第四節 日本侵略者對東北人民的奴役剝奪與相關社會稱謂
第五節 東北及察哈爾一帶反侵略鬥爭的武裝稱謂
第六節 “民先隊”“救國會”“七君子”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第五編 抗戰時期社會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與各派政治力量相關稱謂
第一節 主戰、主和的對立衍生齣的幾組派彆分歧稱謂
第二節 抗日民族統一戰綫關於三大勢力的劃分及其對應的三大派彆
第二章 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與相關社會稱謂
第一節 豐富多彩的八路軍相關稱謂與華北地區抗戰
第二節 新四軍、抗日聯軍相關稱謂與華中和東北地區抗戰
第三節 地方武裝稱謂與抗日遊擊戰爭
第三章 普通群眾抗日鬥爭與其社會稱謂
第一節 抗日根據地各種群眾救國組織成立及其社會稱謂的使用
第二節 堡壘戶、抗屬等普通群眾的抗日鬥爭及其稱謂使用
第四章 “鬼子”“僞軍”“漢奸”類相關社會稱謂
第一節 形形色色的日軍稱謂與中國人民的國恨傢仇
第二節 五花八門的僞軍相關稱謂與抗戰風雲
第三節 “漢奸”類相關稱謂與民族災難的加重
第五章 國民黨抗戰軍事政治相關社會稱謂舉隅
第一節 設立“大本營”、劃分“戰區”與國民黨全麵抗戰開始
第二節 國民黨領導抗戰的最高部門和最高領導人稱謂
第三節 “犧盟會”“決死隊”“新軍”與閻锡山晉綏軍抗戰
第四節 抗戰烽火中誕生的“三民主義青年團”及其性質作用
第五節 “中國遠徵軍”——一群被遺忘的抗日英雄
第六編 解放戰爭時期社會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共産黨軍事力量和戰爭生活的稱謂
第一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共産黨其他軍事力量相關稱謂
第二節 人民解放軍擴兵、練兵、整軍運動相關稱謂
第三節 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相關稱謂
第四節 剿匪運動與接管城市相關稱謂
第二章 國民黨軍事力量和蔣管區地方武裝及特務類稱謂
第一節 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相關稱謂
第二節 “還鄉團”係列稱謂與地主階級的反攻倒算
第三節 國民黨軍隊訓練官兵和監督、鼓勵作戰的團體稱謂
第四節 “特務”的詞匯意義與社會所指
第三章 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和農村階級成分劃分相關稱謂
第一節 解放區土改時的“地主”類相關稱謂
第二節 “貧農”“雇農”“中農”“富農”等各類農民成分稱謂
第三節 “土改工作隊”“農會”等與翻身農民等係列稱謂
第四節 深入土改與糾正“左”傾錯誤所關涉的係列稱謂
第七編 新中國成立十七年政治運動與相關社會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反革命分子”係列稱謂與鎮壓反革命運動
第一節 “反革命分子”的界定及其限定類型和社會分層類型
第二節 由“反革命分子”的五大類彆看鎮反運動的關注焦點
第二章 “老虎”“五毒分子”與“三反”“五反”運動
第一節 “貪汙分子”“老虎”等係列稱謂與“三反”運動
第二節 “五毒分子”等係列稱謂與“五反”運動
第三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階級成分稱謂和農民稱謂變革
第一節 土地改革運動帶來的稱謂變革
第二節 從“缺糧戶”“特約農戶”等反觀當年的糧食運動
第三節 “單乾戶”到“社員”背後的互助閤作運動
第四章 反鬍風運動和整風反右運動社會稱謂窺管
第一節 反鬍風運動與“鬍風反革命集團”和“鬍風分子”的冤案
第二節 整風和鳴放運動期間的標誌性稱謂
第三節 “右派”類稱謂與反右運動
第五章 “大躍進”及其引發的“反右傾”運動社會稱謂窺管
第一節 由“保守派”等落後性稱謂反觀“大躍進”的躍進步伐
第二節 “大躍進”中幾組先進落後對照稱謂
第三節 由“紅旗手”等先進性稱謂看“大躍進”運動的時代氣氛
第四節 “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及其相關稱謂與“反右傾”運動
第八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變革與相關社會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農村經濟領域內的社會稱謂考察
第一節 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下社會稱謂發展的曆史背景及統計
第二節 “萬元戶”類稱謂的演變與新時期經濟發展
第三節 “專業戶”類稱謂與農村經濟體製變革和農戶結構變化
第四節 人民公社的撤銷與“社員”“村民”稱謂的更替
第五節 “農民企業傢”“鄉鎮企業傢”和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
第六節 新經濟時期的農民稱謂
第七節 “城市邊緣人”群體稱謂
第二章 城市經濟領域內的社會稱謂研究
第一節 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下社會稱謂發展的曆史背景及統計
第二節 企業勞動用工製度改革帶來的稱謂變化
第三節 城市各類企業傢稱謂與新時期經濟發展
第四節 社會兼職、新興行業和新興職業等引起的新興稱謂
第五節 社會階層分化與階層稱謂詞的齣現
第三章 商品貿易領域內的社會稱謂考察
第一節 國內貿易與經紀人現象
第二節 對外經貿往來中的社會稱謂
第九編 改革開放以來留學潮與留學生相關稱謂研究
編前言
第一章 齣國留學預備人員及相關機構稱謂
第一節 預備齣國留學應考人員係列稱謂
第二節 齣國留學外語培訓、基金機構及中介類稱謂
第二章 齣國留學人員類彆劃分及其關聯伴隨稱謂
第一節 “留學生”語源以及與“留學人員”的概念差異
第二節 齣國留學人員的類彆劃分稱謂
第三節 齣國留學人員的關聯伴隨稱謂
第三章 海外留學有成與歸國創業人員等係列稱謂
第一節 “海歸”係列稱謂與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業
第二節 “海外留學英纔”等稱謂與國傢對優秀海歸人纔的優惠政策
第三節 “海待”“海藻”“海啃”係列稱謂與海歸人員的市場價值走低
第四節 “海不歸”與“海鷗”係列稱謂與留學人纔國際化
主要參考徵引文獻
索引簡編
後記
精彩書摘
三、從官方對義和團相關稱謂的改變看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變化
(一)早期對義和團的“匪”類稱謂
在義和團運動的早期,清政府對各地農民秘密結社組織,大都衊稱為“匪”,他們稱大刀會為“刀匪”“會匪”等,稱義和拳、神拳等為“拳匪”,或統稱為“匪徒”。
徐州道府昨晚電:“接碭稟,刀匪在曹、單盤聚不散,人數極眾。單境馬良集鹽店已被搶。單與碭、豐昆連,請調營住宿備防。 豐堂由縣與教士議有眉目,陳鎮中途來信轉據訊報,聞刀匪有非毀盡教堂不散之說,該鎮已星馳趙碭。”(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光緒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兩江總督劉坤一電報》)
奉感電旨:“據劉坤一電奏,刀匪在馬良集與官兵開仗等因。欽此。”查劉士端等會匪,早經通飭緝孥。嗣據單縣稟報,匪於十五日已退迴碭山龐傢林,單境現無大股等情。(明清檔案館編麼義和團檔案史料》光緒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山東巡撫李秉衡電報》)
二十四年,入贊軍機,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拳匪仇教,文韶力言外釁不可啓,不見納。(《清史稿.王文韶傳》)
現在山東邊界,時有大刀會及義和拳匪徒與教民滋事之案,漸集於直隸河間、深、冀等處,正派淮軍分統記名提督梅東益,候補道張蓮芬帶營馳往彈壓,猶需常駐天津,相機因應。(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直隸總督裕祿片》)
邇來近畿一帶鄉民練習拳勇,良莠混雜,深恐彆滋事端,迭經諭令境外各衙門嚴行禁止。近聞多有遊勇會匪混跡其間,藉端肆擾,甚至戕殺武員,燒毀電杆鐵路,似此湣不畏法,其與亂民何異?著派齣之統兵大員及地方文武,迅即嚴拿匪首,解散脅從,倘感列仗抗議,應即相機剿辦,以昭炯戒。(錢恂《金蓋樵話.五月初二日亡諭》)
由此可見,當時從地方宮到朝廷,對大刀會和義和拳等都是視為“匪”,一律采取鎮壓的辦法。盡管有些大臣看到瞭大刀會和義和拳之所以要打教堂、殺洋人和教徒的原因,並嚮清政府提齣對地方訴訟案件要公平辦理,不能偏袒教民,但是他們對於作為反洋教組織的大刀會、義和拳及其首領,是非常懼怕而積極鎮壓的。大刀會首領劉士端和曹得禮被山東巡撫李秉衡指使毓賢捕獲殺害,神拳的首領硃紅燈也被後任巡撫毓賢殺害。而清政府一再地發布上諭,命令地方官員對“會匪”和“拳匪”鬧事要嚴懲不貸,並對教堂和教民進行派兵保護。即使到瞭光緒二十六年農曆五月初十日,清政府還發布上諭,派順天府府尹軍機大臣趙舒翹前往義和團處宣旨曉諭,勸其解散。
……
前言/序言
本書是我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十五”規劃項目,原申報計劃15~20萬字篇幅’以粗綫條概略式加以論述,若然則宜從速結項。後來由於改變瞭計劃,調整瞭研究設想,擴展瞭研究規模,分設增列瞭子課題,因而使研究得以更加全麵和深入細緻地展開,篇幅規模擴張瞭數倍,以至延宕至今。
本書研究對象或中心是“社會稱謂”。社會稱謂自須結閤“社會’’來研究,因定以“二十世紀社會變遷”為背景和參照。我將20世紀按時間先後劃分為“晚清一民初一十年內戰一抗日戰爭一解放戰爭一改革開放以來”等若乾曆史階段,每階段設定一編或兩編作為子課題,前期由我指導的研究生先以學位論文方式草創,如是得九編。各編執筆依次為:尚偉、李敏、李傑、王祥、李軍、李銀華、果娜、秦希貞、吳晨陽。因係各自畢業論文,大傢無論搜羅資料還是具體寫作,皆竭力盡能。然畢竟是我主持的課題,為瞭盡量減少日後勞作,從宏觀到微觀,我都不避嫌疑地全盤介入,經我全部寫作和修改部分達三分之:::以上。好在大傢都是我的學生,都頗聽我意見,或者遇有駕馭不瞭之章節,乾脆推由我代庖,充分體現瞭一種“大傢庭”式集體情調。如是,截至2007年年初,前八編得以完成,去除首尾、無關章節和我認為不理想的章節,得40餘萬字。在此基礎上,我又進入瞭後期階段,即大刀闊斧全麵修訂補充的階段。從整章整節的補寫,稱謂詞語的增加’到具體用例的更換和補充,簡直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2008年教育部下發【2008】132號文件,對“九五”“十五”規劃項目進行清理,言明“2001--2003年間立項”的項目,確有特殊原因,可以“提齣延期申請”。我於是嚮教育部提齣瞭再延期一年的申請。第九編雖打上“子課題”旗號,但我原已內定其不入總題。2009年初第九編完成,我仍在修訂過程中,破例將其納人。然需從頭至尾進行徹底改寫,無形中又為已加壓增工,也因之緊張許多。最終結果,全書字數就由最初設想的一二十萬,大到八十萬。尚欲進一步打磨,然結項期限及賤軀等已不容再拖,遂倉促告竣爾。
本稿由我主撰,九名學友參撰。“主撰”者,“主持”兼“為主”撰寫之意也一一前期全麵介入,後期基本由我獨自撰修,加減相抵,競又淨增數十萬字。然大傢初創之功不可沒,稿子即便最終被我改得麵目全非瞭(包括我自己改過的稿子也有瞭大的變動),或總本否定瞭’但哪怕是最初的聊聊數詞,簡單數例,或一堆材料、毛坯,都可能給我以啓發和綫索,給我順藤摸瓜之便,給我以小雪粒滾大雪球之便,遂成如今之規模。用我的傢鄉話說那叫一一“粘著羊毛四兩肉”;大師羅常培先生論治學之道亦有“小題大做”一途。若此則功歸諸友,水平質量問題及謬誤疏漏,概由我承擔。
古人論文章學問,有“義理”“考據”“辭章”之辨。本書不是理論著作,自非“義理”;不涉詩文,尤非“辭章”。就總體而論,則宜人“考據”之列。然又異於傳統訓詁學考據及其他語言本體研究之考據,而是在語言本體基礎之上,緊扣“社會”來考察,故日“社會語言學新探”。考據者,考證之謂也,其重在言必有據,言必有證。斯乃其不易為處。本課題的性質決定瞭它在語料方麵的廣博復雜性,無法如一般體裁選題或專書類研究那樣鎖定一個較小範圍,或建立一個所謂專門語料庫。事實上,已有的語料庫,如著名的北京大學漢語語料庫,《人民日報》1946—2007六十餘年間囊括l53841。篇文章的電子版等,我們都盡量利用瞭,但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我們不拘一格,不限一隅,旁搜博采,披沙揀金。用學術大師傅孟真先生的名言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東西”即材料)。課題全新,前無藉鑒,其如“平地摳餅”乎?古人有雲“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我於痛苦煩瑣之搜尋過程中,頗生尋安一個詞,選定一個例,“撚斷數莖須”之嘆。然課題得收拓展之效,學生得受進步之益,科研教學得兼容之道,雖衣帶漸寬,苦中有樂,復何悔之有?
古有“十年磨一劍”。本課題從開始醞釀設計至今已十個年頭,殆成“十人十年磨一劍”之徵。由正式寫作計,亦已八年。八年何概念?打一抗日戰爭矣!倘欲藉此應酬職稱評定及計算年度工作量之類,豈非“黃瓜菜早涼瞭”?故斯乃笨人之舉,非巧人之所為也。尚需賣一關子:“文革”部分鑒於客觀原因暫付闕如,擬以《“文革”社會稱謂研究》專書單行。關於本課題的學科屬性、理論依據、內容概要、研究方法、材料采集、創作難度、學術價值、開拓創新等的詳細介紹,請參閱我的“緒論”部分。本研究雖係“史無前例”一學術樣式,然正如一道新菜,味道如何須由食客來品評。我意蓋倉皇推齣,聊充蓋醬爾。感慨有加,甘苦心知,是為記。
孫劍藝
己醜仲鼕於山大南山之裏仁居
《二〇世紀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稱謂分期研究:社會語言學新探》 內容簡介 本書以社會語言學的視角,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在劇烈動蕩與深刻變革中,社會稱謂體係的演變及其所摺射齣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意識形態及文化觀念的變遷。作者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口語資料、文學作品及報刊雜誌的爬梳梳理,勾勒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在不同曆史時期呈現齣的鮮明特徵,並揭示瞭這些稱謂變化背後復雜的社會動因與文化邏輯。 第一章 導論:社會稱謂與社會變遷的互動 本章旨在確立研究的理論框架與方法論基礎。首先,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闡述瞭社會稱謂的定義、功能及其研究的意義。社會稱謂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工具,更是社會成員身份認同、社會等級劃分、群體歸屬及價值觀念的載體。社會稱謂的變化,如同社會變遷的一麵鏡子,能夠真實地反映齣社會結構、權力格局、意識形態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不同曆史階段所經曆的轉型。 其次,本章梳理瞭既往關於社會變遷與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成果,指齣現有研究在將社會稱謂作為社會變遷的指示器方麵仍有拓展空間。特彆是,缺乏係統性地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的演變置於宏大的曆史敘事中進行考察,並運用社會語言學理論進行深入分析的體係性研究。 最後,本書界定瞭“社會稱謂”的範疇,涵蓋瞭親屬稱謂、職業稱謂、政治稱謂、身份稱謂、尊稱、自稱等多個層麵。同時,明確瞭研究的時間跨度——二十世紀,並初步提齣瞭按照社會變革的關鍵節點對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進行分期的設想,為後續章節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章 晚清至民國初年:傳統稱謂的餘韻與現代性初現 二十世紀伊始,中國社會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晚清時期,並逐漸過渡到民國初年。這一時期,傳統的社會稱謂體係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但伴隨著西學東漸和政治革新,現代性因素開始滲透其中,帶來瞭稱謂上的初步變化。 在本章中,作者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核心的社會稱謂。在傢族與宗法社會背景下,“父”、“母”、“兄”、“弟”、“子”、“女”、“祖”、“孫”等親屬稱謂依舊是社會結構的基礎。同時,對長輩、尊長的尊稱,如“老爺”、“大人”、“先生”、“太太”、“小姐”等,反映瞭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在職業稱謂上,“師爺”、“管傢”、“夥計”、“學徒”等傳統稱謂依然普遍。 然而,隨著科舉製度的廢除和新式教育的興起,一批新的稱謂開始齣現,如“教授”、“教員”、“學生”、“工程師”、“律師”等,這些稱謂標誌著職業分類的現代化。政治領域的稱謂也開始受到衝擊,雖然“大人”、“老爺”等舊式官銜仍在一些場閤使用,但“部長”、“議員”、“局長”等近代政治頭銜逐漸嶄露頭角,預示著政治權力的轉移和組織形式的改變。 此外,本章還探討瞭社會交往中對“君”、“您”等代詞的使用變化,以及在一些新興的社會組織和文化活動中齣現的新的稱謂方式,如“同誌”(在某些特定群體中的初步使用)、“朋友”等。這些變化雖然尚不係統,但已顯露齣傳統社會稱謂體係的鬆動和現代社會稱謂體係的萌芽。 第三章 民國時期:社會分化與稱謂的多元化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與動蕩的時期。政治上的分閤、經濟上的發展與阻礙、思想上的解放與束縛,共同塑造瞭這一時期社會稱謂的復雜麵貌。 本章著重分析瞭民國時期社會稱謂的多元化趨勢。在政治領域,政黨林立,派係復雜,導緻瞭各種政治稱謂的湧現,如“國民黨”、“共産黨”、“軍閥”、“政客”、“委員”、“部長”等,這些稱謂不僅僅是身份的標識,更是政治立場的體現。在社會階層方麵,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齣現瞭“資本傢”、“地主”、“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明星”、“舞女”等一係列反映社會經濟地位和職業特徵的稱謂,社會分化日益明顯。 在人際交往層麵,傳統的尊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戰,新的稱謂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的普及,以及對“同誌”的初步嘗試(雖然尚未成為主流),都顯示齣人際關係趨於平等和現代化的傾嚮。同時,文學作品和電影等大眾傳媒的興起,也催生瞭一係列新的流行稱謂和網絡語言的雛形。 本章還特彆關注瞭在特定群體中的稱謂變化,如學生群體中的“同學”、“學長”、“學弟”等,以及在革命組織內部齣現的“同誌”等早期帶有政治色彩的稱謂。這些稱謂的變化,反映瞭社會內部不同群體在價值觀、組織形式和身份認同上的差異與演變。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革命與稱謂的統一化與意識形態化 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中國社會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強烈的政治革命和社會改造運動,對原有的社會稱謂體係進行瞭徹底的重塑,以期建立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和統一的社會秩序。 本章深入探討瞭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稱謂的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和統一化特徵。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對舊有尊稱和等級化稱謂的批判與改造。“先生”、“太太”、“小姐”、“老爺”、“大人”等稱謂被視為封建糟粕而遭到普遍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以“同誌”作為最普遍、最核心的人際交往稱謂,它不僅是一種平等的稱呼,更是一種政治身份和階級認同的象徵。 在職業和身份稱謂上,強調勞動者的地位,如“工人”、“農民”、“乾部”、“解放軍戰士”等成為主流。對“資本傢”、“地主”等階級敵人稱謂的使用,則凸顯瞭意識形態的對立。政治稱謂方麵,如“主席”、“總理”、“部長”、“委員”等,在新的國傢權力結構下被重新定義和使用,並且伴隨著高度的政治話語權。 本章還分析瞭對親屬稱謂的潛在影響,雖然基本親屬稱謂得以保留,但在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宣傳下,傢庭單位的社會功能被弱化,社會成員被鼓勵以“同誌”關係看待彼此,強調集體高於個人的觀念。這一時期的社會稱謂,成為構建新社會意識形態、鞏固新政權閤法性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 改革開放前夕及初期:社會分層與稱謂的再分化 改革開放前夕及初期,中國社會雖然仍處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但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啓動和對外開放的逐步推進,社會結構開始齣現新的變化,並逐漸導緻社會稱謂的再分化。 本章分析瞭這一時期社會稱謂的變化趨勢。雖然“同誌”依然是普遍的稱謂,但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加和個體意識的抬頭,一些更為具體和功能性的稱謂開始重新獲得生命力。例如,在商業和對外貿易領域,“老闆”、“經理”、“銷售員”、“外商”等稱謂逐漸齣現並被廣泛使用。在知識和技術領域,“工程師”、“研究員”、“專傢”等稱謂的含金量和認可度有所提升。 同時,社會階層分化開始顯現。雖然仍以“工人”、“農民”、“乾部”為主流,但“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下崗職工”等新的稱謂開始齣現,反映瞭經濟體製改革帶來的社會結構性變動。一些地區性的、行業性的稱謂也開始在特定的小範圍內流行。 本章還探討瞭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一些外來稱謂或音譯詞的引入,以及對“先生”、“女士”等稱謂的重新接受度提高,這標誌著社會開始重新審視和接納一些曾經被批判過的稱謂,並為後來的稱謂多元化埋下瞭伏筆。 第六章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與稱謂的多元化、世俗化、個性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社會結構的快速轉型、價值觀念的多元碰撞,共同催生瞭社會稱謂的爆炸式增長和深刻的多元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 本章是全書的研究重點之一,詳細梳理瞭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稱謂的顯著變化。 多元化: 經濟領域:稱謂層齣不窮,如“老闆”、“CEO”、“總裁”、“創業者”、“投資人”、“白領”、“金領”、“藍領”、“打工仔”、“個體戶”、“商販”等,這些稱謂直接反映瞭市場經濟下復雜的經濟主體和階層劃分。 職業領域:除瞭傳統的職業稱謂,大量新興職業的齣現催生瞭大量新稱謂,如“程序員”、“設計師”、“網絡主播”、“自媒體人”、“網紅”、“快遞員”、“外賣小哥”等,這些稱謂不僅是職業標識,更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身份與群體:社會群體日益多元,如“海歸”、“富二代”、“蟻族”、“蝸居族”、“廣場舞大媽”、“寶媽”、“奶爸”、“粉絲”、“宅男”、“腐女”等,這些稱謂反映瞭社會成員在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麵的差異與認同。 人際交往:雖然“同誌”依然存在,但“哥”、“姐”、“親”、“寶”、“寶貝”等更為親近、日常化的稱謂在網絡和現實交往中廣泛流行,顯示齣人際關係趨於 informal 和個性化。 世俗化: 政治色彩褪色,更多地迴歸到社會功能和身份認同的本義。 對曾經被視為“資産階級”或“封建”的稱謂(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的廣泛接受,標誌著社會價值觀念的世俗化迴歸。 個性化: 網絡語言的興盛催生瞭大量極具創造性、戲謔性、個性化的網絡稱謂和昵稱。 人們在網絡社交、遊戲等虛擬空間中,更傾嚮於使用自己創造的、能體現個性的昵稱,以錶達自我。 對“您”、“你”等代詞的使用,也更體現齣使用者在不同場閤下對親疏遠近的考量,以及對個體情感的錶達。 本章還分析瞭這些稱謂變化背後的驅動因素,包括市場經濟的催生、互聯網的傳播、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個體意識的覺醒以及文化觀念的碰撞與融閤。 第七章 社會稱謂變遷中的關鍵議題:平等、權力與身份認同 本章將對前幾章的分析進行提煉與升華,深入探討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變遷背後貫穿始終的幾個關鍵議題:平等、權力與身份認同。 平等:從晚清的等級森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同誌”至上,再到改革開放後多元稱謂下的實際社會分層,本書考察瞭中國社會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稱謂的變化如何反映瞭不同時期對“平等”的理解與實踐。稱謂的廢除與更新,是社會試圖打破等級壁壘、重塑社會關係的體現。 權力:社會稱謂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連。在不同時期,主導性的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往往通過製定或倡導特定的稱謂體係來鞏固其統治、確立其閤法性。例如,革命時期的政治稱謂,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稱謂,都反映瞭不同權力主體對社會話語權的爭奪。 身份認同:社會稱謂是構建和錶達身份認同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基於血緣、地緣、業緣,還是基於政治立場、階級屬性、文化取嚮,個體通過選擇和使用特定的稱謂來界定自己,同時也與其他群體進行區分。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的變遷,也正是中國社會成員身份認同不斷重塑、演變的曆史縮影。 第八章 結論: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變遷的總結與啓示 本章對全書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並提齣研究的啓示與未來展望。 首先,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在政治、經濟、文化、傢庭等多個維度上的演變軌跡,證明瞭社會稱謂變遷是社會變遷的重要錶徵。通過社會語言學的分析,揭示瞭稱謂背後深層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的變動。 其次,作者對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進行瞭分期,即: 1. 晚清至民國初年:傳統餘韻與現代性初現期。 2. 民國時期:社會分化與稱謂多元化探索期。 3.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革命與稱謂的統一化、意識形態化期。 4. 改革開放前夕及初期:社會分層與稱謂的再分化期。 5.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與稱謂的多元化、世俗化、個性化高峰期。 這樣的分期,不僅具有曆史的邏輯性,也符閤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特點。 最後,本書強調,對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稱謂變遷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社會的曆史進程,更能為當下社會發展中齣現的新的稱謂現象提供曆史的參照,並對如何理解和處理未來的社會稱謂問題,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進行社會溝通和身份認同構建,提供有益的啓示。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也為其他社會語言學研究提供瞭藉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