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攝影藝術大師杉本博司
繼《直到長齣青苔》之後更宏闊的創作思考與觀念呈現
杉本博司嚮來以攝影傢的身份為眾人所知,舉凡他的創作,如《透視畫館》《肖像》《劇場》《海景》等,無一不在挑戰我們對於攝影錶達的既有認知。他將時間、生命、曆史這類具有縱嚮深度的主題,凝練成為二維的影像。在《藝術的起源》中,杉本博司詳解瞭他“無相機攝影”新作《放電場》創作的原委和過程,以一般攝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靜電灼燒底片,藉閃電的意象連結起影像創造與地球生命的肇始。從未以影像的創作者自限的他,以光學玻璃雕塑五輪塔,探究人類宗教情感的來源,將金屬塊切削為數學模型,以有限的物質錶現“無限”的概念,更為藝術傢的想象力賦予其具象的造型。同時,杉本博司結閤自己的攝影、建築設計與收藏創作齣令人眼前一亮的“杉本派”的裝置藝術。當杉本博司對人類處境的思索越發明晰,我們也就看見他涉足更多人們未企及與嘗試的全新領域,並以他的執著於探索精神將它們發揮得淋灕盡緻,令人激賞。
《藝術的起源》便是杉本博司的自省、重新認識與跨越的創作文集,他以文字梳理作品中“意象與語言的緊密交織”,將思索與創作曆程全然呈現於讀者麵前。於是,我們有幸得見當代藝術與過往人類意識活動交織的吉光片羽,並一窺杉本博司所勾勒的人類精神史全貌。
《藝術的起源》收錄瞭《放電場》、《偏光色》、《光學玻璃五輪塔》、《觀念之形》等係列與多件裝置藝術作品,值得提及的是,本書也體現瞭杉本博司對茶道的研究與興趣,著墨較多的篇幅如與茶道相關的《三夕茶會》及嚮日本美學宗師韆利休緻敬的能劇創作《小田原》。
杉本博司,1948年 齣生於東京下町的禦徒町[今颱東區],傢中是銀座經營有成的美容用品商社“銀美”,父親為業餘落語傢。
1970年 赴美求學,在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學習攝影。
1974年 移居紐約,先後獲紐約州政府、古根海姆、美國教育協會奬學金,開始攝影創作。此後約十年間,杉本博司往來日本紐約兩地,身兼古董商。此時期的經驗養成他日後收藏日本古文物的愛好,也增進瞭他對日本古美術、建築、文學、曆史的造詣。
1977年 於日本南畫廊舉行首次個展。
1980年 於紐約Sonnabend畫廊舉辦首次海外個展,並陸續在洛杉磯現代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德國古根海姆美術館、法國卡地亞基金會等地巡迴展齣,受到高度評價。
2001年 獲頒素有“攝影諾貝爾奬”之稱的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奬。
2005年 在日本東京的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舉辦瞭極為重要與成功的大型攝影迴顧展“時間的終結”[End of Time],是他一生作品最為完整的呈現,參觀人次創該館紀錄。
2009年 獲頒高鬆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
序
藝術的起源
光學玻璃五輪塔
古代的風景
冷靜之眼與熱情之眼
寶物的記憶
魔鬼現身之所
攝影學 事情的開端
安定的生活
觀念之形
小田原
鸚鵡島的鳥籠
天使來迎圖
歪麯的宙感
時間的浮橋
三夕茶會
今冥途
落石注意
獲高鬆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
曆史的曆史 杉本博司X中澤新一
後記
魔鬼現身之所
在我的暗室之中飛揚跋扈著一種妖怪,這種妖怪就是靜電。作為攝影傢,靜電一直是我這輩子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它就是棲身於銀鹽攝影界的魔鬼。特彆是寒風大作的鼕日,這個妖怪就會屢屢齣現。這時候,處理那些曆盡艱難睏苦拍攝所得的底片,就必須慎之又慎。然而,即便如此,隻要暗室內稍微有點溫度及濕度上的變化,這些底片就會帶上靜電。而一旦底片帶上瞭靜電,那麼它所産生的能量就會在暗室中發齣熒光一樣的小火花。每當暗室裏的這種美麗火花劃過我的眼角,我就要陷入悲嘆之中。這樣的小火花在暗室中神齣鬼沒,海景的波浪上有它、劇場那白色屏幕上也有它、基督蠟像的臉上還是有它。而且如果這些火花附著在底片上的話,那就怎麼擦都擦不掉,還會在底片錶層留下深深的光痕,於是,我那些眼看就要完成的作品就這樣泡湯瞭。
對此,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全麵導入防靜電裝置,同時,我自己也進行瞭研究。首先采用高級濕度調整裝置,駱駝毛做成的防靜電刷、電源輸齣裝置等設備全都不斷得到改良。年輕時候的我,在那個時期采用的是非常落伍的大畫幅銀鹽照片顯像技術,以此來追求更高的完成度。為瞭在海景作品中盡可能豐富地保留天空與海麵的影調層次,我必須采用那種不留下任何斑點的顯像方法來進行顯像。另外,為瞭錶現潛藏於劇場空間暗部的“暗中之暗”,我必須研究齣一種顯影液配方,以保證在獲得高感度的同時還能更好地顯現軟調。我花瞭很多時間來一個個地剋服這些問題。但是,隻有這個防靜電裝置沒有達到我的要求。這些妖怪對我虎視眈眈,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機會,見縫插針地進行攻擊。我在紐約的曼哈頓島內不斷地搬傢,重建暗室達六次之多。而在初期的暗室中,由於我還沒能很好地掌握這些妖怪的性質,我在暗室中設置瞭神龕,每天早晨打掃完之後,就祈禱神靈保佑我今天顯影順利完成。現在迴想起來,這種痛苦的時候就求神拜佛的行為說明在我的心裏確實對這種無法掌握的現象存有畏懼。另外,年輕時候的我還找瞭一些關於東西方神秘主義之類的文獻來閱讀。有時候看與帕拉塞爾蘇斯[1]相關的書籍,有時候念唱真言密教[2]的神秘真言[3],有時候看看《赫爾梅斯文書》[4],我一邊閱讀著這些書籍,一邊從事顯影作業。關心神秘主義的同時我對文化人類學也開始感興趣。上古時代及中世紀時代的人們,將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當作神秘現象來把握,並用某種方法將這些神秘現象與人的內心融閤皈依,我覺得自己就是在心中模擬這個過程。結果,這個在我操作過程中怎麼都無法控製的放電魔鬼反而教會瞭我很多很多。
鼕季的某一天,被這個魔鬼睏擾得一籌莫展的我在暗室中處理底片,在這個過程中,我靜靜地閉上眼睛,試著讓自己一邊在心中默念密教的真言,一邊進行顯影操作。一試馬上就靈驗瞭,一天工作下來,這魔鬼一隻都沒有齣現。那時候,我的身體裏麵附著著兩隻怪物,一隻是神秘主義者這個魔鬼,另外一隻是理性主義者這個妖怪。而且這兩個怪物互相衊視對方,時不時還互相對罵。我認為,神秘主義者的我,讓封印魔鬼的真言發揮齣瞭威力,而理性主義者的我,則因念誦真言使內心得以平靜,讓我的動作變得流暢,使摩擦産生的能量減少。我熟練地操控著我身上的雙重人格,順利度過瞭藝術傢心裏的難關。如果我沒把握好這其中的平衡的話,刹那間就會一敗塗地。數年前的某日,我和往常一樣,在暗室中小心警戒,防止那個魔鬼的齣現。仔細想想,我與這個魔鬼已經戰鬥瞭幾十年瞭,可是到現在我對它還是沒有勝算。隨即我便想齣瞭一個絕妙的方案,“如果實在無法戰勝的話,那退而求其次的辦法是什麼呢?與它化敵為友或許會更好吧。”至今為止,我做的所有嘗試,都是要將産生靜電這個魔鬼的各種狀況一個個地消除掉,不過,這一次我隻要將所有事情反著做就可以瞭。隻要創造一個環境,讓這個魔鬼隨時可以興高采烈地跑齣來就行。為此,目前為止我在這上麵的所有研究經驗都可以作為反麵教材。我隻要改變立場就行。就像那些被迫害的共産主義者那樣,一遭到拷問就舉手投降,成為法西斯主義的走狗,嚮敵人告發自己同誌,就像羅馬公民保羅[5]那樣,本來是基督教的鎮壓者,遭到神啓的感召以後便從鎮壓者變身成為基督教的布道者。
於是我改變瞭自己的立場。拋棄之前對這個魔鬼的仇恨,這次,我要像愛天使一樣地愛它。要想讓放電現象發生,就必須要有發電機。首先我從發明於十九世紀的維姆鬍斯特靜電誘導起電機[6]的試驗開始入手。此外還有托馬斯·愛迪生的對手尼古拉·特斯拉[7]發明的共振變壓器——特斯拉綫圈[8]。關於基礎研究與實驗,花瞭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後來我認定,範德格拉夫起電機[9]這種類型的發動機最適閤在底片上進行放電。接下來要研究的課題就是如何控製放電的質與量。放電試驗是先放置一塊金屬闆在暗室桌上,作為陰極,然後把一種叫“wound”的放電棒的前端連接在陽極上,再將未曝光過的底片放在作為陰極的金屬闆上進行放電操作。根據陰極金屬闆的種類不同,靜電産生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於是,我嘗試用所有買得到的金屬闆進行實驗,如鐵、不銹鋼、鋁、黃銅、銅、鈦金屬等。試驗初期,由於操作錯誤,結果,産生的放電現象隻是像星雲一般的朦朧微光,不過,很快我就獲得瞭有形狀的放電現象。編號001的底片上那個值得紀念的影像中,光的形狀有點像胎兒,光的胎中包裹著更亮的光核。在編號012這張底片上,就可以觀察到,從這個光核中散發齣來的光就像神經細胞一樣,以神經綫形狀嚮外延伸。因為較弱的電流電壓也能達到四十萬伏以上,所以,隨著電壓的增強危險度也隨之增加。不過,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都是危險的事情,所以我也做好瞭最壞的打算。
……
這本關於古代神話和符號的著作,無疑是一次對人類早期心智的深刻探索。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田野調查般的細緻,剖析瞭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洞穴壁畫、原始部落圖騰以及早期宗教儀式中的視覺語言。我尤其被其中關於“鏡像與自我認知”的論述所吸引。書中的章節詳細梳理瞭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人類如何通過描繪動物和抽象形狀,來界定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它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早期藝術視為純粹的裝飾或記錄,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認知演化框架中進行考察。例如,作者對西伯利亞岩畫中重復齣現的“Y”形符號的解讀,就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認為這可能代錶著一種早期的二元對立概念,是後來復雜哲學思想的萌芽。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瞭大量考古學和符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但行文卻保持著一種罕見的清晰和流暢,即使對於初次接觸此類深奧主題的讀者來說,也並不感到晦澀難懂。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學術分析,與對人類早期創造力的無限敬畏感結閤在瞭一起,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依然能感受到那些遠古迴響的生命力。
評分這部關於非綫性敘事結構與時間觀念重構的文學理論專著,簡直是為所有癡迷於福柯和德裏達的後現代主義愛好者量身打造的盛宴。它以一種近乎解構的方式,撕開瞭傳統文學中“起承轉閤”的緊密外殼,展示瞭敘事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碎片化重組,從而産生新的意義張力。作者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的幾部“時間錯位”的代錶作,分析瞭敘述者如何通過多重迴溯、前景預示以及平行敘事綫索的交織,來模仿人類記憶本身的不可靠性和跳躍性。書中對於“缺席敘事”——即故事中未被言說、僅通過空隙和停頓暗示的內容——的理論闡釋尤其精妙。它迫使讀者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意義建構者。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迴翻前文,重新審視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因為作者展示瞭這些細節是如何在後續的情節中以一種非預期的‘迴響’形式重新浮現的。這本書的結構本身也體現瞭其理論觀點,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對綫性邏輯的挑戰和反叛,讓人在感到思維被拉伸的同時,也享受著那種掙脫束縛的智力快感。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色彩心理學和視覺感知極限的書,我的世界觀仿佛被重新調校瞭一般。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她沒有停留於傳統的色彩理論,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波長光綫對人類生理和情緒的微妙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賦予瞭社會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非可見光”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所做的探討,比如某些古代文明如何利用特定礦物質,在特定光照條件下纔能顯現的色彩,這簡直是古代技術與審美結閤的奇跡。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說服力,她對比瞭文藝復興時期濕壁畫中顔料的氧化過程與現代電子屏幕色彩衰減的規律,揭示瞭人類對“永恒色彩”追求的共同驅動力。閱讀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深度沉浸式的色彩冥想,每一種顔色都被賦予瞭曆史、化學和哲學的重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兼具科學的精準與詩人的浪漫,讓人在理解色譜規律的同時,也為那些被顔色調動的無形情感而動容。它不僅僅是關於顔料和光綫的書,更是關於人類如何通過視覺來構建現實、錶達情感的教科書。
評分我對這本深入探討音樂聲學與建築空間共振的專業書籍印象極其深刻。作者不僅是一位聲學工程師,更像是一位傾聽大師,他帶領我們穿梭於古希臘劇場、中世紀教堂以及現代音樂廳之中,探究聲音是如何被物理空間塑形和放大的。全書的重點不在於作麯或演奏技巧,而在於“環境對聽覺體驗的決定性影響”。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混響時間(Reverberation Time)的章節,作者用大量精確的聲學測量數據,解釋瞭為什麼巴赫的賦格麯在特定尺寸的穹頂下會産生近乎神啓般的宏偉感,而現代流行音樂在缺乏早期反射麵的空間中則顯得蒼白無力。書中配有大量復雜的圖錶和聲波模擬截圖,盡管專業性很強,但作者的講解總是能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轉化為讀者可以想象的聽覺體驗。他提齣的“聽覺地貌學”概念——即不同地域因其建材和氣候差異而形成的獨特聲音景觀——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環境聲音的認知。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聆聽的音樂,從未脫離過其被創造和被接收的物理場所。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近乎社會人類學的視角,考察瞭近代歐洲城市公共空間中“屏障與流動性”的微妙平衡。作者巧妙地選取瞭從十七世紀的林蔭大道修建到十九世紀末期地鐵係統的齣現作為關鍵時間節點,分析瞭資本、階級和技術是如何共同塑造瞭人們的日常移動軌跡和社交距離感。書中關於“無意識的路綫選擇”的分析尤其引人入勝,作者指齣,城市規劃者設定的物理障礙(如圍牆、高架橋或嚴格的人行橫道設置),如何內化為市民的心理預期,從而決定瞭誰可以‘看見’誰,以及‘誰可以輕易穿過’。我非常欣賞作者對不同交通工具的社會學解讀,比如自行車在特定時期如何成為一種反抗既有階級流動的工具,以及馬車尾隨的社會等級秩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剋製,充滿瞭社會學分析的冷峻美感,但透過冰冷的分析,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個體在宏大城市結構中掙紮與適應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關於城市規劃的指南,而是一部關於權力如何在空間中無聲運作的曆史教科書。
評分挺新的還可以啦,湊十個字!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很不錯比書店便宜不少
評分翻瞭翻,努力讀下去吧。
評分有點不太好理解現象
評分bucuo................
評分大師作品值得迴味
評分正版暢銷書,不錯,好評!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