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摄影艺术大师杉本博司
继《直到长出青苔》之后更宏阔的创作思考与观念呈现
杉本博司向来以摄影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知,举凡他的创作,如《透视画馆》《肖像》《剧场》《海景》等,无一不在挑战我们对于摄影表达的既有认知。他将时间、生命、历史这类具有纵向深度的主题,凝练成为二维的影像。在《艺术的起源》中,杉本博司详解了他“无相机摄影”新作《放电场》创作的原委和过程,以一般摄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静电灼烧底片,借闪电的意象连结起影像创造与地球生命的肇始。从未以影像的创作者自限的他,以光学玻璃雕塑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将金属块切削为数学模型,以有限的物质表现“无限”的概念,更为艺术家的想象力赋予其具象的造型。同时,杉本博司结合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杉本派”的装置艺术。当杉本博司对人类处境的思索越发明晰,我们也就看见他涉足更多人们未企及与尝试的全新领域,并以他的执著于探索精神将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激赏。
《艺术的起源》便是杉本博司的自省、重新认识与跨越的创作文集,他以文字梳理作品中“意象与语言的紧密交织”,将思索与创作历程全然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是,我们有幸得见当代艺术与过往人类意识活动交织的吉光片羽,并一窥杉本博司所勾勒的人类精神史全貌。
《艺术的起源》收录了《放电场》、《偏光色》、《光学玻璃五轮塔》、《观念之形》等系列与多件装置艺术作品,值得提及的是,本书也体现了杉本博司对茶道的研究与兴趣,着墨较多的篇幅如与茶道相关的《三夕茶会》及向日本美学宗师千利休致敬的能剧创作《小田原》。
杉本博司,1948年 出生于东京下町的御徒町[今台东区],家中是银座经营有成的美容用品商社“银美”,父亲为业余落语家。
1970年 赴美求学,在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学习摄影。
1974年 移居纽约,先后获纽约州政府、古根海姆、美国教育协会奖学金,开始摄影创作。此后约十年间,杉本博司往来日本纽约两地,身兼古董商。此时期的经验养成他日后收藏日本古文物的爱好,也增进了他对日本古美术、建筑、文学、历史的造诣。
1977年 于日本南画廊举行首次个展。
1980年 于纽约Sonnabend画廊举办首次海外个展,并陆续在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德国古根海姆美术馆、法国卡地亚基金会等地巡回展出,受到高度评价。
2001年 获颁素有“摄影诺贝尔奖”之称的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
2005年 在日本东京的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举办了极为重要与成功的大型摄影回顾展“时间的终结”[End of Time],是他一生作品最为完整的呈现,参观人次创该馆纪录。
2009年 获颁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
序
艺术的起源
光学玻璃五轮塔
古代的风景
冷静之眼与热情之眼
宝物的记忆
魔鬼现身之所
摄影学 事情的开端
安定的生活
观念之形
小田原
鹦鹉岛的鸟笼
天使来迎图
歪曲的宙感
时间的浮桥
三夕茶会
今冥途
落石注意
获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
历史的历史 杉本博司X中泽新一
后记
魔鬼现身之所
在我的暗室之中飞扬跋扈着一种妖怪,这种妖怪就是静电。作为摄影家,静电一直是我这辈子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它就是栖身于银盐摄影界的魔鬼。特别是寒风大作的冬日,这个妖怪就会屡屡出现。这时候,处理那些历尽艰难困苦拍摄所得的底片,就必须慎之又慎。然而,即便如此,只要暗室内稍微有点温度及湿度上的变化,这些底片就会带上静电。而一旦底片带上了静电,那么它所产生的能量就会在暗室中发出荧光一样的小火花。每当暗室里的这种美丽火花划过我的眼角,我就要陷入悲叹之中。这样的小火花在暗室中神出鬼没,海景的波浪上有它、剧场那白色屏幕上也有它、基督蜡像的脸上还是有它。而且如果这些火花附着在底片上的话,那就怎么擦都擦不掉,还会在底片表层留下深深的光痕,于是,我那些眼看就要完成的作品就这样泡汤了。
对此,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全面导入防静电装置,同时,我自己也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高级湿度调整装置,骆驼毛做成的防静电刷、电源输出装置等设备全都不断得到改良。年轻时候的我,在那个时期采用的是非常落伍的大画幅银盐照片显像技术,以此来追求更高的完成度。为了在海景作品中尽可能丰富地保留天空与海面的影调层次,我必须采用那种不留下任何斑点的显像方法来进行显像。另外,为了表现潜藏于剧场空间暗部的“暗中之暗”,我必须研究出一种显影液配方,以保证在获得高感度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显现软调。我花了很多时间来一个个地克服这些问题。但是,只有这个防静电装置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这些妖怪对我虎视眈眈,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攻击。我在纽约的曼哈顿岛内不断地搬家,重建暗室达六次之多。而在初期的暗室中,由于我还没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妖怪的性质,我在暗室中设置了神龛,每天早晨打扫完之后,就祈祷神灵保佑我今天显影顺利完成。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痛苦的时候就求神拜佛的行为说明在我的心里确实对这种无法掌握的现象存有畏惧。另外,年轻时候的我还找了一些关于东西方神秘主义之类的文献来阅读。有时候看与帕拉塞尔苏斯[1]相关的书籍,有时候念唱真言密教[2]的神秘真言[3],有时候看看《赫尔梅斯文书》[4],我一边阅读着这些书籍,一边从事显影作业。关心神秘主义的同时我对文化人类学也开始感兴趣。上古时代及中世纪时代的人们,将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当作神秘现象来把握,并用某种方法将这些神秘现象与人的内心融合皈依,我觉得自己就是在心中模拟这个过程。结果,这个在我操作过程中怎么都无法控制的放电魔鬼反而教会了我很多很多。
冬季的某一天,被这个魔鬼困扰得一筹莫展的我在暗室中处理底片,在这个过程中,我静静地闭上眼睛,试着让自己一边在心中默念密教的真言,一边进行显影操作。一试马上就灵验了,一天工作下来,这魔鬼一只都没有出现。那时候,我的身体里面附着着两只怪物,一只是神秘主义者这个魔鬼,另外一只是理性主义者这个妖怪。而且这两个怪物互相蔑视对方,时不时还互相对骂。我认为,神秘主义者的我,让封印魔鬼的真言发挥出了威力,而理性主义者的我,则因念诵真言使内心得以平静,让我的动作变得流畅,使摩擦产生的能量减少。我熟练地操控着我身上的双重人格,顺利度过了艺术家心里的难关。如果我没把握好这其中的平衡的话,刹那间就会一败涂地。数年前的某日,我和往常一样,在暗室中小心警戒,防止那个魔鬼的出现。仔细想想,我与这个魔鬼已经战斗了几十年了,可是到现在我对它还是没有胜算。随即我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案,“如果实在无法战胜的话,那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是什么呢?与它化敌为友或许会更好吧。”至今为止,我做的所有尝试,都是要将产生静电这个魔鬼的各种状况一个个地消除掉,不过,这一次我只要将所有事情反着做就可以了。只要创造一个环境,让这个魔鬼随时可以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就行。为此,目前为止我在这上面的所有研究经验都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我只要改变立场就行。就像那些被迫害的共产主义者那样,一遭到拷问就举手投降,成为法西斯主义的走狗,向敌人告发自己同志,就像罗马公民保罗[5]那样,本来是基督教的镇压者,遭到神启的感召以后便从镇压者变身成为基督教的布道者。
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抛弃之前对这个魔鬼的仇恨,这次,我要像爱天使一样地爱它。要想让放电现象发生,就必须要有发电机。首先我从发明于十九世纪的维姆胡斯特静电诱导起电机[6]的试验开始入手。此外还有托马斯·爱迪生的对手尼古拉·特斯拉[7]发明的共振变压器——特斯拉线圈[8]。关于基础研究与实验,花了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后来我认定,范德格拉夫起电机[9]这种类型的发动机最适合在底片上进行放电。接下来要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控制放电的质与量。放电试验是先放置一块金属板在暗室桌上,作为阴极,然后把一种叫“wound”的放电棒的前端连接在阳极上,再将未曝光过的底片放在作为阴极的金属板上进行放电操作。根据阴极金属板的种类不同,静电产生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于是,我尝试用所有买得到的金属板进行实验,如铁、不锈钢、铝、黄铜、铜、钛金属等。试验初期,由于操作错误,结果,产生的放电现象只是像星云一般的朦胧微光,不过,很快我就获得了有形状的放电现象。编号001的底片上那个值得纪念的影像中,光的形状有点像胎儿,光的胎中包裹着更亮的光核。在编号012这张底片上,就可以观察到,从这个光核中散发出来的光就像神经细胞一样,以神经线形状向外延伸。因为较弱的电流电压也能达到四十万伏以上,所以,随着电压的增强危险度也随之增加。不过,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都是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
这部关于非线性叙事结构与时间观念重构的文学理论专著,简直是为所有痴迷于福柯和德里达的后现代主义爱好者量身打造的盛宴。它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撕开了传统文学中“起承转合”的紧密外壳,展示了叙事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碎片化重组,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张力。作者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的几部“时间错位”的代表作,分析了叙述者如何通过多重回溯、前景预示以及平行叙事线索的交织,来模仿人类记忆本身的不可靠性和跳跃性。书中对于“缺席叙事”——即故事中未被言说、仅通过空隙和停顿暗示的内容——的理论阐释尤其精妙。它迫使读者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回翻前文,重新审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因为作者展示了这些细节是如何在后续的情节中以一种非预期的‘回响’形式重新浮现的。这本书的结构本身也体现了其理论观点,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线性逻辑的挑战和反叛,让人在感到思维被拉伸的同时,也享受着那种挣脱束缚的智力快感。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神话和符号的著作,无疑是一次对人类早期心智的深刻探索。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剖析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洞穴壁画、原始部落图腾以及早期宗教仪式中的视觉语言。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镜像与自我认知”的论述所吸引。书中的章节详细梳理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类如何通过描绘动物和抽象形状,来界定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早期艺术视为纯粹的装饰或记录,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认知演化框架中进行考察。例如,作者对西伯利亚岩画中重复出现的“Y”形符号的解读,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认为这可能代表着一种早期的二元对立概念,是后来复杂哲学思想的萌芽。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考古学和符号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但行文却保持着一种罕见的清晰和流畅,即使对于初次接触此类深奥主题的读者来说,也并不感到晦涩难懂。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学术分析,与对人类早期创造力的无限敬畏感结合在了一起,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些远古回响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近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中“屏障与流动性”的微妙平衡。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从十七世纪的林荫大道修建到十九世纪末期地铁系统的出现作为关键时间节点,分析了资本、阶级和技术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人们的日常移动轨迹和社交距离感。书中关于“无意识的路线选择”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作者指出,城市规划者设定的物理障碍(如围墙、高架桥或严格的人行横道设置),如何内化为市民的心理预期,从而决定了谁可以‘看见’谁,以及‘谁可以轻易穿过’。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不同交通工具的社会学解读,比如自行车在特定时期如何成为一种反抗既有阶级流动的工具,以及马车尾随的社会等级秩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克制,充满了社会学分析的冷峻美感,但透过冰冷的分析,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个体在宏大城市结构中挣扎与适应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在空间中无声运作的历史教科书。
评分我对这本深入探讨音乐声学与建筑空间共振的专业书籍印象极其深刻。作者不仅是一位声学工程师,更像是一位倾听大师,他带领我们穿梭于古希腊剧场、中世纪教堂以及现代音乐厅之中,探究声音是如何被物理空间塑形和放大的。全书的重点不在于作曲或演奏技巧,而在于“环境对听觉体验的决定性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的章节,作者用大量精确的声学测量数据,解释了为什么巴赫的赋格曲在特定尺寸的穹顶下会产生近乎神启般的宏伟感,而现代流行音乐在缺乏早期反射面的空间中则显得苍白无力。书中配有大量复杂的图表和声波模拟截图,尽管专业性很强,但作者的讲解总是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读者可以想象的听觉体验。他提出的“听觉地貌学”概念——即不同地域因其建材和气候差异而形成的独特声音景观——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环境声音的认知。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聆听的音乐,从未脱离过其被创造和被接收的物理场所。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色彩心理学和视觉感知极限的书,我的世界观仿佛被重新调校了一般。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她没有停留于传统的色彩理论,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波长光线对人类生理和情绪的微妙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社会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非可见光”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所做的探讨,比如某些古代文明如何利用特定矿物质,在特定光照条件下才能显现的色彩,这简直是古代技术与审美结合的奇迹。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她对比了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中颜料的氧化过程与现代电子屏幕色彩衰减的规律,揭示了人类对“永恒色彩”追求的共同驱动力。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度沉浸式的色彩冥想,每一种颜色都被赋予了历史、化学和哲学的重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科学的精准与诗人的浪漫,让人在理解色谱规律的同时,也为那些被颜色调动的无形情感而动容。它不仅仅是关于颜料和光线的书,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视觉来构建现实、表达情感的教科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想这本书想了三年,终于买了,希望自己也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善待生活
评分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
评分翻了翻,努力读下去吧。
评分对艺术多一点了解,生活多一些滋味。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这一本真的跟艺术的起源,没太大关系,不过里面有很多小故事,有几张静电好美,封面这张好恐怖。(?_?)
评分就缺这一本,补齐 就缺这一本,补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