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野生植物,加强对野生植物的管理,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先后发布实施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启动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开展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我国科学界还发布了《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全国已建立了2640处自然保护区,2270多处森林公园,5万多处保护小区;建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培育基地400多处,建立植物园、树木园200多处。通过采取就地和迁地保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
提高保护管理和执法监管水平,提高对野生植物的识别和鉴别能力,一直是野生植物保护管理需要重点强化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林业局组织印红等编写《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精)》。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会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次就联合编写进行协商,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编写等工作。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相关专家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将书稿编撰完成。
编写说明
藻类与菌类
念珠藻科 Nostocaceae
发菜 Nostoc flagelliforme
蛇孢虫草科 Ophiocordycipitaceae
虫草 Ophiocordyceps sinensis
口蘑科 Tricholomataceae
松口蘑 Tricholoma matsutake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所以
中文索引
拉丁文索引
照片提者
这本书的实用性,或者说,它在不同知识层级读者中适配性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巧妙。对于初学者来说,图文并茂的清晰描述和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让他们能够快速入门,建立起对这些独特物种的初步认知框架。但对于资深专家而言,书中那些隐藏在注释和附录中的更专业的数据点——例如种群数量估算模型的简要介绍,或者特定保护地网络的布局分析——又提供了深挖的入口。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图鉴部分采用的对比展示手法,比如将一个濒危物种与其形态相似但分布广泛的近缘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描述,这在实际的野外鉴定中是极其高效的鉴别技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区分”,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工具属性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它不仅仅是一本放在书架上的摆设,而是真正可以带入野外工作的良伴。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野外经验的“老鸟”,我更看重的是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本书在专业术语的使用和引用的文献可靠性上,展现出了极其专业的素养。我随机抽取了几个已经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兰科植物条目,核对了它们最新的学名修订和归属变化,发现其信息同步性做得非常出色,这说明编撰团队在跟进最新的植物学研究动态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某些争议性物种的分类地位问题上,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审慎地陈述了不同的研究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判断,附带了详细的论据支撑。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是任何一本试图成为“权威参考”的科学著作的基石。它给予了读者充分的信任感,让你确信自己所获取的知识是站在当前科学前沿的,而不是几年前的旧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中国林业出版社在专业科技出版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
评分从宏观的历史维度来看待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这些“珍稀濒危”的植物,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奇迹,更是中华大地生态演化的活化石和不可替代的自然遗产。图鉴中详述的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风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通过冷静、客观的科学语言传递出来,比任何煽情的文字都更具震撼力。它促使我思考,当我们赞叹于这些生命的精妙构造时,也必须正视我们肩负的保护责任。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当下保护工作的一次重要文献贡献,它将那些散落在各个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中的零散信息,系统地整合并公之于众,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信赖的知识平台。这是一份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庄严承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外壳的触感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纸质,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饱满、细节入微的植物插图。要知道,能把一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尤其是那些极其微妙的、仅凭文字难以描述的部分,如此精准又富有艺术感地呈现出来,绝非易事。我仔细对比了其中几种我比较熟悉的本地的珍稀蕨类,那叶脉的走向,那孢子囊群的排列,甚至连生境的微气候暗示都隐约能从画面的光影中捕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视觉的盛宴,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纯粹的审美愉悦。对于一个热衷于自然观察和植物学研究的爱好者来说,这样的视觉呈现标准,无疑是提高了行业门槛的。我甚至会花很多时间去欣赏那些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进化出的奇特结构,光影的捕捉让那些细小的绒毛和腺体都仿佛触手可及,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外出实地考察的冲动。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这本书在信息组织逻辑上的处理方式。它显然不是简单地按照植物分类学的大框架罗列,而是似乎融入了更深层次的生态学或保护生物学的视角。我翻阅了其中关于西南高山地区特有物种的那几个章节,信息的密度非常惊人。它不仅给出了物种的标准描述,还穿插了它们历史分布范围的变迁、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比如生境破碎化或者气候变化敏感性),甚至还涉及了当地社区在保护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多维度的信息整合,使得每一页的内容都充满了张力,让你清晰地意识到“珍稀”二字背后的沉重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种名称的罗列上。对比我过去看过的几本偏重于传统分类鉴定的图鉴,这本书显然更具有“行动导向性”——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思考“我们能为这些物种做些什么”。对于林业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而言,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资料汇编,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来支撑保护决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