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公共管理係列》以中國社會保障基金製度改革為背景,著重介紹瞭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理論和製度實踐。《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公共管理係列》在體係和總體結構上不同於以往教材那樣將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障基金作為一個統一整體來進行論述的方式,而是從製度視角來進行闡述,分彆介紹瞭不同項目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製度安排及其改革發展。這種新穎的方式有助於讀者更加清晰地理解社會保障基金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原理在不同製度環境下的具體應用,同時避免在學習中産生混淆和誤解。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公共管理係列》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社會保障基金的概念、性質、構成、特徵、分類和功能;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管理、失業保險基金管理;社會福利基金和社會救助基金管理;社會保障基金與公共財政的關係;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管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監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社會保基金概述
1.1 社會保障基金的概念界定
1.2 社會保障基金的性質
1.3 社會保障基金的構成
1.4 社會保障基金的特徵
1.5 社會保障基金的分類
1.6 社會保障基金的功能
本章小結
擴展閱讀
關鍵詞
思考題
典型案例
第2章 養老保險基金管理
2.1 養老保險基金的概述
2.2 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製度的演進過程
2.3 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製度框架
2.4 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5 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改革對策
本章小結
擴展閱讀
關鍵詞
思考題
典型案例
第3章 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管理
3.1 社會醫療保險基金概述
3.2 社會醫療保險基金徵繳管理
3.3 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的分配和使用
3.4 社會醫療保險基金支齣管理
3.5 社會醫療保險基金財務管理
3.6 醫療保險基金管理製度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上海為例
本章小結
擴展閱讀
關鍵詞
思考題
典型案例
第4章 失業保險基金管理
4.1 失業保險基金概述
4.2 我國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
4.3 我國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現狀
4.4 世界各國失業保險基金管理的經驗藉鑒
本章小結
擴展閱讀
關鍵詞
思考題
典型案例
第5章 社會福利基金與社會救助基金管理
5.1 社會福利基金管理概述
5.2 完善我國社會福利基金的管理
5.3 社會救助基金概述
5.4 完善我國的社會救助基金管理
本章小結
擴展閱讀
關鍵詞
思考題
典型案例
第6章 社會保障基金與公共財政
第7章 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管理
第8章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
第8章 社會保障基金監管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2.4.1 籌資環節的政策失靈現象
1.籌資製度的缺陷
養老保險基金的徵繳是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過程中的核心部分。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繳率不高且呈逐年下滑趨勢,全國養老保險基金收繳率1996年為92.5%,1997年為90.7%,1998年為82.7%。據有關資料顯示,從1993年到1999年因“養老保險基金收繳率不到位”一項,就造成欠收養老基金472億元,據國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字,2001年1月至8月全國企業欠繳基本養老保險費韆萬元以上的有20餘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政策的失靈。在統賬製度中,相關的利益主體有三個:政府、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具有一定的一緻性,又存在著一定的衝突。由於三者在養老保險製度框架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擁有的信息不對等,動機各異,因而錶現齣來的行為也各有差異。因為我國目前仍實行地市級統籌為主,因此政府行為更多的錶現為地方政府行為。
從政府行為來看,地方政府是地方社會資源的唯一配置者,它有責任保證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良性運行。但是地方政府的特點又難以保證做到這一點。分析如這幾個方麵:
第一,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都有任期限製,有追求短期化行為傾嚮;
第二,地方政府的職責主要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資本與基金的關係上偏好資本;
第三,地方政府有可能將風險轉嫁給中央政府,並認定中央政府是最終的財政擔保人。
在我國資源分布格局中,資本資源相對匱乏,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標是追求效率,發展經濟,所以它偏好資本而忽略社會保障的重要性。地方政府任期有限性更加迫使地方政府主要領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以求體現政績。對轉製成本而言,地方政府在明知非其過的情況下,很可能將責任推卸給最終責任者——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財政保底。綜上所述,地方政府就有避免“費高傷體”,采用能收多少就收多少的消極應對策略的動機。
從企業行為來看,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營利組織,追求最大化現金流入,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現金流齣。毫無疑問,養老保險費是一種真實的現金流齣。在很大程度上,企業拖延繳費或隱瞞養老金基數,可以提高其利潤,減少成本。所以企業從自身利益齣發,有拖欠和隱瞞養老金的內在動機。由此而産生的企業違規行為主要錶現在下述方麵:
第一,企業拖欠社會養老保險費。一些虧損企業無力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齣現瞭企業無意拖欠社會養老保險費;另一些經濟效益良好的企業由於考慮自身的利益而齣現有意拖延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情形;
第二,企業拒繳社會養老保險費。原來不為養老保險製度所覆蓋的新興非國有企業,沒有養老保障負擔,加之這些企業大多數職工平均年齡偏低,沒有相應的退休金支齣需求。因此在目前社會養老保險費率高的情況之下,盡管地方政府試圖把這些非國有企業納入社會養老保險製度,但企業齣於自身利益考慮,抵製社會養老保險製度,拒絕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
第三,企業有意減少職工工資總額。由於企業是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所以企業有意做假賬,縮減職工工資總額,以圖達到少繳社會養老保險費的目的。正是上述企業在社會養老保險費繳納方麵大量違規行為的存在,使得我國養老保險費的收繳情況很不理想。據有關資料反映,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統籌的企業,有30%左右的職工工資總額未計在應繳的基數內。截至1999年年底,企業纍積欠繳的養老保險費共383億元,欠繳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5000傢,欠繳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54傢,最多的欠費1億元。上述企業在養老保險費繳納方麵的諸多違規行為,導緻養老保險費實際繳費率持續下降,1992年全國養老保險費收繳率為96.3%,1993年降為93.3%,1994年降為92.4%,1997年降為90.7%。
企業的這種違規行為應受到地方政府的製裁,但是如前所述,企業擁有稀缺的資本,頗受地方政府青睞。企業追求最大盈利,地方政府追求經濟發展,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閤,對基金的籌集消極抵製。
從職工個人角度來看,職工個人對有關法規政策不熟悉和信息匱乏,同時由於我國勞動力的相對過剩,導緻職工在保護自身閤法權益方麵處於劣勢,對企業的違規行為視而不見,也無力扭轉。
由上分析,可以看齣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籌集製度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難以充分做到應收盡收,緻使全國範圍內基金收繳率降低,造成大量基金隱性流失。
……
前言/序言
《公共政策分析與評估:理論、方法與實踐》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係統性地介紹公共政策分析與評估的理論基礎、核心方法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政府職能的不斷深化,公共政策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理解、分析和評估政策的有效性、效率和公平性,對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優化資源配置、解決社會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書聚焦於為讀者提供一套紮實的理論框架和一套實用的分析工具,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公共政策挑戰。 全書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理論基礎、方法論與技術、以及實踐應用。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公共政策分析與評估的學科根源、核心概念以及不同理論流派的觀點。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石 1.1 政策科學的起源與發展: 迴溯政策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曆程,介紹其與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聯係與區彆。重點闡述政策科學的早期發展階段,如拉斯韋爾的“理性模型”,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麵臨的挑戰與演進。 1.2 政策分析的核心概念: 詳細界定“政策”、“公共政策”、“政策分析”、“政策評估”等基本術語,明確其內涵與外延。分析不同學者對這些概念的定義和理解,強調理解這些概念對於後續分析的重要性。 1.3 政策製定過程模型: 介紹幾種經典的政策製定過程模型,如綫性模型、循環模型、增量主義模型、精英模型、多元主義模型等。分析這些模型的優點與局限性,理解政策製定過程的復雜性和非綫性特徵。 1.4 政策分析的定位與功能: 探討政策分析在整個政策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包括議程設置、替代方案製定、決策支持、政策執行監督以及政策評估等。分析政策分析的價值取嚮,是追求效率、公平、民主還是其他目標。 1.5 政策分析的倫理考量: 討論政策分析師在分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倫理睏境,如價值中立與價值偏好、利益相關者的代錶性、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 第二章:政策分析與評估的主要理論流派 2.1 理性主義與有限理性視角: 深入解讀西濛提齣的“有限理性”概念,分析其如何挑戰純粹的理性模型,以及在政策分析中如何理解和處理信息不完全、認知局限等問題。 2.2 製度主義與結構性分析: 介紹新製度主義、曆史製度主義等學派的觀點,強調製度、規則、組織結構對政策製定與執行的塑造作用。分析製度性因素如何影響政策的路徑依賴和選擇空間。 2.3 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多元主義: 闡述利益相關者理論,分析不同群體(如公民、企業、非政府組織、政黨等)在政策過程中的角色、利益訴求及其互動關係。探討多元主義視角下的政策協商與妥協過程。 2.4 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分析: 介紹批判理論如何審視政策中的權力關係、意識形態影響以及對弱勢群體的潛在壓迫。分析政策的“隱性議程”和“話語建構”。 2.5 實驗主義與情境化分析: 強調政策分析的實踐性與情境性,介紹杜威的“作為經驗的教育”等思想對政策分析的啓示。分析不同政策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與有效性差異。 第二部分:方法論與技術 本部分將係統介紹進行公共政策分析與評估所需要掌握的核心方法論和具體技術工具。 第三章:政策問題識彆與界定 3.1 政策問題的來源與特徵: 分析政策問題産生的社會、經濟、政治根源,識彆政策問題的客觀性與主觀性。 3.2 政策議程的構建: 介紹政策議程的類型(係統議程、製度議程)、形成機製(如科恩的“多流模型”)以及議程設置的策略。 3.3 問題界定的方法: 掌握多種問題界定的方法,如魚骨圖、SWOT分析、利益相關者圖、影響圖等,確保分析的起點準確。 3.4 案例研究: 通過具體案例,演示如何識彆和界定一個復雜的公共政策問題。 第四章:政策替代方案的生成與選擇 4.1 創新性政策設計: 介紹激發政策創新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如頭腦風暴、德爾菲法、情景分析等。 4.2 政策工具的選擇與設計: 梳理和分析不同類型的政策工具(如法律、經濟激勵、信息傳播、組織重組等),理解不同工具的特點、適用範圍及其優缺點。 4.3 成本效益分析(CBA): 詳細介紹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步驟、計算方法以及在政策選擇中的應用。討論如何處理難以量化的成本與效益。 4.4 成本效用分析(CEA): 講解成本效用分析,尤其適用於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分析其與成本效益分析的區彆與聯係。 4.5 風險評估與管理: 介紹風險評估的基本概念、方法(如故障樹分析、事件樹分析),以及如何在政策製定中考慮和管理潛在風險。 4.6 決策矩陣與多標準決策分析(MCDA): 介紹如何運用決策矩陣、AHP(層次分析法)等工具,對多個政策選項進行係統性比較和評價。 第五章:政策過程的分析 5.1 政策執行的理論與模型: 探討影響政策執行效果的關鍵因素,介紹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不同政策執行模型。 5.2 政策執行的障礙與挑戰: 分析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組織、資源、信息、利益衝突等障礙。 5.3 政策網絡與治理分析: 介紹政策網絡理論,分析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之間在政策製定和執行中的互動關係。 5.4 政策學習與適應性管理: 探討政策過程中的學習機製,以及如何實現政策的動態調整和適應性管理。 第六章:政策評估的理論、方法與類型 6.1 政策評估的內涵與目的: 明確政策評估的核心概念,分析其在政策反饋、問責、改進等方麵的功能。 6.2 評估的設計: 介紹不同評估設計,如前後對比設計、同期對照組設計、準實驗設計、案例研究設計等,分析其優缺點和適用場景。 6.3 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 講解如何評估政策的實施過程,包括執行效率、資源使用、參與度等,為過程改進提供依據。 6.4 結果評估(Outcome Evaluation): 重點分析如何評估政策的直接和間接結果,衡量政策目標是否達成。 6.5 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 深入探討如何科學地評估政策的淨效應,區分政策效果與外部因素的影響,介紹計量經濟學方法在影響評估中的應用(如傾嚮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法等)。 6.6 成本效果分析(CUA): 闡述成本效果分析,特彆是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分析如何量化和比較不同乾預措施的成本與健康産齣。 6.7 評估報告的撰寫與溝通: 指導如何撰寫清晰、客觀、有說服力的評估報告,並有效地嚮利益相關者溝通評估結果。 第三部分:實踐應用 本部分將結閤具體領域的政策案例,展示政策分析與評估方法的實際應用,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七章:社會政策分析與評估 7.1 案例分析: 以教育、醫療、養老、社會救助等具體社會政策領域為例,運用本書所介紹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政策問題,設計替代方案,評估政策效果。 7.2 實踐挑戰: 探討社會政策分析與評估中麵臨的獨特挑戰,如目標衝突、價值判斷、利益博弈等。 第八章:經濟政策分析與評估 8.1 案例分析: 以産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為例,分析其經濟邏輯、預期效果和實際影響。 8.2 計量方法應用: 重點介紹計量經濟學模型(如迴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在經濟政策評估中的應用。 8.3 政策傳導機製分析: 深入分析經濟政策的傳導渠道及其對不同經濟主體的作用。 第九章:環境政策分析與評估 9.1 案例分析: 以氣候變化應對、汙染防治、資源管理等環境政策領域為例,運用環境經濟學、環境社會學等理論進行分析。 9.2 跨學科研究: 強調環境政策分析的跨學科性,整閤生態學、工程學、法律等相關知識。 9.3 利益相關者協商: 分析在環境政策製定中,如何有效協調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第十章:公共服務與城市治理政策分析與評估 10.1 案例分析: 以城市規劃、交通管理、公共安全、住房保障等領域為例,分析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與公平性。 10.2 參與式治理: 探討在公共服務與城市治理中,如何運用參與式方法提升政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10.3 技術應用: 關注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新技術在公共服務與城市治理政策分析與評估中的潛力。 結論 本書力求做到理論體係嚴謹、方法論詳細、實踐案例豐富,旨在為從事公共管理、政策研究、政府部門工作的專業人士提供一份寶貴的參考,同時也為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係統性的教材。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公共政策的運行規律,掌握科學分析和評估政策的工具,從而為製定更科學、更有效的公共政策,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