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知識計量學是一個跨學科的綜閤研究課題。《計量學研究叢書:知識計量學》是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師生多年教學與科研成果的結晶與升華。
《計量學研究叢書:知識計量學》首次從理論、方法和應用三個方麵全麵係統地構建和闡述瞭知識計量學的基本內容。理論部分包括知識計量學的理論基礎、學科構建、知識計量單元和知識計量的內容等。方法部分包括各學科的知識計量方法和工具。應用部分包括知識計量學的應用、知識計量實證分析、專利知識計量、知識測度、隱性知識計量與顯性知識計量、宏觀知識計量和微觀知識計量。《計量學研究叢書:知識計量學》率先在國內外從理論、方法和應用三個方麵構建瞭知識計量學的理論體係。知識計量學的研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突破和解決知識錶達、知識組織、知識檢索、知識服務、知識發現等知識管理疑難問題的基礎。
《計量學研究叢書:知識計量學》可供管理類(如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情報學、圖書館學、知識管理、科技管理、科技評估、科學學、公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專業高校師生及各級管理和決策人員、科技工作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邱均平,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評價與管理》主編、《圖書情報知識》副主編;兼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專傢、教育部CSSCI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索引和數據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信息學會常務理事等,被評為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其主要研究方嚮為科教評價與評價學、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知識管理與競爭情報等,是我國著名情報學傢和評價管理專傢、文獻計量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主持並完成國傢或省部級課題28項,齣版著作50餘部,主要代錶作有《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知識管理學》等:在國內外重要期刊Scientometrics、《情報學報》《中國圖書館學報》等發錶論文500餘篇。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和發布,其被引次數和學術影響力在“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含情報學)學科領域均名列第一,並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美國國際《世界名人錄》等十多種大型辭書中。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知識計量的理論基礎
1.1 知識計量研究的信息管理學基礎
1.2 知識計量研究的信息科學基礎
1.3 知識計量研究的經濟學基礎
1.4 知識計量研究的管理學基礎
1.5 知識計量研究的科學學基礎
1.6 知識計量研究的計算機科學基礎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知識計量學的學科構建
2.1 知識計量學的構建背景
2.2 知識計量學的研究現狀
2.3 知識計量學的研究內容
2.4 知識計量學的學科體係
2.5 知識計量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知識計量單元
3.1 知識計量單元的提齣
3.2 知識計量單元的概念與演變
3.3 知識計量單元的特徵與類型
3.4 三種最基本的知識計量單元
3.5 三種知識計量單元的比較與評價
3.6 知識計量單元的構建
3.7 知識計量單元的應用
3.8 知識計量單元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知識計量的內容
4.1 知識量的測度
4.2 知識質量的評價
4.3 知識價值的衡量
4.4 知識關聯的發現
4.5 知識網絡的構建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知識計量的方法
5.1 文獻計量學方法
5.2 無形資産評估方法
5.3 人力資本測度方法
5.4 知識資本評價方法
5.5 價值評估方法
5.6 內容分析方法
5.7 知識可視化方法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知識計量的工具
6.1 知識計量工具概述
6.2 典型的知識計量工具
6.3 知識計量工具及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專利知識計量
第八章 顯性知識計量與隱性知識計量
第九章 宏觀知識計量與微觀知識計量
第十章 知識計量的主要應用
第十一章 知識計量的實證研究
精彩書摘
1996年,世界經閤組織發錶瞭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該報告將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的生産、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其中所述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造的一切知識,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學技術、管理及行為科學知識。從某種角度來講,這份報告是人類麵嚮21世紀的發展宣言——人類的發展將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識和智能、知識經濟將取代工業經濟成為時代的主流。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投資模式、産業結構、增長方式,以及教育的職能與形式産生深刻的影響。在投資模式方麵,信息、教育、通信等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産業的巨大産齣和展現齣的驟然增長的就業前景,將導緻對無形資産的大規模投資。在産業結構方麵:①電子貿易、網絡經濟、在綫經濟等新型産業將大規模興起;②農業等傳統産業將越來越知識化;③産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將以知識的學習積纍和創新為前提,在變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將顯現齣跳躍式發展的特徵。在增長方式方麵,知識可以低成本地不斷復製並實現報酬遞增,使經濟增長方式可能走齣依賴資源的模式。這不僅使長期經濟增長成為可能,還使經濟活動都伴隨著學習,教育融於經濟活動的所有環節,同時,知識更新的加快使終生學習成為必要,受教育和學習成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2.知識經濟的測度指標與方法美國經濟學傢馬剋盧普在1958年提齣“知識産業”概念,半個世紀以來,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各學科都緻力於將這一新的經濟形態做齣完整、準確的詮釋,並試圖建立一套衡量各國發展水平的指標體係。
最早進行嘗試的是美國經濟學傢馬剋盧普,他在“美國的知識生産與消費”(1962)中正式提齣“知識産業”一詞,並劃分齣知識産業的五個層次:①研究與發展;②所有層次的教育,即傢庭教育、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教會教育、軍訓、電視教育、自我教育和實踐教育;③通信及中介媒介,如圖書、雜誌、無綫電、電視、藝術創作、娛樂等;④信息設備或設施,包括計算機、電子數據處理、電信、辦公設備及設施等;⑤信息機構或組織,包括圖書館,信息中心,與信息相關的政府、法律、財政、工程、醫學等部門,這類機構也稱為信息服務。知識産業及其五個層次上的構成是馬剋盧普知識經濟理論的重要基礎,也是其測度理論的核心之一。在這一理論的支撐下,馬剋盧普藉助國民收入和國民生産核算賬戶,按照知識産業或信息部門構成的原則逐項挑選齣信息部門,將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從社會總增加值中劃分齣來,形成對信息經濟的測度,並按最終需求法對美國信息經濟做齣詳盡的測度。
按照馬剋盧普的測度:①1958年,美國知識生産已占當年國民生産總值(GNP)的28.5%,其中知識生産的44.1%來源於教育部門;②1947~1958年的美國GNP中,知識産業按10.68%的綜閤增長率擴散,知識生産的增長率是非知識生産部門的2.5倍,據此,馬剋盧普預言,在不久的將來美國知識生産的産值將接近或超過GNP50%;③1958年,美國從事知識生産的勞動力已占總就業人數的31.6%,如果將所有已達到工作年齡的全日製學生計算在內,這一數值將達到42.8%。
1977年,美國的馬剋·波拉特遵照國民經濟核算賬戶體係,采用分類統計法創造性地通過建立第一次信息部門和第二次信息部門的概念而對美國的信息經濟規模進行瞭測度。波拉特以信息産品或服務是否進入市場交易為標準,將國傢信息部門劃分為一級信息部門(如信息設備生産部門和專業性信息服務部門)和二級信息部門(如政府機構或企業內為政府或企業內部服務的信息部門)。其中一級信息部門由八類産業部門組成,它們是知識生産與發明産業、信息分配與傳播産業、金融和保險等風險管理産業、市場調查與協調産業(如廣告業等)、信息處理與傳播産業、信息産品生産産業、郵政和教育等政府公共産業、信息設施(如教學樓等)建設産業。二級信息部門的識彆比一級信息部門的識彆更為睏難,波拉特通過測度二級信息部門人員收入來計算二級信息部門的産值在GNP中的比重。波拉特據此采用增值法測度1967年美國信息經濟的規模,計算結果錶明,1967年美國GNP的46.2%與信息部門有關,其中25.1%來源於一級信息部門,21.1%來自於二級信息部門[81]。
……
前言/序言
計量學研究叢書:[其他捲冊/係列主題] 簡介 (此簡介將聚焦於“計量學研究叢書”中的其他可能主題,以避免提及“知識計量學”的內容,並力求深度與專業性。) --- 計量學研究叢書:[特定主題,例如:測量不確定度評估與數據可靠性] 叢書總序: 在現代科學、工程、經濟乃至社會治理的每一個尖端領域,數據的精確獲取與可靠的量化分析構成瞭決策和創新的基石。計量學(Metrology)作為一門研究測量科學的學科,其核心任務在於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可比性與可信度。本“計量學研究叢書”旨在匯集當前計量學領域內最具前沿性和實用價值的深入研究,特彆是那些對傳統測量範式構成挑戰或提齣革命性解決方案的課題。 本捲([此處填入假設的具體分冊標題,例如:第X捲:高精度傳感器的數據處理與誤差建模])將視角聚焦於[此處填入該分冊的具體領域,例如:微納尺度下的物理量測量及其在先進製造中的應用],力圖為計量科學傢、計量工程師以及應用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實踐指導。 --- 本捲內容深度解析:[以“測量不確定度評估與數據可靠性”為例的詳細闡述] 第一部分:測量係統的新範式與基礎理論重構 本部分緻力於探討在復雜環境和高動態係統中,傳統計量學理論麵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隨著測量設備集成度提高和采樣頻率的指數級增長,數據的內在關聯性與環境因素的耦閤性日益顯著。 1. 非綫性係統中的誤差源識彆與量化: 我們超越瞭經典的隨機誤差與係統誤差的簡單分離模型,深入研究瞭測量鏈中各環節的非綫性傳遞效應。重點分析瞭滯後效應、蠕變現象以及溫度漂移對最終測量值的係統性影響。引入瞭基於高階矩分析的方法來捕捉和量化這些非綫性誤差源的復雜分布形態,而非僅僅依賴正態分布假設。 2. 貝葉斯框架下的不確定度融閤: 傳統的A類和B類不確定度的獨立評估與平方和閤成方法,在多源異構數據融閤時顯得力不從心。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如何將貝葉斯推斷引入不確定度評估。通過構建層次化模型,允許先驗知識(例如,設備校準證書中的信息)與實時觀測數據進行動態、加權融閤。這不僅提高瞭不確定度估計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強瞭對極端值和異常數據的魯棒性處理能力。 3. 測量溯源性的動態維護: 溯源性不再是靜態的校準鏈條,而是一個隨時間演變的動態過程。我們探討瞭基於物聯網(IoT)的遠程校準與連續監測技術。研究的核心在於建立時間相關的計量學特性模型,確保在環境條件發生顯著變化時,測量體係能夠實時自我診斷並發齣溯源性風險預警。 第二部分:高維數據流中的數據可靠性工程 現代計量任務往往涉及TB級乃至PB級的時間序列數據。本部分將計量學的嚴謹性與信息科學中的大數據處理技術相結閤,重點關注數據流的完整性與信息的有效提取。 1. 實時數據清洗與異常值檢測的計量學約束: 大數據環境下的異常值檢測算法(如孤立森林、LOF)往往隻關注統計學上的離群點,可能錯誤地剔除掉具有重要物理意義的瞬態事件。本章提齣瞭引入物理模型約束的異常檢測框架。任何被標記為異常的數據點,必須經過與被測物理過程的理論模型(如熱力學定律、流體力學方程)進行交叉驗證,以確保清洗過程符閤自然規律,而非僅僅是數學上的孤立。 2. 多傳感器數據的時間對齊與因果關係推斷: 在分布式測量網絡中,傳感器之間的時間同步誤差(Jitter)是影響數據關聯分析的緻命因素。本節詳細介紹瞭亞微秒級的時間同步算法,並利用 Granger 因果檢驗等工具,在保證時間基準一緻性的前提下,準確推斷不同測量點之間的物理因果鏈條,這對於故障診斷和過程控製至關重要。 3. 測量結果的錶徵與可視化: 傳統的誤差棒或置信區間圖難以有效傳達高維不確定度的信息。本部分提齣瞭基於高維密度輪廓圖和拓撲數據分析(TDA)的可視化方法,用以直觀展示測量結果在多參數空間中的置信區域,幫助決策者理解關鍵參數間的相互依賴性。 第三部分:麵嚮特定工業領域的計量挑戰與解決方案 本捲的最後一部分將理論研究落實到具體的工程實踐中,探討在極端條件或復雜介質中,如何保障測量的準確性與一緻性。 1. 極端環境下的材料性能計量: 聚焦於高壓、高溫(如核能反應堆內部)或深冷(如液化天然氣運輸)條件下的材料蠕變、應力應變測量。重點分析瞭探頭本身的材料老化與尺寸變化對測量基準的侵蝕,並設計瞭相應的溫度補償矩陣與結構形變校正算法。 2. 復雜流場/介質中的非侵入式計量: 探討瞭超聲波、激光多普勒測速等非接觸式測量技術在渾濁流體或電磁敏感環境中的應用。核心挑戰在於介質不均勻性導緻的傳播路徑偏差。本研究引入瞭迭代層析成像算法,結閤已知的介質分布模型,對測量信號進行逆嚮修正,以恢復真實的物理量分布。 3. 工業過程的數字孿生與計量驗證: 討論瞭如何將實時、高可信度的測量數據作為數字孿生模型的“錨點”。本部分強調瞭模型與現實之間的一緻性度量,即如何用計量學的嚴格標準來量化數字模型預測值與實際物理係統輸齣值之間的差距,從而實現生産流程的閉環優化與遠程驗證。 --- 目標讀者: 計量學研究人員、精密儀器設計工程師、質量控製與標準化專傢、應用物理學與化學的高級研究人員,以及從事先進製造、環境監測和能源技術領域的決策層人員。 本書的價值: 本書不僅是對現有計量規範的梳理,更是對未來測量科學發展方嚮的探索。它提供瞭一套集成高級統計推斷、復雜係統建模與前沿信息技術的測量可靠性解決方案,旨在幫助讀者突破傳統測量極限,提升關鍵數據的可信度與決策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