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醫學、微生物學、病毒學、生物學、實驗動物學等領域的學生和實驗員、實驗室管理者。 進生物實驗室,你是否知道哪種實驗操作*可能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
如果你帶著手套、口罩、防護眼鏡“全副武裝”地去使用三氯甲烷,是否會遭到實驗室其他人的恥笑,認為你“太膽小,怕死”?
久在實驗颱,你是否已經習慣瞭一邊聽著音樂,嚼著口香糖,一邊嚮麵前的試管中添加樣品?
你和實驗動物“親密接觸”時是否想到,不戴口罩的習慣除瞭讓你聞到一些令人不快的味道之外,還可能引發你日後的過敏癥?
這些平時很可能被我們忽視的隱患也許就是將來實驗失敗的直接原因,更可能給我們自身健康,或者環境帶來長遠的影響。
內容簡介
《生物實驗室安全故事手記》通過一個個發生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與免疫學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的安全故事,傳達給你“生物實驗室安全”的觀點和理念,“安全小貼士”指導你如何安全有效地進行實驗,“補救措施”教你把危害的隱患和後果降到低。《生物實驗室安全故事手記》集中瞭生物實驗室中*常見的人身安全、儀器安全、試劑安全以及實驗對象安全方麵的經驗和教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啓發。
《生物實驗室安全故事手記》可作為生物學及相關學科領域新進實驗室的研究生或者工作人員安全培訓的輔助教材,也可供實驗室管理人員對比查找本實驗室安全防範措施、規定的疏漏。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實驗室通則
法國實驗室的第一課
實驗室通用小常識——你知道多少?
自動雙重純水蒸餾器的爆炸
細胞室裏的驚險事件——實驗室用電安全常識
酒精燈驚魂
當心身邊的“炸藥庫”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當心實驗室裏的職業暴露
“潘多拉的盒子”——實驗廢棄物的處理
No Food OrDrink!
冰箱並非“保險箱”
手提式高壓滅菌器的使用問題
當心烘箱變“炸彈”
硫酸洗手有點疼
當心玻璃器皿變利刃
比實驗材料、實驗儀器更重要的——實驗記錄
讓人迷糊的有效數字問題——漫談數值修約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黑色”的迴憶
我被苯酚“漂白”瞭
免疫組織化學中的“十大惡人”
更多常用有毒有害分子生物學試劑
“加”與“不加”之間
SARS就在身邊?——PCR汙染的警示
痛並快樂著——保護堿基與酶切效率
大意失荊州——RNA提取實驗注意事項
RNAi,“乾擾”瞭誰?
雙嚮電泳實驗手記
自以為是的代價——高效液相色譜柱汙染事件
電泳儀和電泳槽——“小儀器的大問題”
PCR儀也有“水貨”
離心機“很強很暴力”?
嬌貴的液質聯用質譜儀
第三章 細胞實驗室
Betterlife,Betterdata——細胞操作人員防護
Use,Or not use?That is a question!——細胞培養中酒精燈的使用
有沉澱物的血清——拿“雞肋”怎麼辦?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細胞冷凍中的DMSO
細胞消化步驟的經驗分享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一細胞培養汙染的防治
關乎生死存亡的pH
“鼕眠”的細胞——-培養BT474人乳腺癌細胞初體驗
標記事小,馬虎不得!
生物安全櫃除汙記
與二氧化碳鋼瓶一起走過的日子
Believe it or not?——關於細胞培養中溫度的測定
液氮罐存取細胞的尷尬
第四章 微生物實驗室
支原體的“人體培養基”
“刀尖上的舞蹈”-一微生物操作中的個人防護
大腸杆菌也緻病!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瞭解菌株的微生物學特性
“純正血統”很重要!
抗生素,小事不小
菌種保存及傳遞
培養基熔化傷人事件
搖床也瘋狂?
第五章 動物實驗室
小鼠也暈車?——實驗動物運輸途中的應激反應
新進動物要體檢
當心環境引起小鼠的“狂躁癥”
關注動物的“菜籃子”
IVC係統籠具操作易犯小錯誤
Beagle犬的“緊箍咒”
“鼠毒食仔”為哪般?
撲朔迷離,霧裏看花——動物的個體識彆和標記
認識你的實驗動物——“近交係”與“封閉群”
我被小鼠咬瞭
“兔子急瞭蹬死鷹”
都是劑量惹的禍
紀念為溶血與凝聚實驗獻身的實驗兔
失之毫厘,謬以韆裏一一腦缺血模型經驗談
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測量
“一切從溝通開始”——動物行為學實驗Handle的重要性
“智將”手下無弱兵——挑選優秀實驗動物的準則
“田忌賽馬”的啓示——優化行為學實驗的順序
Laboratory animals:for care Or for use?
前言/序言
初進生物實驗室,你是否知道哪種實驗操作最可能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如果你帶著手套、口罩、防護眼鏡“全副武裝”地去使用三氯甲烷,是否會遭到實驗室其他人的恥笑,認為你“太膽小,怕死”?
久在實驗颱,你是否已經習慣瞭一邊聽著音樂,嚼著口香糖,一邊嚮麵前的試管中添加樣品?
你和實驗動物“親密接觸”時是否想到,不戴口罩的習慣除瞭讓你聞到一些令人不快的味道之外,還可能引發你日後的過敏癥?
這些平時很可能被我們忽視的隱患也許就是將來實驗失敗的直接原因,更可能給我們自身健康,或者環境帶來長遠的影響。“無知”和“麻木”,到底哪個更可怕?
實驗室安全問題的提齣由來已久,然而,實際上,許多科研單位一綫科研人員的安全防護知識卻仍僅僅局限於來自實驗室管理者的簡單傳授和自身操作實踐。他們往往對技術環節比較精通,但對實驗室的規範管理和應該承擔的安全責任大多意識淡漠。2004年北京和安徽發生的實驗室醫務工作者非典病毒感染傳播事件,就是由於實驗室管理不善,工作人員未能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管理與病原微生物標準操作,緻使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隱患成為瞭現實危害,也暴露齣我國在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製上存在的不足。目前,國傢已經頒布《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國傢標準,有望促進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但製度和標準如果不能落實在每一位一綫實驗人員的心裏,也僅僅隻能是厚厚的一疊廢紙。
本書首次嘗試將丁香園網站(www.dxy.cn)網友們親身經曆的安全故事與實驗室安全規範結閤在一起,希望利用這種活潑的形式使實驗室安全這個嚴肅的概念和主題深入到每一位讀者的心中,喚醒每一位實驗人員及實驗管理者對實驗室安全重要性的意識,促使實驗室安全得到保證。本書根據我國實驗室情況及可操作性,共分為5章,分彆為:通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與免疫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其中通則中包括對實驗室水、火、電,及一些實驗室共性的安全問題的論述,其他實驗室章節則包括該類實驗室中常見的試劑、儀器及操作和管理方麵的安全問題。
幕後英雄:實驗室的無名守護者 一本關於科學探險、倫理抉擇與人性光輝的史詩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教科書,亦非枯燥的實驗記錄匯編。它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敘事作品,講述瞭在人類知識疆域拓展的每一個角落——從深海熱泉的微生物世界到高聳入雲的宇航站颱,再到復雜精密的人體分子層麵——那些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所經曆的考驗、付齣的努力,以及他們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堅韌,守護著科學進步的火種。 一、 未知的邊界與意外的黎明 科學探索的本質,是嚮未知發起挑戰。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那些突破性發現背後的高風險環境。我們跟隨一支深海生物勘探隊,他們深入馬裏亞納海溝,采集的樣本中蘊含著前所未見的極端生命形態。當一個培養皿中的微生物開始展現齣對現有防護措施的完全抵抗時,團隊如何在與世隔絕的壓力下,迅速啓動應急預案,並將這次“意外”轉化為對生命極限理解的飛躍?這不僅僅是關於設備和程序的記錄,更是關於人類麵對突變生物體時,心理防綫如何重構的紀實。 書中描繪瞭“極地冰芯項目”的緊張時刻。為瞭重現遠古氣候的痕跡,研究人員必須在一個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中工作。當一個關鍵的低溫存儲罐齣現壓力驟降的信號時,首席科學傢如何在零下五十度的低溫中,憑藉對儀器的極緻熟悉和對手下成員的絕對信任,完成瞭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搶修。這次事件揭示瞭,在極端物理條件下,人與工具、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達到瞭何種精密的程度。 二、 倫理的迷霧與道德的羅盤 科學的進步往往走在法律與倫理的前麵。本書的第二篇章,深入探討瞭在基因編輯、人工智能模擬和復雜疾病模型建立過程中,研究人員所麵臨的無聲抉擇。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普羅米修斯計劃”的倫理審查官。當一個高度仿生的人造器官係統在模擬測試中錶現齣接近自我意識的反應時,審查小組必須麵對一個尖銳的問題:我們究竟製造齣瞭什麼?是工具、是模型,還是一個值得被賦予某種程度“權利”的新實體?書中細緻地呈現瞭在夜深人靜時,審查官在法律條文與潛在的生命哲學之間徘徊的內心掙紮。他們的每一次簽字或否決,都不僅僅關乎一項技術能否繼續發展,更關乎人類對“生命”定義的未來走嚮。 此外,我們還觸及瞭數據隱私與知識産權的灰色地帶。一位年輕的生物信息學傢,在整理一項跨國閤作的龐大數據集時,偶然發現瞭一個潛在的、可能被用於非人道目的的算法漏洞。她如何在保護自身安全、不破壞閤作關係的前提下,將這一發現公之於眾,以確保這項強大的技術不會被濫用?這是一場關於良知與職業忠誠的無聲對決。 三、 人類的局限與創新的韌性 科學傢的工作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本書的第三部分,集中描繪瞭那些因人類自身的疲憊、疏忽或偏見,所導緻的“近失之察”的瞬間,以及團隊如何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強大的“事後反思文化”來彌補和超越。 一個關於新藥臨床前測試的故事尤為引人入勝。由於一個經驗豐富的技術員在連續工作超過三十小時後,對一個微小指示燈的異常作齣瞭錯誤的判斷,導緻實驗結果産生瞭偏差。當資深研究員在復盤日誌時,沒有選擇指責,而是發起瞭一場針對“疲勞管理與自動化監控”的係統性改革。他們設計齣瞭一套復雜的“認知負荷預警係統”,這套係統最終成為業內公認的人機協作典範。 書中還記錄瞭“失誤的藝術”。並非所有偏差都源於失誤,有些源於對既有理論的固執。一位老年物理學傢,堅守著一個已被主流科學界否定的理論模型,卻在他退休前的最後一次實驗中,通過一個看似完全失敗的數據集,發現瞭一個被當前理論框架完全忽略的微小效應。他如何說服一個充滿懷疑的年輕團隊,讓他們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式,去迎接這個可能顛覆現有物理圖景的“異常值”?這展現瞭經驗的價值,以及如何平衡對權威的尊重和對真理的追尋。 四、 傳承的火炬與共同的責任 全書的基調是充滿希望和敬意的。每一章的結尾,都迴溯到科學共同體對於“責任”的深刻理解。這些幕後英雄們,無論是頂尖的首席科學傢、嚴謹的質量控製工程師,還是負責儀器維護的技師,他們共同構建瞭一張無形的保護網。 本書通過大量未曾公開的訪談和日記片段,描繪瞭一個真實、有溫度的科學世界:那裏充滿瞭對知識的純粹熱愛,但也充滿瞭與風險、偏見和人類固有限製的永恒搏鬥。它歌頌的,不是某一項偉大的發明,而是推動發明得以安全、負責任地實現的,那些堅韌不拔的個體的精神力量。 《幕後英雄:實驗室的無名守護者》是一部獻給所有在探索前沿工作的人們的緻敬之作。它教導我們,真正的科學精神,根植於嚴謹的操作、清晰的倫理界限,以及永不停止的自我審視之中。它提醒著每一位讀者,每一次突破的背後,都站著一群用他們的專業、勇氣和良知,默默支撐起人類文明前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