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第(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第(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建宁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史
  • 西方园林
  • 园林艺术
  • 景观设计
  • 历史
  • 建筑
  • 文化
  • 艺术史
  • 19世纪之前
  • 规划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林业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1245
商品编码:11543907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中国林业出版社直营书店,保证正版。店铺刚刚开业,很多图书的上传、图书资料的整理和网店的各种功能都在完善过程中,请您谅解。如有在店中查询不到的品种,可以联系店小二,所有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均可为您查询、并销售。


 

内容推荐

   “西方园林史”是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按照西方园林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从古埃及到近代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及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园林艺术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典型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园林的艺术特点以及蕴含的自然观和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读者的专业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等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学、观赏园艺、旅游等相关专业人员了解西方园林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  古代及中世纪园林

  2.1  古埃及园林

    2.1.1古埃及概况

    2.1.2古埃及园林概况

    2.1.3古埃及园林特征

  2.2  古巴比伦园林

    2.2.1  古巴比伦概况

    2.2.2古巴比伦园林概况

    2.2.3古巴比伦园林特征

  2.3  古希腊园林

    2.3.1古希腊概况

    2.3.2古希腊园林概况

    2.3.3古希腊园林类型及实例

    2.3.4古希腊园林特征

  2.4古罗马园林

    2.4.1  古罗马概况

    2.4.2古罗马园林概况

    2.4.3古罗马园林类型及实例

    2.4.4古罗马园林特征

  2.5  中世纪西欧园林

    2.5.1  中世纪西欧概况

    2.5.2  中世纪西欧园林概况

    2.5.3  中世纪西欧园林类型

    2.5.4  中世纪园林的特征

第3章  意大利园林

  3.1  自然概况

  3.2  文艺复兴运动概况

  3.3  园林发展概况

  3.4  园林实例

    3.4.1文艺复兴初期园林实例

    3.4.2文艺复兴中期园林实例

    3.4.3  巴洛克时期园林实例

  3.5  意大利式园林特征

    3.5.1相地选址

    3.5.2庄园布局

    3.5.3造园要素

第4章  法国园林

  4.1  法国概况

    4.1.1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历史概况

  4.2  法国文艺复兴园林概况

  4.3  法国文艺复兴园林实例

  4.4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概况

  4.5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实例

  4.6  法国风景式园林概况

  4.7  法国风景式园林实例

  4.8  法国园林特征

    4.8.1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特征

    4.8.2法国风景式园林特征

第5章  英国园林

  5.1  英国概况

    5.1.1 电理位置

……

第6章 欧洲其他几国园林概况

第7章 19世纪城市公园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彩图


 


园林之韵:探寻时间长河中的造园智慧 本书并非《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介绍,而是一次关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园林探索之旅。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以智慧和匠心,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创造出令后世惊叹的园林艺术。 序章:自然的低语,人类的巧思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自然怀有深厚的敬畏和热爱。从最初的觅食、栖居,到逐渐认识并改造自然,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悄然萌生。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场所,更是精神寄托的所在,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本书将从最原始的对自然的认知出发,审视人类如何从模仿自然到超越自然,从追求实用到崇尚意境,一步步构建起丰富多彩的园林世界。我们将聚焦那些被历史长河洗礼过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园林实践,而非单纯的史料堆砌。 第一章:东方哲思的庭院:宁静致远,天人合一 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园林艺术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移步换景”、道家的“自然无为”以及佛教的“禅意空灵”,共同塑造了东方园林的独特品格。这里的园林,更像是“缩小版的自然”,将山水、花木、建筑巧妙组合,营造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意境。 中国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我们将深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里的山水并非写实,而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意象。叠石理水,模拟山川壮丽;栽花种树,点缀四时风光。亭台楼阁,并非突兀的建筑,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点。穿行于假山曲廊之间,仿佛置身于现实之外的仙境。从皇家园林的宏伟壮丽,到私家园林的精巧雅致,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的表达。我们会关注那些著名的造园家,如苏州园林中的叠山大师,他们的技艺和审美如何影响了后世。我们将剖析园林布局的奥秘,如“藏与露”、“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拓展空间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会探讨不同地域园林的风格差异,如江南园林的温婉秀丽,北方园林的雄浑大气,以及岭南园林的自由奔放。 日本庭园:枯山水与茶道精神 日本庭园,以其极简的风格和深刻的禅意,成为东方园林艺术的另一颗璀璨明珠。枯山水,以砂石代水,以石代山,在静谧中营造出无尽的想象空间。其象征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对观看者内心世界的触动,是其独特魅力所在。我们将解析枯山水庭园的构成要素,如白砂的象征、石组的意义,以及其与禅宗思想的紧密联系。还会探讨日本庭园中的“寂”与“侘”之美,那种不完美中的完整,以及在简朴中寻求解脱的精神。茶道文化与庭园的结合,更是将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体验的典范。 第二章:古罗马的宏伟与实用:秩序、理性与享乐 在西方,古罗马文明在园林艺术上展现了其独特的秩序感和实用主义精神。从宏伟的公共浴场花园到私家别墅的露台庭院,都体现了对规则、对称和舒适的追求。 罗马花园:理性规划的绿色空间 古罗马人的园林,深受其工程技术和城市规划的影响。灌溉系统的发达,使得在炎热的干旱地区也能拥有绿意盎然的花园。几何形的布局、整齐的绿篱、规整的喷泉,无不彰显着罗马人的理性思维和对秩序的追求。我们将探讨罗马花园的功能性,它们不仅是休憩和娱乐的场所,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露台花园、庭院花园、水景花园,各种形式的组合,展现了罗马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们会审视罗马建筑与花园的融合,如柱廊、凉亭如何为花园增添了结构感和遮阳避雨的功能。 罗马公共空间中的绿化 除了私家花园,罗马人在公共空间,如广场、圆形剧场等地的绿化也颇具匠心。虽然规模和形式与现代公园有所不同,但它们已经体现了城市绿化和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的早期理念。我们将研究这些公共绿化是如何与城市建筑相呼应,如何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和美感的。 第三章:中世纪的回响:神圣的庭院与生活的需求 中世纪的园林,虽然不似后世那般奢华,却在宗教建筑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中,发展出其独特的风格。修道院的草药园、贵族庄园的狩猎场,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修道院花园:信仰的庇护所 修道院花园,是中世纪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被高墙围绕,象征着与世隔绝的宁静。草药园不仅是修道士们制作药物和香料的来源,更是他们冥想和与上帝沟通的场所。方济各会修士的花园,更是强调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我们将解析修道院花园的布局特点,如十字形布局、中央喷泉的设计,以及它们在医疗、食物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 封建庄园的实用花园 封建庄园的花园,则更注重实用性。菜园、果园、养殖区,满足了庄园自给自足的需求。即使是装饰性的花园,也常常伴随着迷宫、射箭场等娱乐设施。我们将探讨中世纪庄园花园的功能分区,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觉醒:秩序、对称与几何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地迎来了文化艺术的春天。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深刻影响了园林设计。意大利的别墅花园,以其严谨的几何构图、宏伟的轴线和精美的雕塑,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理性与艺术的结合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是对古罗马园林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强调理性的秩序、严谨的对称和宏伟的尺度。轴线规划、台地设计、喷泉雕塑的运用,共同构建出庄重而富有戏剧性的景观。我们将深入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经典案例,如佛罗伦萨的皮蒂宫花园、罗马的别墅花园,探讨其布局特点、空间组织以及对地形的巧妙处理。我们会审视雕塑、喷泉、假山等装饰性元素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筑景观相得益彰。 轴线、透视与视觉效果 文艺复兴园林对轴线和透视的运用达到了极致。通过视点的引导,观众的目光被引向远方的景物,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将解析这些设计手法如何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和宏伟感。 第五章: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华丽:奢华、动态与情感表达 继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园林,则将奢华、动态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推向了新的高度。凡尔赛宫花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代表。 法式巴洛克园林:帝王的荣耀与自然的臣服 法式巴洛克园林,以其宏大的尺度、严谨的几何对称、放射状的轴线以及大量的水景和雕塑,展现了法兰西王国至高无上的荣耀。这里的自然,被驯服于人类的意志之下,成为烘托皇权和贵族奢华的背景。我们将深入分析凡尔赛宫花园的布局特征,如中心轴线、对称的几何图案、大量的喷泉和雕塑,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皇家庆典和礼仪活动。我们会探讨其设计理念,如何通过模拟自然,却又将其加以规整和戏剧化处理,以达到视觉上的震撼效果。 洛可可风格的轻盈与雅致 洛可可风格的园林,则更加注重细腻、精致和趣味性。曲线的运用、不对称的构图、轻盈的色彩和装饰,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我们将对比巴洛克园林的宏伟与洛可可园林的精致,分析其在布局、装饰和整体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审美取向。 第六章:英式风景园林的自由与野性:回归自然,浪漫情怀 与大陆园林的规整严谨不同,英式风景园林则提倡回归自然,追求野趣和浪漫。这种风格,是对巴洛克园林过度人工化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挑战。 英式风景园林:模仿自然的诗意画卷 英式风景园林,以其起伏的丘陵、蜿蜒的溪流、疏朗的树木和不经意的建筑点缀,营造出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景观。它并非完全没有人工痕迹,而是将人工干预巧妙地融入自然之中,使其看起来“仿佛天成”。我们将深入探究英式风景园林的设计原则,如“自然之美”、“诗意的情感”、“画意的构图”。我们会分析其布局特点,如打破轴线、运用曲线、创造视觉焦点,以及如何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将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入园林之中。 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英式风景园林,承载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无论是哥特式废墟的神秘,还是异域风情的点缀,都为园林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想象空间。我们将审视这些元素如何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如何激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 结语:时间的印记,永恒的园林 从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到西方古典的秩序与理性,再到后来的自由与浪漫,园林艺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丰富和发展。本书所呈现的,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园林风格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美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如何在园林艺术中得以体现。每一座园林,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回响,一种永恒的精神寄托。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也启迪着我们当下对于美好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思考。让我们跟随本书的脚步,去感受那些穿越时空的园林之韵,去品味那份跨越古今的造园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挑选教材类的书籍往往意味着需要更扎实、更系统的知识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和概念框架。面对复杂的历史发展脉络,如何避免将不同时期的风格混淆,是评价一本史书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之一。我期待作者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分析工具,比如对“轴线”、“视野终点”、“空间序列”等核心设计术语的清晰界定,并能展示这些术语在不同风格中是如何被应用和被颠覆的。此外,如果书中能对一些关键的园林遗址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不仅仅是描述它们长什么样,而是分析其功能、建造过程中的技术挑战、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那将极大提升阅读的价值。我设想的理想状态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能认出哪些是法式园林,哪些是英式园林,更能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这本书的“第2版”字样,也让我对其中内容的更新和修正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历史叙事更加丰满和精确。

评分

这本关于西方园林史的书,虽然我还没有翻开它,但光是看到这个名字,我就忍不住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幅古典的画面。我一直对欧洲那些宏伟的宫廷花园,比如凡尔赛宫的镜厅和迷宫般的绿篱,抱有一种深深的向往。想象一下,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别墅花园,到巴洛克式的对称与秩序,再到后来自然主义的兴起,园林是如何一步步从权力的象征,逐渐演变成文人雅士寄托情怀的载体。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园林设计思想的转变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洛可可风格那种轻盈、精致的洛神之美,是如何在波旁王朝的奢靡中找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又是如何催生出英格兰风景园那种追求“如画”意境的革命性变革。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处理中西园林思想的碰撞与对比,尽管书名主要聚焦西方,但一个成熟的史学著作,必然会涉及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我希望看到那些著名园林大师,如安德烈·勒诺特尔或汉斯·布朗,他们的设计哲学是如何超越单纯的审美,上升到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的。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角度来看,我对园林作品的“可读性”非常看重。园林是空间艺术,是流动的、时间性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在讲解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同时,能巧妙地融入一些文学性的描述,让那些已经消逝的或只存在于文献中的伟大园林,能在读者的想象中“复活”。比如,描述一个巴洛克园林中,精雕细琢的雕塑群是如何与水景交织,营造出戏剧性的氛围;或者,讲述一个英式田园风格的蜿蜒小径是如何引导游人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这类感性的描述,与严谨的历史考据相结合,才能构成一本真正引人入胜的园林史。我个人对于19世纪之前的欧洲园林中的“象征主义”元素特别感兴趣,那些被精心安放在风景之中的雕像、石碑、甚至是特定种类的植物,它们所代表的寓意,是解读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精神世界的密码。如果作者能像一个导游一样,带领我们穿梭于这些历史空间,解读其中的符号系统,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本教科书的范畴,而成为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审美情趣的“文化漫游指南”。

评分

坦率地说,我选购这本书是出于一种对“美学”脉络的好奇心。我总觉得,园林设计是建筑学、雕塑艺术、植物学甚至文学诗歌的集大成者。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让我对它作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任。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年代和人名,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每一种园林风格背后的“精神内核”。例如,哥特式建筑的垂直向上感,是否在早期的修道院园林中留下了某种痕迹?中世纪封闭的“天堂花园”的象征意义究竟有多重?我非常看重那种能够将具体的设计元素——比如喷泉的布局、石材的选择、轴线的运用——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政治结构进行有效串联的叙事能力。如果能配有精美的黑白或彩色的历史图版或手稿摹本,那就更完美了,因为对于一个视觉艺术的门类,没有图像的支撑,纯文字的描述很容易变得干瘪乏味。我期待的,是一种能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去感受每一条小径、每一座假山的背后,所蕴含的设计师的匠心与时代的情绪。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变迁”背后的驱动力。西方园林史,从古罗马的实用性与享乐主义的结合,到中世纪的宗教象征意义,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回归,其间的每一次重大转向,都与社会思潮的地震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细致描摹出这些“转折点”的微妙之处。比如,当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重新发现古典美学时,他们是如何解构和重塑了古罗马的园林遗迹的?这种“重生”是简单的模仿,还是包含着对人类自身地位的全新肯定?尤其对于18世纪的英式园林,我极为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其与法国古典园林的激烈对立。后者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绝对控制”,而前者则高举“自然即美”的旗帜,这背后不仅仅是审美之争,更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的较量。一个优秀的史学论著,应该能够将园林艺术放置于更宏大的知识图谱中,让读者理解,我们今天对“风景”的理解,是如何一步步被这些历史上的大师们所塑造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