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以极简的语言、清晰的脉络,以历史的朝代交替为经、各工艺演变兴衰为纬,以出土实物为证,描绘出一幅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封建帝制终结几千年以来,在历代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帷幕下,以王公贵族审美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风尚的衍生与流变景象。
尚刚,1952年生于北京。曾赴黑龙江省山河农场劳动9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莫斯科进修中世纪的中亚艺术史。现为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倾力从事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对南北朝至元代的工艺美术研究较有心得。出版的著作有《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元代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图说》等。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点,在于它对“工艺的物质性”与“精神的超越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很多工艺史的书籍,要么偏重于技术操作的罗列,让读者感到枯燥,要么过于玄虚,让人抓不住实际。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会用非常扎实的语言去描述一项古老技艺的难度——比如竹丝镶嵌中,竹丝的厚度如何控制在毫厘之间,或者缂丝的“通经断纬”如何耗费人力。但紧接着,作者会立刻将读者的目光引向这种技术上的极致所服务的精神目的:它是为了体现工匠对时间、对自然力量的征服与顺应,是为了将某种宇宙秩序或伦理观念固化在可触摸的实体中。这种对“心手相应”的哲学思考,让工艺不再仅仅是技能的展示,而成为了“道”在物质世界中的载体。读到最后,你会觉得每一件经过匠人双手打磨过的器物,都承载着超越其使用价值的、近乎宗教般的神圣感。这种深度挖掘,让普通读者也能对“匠人精神”产生更本质的共鸣。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好奇心的现代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历史叙事时所展现出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对比的倾向。许多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著作往往将焦点局限在本土的自我循环中,但这本书巧妙地引入了“交流”与“借鉴”的概念。例如,在论及唐代金银器的辉煌时,书中并没有孤立地赞美其工艺的登峰造极,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它如何吸收了来自西域乃至拜占庭的纹饰母题和造型元素,以及中国匠人如何“化胡为我”,将其内化为极具东方特征的表达。这种“开放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在吸收、转化和超越中成长的动态过程。这种比较不仅丰富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在古代世界技术交流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设计如何立足于传统又不失国际对话能力,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感,封面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冗余的装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上的凝练与深度。我翻阅时,首先被它清晰的脉络结构所吸引。作者显然在史料的梳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但呈现出来却毫不晦涩。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巧妙地将工艺美术置于中国社会、哲学和美学思潮的宏大背景下去审视。比如,关于宋代瓷器的叙述,不再仅仅停留在釉色和造型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宋人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如何渗透到器物精神中的,那种追求的不是奢华,而是一种“无为而至”的境界。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那些冰冷的器物仿佛拥有了呼吸和灵魂。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种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参与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审美对话。尤其在讨论古代漆器或玉器时,作者对材料特性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工艺手法来彰显东方特有的“韵味”,分析得入木三分,那些古老的技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鲜活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它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笔法,这种差异化处理让我倍感惊喜。进入到明清时期,文风明显变得更为繁复和细腻,这恰好呼应了彼时工艺对精雕细琢、繁缛装饰的偏爱。作者很善于捕捉细节,比如对清代宫廷珐琅彩的描述,那种对色彩层次的精准拿捏,对光影效果的微妙捕捉,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实物在灯光下闪烁的微光。它没有陷入对“精美”的简单赞叹,而是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极致工艺背后所反映的权力意志和社会心态的变化。相比之下,在回顾早期如新石器时代陶器或商周青铜器时,文字又变得简洁、有力,充满了对原始生命力的敬畏和探寻。这种高低起伏、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阅读体验犹如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有庄严的序曲,有华丽的高潮,也有沉静的尾声。它成功地避免了通史类书籍常见的“平铺直叙”的弊病,让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声部”和“调性”。
评分该书在插图的选择与排版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审美自觉。它并非简单地将图片作为文字的附注,而是将图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共同构建叙事。那些用于说明特定工艺细节的局部放大图,清晰度极高,连釉面上的微小气泡、木纹的走向、金属表面的细微锤痕都历历在目,这种视觉上的“实证”力量是纯文字无法比拟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选取展示作品时,并没有一味追求“国宝级”的宏大叙事,而是穿插了许多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在博物馆中并不起眼,但对于理解某一技术流派的转折点至关重要。同时,版式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对开页的留白和简洁的字体,使得即使是面对复杂的多重纹饰,视觉焦点也能够被有效地引导,阅读疲劳感极低。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视觉考古”,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层新的历史薄纱,非常享受。
评分《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以极简的语言、清晰的脉络,以历史的朝代交替为经、各工艺演变兴衰为纬,以出土实物为证,描绘出一幅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封建帝制终结几千年以来,在历代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帷幕下,以王公贵族审美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风尚的衍生与流变景象。
评分有点像是以前读书时的美术课本哦 而且很多器物都很熟悉 美术课本里欣赏过啦
评分极简就是极其简单,可以快速了解到~
评分独坐群峰上,胸臆自开张。风拂长松静,泉响落花香。古道生幽草,梵钟渺仙乡。昔人何处去,孤云独徜徉。。。。
评分挺好,就是因为有一本书没货,发货等了很久。
评分《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以极简的语言、清晰的脉络,以历史的朝代交替为经、各工艺演变兴衰为纬,以出土实物为证,描绘出一幅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封建帝制终结几千年以来,在历代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帷幕下,以王公贵族审美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风尚的衍生与流变景象。
评分作为文化科普读物,还不错,可以读读长点知识,了解一下
评分中国工艺美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此后,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青铜器、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玉器、珐琅、金银制品和各种雕塑工艺品,相继取得辉煌成就。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和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见中国工艺美术史)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