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珍稀鸟类图鉴

喜马拉雅山珍稀鸟类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古尔德 著,童孝华 译
图书标签:
  • 喜马拉雅山
  • 鸟类
  • 珍稀鸟类
  • 图鉴
  • 野生动物
  • 自然
  • 科普
  • 鸟类观察
  • 摄影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5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06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喜马拉雅山珍稀鸟类图鉴》是约翰·古尔德成名作,自行印刷于1831年,185年来终被翻译成中文。约翰·古尔德(JohnGould,1804—1881),奥杜邦之后最为伟大的鸟类学家,同时是插图艺术家、出版家。他对达尔文雀的分类研究直接启发并丰富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1976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澳大利亚的邮票上。《喜马拉雅山珍稀鸟类图鉴》由古尔德先手绘80幅草图、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转刻到平版石上成为石版画、同时配有威格斯撰写的文字。该图册对对象描绘的周详和准确性,完全超过了此前出版的所有鸟类书籍。特别是今天,其中很多鸟类已经灭绝了,我们只有从古尔德的这本书中找到它们曾经的绝美姿态。古尔德、梅里安,其实都是一个世家。干动植物手绘这活,往往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无论梅里安,还有古尔德,他们的父母、爱人、孩子都精于此道,但他们是其中最为光辉的名字,是集大成者。

内容简介

  英国伟大的鸟类学家、插图艺术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1804—1881)的成名作《喜马拉雅山珍稀鸟类图鉴》(A Century of Birds from the Himalaya Mountains),自行印刷于1831年。古尔德首先手绘了80幅草图,这些草图由一位很有天赋的艺术家、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转刻到平版石上成为石版画;同时配有威格斯撰写的文字。该图册对对象描绘的周详和准确性,完全超过了此前出版的所有鸟类书籍。特别是今天,其中很多鸟类已经灭绝了,我们只有从古尔德的这本书中找到它们曾经的绝美姿态。

作者简介

  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1804—1881),英国伟大的鸟类学家、插图艺术家。他对达尔文雀的分类研究直接启发并丰富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1976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澳大利亚的邮票上。古尔德的父亲是温莎城堡的园丁主管,随着父亲,他开始观察到在自然栖息地生活的鸟类,并成为技术高明的动物标本剥制师。古尔德一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考察,出版了《大不列颠鸟类》《欧洲鸟类》《澳洲鸟类》《巴布新几内亚鸟类》《亚洲鸟类》等书籍。古尔德还因收集大量的蜂鸟和澳大利亚哺乳动物标本,撰写了许多科学论文的多产作家而闻名;当然他最负盛名的还是其鸟类学图解,被惊为艺术奇珍,誉为奥杜邦之后最为伟大的作品。童孝华,男,汉族,教授、译审、副巡视员,知名专家学者,1964年出生,湖北毛咀人,1986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巡视员,全国人大、政协大会外文组组长,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博士生导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外语中文译写部际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律语言顾问,多年任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及历年全国两会英文翻译组的专家及组长,翻译全国高规格的文件。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蛇雕印度亚种 Haematornis Undulatus / 2
红头隼 Falco Chicquera / 4
印度雕鸮 Otus Bengalensis / 6
斑头鸺鹠 Noctua Cuculoides / 8
冠鱼狗 Alcedo Guttatus / 10
印度铜蓝鹟 Musicapa Melanops / 12
赤红山椒鸟 Phaenicornis Princeps / 14
短嘴山椒鸟 Phaenicornis Brevirostris / 16
小山椒鸟 Phaenicornis Peregrina / 18
黑短脚鹎 Hipsipetes Psaroides / 20
黑头红翅伯劳 Lanius Erythropterus / 22
褐背伯劳 Collurio Hardwickii / 24
棕背伯劳 Collurio Erythronotus / 24
栗腹矶鸫 Turdus Erythrogaster / 26
灰翅鸫 Turdus Poecilopterus / 28
眼纹噪鹛 Cinclosoma Ocellatum / 30 杂色噪鹛 Cinclosoma Variegatum / 32
红头噪鹛 Cinclosoma Erythrocephalum / 34
白冠噪鹛 Cinclosoma Leucolophum / 36
蓝头矶鸫 Petrocincla Cinclorhyncha / 38
马拉啸鸫 Myophonus Horsfieldii / 40
紫啸鸫西藏亚种 Myophonus Temminckii / 42
大长嘴地鸫 Zoothera Monticola / 44
蓝翅八色鸫 Pitta Brachyura / 46
褐河乌 Cinclus Pallasii / 48
蓝喉仙鹟 Phoenicura Rubeculoides / 50
蓝头红尾鸲 Phoenicura Coeruleocephala / 50
蓝额红尾鸲 Phoenicura Frontalis / 52
白顶溪鸲 Phoenicura Leucocephala / 52
斑背燕尾 Enicurus Maculatus / 54
小燕尾 Enicurus Scouleri / 56
黄颊山雀 Parus Xanthogenys / 58
绿背山雀 Parus Monticolus / 58
红头长尾山雀 Parus Erythrocephalus / 60
黑冠山雀 Parus Melanolophus / 60
点翅朱雀 Fringilla Rodopepla / 62
玫红眉朱雀 Fringilla Rodochroa / 62
红头灰雀 Pyrrhula Erythrocephala / 64
红额金翅雀 Carduelis Caniceps / 66
高山金翅雀 Carduelis Spinoides / 66
斑翅八哥 Lamprotornis Spilopterus / 68
朱鹂 Pastor Traillii / 70
星鸦西藏亚种 Nucifraga Hemispila / 72
条纹噪鹛 Garrulus Striatus / 74
欧亚松鸦 Garrulus Bispecularis / 76
黑头松鸦 Garrulus Lanceolatus / 78
红嘴蓝鹊 Pica Erythrorhyncha / 82
棕腹树鹊 Pica Vagabunda / 84
灰树鹊 Pica Sinensis / 86
双角犀鸟印度亚种 Bureros Cavatus / 88
黄颈拟蜡嘴雀 Coccothraustes Icterioides / 90
大拟啄木鸟 Bucco Grandis / 92
灰头绿啄木鸟 Picus Occipitalis / 94
鳞腹绿啄木鸟 Picus Squamatus / 96
喜山三趾啄木鸟 Picus Shorii / 98
棕腹啄木鸟 Picus Hyperythrus / 100
红腹啄木鸟 Picus Mahrattensis / 102
褐额啄木鸟 Picus Brunnifrons / 104
鹰鹃 Cuculus sparverioides / 106
小杜鹃 Cuculus Himalayanus / 108
锈脸钩嘴鹛 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 110
蓝喉太阳鸟 Cinnyris Gouldiae / 112
楔尾绿鸠 Vinago Sphenura / 114
黄脚绿鸠 Vinago Militaris / 116
雪鸽 columba leuconota / 118
棕尾虹雉 Lophophorus Impeyanus / 120
红胸角雉 Tragopan Satyrus / 124
黑头角雉 Tragopan Hastingsii / 126
黑鹇 Phasianus Albo-cristatus / 130
勺鸡 Phasianus Pucrasia / 134
印度石鸡 Perdix Chukar / 136
印度大鸨 Otis Nigriceps / 138
南亚鸨 Otis Himalayanus / 140
泽鹬 Totanus Glottoides / 144
水雉 Parra Sinensis / 146
肉垂麦鸡 Vanellus Goensis / 148
鹮嘴鹬 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 150
斑头雁 Anser Indicus / 152

前言/序言

  去年,得幸动物学学会鸟类学收藏主管人约翰·古尔德先生一小部分喜马拉雅山脉鸟类的珍贵收藏,这一神秘地区的鸟类标本和介绍得以问世。加上古尔德夫人的精湛手绘,共从中挑选一百只最重要的展示给读者。这部作品在绘画上的价值与其信息价值同等突出。书中收纳鸟类的标本一再于动物学会的科学会议上被展出,关于鸟类的介绍也在后续的报告中被不断引用。在最初收藏的基础上,后来又加入了一些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格拉斯高博物馆、利物浦博物馆以及肖尔先生个人的藏品,并都已收入作品。随着此书的完成,关于各类鸟的介绍和绘图将一并匹配问世。书中原有的90只鸟现已存入动物学博物馆,大部分由古尔德先生捐赠。其余十只鸟的去向可以参阅其相应介绍。
  针对各种鸟的地理分布等大量系统信息,作者很难就目前有限的一些收藏断定。然而,本书在鸟类学研究中仍旧提供了许多有效信息,启发了研究者。有一点最大的特色便是发现一部分看似北部的鸟类也生存在相对偏南的纬度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南部的海拔为鸟儿提供了与北部同样的气温。在北欧,那里的松鸦、星鸦、山雀、金翅雀、灰雀、乌鸦、杜鹃、啄木鸟和贴行鸟在身体结构和毛羽颜色方面其实和英国当地的相应鸟类并无很大差别。而英国的野鸭也有很多曾出现在北欧的山地。另外一些会游泳常在水中生活的鸟类习性上虽不完全相同,但外形上和北欧的同类鸟毫无二致。喜马拉雅山脉将亚洲南北阻隔,我们猜想有许多南部的物种应该和北部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最近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一些属于印度和东部群岛的鸟类被冠以不同的名称。非洲和印度的某些常见鸟类也在此地有所分布。而澳大利亚的许多鸟类也在东部群岛和印度大陆能够见到,最远可至北部尼泊尔山区。
  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些特有的品种,至少它们主要生活于此,其中最重要的是雉科,特明克先生将其定名为虹雉属,著名的有棕尾虹雉。另外还有带冠羽的雉属鸟类,以及带角的鸟类,居维叶先生将其定名为角雉。此外,还有一种伯劳科鸟类,一种画眉,和一种近似涉鸟的水禽。它们都是通过本书首次展示给世人。
  编者
  1831年                                                                                                   


攀登世界之巅的声影:探寻青藏高原特有动物的生存智慧 一部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聚焦其独特生态系统与珍稀野生动物的博物学巨著 本书并非一部专注于鸟类分类的图鉴,而是以广阔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地球上最严酷、最壮丽的生态屏障——青藏高原。我们深入探寻这片“世界屋脊”上生息繁衍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乃至昆虫群落,揭示它们如何在极端的高海拔、低氧、严寒环境中,演化出令人惊叹的生存策略和生命韧性。 第一部分:高原的史诗——地理、气候与生命起源 本章首先构建了理解高原生命的宏大背景。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塑造了其独特的地理格局——从广袤的藏北无人区到湿润的藏东南峡谷,气候和植被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剧烈变化。我们将详细介绍影响高原生物演化的关键地质事件,分析冰期与间冰期对物种分布和基因交流的塑造作用。 气候的极限挑战: 深入解析高原年均气温、日温差、紫外线强度以及空气含氧量对生物体生理机能的制约。我们不谈鸟类,而是探讨哺乳动物如何通过厚重的皮毛、特殊的血液系统(如藏羚羊)和适应性呼吸来应对缺氧环境。 水文与生命之源: 探讨雅鲁藏布江、怒江、长江上游等河流的起源,以及冰川融水对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如羌塘、可可西里)的支撑作用。这些湿地是高原特有水生和半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关键栖息地。 第二部分:雪线之上的生存大师——哺乳动物的适应奇观 高原哺乳动物是生命力最顽强的象征。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以详尽的案例研究,剖析这些“雪线之上”的王者和隐士。 牦牛家族的演化分支: 不仅仅关注家牦牛,更着重于野牦牛的野外行为学研究。分析野牦牛如何利用高海拔的草甸和岩石区进行迁徙和觅食,以及它们在面对顶级捕食者时的防御策略。同时,探讨高原特有的偶蹄目动物——藏羚羊和藏原羚的种群动态与保护现状。 犬科与猫科的猎食艺术: 重点剖析雪豹的隐蔽性行为和其在复杂地形中的捕猎技巧。对比高原犬科动物——藏狼与喜马拉雅旱獭之间的捕食者-猎物关系。通过卫星追踪数据,描绘雪豹的领地划分和活动范围,揭示其生态位的高度特化性。 啮齿动物的地下王国: 深入研究高原鼠兔和旱獭在地下构建的复杂洞穴系统。这些洞穴不仅是抵御严寒的庇护所,更在高原的土壤结构形成和植被更新中扮演了重要的生态工程师角色。我们将展示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害兽”。 第三部分:岩石缝中的生命——爬行与两栖动物的隐秘世界 相较于哺乳动物的引人注目,高原上的冷血动物更展现了生命的适应极限。它们必须依赖太阳辐射和岩石的热量来维持体温,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微气候的细微变化。 耐寒的蜥蜴与蛇类: 介绍高原特有的高山蝮蛇的“低温妊娠”现象,这种独特的生殖方式如何确保后代在严酷环境下存活。分析高原裸趾虎等蜥蜴对紫外线和地热的依赖性。 两栖动物的“休眠”艺术: 关注那些在短暂的夏季活跃后,必须经历漫长休眠的蛙类。探讨它们如何通过提高体内抗冻蛋白的浓度,来抵抗冰冻的威胁。这些物种的研究,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低温保护机制的参考。 第四部分:微观世界与生态连接——昆虫与植物的共生网络 高原的生态系统并非仅由大型动物构成,昆虫和植物是构建整个生命网络的基础。 昆虫的“热量获取”策略: 介绍一些能够在极地和高海拔生存的昆虫,例如黑色翅膀用于最大化吸收太阳热量的甲虫。探讨高山杜鹃、报春花等植物如何通过改变花朵的结构,为有限的传粉者提供更高的温度环境。 脆弱的植物群落: 关注垫状植物(Cushion Plants)这种独特的高原植被形态。它们通过紧凑的生长结构,形成一个微型的“温室”,保护内部的幼嫩组织免受风蚀和低温的伤害。分析这些植物群落如何支撑起整个食物链的基础。 第五部分:人类的足迹与未来的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人类活动对这片脆弱生态的影响,并探讨保护的迫切性。 气候变化对冰川和植被的影响: 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冰川退缩速度对下游水资源和高寒草甸的影响。探讨过牧、基础设施建设对珍稀动物迁徙廊道的切割作用。 保护生物学的实践与展望: 介绍中国及国际组织在可可西里、三江源等核心区域实施的保护项目。本书不提供具体的保护鸟类的措施,而是强调对整个生态系统——栖息地、水源、以及关键物种相互作用网络的综合管理。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多物种的、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保护框架,以确保这些世界屋脊上的生命奇迹能够持续下去。 结语: 《攀登世界之巅的声影》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极端环境生命奥秘和地球地理奇观抱有敬畏之心读者的著作。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现场记录,描绘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高原生命画卷,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韧性与自然的平衡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严谨,但又巧妙地避免了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它似乎遵循着某种基于海拔高度或生态带的逻辑进行划分,这使得我在翻阅时能清晰地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地理认知框架。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像是从一个生态系统平滑地过渡到另一个相邻的生态系统。我特别欣赏它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平衡点。一方面,它提供了深入到骨髓的专业信息,比如对特定鸟类亚种间细微形态差异的对比分析,这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价值体现;但另一方面,即便是对鸟类学初学者,书中那些清晰的术语解释和概念穿插,也使得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亦教亦学”的写作风格,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探索,而非被动的灌输。这种精心设计的层次感,充分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读者体验的充分尊重。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对研究方法论的呈现方式感到非常惊喜和触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有什么”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的探险日志。作者似乎非常坦诚地分享了他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包括设备故障、恶劣天气、甚至是一些研究上的“死胡同”。例如,在某一章节中,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当时最先进(对我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技术)的标记和追踪设备来长期监测某个迁徙种群的活动范围,以及追踪过程中数据丢失和样本偏差的应对策略。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张精美的照片、每一个准确的描述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无尽的寒冷和孤独的守候。这使得我们作为读者,在欣赏最终成果的同时,也能对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科学精神如何运作的绝佳窗口。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保护意识的传达上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通过对物种生存现状的客观描述,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介绍某些极度濒危的物种时,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哀叹,而是将笔锋转向了当地社区为保护这些鸟类所做的努力,强调了生态保护与人类福祉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联系。他似乎在暗示,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生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我们这些远离高山的普通读者——共同参与的长期承诺。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责任感被悄悄植入心中,它激励着我去关注更广阔的环境议题。这本书成功地将一本看似专业的工具书,提升到了具有社会人文关怀的高度,它的价值远超出了鸟类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共同地球家园的深刻反思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特种纸张,手感沉甸甸的,光影下能看到细微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气候。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而又和谐,主色调是深邃的靛蓝和岩石般的灰褐色,中间点缀着几抹近乎霓虹的亮色,暗示着那些隐藏在云雾间的珍稀生命。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仅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最细微的羽毛纹理也能清晰呈现,而且对光线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细节之处更见匠心,比如书脊的锁线装订,结实耐用,摊开时可以完全平放,这对于需要对照观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虽然我无法复述具体内容,但那文字的排版和所选用的字体,透着一股古朴而又现代的学者气质,让人立刻对接下来的知识盛宴充满了期待。整体而言,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都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探索感,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绝对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级别的自然读物。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又充满惊喜的野外考察之旅。作者的文字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急于罗列枯燥的物种数据,而是将每一次物种的记录都融入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之中。比如,在描述某种高山雀科鸟类时,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铺陈当时的天气变化、周围植被的细节,以及他自己为了捕捉到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所付出的耐心和等待。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我仿佛能听到山风呼啸,感受到空气的稀薄。他不仅仅是在“展示”鸟类,更是在“讲述”它们如何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中挣扎求生、繁衍生息的史诗。尤其是那些关于繁殖习性、迁徙路线的描写,总是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精确性,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试着去想象作者笔下描绘的那种寂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这远比单纯的图鉴式记录要来得震撼和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图片很好,但是定价有点离谱。

评分

帮同事买的,说是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漂亮,很精致,很用心,很好看的一本书。

评分

太漂亮的书了美死了。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

评分

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

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世纪经典,还有满减,性价比高的很

评分

很好的博物学绘本,现在搞动植物学的根本没有这样的功底了,按照相机快门还是很在行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