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运动控制系统/普通高等教育电气电子类工程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系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本科专业编写的。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运动控制系统也日新月异,本书内容吸收了本专业领域已在工程上应用比较成熟的新技术。压缩了直流调速部分的内容,突出了交流异步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并专门介绍了位置随动系统和数字式运动控制系统。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书秉承“理论够用,注重应用”的理念,对基本原理讲透,对高深理论简略,特别强调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上的应用,除融合于各章的实践性内容外,第8章专门介绍了五个运动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1.1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1.1.1 液压传动系统
1.1.2 气压传动系统
1.1.3 电气传动系统
1.2 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1.3 运动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规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开环运动控制系统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2.1 直流电动机拖动的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问题
2.1.1 直流调速的主要方法
2.1.2 转速控制的要求和调速性能指标
2.1.3 直流调速系统使用的3种可控直流电源
2.2 开环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2.2.1 晶闸管整流器-电动机系统
2.2.2 直流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
2.2.3 开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
2.3 步进电动机运动控制系统
2.3.1 步进电动机简介
2.3.2 步进电动机的控制方式
2.3.3 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3.1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3.1.1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3.1.2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动态性能分析
3.1.3 无静差直流调速系统
3.1.4 其他形式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3.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3.2.1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存在的问题
3.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3.2.3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3.2.4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3.2.5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调节器工程设计实例
3.3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3.3.1 PWM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3.3.2 V�睲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3.4 弱磁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3.4.1 弱磁与变压协调控制
3.4.2 弱磁与变压协调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4.1 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和调速方法
4.1.1 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4.1.2 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4.2 异步电动机的变压控制系统
4.2.1 异步电动机的变压调速
4.2.2 变压调速时的机械特性
4.2.3 闭环控制的变压调速系统
4.2.4 变压控制在软起动器中的应用
4.2.5 变压控制在电动机节电器中的应用
4.3 异步电动机的变压变频(VVVF)调速
4.3.1 变压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4.3.2 变压变频调速时的机械特性
4.4变压变频(VVVF)调速技术
4.4.1 交—直—交PWM变频器主电路
4.4.2 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技术
4.5 变压变频(VVVF)调速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6 高性能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4.6.1 矢量控制的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4.6.2 直接转矩控制的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4.7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4.7.1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控制的基本原理
4.7.2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
4.7.3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
双馈调速系统
4.8通用变频器
4.8.1 通用变频器简介
4.8.2 变频器的选型、安装及维护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5.1 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与调速方法
5.1.1 同步电动机的特点
5.1.2 同步电动机的分类
5.1.3 同步电动机的转矩角特性和稳定运行
5.1.4同步电动机的起动
5.1.5同步电动机的调速
5.2 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5.2.1 转速开环恒压频比控制的同步电动机群调速系统
5.2.2 大功率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5.3 三相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5.3.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5.3.2 无刷直流电动机转矩的波动
5.3.3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5.4三相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控制系统
5.4.1 位置信号的检测
5.4.2 电子齿轮的功能
5.4.3 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位置随动系统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6.1 位置随动系统概述
6.1.1 位置随动系统的组成
6.1.2 位置随动系统的特点
6.1.3 位置随动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
6.2 闭环位置随动系统及其控制原理
6.2.1 闭环伺服系统的执行电动机
6.2.2 数字脉冲比较式伺服系统
6.2.3 数控加工过程
6.2.4数控机床的轨迹控制原理及其实现
6.3 位置随动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校正设计
6.3.1 位置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
6.3.2 位置调节器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数字式运动控制系统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7.1 数字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7.2 数字式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7.3 数字控制的关键部件
7.3.1 数字测速指标
7.3.2 数字测速方法
7.3.3 数字滤波
7.3.4 数字PID调节器
7.4 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器
7.4.1 DSP运动控制器的硬件构成
7.4.2 DSP运动控制器的软件构成
7.5现场总线及Profibus现场总线
7.5.1 现场总线的概念及特点
7.5.2 典型现场总线介绍
7.5.3 Profibus现场总线概述
7.5.4 ProfibusDP协议
7.5.5 ProfibusDP的数据通信
7.5.6 ProfibusDP的交叉通信方式
7.5.7 ProfibusDP的技术优势
7.6 数字式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内容和流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运动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与目标
8.1 步进电动机在勾心刚度测试仪中的应用
8.2 西门子6RA70型直流调速器在热连轧机中的应用
8.2.1 6RA70型直流调速器简介
8.2.2 6RA70型直流调速器在热连轧机中的应用
8.3 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8.4 机械手关节伺服控制系统
8.5 运动控制器在纸箱切割打样机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运动控制系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在各高校使用。其中,陈伯时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后来的第2版、第3版,以及他与阮毅教授主编的第4版,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选用的经典教材。自大学扩招以来,许多大学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普遍存在抽象思维和数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內容理解困难,而且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基层一线,面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系统集成等电气技术工作,他们需要的是系统的思维能力、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电力传动设备內部的深奥原理以及具体电路.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着重于应用,力图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的教学。
全书內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除了介绍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外,主要介绍运动控制系统的3个类型,即液压传动系统、气压传动系统和电气传动系统。由于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压传动系统仍在工业上大量使用且具有独特的优点,因此这方面內容将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本章最后介绍的转矩控制规律是后续学习的预备知识。第2章开环运动控制系统。首先介绍运动控制系统的要求和稳、动态性能指标,然后介绍常用的晶闸管整流器一电动机系统和直流PwM变换器一电动机系统,最后介绍广泛使用的一种开环运动控制系统——步进电动机运动控制系统,并给出一个步进驱动器的实例。第3章闭环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尽管直流调速系统已被交流调速系统逐步替代,但直流调速系统特别是双闭’环控制系统仍是交流调速系统的基础,其工程设计和分析方法对工程技术人员有重要作用,所以本章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单,罚环直流调速系统、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和弱磁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第4章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在提出异步电动机稳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导出了交流调速的方法;在变压控制方面,除了介绍变压调速系统外,还介绍了软起动器和电动机节电器;在变频控制方面,重点介绍了变频调速的机械特性、SPWM和SVPWM控制方法、VVVF调速系统,对矢量控制系统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只作一般介绍,省略了动态数学模型,还介绍了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和双馈调速系统:最后对通用变频器的使用作了详细介绍。第5章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介绍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及调速方法,重点关注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和三相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控制系统,最后介绍一种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器。第6章位置随动系统。近年来随着各种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的普遍应用,位置随动系统在工业上显得日益重要,本章在介绍位置随动系统的要求、组成、特点和性能指标后,着重介绍数控加工特别是轨迹控制原理,最后介绍随动系统校正方法。第7章数字式运动控制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正在成为运动控制系统的主流,本章首先介绍数字控制的特点、系统组成及测速滤波方法,然后介绍数字PID调节器的算法实现,并讲述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器,还详细介绍以Profibus为代表的现场总线,最后给出数字式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内容和流程。第8聿运动控制系统应用实例。结合工程实际,列举了5个应用实例,涉及步进电动机的PLC控制、直流调速器的应用、变频器的应用、伺服电动机在机器人上的应用以及运动控制器的应用,以期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时有所借鉴。
本书主要內容的理论教学时数约为48学时,建议安排第1章2学时、第2章6学时、第3章lo学时、第4章8学时、第5章6学时、第6章6学时、第7章4学时、第8章6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各自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內容和安排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学好本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按课堂教学进程和实验设备条件安排相关实验。实验内容应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注意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条件许可,建议另外安排一次运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全书由吴贵文担任主编,编写了第1—6章和第8章并负责统稿。作者本人从事本课程教学前后15年,中间又有15年时间在工业企业从事相关技术研发工作,有一定的经验,依托这些积累,作者力图在现有各种优秀教材的基础上,使本书在应用方面体现特色。何红军老师编写了本书的第7章并负责电子课件的制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温州研硕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徐虎老师对本书内容和插图提出了宝贵意见,刘希真老师给予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成功出版需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的努力,为本书的策划、申报、立项到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希望本书能对推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所帮助。
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欢迎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老师登注册下载。
虽然在编写时倾注了大量心血,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唯恐失误,但因学识水平有限,书中仍会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吴贵文
《精密运动的奥秘:现代机械系统与控制理论的融合》 引言 在现代工业、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准且高效的运动控制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精密机床的高速切削,到工业机器人的灵活作业,再到无人机的稳定悬停,无一不依赖于对运动的精细调控。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电气电子类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学习平台。我们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工程实践,揭示精密运动背后的科学奥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章:运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为读者构建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框架。我们将首先介绍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力矩、惯性等,并阐述这些物理量在描述和驱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随后,我们将引入系统模型化的概念,讲解如何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一个运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如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并探讨线性与非线性系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1.1 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 1.1.1 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其在不同坐标系下的表示。 1.1.2 驱动运动的基本力学原理: 牛顿运动定律、转动定律,惯性、摩擦力和阻力的影响。 1.1.3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约束: 理解系统自由度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约束来简化模型。 1.2 系统建模方法 1.2.1 建立物理模型: 基于物理定律的推导方法,如拉格朗日方程、牛顿-欧拉方程。 1.2.2 建立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分析、Bode图、Nyquist图等用于描述系统频域特性。 1.2.3 状态空间模型: 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演化,适用于更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1.2.4 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模型差异: 线性系统模型简化的前提与局限性,非线性系统模型的复杂性与处理方法。 1.3 经典控制理论回顾 1.3.1 PID控制器原理: 比例(P)、积分(I)、微分(D)项的物理含义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PID参数整定方法(如Ziegler-Nichols方法)。 1.3.2 稳定性分析: Routh-Hurwitz判据、根轨迹法等用于判断系统稳定性。 1.3.3 稳态误差分析: 稳态误差的定义、类型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器设计减小稳态误差。 第二章: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本章将聚焦于运动控制器的设计,这是实现精确运动控制的核心。我们将从基本的PID控制器出发,深入探讨其改进算法和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2.1 PID控制器的深入应用 2.1.1 PID参数整定策略: 手动整定法、自动整定法、基于模型的整定方法。 2.1.2 PID控制器的局限性与改进: 抗积分饱和、微分先行、滤波等技术。 2.1.3 变结构控制(VSC)的原理与应用: 鲁棒性强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参数变化或外部扰动较大的系统。 2.2 现代控制理论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2.2.1 状态反馈控制: 利用系统状态信息进行反馈,实现最优控制。 2.2.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用于分析和设计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2.2.3 模型预测控制(MPC): 基于系统模型和优化算法,预测未来系统的行为并生成控制指令,适用于具有复杂约束和多目标优化的问题。 2.3 伺服驱动器的选择与匹配 2.3.1 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机: 特性比较,适用场景分析。 2.3.2 步进电机与伺服电机: 运动精度、动态响应、成本等方面的比较。 2.3.3 驱动器与电机的匹配原则: 功率、电压、电流、编码器等参数的匹配。 第三章:传感器技术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精确的运动控制离不开对运动状态的实时准确测量。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传感器技术,以及它们如何为控制器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3.1 位移与位置传感器 3.1.1 增量式编码器: 原理、类型(光学、磁性)、脉冲信号与位置信息的关系。 3.1.2 绝对式编码器: 原理、优点(断电不丢失位置信息),类型(单圈、多圈)。 3.1.3 线性传感器: LVDT(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磁致伸缩传感器、电容式线性传感器。 3.2 速度与角速度传感器 3.2.1 测速发电机: 原理、输出电压与转速的关系。 3.2.2 IMU(惯性测量单元): 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用于测量线性加速度和角速度,在惯性导航和姿态控制中的应用。 3.3 力与扭矩传感器 3.3.1 应变片式力传感器: 工作原理、灵敏度、精度。 3.3.2 压电式力传感器: 适用于动态力测量。 3.3.3 扭矩传感器: 测量轴上的扭矩,用于电机控制和力矩反馈。 3.4 其他辅助传感器 3.4.1 温度传感器: 监测电机和驱动器温度,防止过载。 3.4.2 电流与电压传感器: 监测电机驱动电流和电压,用于过流保护和效率优化。 第四章:执行机构的原理与选择 执行机构是将控制指令转化为实际运动的关键环节。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常用的执行机构,包括不同类型的电机、液压和气动系统。 4.1 电机类执行机构 4.1.1 直流伺服电机: 结构、工作原理、优点(响应快、精度高)。 4.1.2 交流伺服电机: 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的区别,PMSM(永磁同步电机)在高性能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4.1.3 步进电机: 工作原理(恒流驱动),优点(开环定位),缺点(易失步、动态性能受限)。 4.1.4 无刷直流电机(BLDC): 电子换向的原理,优点(寿命长、效率高)。 4.2 液压与气动执行机构 4.2.1 液压系统: 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工作原理,在高功率、高刚度应用中的优势。 4.2.2 气动系统: 气源处理、气动阀、气动马达、气动缸,工作原理,在高速、低成本自动化中的应用。 4.3 传动机构的设计 4.3.1 齿轮传动: 直齿轮、斜齿轮、蜗轮蜗杆,速比、承载能力分析。 4.3.2 丝杠螺母传动: 滚珠丝杠、滑动丝杠,运动精度、摩擦特性。 4.3.3 联轴器与万向节: 连接旋转部件,补偿轴不对中。 第五章:运动控制系统的典型应用 本章将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展示运动控制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5.1 工业机器人 5.1.1 机械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正运动学与逆运动学。 5.1.2 轨迹规划与插补: 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样条插补。 5.1.3 力的控制与柔顺控制: 在装配、打磨等过程中的应用。 5.2 数控机床 5.2.1 多轴联动控制: 实现复杂的加工轨迹。 5.2.2 进给系统与主轴控制: 高精度定位与恒定转速控制。 5.2.3 刀具补偿与误差修正: 提高加工精度。 5.3 自动化生产线 5.3.1 物料搬运与输送系统: 传送带、 AGV(自动导引车)的运动控制。 5.3.2 自动装配与检测设备: 精准定位与协同运动。 5.4 其他前沿应用 5.4.1 航空航天: 飞行器姿态控制、导航系统。 5.4.2 生物医学工程: 手术机器人、康复设备。 5.4.3 新能源汽车: 电驱动系统控制、自动驾驶。 第六章:运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在实际系统搭建之前,仿真和测试是验证设计方案、优化控制参数、排查故障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介绍常用的仿真工具和测试方法。 6.1 仿真平台与软件 6.1.1 MATLAB/Simulink: 强大的数学建模与仿真环境,丰富的控制工具箱。 6.1.2 PLC仿真软件: 针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的仿真。 6.1.3 3D仿真软件: 如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的Gazebo仿真器,用于机器人及复杂机械系统的仿真。 6.2 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6.2.1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将物理模型转化为仿真模型。 6.2.2 仿真参数设置与运行: 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系统响应。 6.2.3 仿真结果分析与控制器调优: 基于仿真数据调整控制器参数。 6.3 实际系统测试方法 6.3.1 阶跃响应测试: 评估系统的动态性能。 6.3.2 频率响应测试: 分析系统的带宽和稳定性裕度。 6.3.3 实际工况下的性能评估: 在真实负载下进行测试。 6.4 故障诊断与排除 6.4.1 传感器故障诊断: 信号异常检测。 6.4.2 执行机构故障诊断: 功率、堵转等问题。 6.4.3 控制器逻辑错误排查: 调试和日志分析。 第七章: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运动控制系统向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发展。本章将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7.1 智能化与自主化 7.1.1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预测性维护、自适应控制、强化学习。 7.1.2 边缘计算与分布式控制: 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速度。 7.2 高性能化与集成化 7.2.1 微型化与高集成度执行机构: 减小体积,提高功率密度。 7.2.2 运动控制器与人机界面的融合: 提升用户体验和操作便利性。 7.3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7.3.1 节能型驱动器与电机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3.2 模块化与易维护性设计: 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7.4 面临的挑战 7.4.1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精确控制: 提高控制器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7.4.2 高精度与高速度的权衡: 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升效率。 7.4.3 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 在智能化系统的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结语 《精密运动的奥秘:现代机械系统与控制理论的融合》一书,通过系统性的讲解和深入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先进的运动控制系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运动控制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本书希望能成为您探索精密运动奥秘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