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邓小平如何获知“四人帮”倒台真相?
从台湾资料探寻毛、江《约法三章》真实内容
两岸政要的日记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国共密使曹聚仁行踪揭秘
从李登辉到马英九,走入台湾政坛看两岸
内容简介
《历史的侧影》是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据采访实录整理成文的系列文章的合集。本稿文章均已在国内刊物《同舟共济》上发表过。《历史的侧影》是对中国大陆政坛先辈的寻访文章,如《在吕正操将军家》、《儒将熊光楷》; 本书是对台湾的访问纪实,包括从日记角度来观察台湾政坛的《从日记解读两岸政坛》、追寻曹聚仁先生作为国共密使事情踪迹的《国共密使曹聚仁》、从不同角度审视李登辉政坛角色的《反复无常的李登辉》及台湾访问期间杂文琐记的《台湾访见录》等; 本书是对海内外知名学者、文化及社会名人,包括对钱学森、傅雷、韩素音、梁实秋、庄则栋及陈逸飞、谢晋、李宁、黄健翔等的寻访笔记。 《历史的侧影》稿所有文章为叶永烈先生的采访实录整理而成,本稿中的采访对象不涉及敏感人物,采访内容也不涉及任何敏感话题,符合出版的要求。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反右派始末》,《“四人帮”兴亡》,《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及《邓小平改变中国》等。1989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2005年10月,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台湾《传记文学》在推出叶永烈传记文学作品时,编者按曾这样评价:“作者是历史家,也是传记家,也是最有成绩的作家。”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在吕正操将军家中
与宋美龄赛长寿
考证邓小平何时获知粉碎“四人帮”
从“照片墙”看吕正操
儒将熊光楷
“将军学者”
广交朋友
将军夫人
穿上军装
在叶帅家
藏万卷书
兴趣广泛
钱学森的上海缘
钱学森是“阿拉上海人”
跨进交通大学校门
婚礼在上海隆重举行
“两弹一星”的半壁江山在上海
从日记看两岸政要
在台北拜访“日记作家”郝柏村
张学良、阎锡山和戴笠的日记
胡适和于右任的日记
海峡此岸政要的日记
国共密使曹聚仁
曹聚仁非国非共
蒋经国的莫逆之交
海峡两岸精心挑选密使
周恩来三次接见密使曹聚仁
毛泽东与曹聚仁在中南海长谈
向蒋经国报告“奉化之墓庐依然”
在金门炮战时扮演要角
台湾涵碧楼纪念馆透露重要信息
反复无常的李登辉
“台联党”的精神领袖
变化多端的李登辉
曾经言必称蒋经国
“别闹了,登辉先生”
走进“台联党”总部
名副其实的“台独教父”
组织台湾第三势力
海峡彼岸研究江青的专家
台湾也有人探讨“约法三章”
崔万秋一直关注着江青
陈绥民曾是延安市市长
一个大陆作家眼中的梁实秋
从“毛选”一条注释说起
从事业上看梁实秋
从政治上看梁实秋
从个性看梁实秋
韩素音采访手记
初识韩素音
纵论世界科幻小说
韩素音谈信息革命
关心中国儿童
建议我写“星球大战”
她的作品起码改八次
写作《关于未来的备忘录》的前前后后
她的每一本书差不多都引起争论
关于中国的作家及维护作家的版权
她拒绝为江青立传?
她不喜欢用“模糊数学”安排时间
医生·教师·作家
版权就是作家的专利权
“我不是‘文学巨星”’
她在为一位中国伟人立传
作家不可能“培养”
教师在做了不起的工作
生动、幽默地答问
韩素音的家庭生活
台湾访见录
金门战役的真相
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
蒋介石之逝
马英九家的信箱
萧孟能与李敖
我在台湾“立法院”旁听
晤会台湾陆委会主委
在台北施明德家中
在台北寻访阎锡山之墓
在台北图书馆里“温故”
寻访台北名人故居
走近张大干
胡适生命的终点
蒋介石最后的行馆
庄则栋和他的台湾姐姐
庄则栋怎么会有一个台湾姐姐
她的母亲是哈同的长女
穷书生成了哈同的“乘龙快婿”
她在十六岁“花季”被逼往台湾
她成为星条旗下的商人
她和庄则栋终于团聚于西安
“墨海渡深情” 妻子称庄则栋为“水晶人”
透露连闯三关的内情
创立乒乓“庄氏理论”
执着、认真地从事写作
与庄则栋相会于上海
“海外兵团”应改称“海外使团”
深切怀念毛泽东
改造黄金荣
作家杜宣笑谈往事
“海上闻人”黄金荣
蒋介石曾是黄金荣门徒
“皮泡水,水泡皮”的日子
在杜宣面前连声喏喏
在“大世界”前扫地
傅雷家事
《傅雷家书》出版内情
傅雷一家:四个人四种性格
傅雷之死的真相
平凡女子的不平凡之举
“中国房地产教父”——孟晓苏
“血管里流着国共两党的血”
当年他飞星走月抡大锤
万里的第“4.5”个孩子
在中南海的日日夜夜
成为李克强、李源潮的同学
第四次排浪式消费
房地产“航空母舰”的“舰长”
马思聪为什么没有回来
马思聪给我寄来20多幅照片
过着隐居生活的普通百姓
马思聪没有回来的真正原因
历史拾英
一顶红星帽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聂元梓,你别乱放炮
“文革”轶事
陈丕显之子谈柯庆施?
柯灵“宝刀不老”
记冰心和梁实秋的友谊
杨虎城身边的“小女子”
生死之交留下的红色记忆
清廉的宋庆龄
名家杂谈
谢晋速写
贺绿汀的希望
张瑞芳巧答智力题
陈逸飞给我们画速写
李宁印象
黄健翔的“天天运动会”
钱学森“永远的结”
华罗庚的“架子”
苏步青的笑与不笑
钱锺书论“鸡”与“蛋”
我眼中的吴阶平院士
彭加木好友忆彭加木
钱学森的西装与“爱国主义”
叶氏万花筒
获奖感言
在协和医院看孙中山蒋介石病历
大墙后崛起的高楼
专业作家的由来
话说墓志铭
在《北京晚报》一万期的时候
时光倒流
尽信网不如无网
美国登月的功臣是德国科学家
“9·11”时我赶往纽约
我珍藏“9·11”翌日的美国报纸
俄罗斯特工《夜宴》·杀人伞
《文汇月刊》半路抢走《思乡曲》
《可凡倾听》序
《“蛋白质女孩”在美国》序
精彩书摘
在握手之后,我问起陈明通先生,在担任陆委会主任委员这一段时间,还去不去台湾大学上课?
陈明通笑道,对于他来说,教授是永远的职业。他在2000年至2004年担任陆委会副主任委员期间,是有关部门向台湾大学办理了“借调手续”才出来从政的。他卸去陆委会副主任委员的官职之后,立即回到了台湾大学,照样当他的教授。他说,即便在“借调”期间,他仍到台湾大学给学生上课,只是由于陆委会的工作很忙,回校上课不多而已。
陈明通说,在台湾,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在社会上是很高的。正因为这样,他以自己是大学教授为荣。当然,课堂与“立法院”不一样,在大学里你面对的是学生,肩负教育下一代的神圣职责。作为教授,你必须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榜样,绝不能像某些政治人物那样言行不一。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陈明通给我的印象是学者风度,健谈,很爽直,讲话富有逻辑。他从上午九时,一直谈到十一时半,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台湾的大陆政策——平常,我听惯了大陆的台湾政策,而这一次则完全从相反的角度,听台湾的大陆政策的“第一制定者”来谈,尽管作为大陆作家的我未必都同意他的见解,但是如实记录、反映他的观点,仍是对于大陆读者了解台湾的重要第一手信息。
我发现,陈明通先生对于中国内地的情况了若指掌。这不仅因为他多年主管台湾的大陆事务,而且多次到过内地。台湾对现职的党政军高级干部有着种种限制,是不能前往内地的,而对陆委会的干部们则是例外。
陈明通对我说,自从1991年第一次前往内地之后,每年都去几次,几乎跑遍了内地的大江南北。可以说,他是台湾政界去内地次数最多的人之一。
陈明通说,正因为他对内地非常了解,所以在媒体的追问面前,在“立法院”的质询面前,他从容不迫应对,就台湾的大陆政策做出清楚的解释。
陈明通回忆说,小时候在台湾就开始读古汉语,虽说当时不是用国语,也就是内地所说的普通话来读,而是用台语来读。
说着,陈明通就用台语背起了《论语》,“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陈明通这一背诵,引发了大家的笑声。
陈明通说,现在的台湾中小学生,照样在念唐诗宋词,在念岳飞的《满江红》,念苏东坡的《大江东去》。
陈明通说,台湾在坚守中华古老文化。就拿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繁体字,在中国沿用了数千年,台湾至今仍坚持使用。汉字与英文的最大不同,在于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文是拼音文字。繁体字体现了汉字的象形。比如,“里”字,那个“耳”字、“口”字,表示能听能讲,大陆简化成“圣”字,这又下面一个“土”,是什么意思?又如,把“爱”字简化成了“爱”,没有“心”还谈得上爱?正因为这样,坚持中华文化最好的地方,是台湾。
再如,你去台北的“故宫”看看,那里精心收藏着多少中华文化瑰宝,每天对成千上万的台湾民众开放,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提及,在上海街头见到的“老外”面孔,要比台北街头多。
陈明通笑道,内地大嘛!这几年,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也吸引了大批外国观光客。就连台商也大批涌向大陆,到北京去,到上海去,到香港去,挡也挡不住。这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哪里有钱可赚,商人就会涌向哪里。其实,台湾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台湾也有许多“洋人”聚居的地方,来台湾的观光客也不少,尤其是日本人。
他说,台湾陆委会对于两岸关系的期待,就是善意和解、积极合作、永久和平。台海两岸要改善关系,首先就是要尊重台海两岸的客观现实,要从两岸的现状,要相互承认彼此的存在。陈水扁2000年首次参选时的《中国政策白皮书》,是他起草的。
陈明通说,民进党在2000年突然执政,当时在兴奋之余接踵而来的是恐慌,因为民进党大都来自草根,选战一流,却没有执政经验,即所谓“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作为执政党,你能否做出正确的决策,是很大的考验。你表现不好,人民就会失望。然而,治国人才不是那么快、那么容易就培养出来的。就拿我来说,做学问和做官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能够“两者兼而有之”、都做得好的人不多。说实在的,一开始,真正能做事的,还是原先的国民党官员。比如,陈水扁任命了一个根本不懂经济的民进党人当“经济部”部长,几天就下来了,不行,不能不请国民党的萧万长出任“经济部”部长。经过8年执政,民进党的执政能力已经大为提高。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历史的侧影》内容的图书简介: 《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远古回响》 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起源、技术演进、宇宙哲学与未来命运的恢弘史诗。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人类仰望星空,便试图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自身的坐标与存在的意义。然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是否仅仅是冰山一角?在那些被沙尘掩埋、被时间磨损的遗迹深处,是否潜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古老、更为精密的文明轨迹? 《星辰之语:失落文明的密码与远古回响》并非一部传统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场穿梭于时间隧道、探究人类集体潜意识与宇宙规律的深度考察。本书汇集了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合了考古学、天体物理学、符号学和认知科学的前沿洞见,旨在揭示隐藏在神话、古代工程奇迹和难以解释的文化断层背后的“元历史”真相。 第一卷:大地之下的低语——失落的工程学与地理重塑 本卷聚焦于全球范围内那些挑战现有技术理解的古代巨型结构。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几何学精度惊人的石砌工程,到撒哈拉沙漠深处被重新定义的大陆板块活动理论,作者以严谨的现场考察报告为基础,对数千年前的文明如何掌握了超越其时代背景的建筑、水利和冶金技术进行了细致的解构。 我们探讨了埃及吉萨金字塔群的排列与地球磁极变动的惊人吻合度,以及复活节岛摩艾石像背后的声学或能量传输理论。更重要的是,本书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假设:某些古代文明的“衰落”并非简单的内部瓦解,而是对一次全球性或地质性剧变的“主动适应性撤离”。通过对地层学数据的重新解读,我们发现某些被认为属于不同时代的遗址,在时间线上存在着令人不安的重叠。 第二卷:符号的迷宫——语言学、数学与宇宙心智 人类文明的飞跃,往往体现在抽象思维的诞生上。本卷深入探讨了古老的符号系统如何充当了跨越时空的通信媒介。我们不再仅仅将楔形文字或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视为记录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维信息的编码方式。 书中对巴比伦的“萨帕星表”进行了全新的数学建模分析,揭示了其中隐含的非十进制计数系统与现代高等数学中某些尚未完全被接受的拓扑学概念的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对吠陀文献中对“时间循环”和“多重宇宙”的精确描述进行了现代物理学的比对,发现这些描述并非简单的哲学思辨,而是对宇宙结构的一种早期、直观的观测结果。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大洲上独立发展的神话体系中关于“创世之初的几何形状”的描述,试图重构一个普世性的“原始认知模型”。 第三卷:天穹的启示——古天文学与技术飞跃的契机 人类的集体记忆中,总有一段关于“从天而降的知识”的叙事。本书将目光投向古代文明如何精准地预测、甚至影响了某些重大天体事件。我们考察了玛雅天文台的复杂度,以及它如何与现代的行星轨道计算相符,特别是关于那些不规则或被认为“新发现”的太阳系外天体的早期记载。 一个核心的论点是,某些技术(如超导材料的早期雏形或高效能的能源捕获机制)的失传,可能与特定的宇宙环境周期(如伽马射线暴的周期性出现或银河系旋臂的位置变化)紧密相关。当环境条件不再适合这些技术运行时,对应的知识体系便被系统性地“封存”或“遗忘”,以确保文明的延续。本书详细分析了全球各地“大洪水”或“天空陨落”叙事背后的气候与地质证据,试图描绘出文明在数万年前经历的“技术重置”时刻。 第四卷:记忆的继承与未来的回响 最后,本书回归到人类自身。我们探讨了“基因记忆”和“集体无意识”在保存这些失落知识中的作用。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梦境、直觉或是孩童的无端恐惧,是否是遥远祖先所经历的创伤或知识片段的残留? 《星辰之语》不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书籍,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呼吁。通过重新激活对这些古老智慧的理解,我们或许能够避开前人文明衰亡的陷阱,并利用那些被遗忘的知识,为人类文明的下一次重大飞跃做好准备。本书挑战了线性进步的历史观,邀请读者以更广阔、更具周期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宇宙位置。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严谨论证: 结合了地质学、考古学、高级数学模型和理论物理学的前沿分析。 全球性的视野: 考察了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的独立文明遗迹,寻求共通的底层逻辑。 挑战主流叙事: 提出对公元前万年人类社会技术水平的重新评估。 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 尽管内容专业,但以抽丝剥茧的推理小说般的节奏展开,确保了阅读的愉悦感和震撼力。 适合读者: 对人类起源、古代工程学、未解之谜、宇宙哲学以及历史的深层结构感兴趣的所有求知者。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历史”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