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

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子凡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边防史
  • 军政体制
  • 伊州
  • 西州
  • 庭州
  • 瀚海
  • 天山
  • 唐朝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01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8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字数:3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一书以开阔的视野、精当的考证,为唐代西域史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内容简介

  《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以唐代伊、西、庭三州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和传世史料,详细勾勒了伊、西、庭三州建立、发展、废止的历史,指出了其自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伊、西、庭军政体系到北庭节度使节制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的发展过程,及相关历史背景。同时,书稿对于唐代西域史上很多聚讼纷纭的问题,如金山都护府的兴废、瀚海军的设立、安西与北庭两节度使的关系等,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多有创见。总之,《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稿力图以开阔的视野、精当的考证,为唐代西域史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

刘子凡,男,1986年3月生于河北涿州。201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主要从事西域史、出土文献、隋唐史研究。在《唐研究》《西域文史》《西域研究》《文献》等发表论文10多篇。

目录

序章
第一节 唐代西域视野中的伊州、西州与庭州
第二节 关于伊、西、庭三州的军政体制
第三节 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 拓边西域——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隋唐之际西域形势与伊州的建立
第二节 唐灭高昌国与西州、庭州的建立
第三节 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建立
第四节 以伊、西、庭为基地的西域经营

第二章 都护临边——与安西四镇并立时期的伊、西、庭三州
第一节 安西都护府西迁与西州都督府的建立
第二节 金山都护府的成立
第三节 麟德年间的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以P.2754文书为中心
第四节 伊、西、庭三州对安西四镇的支援
——唐蕃四镇争夺战

第三章 节制西夏——北庭都护府、节度使时代的伊、西、北庭
第一节 北庭都护府与瀚海军的成立
第二节 中宗朝伊、西、北庭的新变化
第三节 伊西北庭节度使的设立
第四节 伊西北庭节度使的发展
第五节 节 度使下的伊、西、北庭

第四章 二庭归望断——安史之乱后伊西北庭节度使的自守与失落
第一节 北庭、安西兵赴中原靖难
第二节 联防还是自保:河西的失陷与北庭的隔绝
第三节 隔绝中的北庭与回纥
第四节 伊、西、北庭的陷落
结语
附录:唐朝西域大事年表(630-792)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除了控制伊吾以外,更是在高昌设立西州,在可汗浮图城设立庭州。将草原势力排挤到了这一地域之外,牢牢掌控住了西域的门户。唐朝利用伊、西、庭三州各自占据西域东部战略要地、且相互之间的距离比较近的特点,将其逐步构筑成了一个相互策应的军事整体。这样,伊、西、庭三州就成为了唐朝在自东向西经营西域的一个理想基地,由此南下可以经营天山以南的绿洲国家,向北可以羁縻天山以北的诸部落。在与突厥、吐蕃、突骑施、回鹘等势力的角逐中,唐朝正是以伊、西、庭三州为支点,有效控制了四镇地区,并将影响力延伸到葱岭以西,在西域建立起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可以说,伊、西、庭作为唐朝在西北边疆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唐朝经营西域的百余年的历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伊、西、庭三州的研究,也是唐代西域史、边疆史乃至丝绸之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部分。


前言/序言



子凡君博士论文即将付梓出版,坚持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
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新疆这一古代西域大地,向为地处亚洲东部华夏大地通向南亚、西亚、欧洲、北部非洲的径道;换句话说,这里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要隘。因此,准确了解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深层认识古代中国历史,认识欧亚文明史,不可或缺、不能轻估的一环。而唐代西域,又是新疆历史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的时段。这一时段中,吐蕃民族迅捷发展,跃出西藏高原,东下北上,曾在新疆历史文化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篇章;塔里木盆地原来汉语、印欧语、佛教文明昌盛的世界,一步步转化成了突厥语、伊斯兰教文明为主体信仰的舞台,在中亚历史文明进程中,产生了极为深远、不可轻估的影响。子凡君对唐代西域历史文化研究的浓烈兴趣,与此不无关联。
他的博士论文以伊、西、庭三州为切入点,抓住了李唐王朝统治西域的关键。伊、西、庭州,不只是唐代设在西域的三个边州。它是唐朝进出西域的门户,也是唐朝管理西域的前沿基地。它还是阻遏草原游牧部族进入西域绿洲国家的关键点。唐朝在三州建立起了同于内地的军政体制。三州的建立与衰落,与唐朝的西域统治相始终。子凡的论文,通过对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发展、演变的梳理、考证,为唐代西域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在书中,他对一些重要史料和出土文书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对于金山都护府兴废,瀚海军的设置时间等。这些细节,无疑深化了我们对于唐代西域史的认识。
制度建设,总是呼应着时代的要求。子凡的论文对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建设发展背后的因素,即唐王朝与东西突厥、吐蕃、突骑施、回纥等势力的矛盾、冲突,与安西四镇的关联,均有很好的揭示。从这一角度说,论文虽重在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剖析,但其内容,无疑已超越了伊、西、庭三州的范围,更宏观地描绘出了整个唐代统治西域的历史画卷。
西域史研究,涉及诸多民族,文献史料分散。子凡充分利用了吐鲁番等地出土文书以及内地出土的墓志、碑铭。近年出土、刊布的相关吐鲁番文书,可以说几乎全部被吸纳进了论文之中。将这些零散资料与传统文献结合进行研究,突显了新的视野,值得充分肯定。
子凡的研究旨趣,重点在唐。但为了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唐代新疆历史文化,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他学习、关注的方面,又绝不止于李唐王朝这一时段。诸如青铜时代的孔雀河古代文明,及由此引发的所谓吐火罗与龟兹、焉耆王国的关系,在泛吐火罗文化指称下的汉代精绝;西域大地出土的汉、晋简牍;后期的伊斯兰文明;甚至清代的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在他的学习、关注之中。任何一个地区的历史,其发展,由早至晚,是无不具有内在联系的。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唐代新疆,因此他对唐代以前,及其以后的新疆历史,无不予以关注。并从这一联系、发展中,更深入地认识、更科学地把握了新疆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子凡学习、研究唐代西域历史的进程中,作为导师,还有可以一说的体会。在学习中,他不止是穷搜、苦读相关汉文文献资料,而且十分关注相关文字记录背后的空间世界,为此,他曾抓住一切机会,考察过罗布淖尔荒原、楼兰故址;考察过尼雅废墟上的精绝故国;曾不惮困难,环绕塔里木盆地一周,一览现代绿洲、古代城址;纵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只为理解与唐代“弓月城”相关的文献资料,他曾循天山北麓西走,自精河循古道进入天山,再循巩乃斯河步入伊犁盆地。出于同样的追求,西天山中的伊塞克湖、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的碎叶故址、西藏高原进入西域的古道,也都留下了他的足印。在不算太长的博士、博士后工作站修业期间,要完成这么多的考察,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实在是不小的。有过这翻经历,古代西域历史、文化风云,在他,自然就有了比较具体、丰富、鲜活得多的印象。
既是唐代、又不止于唐代,在新疆大地上生存活动过太多古代民族。汉语、印欧语、突厥语系的诸多语言文字著录,在认识、分析、研究西域历史文明中,都是不可轻忽的资料。子凡在可自由阅读英语文后,又默下决心,要在突厥系语文中争取获得一定的知识素养。目前,在现代维吾尔语言的学习中,他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明天,察合台文、回鹘文、突厥文,大概也会陆续成为他追求的目标。这在目前,还只是我的设想;但我相信,他在突厥语文的学习中,是不会止步的。我在这里遥祝他一步一步前行,路虽漫漫修远,但只要一步步走,坚持不懈,成功终是可期的。
《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出版,虽已取得可以肯定的一点成果,但在子凡的研究生涯中,这毕竟只能算是小小的一步。从他对语言的学习追求;不怕艰苦,行万里路,以求触摸、感受相关历史文献背后的空间舞台,等等诸多令人认可的细节,我相信,在唐代新疆历史文化、或更广阔的西域文明史研究中,子凡的明天当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借这篇小序,期望子凡更努力前行。

                         王炳华
                      2016年元月23日凌晨
                      草于中国人民大学静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该书所涵盖的研究领域,并力求展现其学术深度与细节: --- 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 导言:边疆重镇的战略地位与制度重构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唐代中晚期,在西域与河西走廊防线上扮演关键角色的伊州、西州、庭州(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及天山南麓地区)的军政建制、行政运作及其在帝国边疆治理体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这三个州域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不仅是唐朝有效控制西域的核心屏障,也是文化、经济、军事力量交汇的前沿阵地。本书立足于对多重史料的细致辨析,重构了唐代中央政权如何将中原成熟的郡县制度与边疆特有的军事化治理模式相结合,最终形成一套适应复杂地理与民族环境的“军政一体化”管理体制。 第一部分:地理背景与史料基础 伊州、西州、庭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军事战略的优先性。伊州扼控天山北麓东段,是进入庭州和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节点;西州(高昌故地)是绿洲文明的中心,商业与屯田活动高度发达;而庭州(安西都护府的后继核心地带)则直接面对广袤的西突厥残余势力与铁勒诸部。 本书首先梳理了关于这三个州域的史料源流,包括《旧唐书》《新唐书》中的相关记载、敦煌出土文书(P.S. 2123、1455等残卷)、唐代墓志铭,以及后世史籍(如《资治通鉴》)中的侧面印证。重点在于对敦煌文书所揭示的基层行政文书和军事调动记录进行系统梳理,以期突破传统正史叙事的局限,还原地方官僚的日常工作实态。 第二部分:军政体制的结构与运行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军政体制的解析,着重考察了“州—县—戍堡”层级结构在边疆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化。 一、军职与文职的融合:双重权力体系 在唐代西域,军事指挥权与民事行政权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之手。本书详述了“兼领”现象的普遍性。例如,州刺史(或都督)通常兼任军事统帅,而下辖的县令也往往是军中将领的化身。我们细致分析了都督府、军使、别将等军事职衔在文官体系中的渗透程度,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影响了税赋征收、户口管理和司法裁决的效率与倾向性。尤其关注了在唐代中后期,随着中央对西域控制力的减弱,地方军官对地方资源的实际控制力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得到强化。 二、屯田制度与后勤保障体系 维持边疆驻军和定居人口的关键在于屯田。本书将伊、西、庭三州的屯田活动视为军政体制的重要支柱。研究内容包括: 1. 屯田的类型划分:识别出军屯(直接供养军队)、民屯(由地方官府组织,用于地方开支)以及部分私营屯田的差异。 2. 水利工程管理:考察了当地官员如何组织人力进行灌溉渠的修筑与维护,这些工程的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实质上是地方军政长官权力的重要体现。 3. 粮秣转运链条:分析了从关中长安至三州的物资转运流程的脆弱性,以及地方州县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依托屯田自给自足的能力,以应对中央调度滞后的困境。 三、户籍管理与徭役分配 边疆地区的户籍管理显著区别于内地。本书探讨了唐朝如何在新征服或新开垦地区推行“编户齐民”的理想与实际操作的落差。研究揭示了以下关键机制: 随军或随屯户籍:新迁入的移民(多为戍卒家属或被强制迁徙的内地人口)的户籍身份的特殊性。 “蒲萨格”(Pusag)或相关非汉族人口的纳入:分析了唐朝将归附的胡人部落或部曲纳入国家户籍体系(或采取类似羁縻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对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徭役的军事化:地方徭役的分配往往优先服务于军事防御、戍堡修建和战时动员,而非单纯的民生建设。 第三部分:边疆危机与体制的演变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唐朝中晚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西域局势的动荡对三州军政体制带来的冲击与重塑。 一、来自内地的压力与中央控制的衰退 随着藩镇割据的加剧,来自内地(如河西、陇右节度使)对西域资源的争夺和对地方人事任免权的干预,导致了三州地方行政的“多头管理”现象。本书分析了这种外部干预如何削弱了直接向中央负责的刺史的权威。 二、与周边势力的互动与军事压力 庭州、伊州是抵御吐蕃、后突厥乃至回鹘势力渗透的最前线。在高强度军事对抗背景下,军政体制展现出极强的应变性。例如,在遭受长期围困或补给断绝时,地方长官不得不采取自治的策略,甚至私自与周边势力议和或进行贸易,这实际上是对中央既定政策的变通乃至挑战。 三、军事行动的行政成本 通过对几次重大军事行动(如对白蛮、仆固怀恩叛乱的镇压,或对西域残余势力的清剿)的个案研究,本书量化了这些行动对地方财政和人口结构的消耗。每一次军事动员,都伴随着行政体系对资源的超负荷征用,进而引发了屯田人口的逃亡和地方行政秩序的暂时性瓦解。 结论:边疆治理的范式转移 《瀚海天山》最终总结道,唐代的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是帝国在极端环境下为维持统治而形成的“应急性军事化官僚体系”。它在稳定初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效率,但其过度依赖军事资源和中央调度的特性,使得它在面对中晚期的政治分裂和外部压力时,呈现出结构性的脆弱。本书的研究为理解唐帝国边疆治理模式的复杂性、地方权力在帝国裂变中的演变轨迹,提供了坚实的个案支持。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内页,那种学术的严谨性扑面而来,排版虽然传统,但注释和引文的规范性让人倍感信赖。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比如,我对其中涉及到的地理环境对军事部署影响的论述部分尤为好奇。毕竟,天山南北的气候、地形差异巨大,单一的军事建制恐怕难以适应所有环境。一个成功的边疆治理体系,必然是与自然条件深度耦合的。如果这本书能将河西走廊和更西部的庭州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出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那阅读过程必然充满惊喜。这种细节的打磨,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对原始文献的细致爬梳,绝非闭门造车之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内敛而有力”。它不像那些畅销的历史普及读物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解剖历史的骨骼。我注意到它在讨论军事建置时,似乎还牵涉到了赋税、屯田以及与周边民族的朝贡体系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闭环的治理网络。这种将军事、经济、外交视为一体的系统性分析,正是研究古代边疆管理的关键。我个人对唐代如何利用“羁縻”制度来管理那些半自主的部族势力特别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比以往研究更细致的制度细节和案例支撑。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显然不是历史门外汉,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充分享受到它思想的深度。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接触了不少关于唐代边疆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宏观的叙事层面,缺乏对具体治理机制的剖析。这本书的题目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痛点,伊、西、庭三州,这可是唐朝西域边防的核心地带啊,其军政架构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帝国对大漠的控制力与影响力。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探讨,在这些游牧与农耕文化交汇的前沿,唐朝是如何巧妙地平衡军事威慑、文化同化与地方自治这三者关系的。如果书中能细致阐述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运行轨迹,以及不同时期因应局势做出的制度调整,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它不仅仅是对历史制度的考据,更是对古代国家治理智慧的一种深刻反思,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区域治理的复杂性,或许也有隐晦的启示。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古朴中透着一股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研究对象的那份敬畏与深入。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每一页,但从目录和前言的布局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特别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感觉,让人对唐代边疆治理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尤其期待它在史料运用上的创新,毕竟,对于一个相对冷僻但又至关重要的历史地理区域进行研究,没有一手扎实的史料支撑,是很难有说服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体验,将那些散落在史书角落里的碎片信息,编织成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光是看到“军政体制”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单纯的记述史实的通史类读物,而是深入到制度肌理的学术力作,这正是我所渴求的深度。

评分

读完引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识”非常到位。他没有将伊、西、庭三州简单地视为唐朝统治下的“边疆”,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安西都护府乃至整个中亚战略格局中去考察。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解剖,是高水平学术研究的标志。我期待后续章节能有力地论证,这些看似孤立的州府,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协同作战,共同维护“安西咽喉”的地位。而且,我希望作者能在分析体制得失时,能更侧重于比较不同朝代或不同统治者时期对这些地区军政体制的微调,从而揭示出权力逻辑在边疆地区的演变规律。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某个研究空白的力作,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唐帝国复杂治理体系的绝佳窗口。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书不错的书不错的书

评分

了解下西域,不错,可读性强,值得购买学习。

评分

汉朝起始经营西域,保护商路,成为中国一部分。

评分

本来想买关于北魏六镇的书,搜到了这本,看了评论应该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出狱后,他过了一段正常生活,在一家民营企业担任高管,娶了冯锦辉的妹妹冯守娥,生了两个女儿,但理想和信念都没改变。1976年7月3日晚,陈明忠把一笔钱交给陈映真,支持他筹办左派杂志《夏潮》。次日他便被逮捕。这一次,陈明忠受尽酷刑。连问案的人都惊叹,一般人到第二轮刑讯,要他讲什么他都认了;第三轮、第四轮,只有在陈明忠身上用过,“警总有史以来头一个”。陈明忠后来说,他明白“只要精神没有崩溃,肉体上的痛苦是可以忍得住的”,坚决不认罪。陈映真、黄顺兴等因此躲过了牢狱之灾。

评分

清末张之洞撰写的目录学名著,后来经范希曾补正,是介绍治学门径的重要工具书。王伯祥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和目录学家,极为重视《书目答问补正》,将当代学者的论述和自己的心得一一批注在此书的天头、地角和行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评分

他是陈明忠,台湾最后一位被判死刑的政治犯,也是最知名的“统左”(统派加左派)。陈明忠1929年生于高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富裕。中学时,被日本同学骂“清国奴”,他开始有了民族意识;而看到佃农对自己卑躬屈膝,他开始有了阶级意识。

评分

清末张之洞撰写的目录学名著,后来经范希曾补正,是介绍治学门径的重要工具书。王伯祥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和目录学家,极为重视《书目答问补正》,将当代学者的论述和自己的心得一一批注在此书的天头、地角和行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