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

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聪 著,李文锋 译
图书标签:
  • 宋代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社会生活
  • 风俗
  • 地理
  • 游记
  • 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1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80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史学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张聪所著的《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助理教授张聪的代表作。研究的背景是中国的宋代,当时中国受过教育的人几乎都会经常旅游,长途旅行去上学或者参加科举考试。他们旅行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由于缺乏便利的交通,往往经年累月才完成一次旅行,相应地,在旅行中他们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与同道中人有大量的交流,每到一处,往往还吟诗作对,留下自己的足迹,可见当时的旅游与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宋代的旅游与文化》通过研究当时士人的旅行,分析了旅行对这些精英人士的影响,认为丰富的旅行经验对宋代精英的身份和地位有着重要影响,旅行让士人们成为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领军人物。

内容简介

  张聪所著的《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很好地利用了宋代官方材料和宋人游记、笔记,深刻地剖析了旅行在宋代文化及地方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旅行文学书写与旅行实作历史,认为宋代在创造与维持一个士大夫精英集团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丰富的旅行经验,强化了宋代精英作为国家政治、社会与文化领袖的地位。

作者简介

  张聪,青年历史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史,尤其是宋史,同时还包括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文化、家庭、孝道等。她毕业于南开大学,在伊利诺伊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尚佩恩分校获得硕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其代表作品有《宋代的旅游与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等。

目录

导论 旅行、文化和宋代文人
第一章 短暂的生活——旅行与宋代文人
第二章 旅行的基础设施——水路与官道
第三章 准备起程——公文与手续
第四章 政府对官员旅行的帮助——挑担军人、交通工具和住宿
第五章 送别仪式——饯行
第六章 旅行者和他们的地方东道主——接待、娱乐和花销
第七章 观光和创造景点——游览探访与题写碑刻
第八章 精英、旅行、名胜与地方史——苏轼之后的黄州
结论 本籍、地方与朝廷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沧海桑田:中古时期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与文明互动 本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路线、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它并非专注于单一帝国的兴衰,而是着眼于这条绵延数万里的动脉如何塑造了不同文明间的互动模式、财富的重新分配以及技术的传播。全书以“网络”而非“线性发展”为核心分析框架,探讨了在这一千年间,从地中海到东亚的各个关键节点如何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的再审视——多重网络的交织 本书首先对传统上被单一化叙事的“丝绸之路”进行了细致的解构。我们不再将其视为一条固定的商路,而是多个相互重叠、时断时续的贸易网络集合体。 第一章:绿洲与海洋的张力 本章深入考察了陆地贸易路线(如塔里木盆地绿洲路线)与新兴海上贸易网络(如波斯湾至印度洋航线)之间的动态竞争与互补关系。重点分析了粟特商人、波斯-叙利亚商人集团在维系陆路运输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随着伊斯兰世界的兴起,阿拉伯和波斯船东如何逐渐主导了海洋贸易的命脉。通过对古代港口遗址出土文物的考察,我们揭示了贸易货物(如香料、丝绸、玻璃器)在不同网络间的转运点和溢出效应。 第二章:商品的物质史与文化烙印 贸易不仅仅是金银的交换,更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本章选取了三种关键商品——茶叶、白银和造纸术——进行个案研究。茶叶如何从中国西南的山区饮品,逐渐演变为中亚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之间重要的经济媒介和外交礼物;白银(尤其是来自中东和欧洲的银币)在东亚经济体系中的接纳与消化过程;以及造纸术西传的路径,不仅是技术知识的传播,更是权力结构和官僚体系变革的隐形推手。我们探讨了这些商品在接收地如何被重新诠释、模仿和本土化,从而产生新的文化意义。 第二部分:权力、宗教与贸易的共生 贸易网络的兴盛与衰落,往往与沿线政治实体的稳定程度和宗教政策息息相关。本部分探讨了宏观政治力量如何为商业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同时商业财富又如何反哺和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 第三章:帝国的地缘经济学 本书聚焦于两个在不同时期扮演关键角色的帝国体系:唐宋时期的东亚与阿拔斯王朝/后来的蒙古帝国。我们分析了唐朝对西域的军事控制如何保障了早期丝路的畅通,以及宋代“不事武功”的外交策略如何巧妙地通过海路与海外国家建立稳定的经济关系。同时,对比研究了阿拔斯王朝如何通过建立官方法典和金融工具(如“Sakk”——支票的雏形),促进了广阔帝国范围内的商业信用体系。蒙古帝国的建立,虽然带有毁灭性,但其“Pax Mongolica”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了欧亚大陆内部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对贸易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第四章:信仰的边界与商业的渗透 宗教在贸易网络的扩展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文化差异的壁垒,又是建立信任的桥梁。本章详细分析了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教士如何在商队中传播教义,以及商业共同体(如犹太商人社群)如何在不同宗教管辖区中维持其跨文化的身份和商业惯例。特别关注了中亚佛教石窟壁画中的胡商形象,以及伊斯兰金融规范对远距离贸易合同的约束力。 第三部分:关键节点的转型与融合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地理和文化交汇点,分析它们在中古时期如何成为文明熔炉,吸收、转化并输出文化要素。 第五章:中亚的千年十字路口 撒马尔罕、布哈拉、高昌等地,是多重文化交汇的典型案例。通过考古学和文献学的双重证据,本章描绘了突厥、粟特、波斯、汉族等族群如何在这些绿洲城市中共同生活、通婚、参与商业活动。重点剖析了当地文字(如粟特字母)如何成为跨区域交流的书写载体,以及中亚的音乐、舞蹈和医学知识如何通过这些城市向东向西传播。 第六章:印度洋贸易圈的复兴与宋元的影响 相较于陆路丝绸之路的起伏不定,印度洋贸易圈在中古晚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增长。宋代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对海外贸易的官方支持(市舶司的设立),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东非沿岸的联系。本章探讨了占城稻的传播如何影响了东南亚的农业模式,以及中国瓷器在东非海岸的发现如何揭示了当时全球财富分配的另一条重要脉络。 结语:看不见的连接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古时期欧亚贸易网络的核心特征:其韧性源于地方性的生产和地方性的需求,而其连接性则依赖于中介群体的流动性。我们强调,即使在政治分裂和瘟疫传播的背景下,物质和思想的流动从未完全停止,这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连接奠定了后世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读者将理解,理解中古世界,必须从理解其错综复杂的商业地理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视角转换能力,它成功地将“移动”这件事从单纯的时间概念中剥离出来,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对宗教朝圣路线的分析尤其精彩,展示了信仰是如何塑造地理空间的,那些看似偏远的寺庙和道观,在宋人的精神版图中占据了何等核心的位置。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路引”和“关牒”等官方许可文件的描写,这不仅仅是官僚制度的体现,更是国家权力对个体流动的隐形控制与记录。这种对制度与个人自由之间微妙张力的探讨,为我们理解宋代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观察口。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名“文化地理学家”,在跟随作者的引导,重新丈量和解读着古人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理解他们脚下的每一步是如何被时代背景所定义和承载的。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侧重于文学名家的游记,显得过于精英化。然而,这本书的广度令人惊喜。它非常有效地平衡了高雅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叙述权重。作者对“脚店”、“草店”等服务业态的描摹,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宋代服务经济的蓬勃发展,这在传统史学中往往被忽视。书中对不同籍贯商贩在途中的互助与竞争现象的探讨,揭示了超越地域限制的社会网络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这种关注“看不见的人”和“被遗忘的行业”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社会经济活力这一主题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旅行在宋代不仅仅是文人的风雅事,更是驱动社会流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观点视角极为新颖,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的大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有了前所未有的直观感受。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之中。比如,书中对驿站系统的详尽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深入地挖掘了驿站作为信息传递中枢和文化交流节点的复杂作用。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长安街头传来的胡饼香气,看到士人们在酒楼上高谈阔论,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历史读物难以比拟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阶层旅行者的心态差异的刻画,从达官贵人对山川形胜的审美追逐,到普通百姓为了生计而进行的漫长迁徙,每一个侧面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这绝非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百科全书,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代社会复杂性的认知边界。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物质文化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细节简直是饕餮盛宴。它没有停留在宏观叙事上,而是专注于那些构成日常旅行体验的微小元素。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行囊”的考据,从不同地域特产的携带方式,到旅途中必需品的选择,无不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审美情趣。更妙的是,书中探讨了宋代纸币和铜钱在不同地区的流通差异对旅行预算的影响,这直接关联到了当时的商业网络和金融史,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实用又有趣。这种将大历史与小物件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个宋代的社会面貌变得立体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画像。每读到一处描写,我都会忍不住联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的旅途又会是何种光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着实令人着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旅行纪录片,高潮迭起,张弛有度。作者在描述旅途艰辛和自然险阻时,文字极具画面感,让人真切感受到古人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坚韧与智慧。例如,书中对宋代舟船制造技术的介绍,以及如何应对长江、黄河等水域的复杂气候,展现了那个时代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同时,当涉及到文化风俗的对比时,笔锋又变得轻松诙谐,对不同地区宴饮礼仪的差异进行对比,读来令人会心一笑。整体而言,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谨的历史考证与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熔于一炉,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愉悦之旅,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深深地被宋代那种既充满秩序感又蕴含无限生命力的社会图景所吸引。

评分

做生意总有走背字的时候,得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如果赚钱的时候撇吃拉嘴嘚嘚瑟瑟,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日爹倒妈的,姿态未免有点难看。。

评分

书挺好的,塑封都还在,还没拆开来看

评分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评分

《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绪论,通过重新探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来表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学问观,并为了作为“科学”的历史学者共同追求、探讨真实而写作了《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出土文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不可证伪性》一文。《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一编是运用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缁衣》重新探讨《礼记》四篇(《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与《子思子》的关系。第二编是出土文献《周易》的文字、语言研究的部分成果。第三编是对出土文献《老子》的研究。

评分

好喜欢这本书的呢!!!!

评分

另一个角度,好玩。

评分

比较有趣的一本书,买回来看看如何~

评分

预约安装:您好 产品需要安装的话您可以拨打全国统一服务热线:95105855(或者拨打0571-86281080)或者微信关注公众账号:robam_service预约安装哦 预约之后一般是3个工作日上门安装 具体上门预约安装:您好 产品需要安装的话您可以拨打全国统一服务热线:95105855(或者拨打0571-86281080)或者微信关注公众账号:robam_service预约安装哦 预约之后一般是3个工作日上门安装 具体上门时间根据当地售后安排而定哦时间预约安装:您好 产品需要安装的话您可以拨打全国统一服务热线:95105855(或者拨打0571-86281080)或者微信关注公众账号:robam_service预约安装哦 预约之后一般是3个工作日上门安装 具体上门预约安装:您好 产品需要安装的话您可以拨打全国统一服务热线:95105855(或者拨打0571-86281080)或者微信关注公众账号:robam_service预约安装哦 预约之后一般是3个工作日上门安装 具体上门时间根据当地售后安排而定哦时间根据当地售后安排而定哦根据当地售后安排而定哦

评分

作者结合旅行文学书写与旅行实作历史,认为宋代在创造与维持一个士大夫精英集团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丰富的旅行经验,强化了宋代精英作为国家政治、社会与文化领袖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