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90辑)

老照片(第90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0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01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照片(第90辑)》用照片记录历史、记录生活,通过口述等方式,记录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内页插图

目录

刘碧瑞 我的曾外祖父刘瑞芬
孙孟英 “美人鱼”杨秀琼
祖盛祥 忆伯父祖晨
郑春光 1911:伍连德与东北鼠疫
庞国义 硝烟中的石桥铺
楚泽涵 “清香留”和“古稻田”
刘予心 抗战记忆
鲍劲源 难忘北航
张峰 在新疆的日子
史耀增 我见到了边区劳模
胡建芬 向阳院的故事
卢荣泰 护士小子的快乐生活
张军勇 20世纪初:汽车来到威海
薛原 时光打磨的百年青岛遗产
胡剑 中国式斗牛
沈宁 祖母留下的证章
李大晋 父亲的遗产
刘功虎 “邱三宝”的故事
冯克力 十几年的牵挂
封面 威海卫的英国巡警(张军勇)
封二 参加军训的台湾女高中生(秦风老照片馆)
封三 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学子(楚泽涵)

精彩书摘

  我的曾外祖父刘瑞芬
  刘碧瑞
  我从小跟母亲长大,也就随母亲姓刘。
  姨妈刘诒娥在晚年时,将保存了多年的家族老照片拿出来给我看。我被这些老照片中穿着清朝官服和仕女服饰的人物吸引住了,她告诉我:“这些照片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你看,这是你外公的父亲刘瑞芬,这是你外婆的父亲张之洞,这是我父母和我们小时候的照片。这些是你妈1947年回国前存放在我这儿的,这些是你们回到国内一家人团聚后的照片……”“我的身体越来越差,这些老照片就送给你吧,希望你会珍惜它们!”以后我去看望她老人家时,就会带上几张去问她照片里的故事,姨妈就会对我讲起刘家很久以前的往事……谈得最多的是刘瑞芬的故事,她以曾外祖父为骄傲。这位在中国早期外交和洋务运动中,尤其是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有识之士,是值得颂扬的。现在,我根据姨妈讲的故事,和这些年收集到的史料,撰写此文和大家分享。为有志研究刘瑞芬的人士,铺上一块基石。
  树立经世致用的思想
  曾外祖父刘瑞芬(1827—1892),字芝田,清朝道光七年出生于安徽贵池。
  刘家祖籍江西,据说祖上曾任元朝的学官。之后刘家迁到了安徽贵池县东南乡的南山村。由于刘氏世代以儒学为业,到了清代,刘瑞芬的祖上已经是贵池一带知名的儒学世家,其祖父刘思吉在乡里留下温良多善行的美名。南山村有座石桥,当年被山洪冲毁,刘思吉曾捐助银两重修。道光年间,连年多雨,田里歉收百姓难以度日,刘思吉把自家的谷子散发给乡邻充饥。平时,也经常为家境贫寒的病人施药,为无钱安葬的逝者施舍棺材,受到乡里赞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开始被分割,主权遭到破坏,一步步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经济掠夺,中国的民族危机十分严峻。与此同时,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加上外国侵略所造成的种种灾难,激起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反抗。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造成空前的社会政治动荡。清朝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大危机。
  值此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传统的科举已然弊端丛丛,难以为国家甄别出真正的经世人才。而清朝统治者也无法解决中国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危机。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读书人纷纷自发地寻求救国良方。一时间,“经世致用”之学非常盛行,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提倡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
  刘瑞芬自幼聪明好学,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十九岁就中了秀才。但两次参加乡试,均未得中。于是他放弃科举一途,转而讲求经世之学,并游历名山大川,寄情诗文,藉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还与志同者创立了青山诗社,“发为诗歌以写愤郁”。
  咸丰六年(1856)贵池被太平军占领,市面一片萧条。为了在战乱中寻找生路,刘瑞芬带领叔伯兄弟刘含芳、刘长春,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子离开了故乡贵池,三人首先投靠驻军皖地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向他献《时务策》,曾国藩对其大加赞赏,遂邀他人其幕府,充采访忠义局员。从此刘瑞芬投笔从戎,走上仕途。
  主持军需
  同治元年(1862)刘瑞芬进入忠义局不久,李鸿章率领淮军驰援上海,曾国藩将刘瑞芬兄弟推荐给他,从此,刘瑞芬兄弟乘轮船进入上海,投身淮军,成为李鸿章的幕僚。
  人幕之初,刘瑞芬首先为李鸿章札调随营办理淮军军需等局事务、并总理水陆军械。当时清军追求武器装备近代化,刘瑞芬及时提供前方数十营攻战所需的精利军械,所向无前。初显其讲求实务、统筹组织的能力,周致精练的才干,使淮军有别于旧式军队,使用西洋利器取胜战争,实为刘瑞芬一大功劳。
  1882—1883年,刘瑞芬调任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及护理江西巡抚期间,适逢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驻军陕甘地区,急需防务军饷。清政府敕令江西每月协济陕甘军饷银二万两。刘瑞芬竭尽所能,多方筹措饷银,除督促藩司,严催抓紧征收当年钱漕外,又催征以往欠款,一并解交京师部库。江西省协济陕甘军饷,共计银一千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两。1884年马尾海战败后,清政府下诏对法国宣战。军情紧急,湘军将领杨岳斌在湖南挑选精兵十营,开赴福建抵御法国侵略军。清政府下令江西筹款白银六万两拨给湖南兵勇,刘瑞芬在地丁银所收不敷的情况下,仍尽力腾挪以前的协饷来支持杨岳斌,完成军务。
  ……
尘封的记忆:历史的碎片与人间的温情 图书名称: 《历史的侧影:清末民初的市井百态》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叙事或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那些细微尘埃——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它是一部以社会生活史为底色,深入挖掘普通百姓日常片段的文集,旨在通过鲜活的、未经修饰的细节,重构一幅幅逝去的市井图景。 第一部分:市井烟火与生存哲学 本部分着力描摹了彼时城市与乡村交汇处的生活质感。我们不再谈论新政的推行或革命的酝酿,而是走进那些人声鼎沸的茶馆、嘈杂拥挤的码头和炊烟袅袅的里弄。 一、 街巷的声音与气味: 详细考察了当时特定行业的声音景观。例如,人力车夫在清晨的吆喝声、小贩沿街叫卖的独特声调(如磨刀匠的“锃亮”与修伞匠的“收旧”),以及在特定季节飘散在空气中的气味组合——煤烟、牲畜粪便、新碾的米香、腐败的潮湿气味,共同构筑了一个多维度的感官世界。我们通过对当时报纸上零星广告和地方志记载的交叉比对,力求还原一个“可闻、可嗅”的历史现场。 二、 钱币的流转与民间经济: 撇开官方的金融政策不谈,本章深入探讨了民间货币的流通困境。大洋、铜钱、纸钞(如“龙洋票”或地方银行票据)之间的兑换率波动,对普通商贩和佃农生活的影响。选取了数个具体的家庭账本残片(通过考古发掘或私人收藏整理),展示了他们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和地方官员的盘剥,如何在极度匮乏中维持生计的生存智慧。重点分析了典当业和放贷人在基层社会的角色,他们是救济者,也是压榨者。 三、 衣食住行的细微差别: 服饰不再是简单的样式描述。我们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体面”的理解。例如,一个乡绅在购置新式西装时,如何将洋布与传统棉布进行搭配,以示“开明而不失根本”;普通劳动妇女的头巾颜色和材质,如何反映其婚否、年龄乃至所信仰的宗教。食物方面,则详述了从南方米市到北方杂粮供应的区域差异,以及在饥荒时期,普通百姓对野菜、草根的依赖程度。 第二部分:人际网络与社会秩序的暗流 在缺乏现代法律和有效中央管辖的时代,人情、宗族和地方势力构成了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 一、 宗族的力量与血缘的界限: 详细分析了地方士绅(非正式的权力中心)如何利用祖祠和族谱来调解纠纷、分配资源。着重描述了“失势”或“离经叛道”的家族成员所遭受的社会排斥,以及这种排斥如何构成一种比法律更严厉的惩罚机制。 二、 娱乐与迷信的交织: 阐释了戏曲、说书、庙会对于信息传播和道德教化的作用。这些非正式的文化载体,往往比官方的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同时,细致梳理了民间信仰的实用性——求雨、占卜、驱邪等仪式,如何直接介入到人们对疾病、歉收的解释和应对之中,展现了科学与迷信在民间生活的共生状态。 三、 边缘群体的生存轨迹: 聚焦于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或排斥的群体,如流动艺人、乞丐群体、底层妓女以及新式知识分子中的失意者。通过对这些边缘群体活动区域的考察,可以发现隐藏在光鲜表象之下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例如,描摹了一群在城市边缘靠打零工和乞讨为生的家庭,他们如何在传统家族体系之外,形成一种临时的、脆弱的互助网络。 第三部分:传统与现代的摩擦瞬间 清末民初是观念剧烈碰撞的时期,但这种碰撞往往发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而非宏大的辩论会上。 一、 学堂外的教育: 不谈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而是关注传统私塾的消亡与抵抗。记录了一位固守旧制的塾师,面对新式学堂的低廉学费和“进步”的社会评价时,所表现出的文化焦虑与坚守。这种冲突是具体到一张旧式毛笔和一叠印着西方几何图形的课本之间的对峙。 二、 交通变革带来的心理震荡: 火车的轰鸣声、电报的滴答声,如何侵入宁静的乡村生活。通过对几个特定村落的记录,展现了当地人对“铁龙”的恐惧、好奇与复杂心态。他们既渴望借此便利买卖货物,又担忧它会破坏风水、惊扰祖灵。这种技术革新在基层社会的“消化”过程,远比想象中缓慢和曲折。 三、 亲情的重塑: 在社会动荡中,家庭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儿子远赴南洋谋生、女儿被卖到富家做婢、老人在家乡守寡,这些个人悲剧构成了历史洪流下的情感断面。本书通过对几封保存下来的家书(或通过回忆录引述的片段)的分析,探究了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条件下,亲情如何通过书信这种古老的方式艰难维系。 结语: 《历史的侧影》意图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视角。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也不刻意褒贬任何思潮的兴衰,而是试图捕捉那些在历史巨变前,人们用双手、用汗水、用爱与恐惧所描绘出的、真实而具体的生活图景。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真正肌理。全书风格沉静、考据扎实,拒绝煽情,力求以一种近乎人类学考察的姿态,呈现历史的重量与人性的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的平衡处理得极为巧妙,体现出一种沉稳内敛的气质。它没有试图用过于鲜艳的色彩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对“遗忘”的对抗姿态。很多照片里的场景和人物,按照常理来说,早该被时间的尘埃所覆盖,但通过这本书,他们被重新赋予了生命和尊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发生过什么”,更在于强调“什么值得被铭记”。它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郑重的致敬。我常常会想象照片中的主人在看到自己或亲人被收录其中时的心情,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这本书的体量适中,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但内容之厚重,又足以让人反复品味,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它成功地在“轻阅读”和“深挖掘”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岁月流淌的痕迹。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微微泛黄的色调,让那些泛黄的旧照片在其中显得更加有故事感。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扉页上那一抹淡淡的墨香,还有目录排版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仪式。当然,作为一本影像集,光有好的外观是不够的,我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引发情感的共鸣。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即便是那些陌生的面孔和场景,也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逝去的年代的生活百态,让人不禁遐想联翩。封面那张主图的选择也极具深意,它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让人在凝视中陷入沉思。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安静而深沉的,适合在一个悠闲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慢慢品味。这种对“物”和“人”的尊重,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图片展示,成为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快餐式阅读,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去“读懂”那些没有被言说的内容。照片里的每个人物,无论他们是微笑着还是沉默着,他们的眼神里都藏着那个特定年代的集体情绪——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更有无数生活中的琐碎与不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角度上的大胆,一些照片的角度非常刁钻,像是从一个不经意的角落捕捉到的瞬间,反而最能体现生活的真实性。这种“真实”,远比那些精心摆拍的“完美瞬间”更具穿透力。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个体命运是如何被塑造和改变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一切,都建立在无数前人默默无闻的付出之上。它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自身的来处与去向。这种深度的反思,是阅读这类书籍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从专业的摄影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入选照片在技术层面也堪称一流。光影的运用、景深的处理,以及对人物瞬间表情的捕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我注意到,很多照片虽然是那个年代的设备拍摄的,画质上难免有些颗粒感,但这非但没有成为缺点,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历史颗粒美学。这种粗粝感,恰恰是数码时代所缺失的温暖质感。很多大师级的瞬间抓拍,比如人群中一个突兀的姿势,或者一束恰好穿过屋檐的光线,都显示出摄影师极高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审美判断力。这本书的选片标准显然是极其严格的,每一张照片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无论是构图的平衡感还是主题的代表性,都无可挑剔。这让我感觉,这不是简单的照片堆砌,而是一部由影像专家策展的作品集,它在用视觉语言讲述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时间线排序,而是巧妙地将不同主题、不同地域的照片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叙事节奏。我注意到作者在配文上煞费苦心,那些文字不是对照片的简单说明,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引导和情感的烘托。比如,有一组关于童年游戏的照片,配上的文字寥寥数语,却精准地抓住了那种无忧无虑的童真,让我瞬间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弄堂里疯跑的场景,那种久违的温暖感瞬间涌上心头。再比如,那些描绘劳动场景的照片,那种坚韧和朴实,通过光影和构图的对比,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精神肃然起敬。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感到枯燥或信息过载。它成功地让每一张照片都“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影像资料,而是承载着鲜活记忆的载体。这种高超的整合能力,是很多同类影集所不具备的。

评分

吴新潮 我的父亲吴法宪

评分

叶振华 串联到延安

评分

不错的书,一本也没拉下。

评分

每期都购买,非常喜欢

评分

好好,物有所值,值得一买!!!!!

评分

冯克力 听陈丹青聊《老照片》

评分

还不错,值得看,可以推荐

评分

好书 很有品味的一本书

评分

书不错,还没来得及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