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文化定式:中外人类学者的视角

灾害与文化定式:中外人类学者的视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 艾丽娅·查内娃(Elya Tzaneva) ,方素梅,[美]埃德温·施密特(Edwin Schmitt) 编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灾害
  • 文化
  • 社会文化
  • 文化模式
  • 灾害社会学
  • 比较研究
  • 中国人类学
  • 西方人类学
  • 文化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6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3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3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灾害与文化定式:中外人类学者的视角》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具体分析,概括了灾害和危机的定义:个人和公共生活平衡的丧失,每个离散文化特定情境下的“常态”的破坏,这种解读构成了“社会危机的文化管理”“灾害文化知识的概念化”“自然和技术危机”的结构基础。来自中国、保加利亚、俄罗斯和美国的人类学者、民族学者,以他们的研究专长对所讨论问题进行了深刻解读,构成本书学术成就和实际应用重大预期的基础。

作者简介

  艾丽娅·查内娃(Elya Tzaneva),保加利亚科学院民族学与民俗研究所暨民族学博物馆学术理事会主席,副教授,莫斯科州立大学民族学博士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族裔和民族理论、仪式亲属关系和族裔文化。主要著作为《解读族性:对理论讨论的历史学概述和评析》(索菲亚,2000)、《保加利亚民族志》(索菲亚,2000 、2005 、2008 )、《民族、宗教和文化:非欧裔民族性读本》(索菲亚,2010)。
  方素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问题、少数民族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研究。主要著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史》(合著,2011)、《近代壮族研究》(2002)、《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合著,2000)等。
  埃德温·施密特(Edwin Schmitt),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选题为《农村生活、农业和社会生态变迁:四川跨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人类学、仪式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著有硕士论文《在一个中国西南行政村族裔与性别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四川尔苏藏族村庄的社会、自然资源和商品化》(2011)。

目录

前 言/1
第一编 灾害与文化知识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08 教训”和“08 经验”——以2008 年抵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例【郝时远】/3共同体和家庭中克服自然与生活危机的传统机制:基督教伦理、人类行为和健康【〔保〕塔尼亚·波涅娃 著 于 红 译】/22村寨遇旱求雨的地方叙事——汶川巴夺羌寨的人类学案例研究【罗吉华 巴战龙】/49中国瑶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与减灾【梁景之】/66
第二编 自然、生物与技术灾害——文化的反应环境、家族与社会保障——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杨圣敏】/81记忆与防范:纪念洪水遇难者的活动——保加利亚中部奇拉塔利萨地区的个案研究【〔保〕马加丽塔·卡拉米霍娃 著 于 红译】/98雪灾与救助——青海南部藏族牧区的案例分析【扎 洛】/119应对2011 年保加利亚口蹄疫疫情【〔保〕艾丽娅·查内娃 著 刘 真 译】/142自然灾害与危机应对——基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察【方素梅】/165
第三编 社会危机-文化管理中国怒江河谷大坝导致的迁移:村民的视角及其脆弱性【〔美〕埃德温·施密特 〔美〕布莱恩·提尔特 著 于 红 译】/187非犹太人仪式上的犹太宗教器物——基于2005~2010 年在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田野调查【〔俄〕奥尔加·贝洛娃 著 刘真 译】/209危机和迁移:来自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流动劳工的日常生活特征【〔保〕伊维洛·马科夫 著 于 红 译】/221避免冲突、促进交往:保加利亚的老信徒——后共产主义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转型【〔俄〕艾琳娜·乌泽内娃 著 于 红 译】/234个体生活圈的危机形势:保加利亚传统中边缘化人群的处境【〔保〕佩特克·贺瑞斯托夫 著 于 红 译】/246面临危机的信仰:后社会主义时期伯尼克的东正教和无神论【〔保〕瓦伦蒂娜·瓦塞娃 著 于 红 译】/256
作者介绍/273

前言/序言

  前言  这是中国-保加利亚联合研究项目“灾害与文化”的第二册文集,英文版于2012年由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CSP)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由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代表)与保加利亚科学院(由民族学与民俗研究所代表)研究团队合作关系的建立,始于双方达成的历时三年的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保加利亚科学院学者合作总协议》,中国方面的中央民族大学(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代表)也是参与者之一。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及索菲亚学术会议(2007年6月召开)之后,第一册文集于2009年发表,书名为《灾害、文化、政治:中国-保加利亚对于重大情况研究的人类学贡献》,由艾丽娅?查内娃、方素梅和刘明新共同主编,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鉴于保加利亚和俄罗斯民族学学者(俄罗斯学者来自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斯拉夫研究所)在该课题上的学术合作,本项目又延长了三年。三家学术机构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在索菲亚会议(2010年10月召开)上得到总结,来自不同人类学传统的学者报告了他们的观察与分析。在准备本书时,课题还吸引了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人类学学者,他们的论文也包含在本册论文集中。与第一册文集相似,本书的作者都是各国知名、高端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他们以其专长对所讨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学术解读,是本书学术成就和实际应用重大预期的基础。  在联合项目开展之初,参与者接受的观点是,灾难性事件迫使社会重新制定特定的方法学,启动特定的资源,以便在生态、社会和思想意识层面适应和应对危机。本书的主要目标是,揭示灾害和危机研究的重要作用,考虑该研究过程中的文化典型。通过不同案例的具体分析,作者事实上进一步概括了灾害和危机的定义:个人和公共生活平衡的丧失,每个离散文化特定情境下的“常态”的破坏。这种解读构成了本书三个部分的结构基础:“社会危机的文化管理”、“灾害文化知识的概念化”和“自然和技术危机”。本书作者希望将联合研究延伸到下一个阶段,认为“社会危机生态学”是对自然和技术、生态和人为灾害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我们相信本书提供的文本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开展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有关机构和学者的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及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合作管理机构在学术交流方面提供的帮助,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保加利亚科学院民族学与民俗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负责人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于红女士和刘真女士,她们在百忙中不计名利地对论文进行了中英文翻译。没有她们无私的帮助,我们难以完成这本文集的中英文出版工作。  编者  2013年1月
《灾难的阴影与人类的韧性:文化变迁与社会重塑》 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坦途。从遥远的史前时期到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自然灾害与人为变故如影随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与社会结构。然而,面对挑战,人类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本书《灾难的阴影与人类的韧性:文化变迁与社会重塑》旨在深入探究,在一次次严峻的考验面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群如何理解、应对灾难,并由此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实践、社会规范与精神寄托,最终实现自身的重塑与发展。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阻隔,跨越地理的界限,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出发,勾勒出灾难与人类文化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图景。 第一章 灾难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 灾难,作为一种可能导致大规模生命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并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冲击的事件,其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地震、洪水、干旱、瘟疫、战争、技术事故,这些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然而,我们对灾难的认知、解读与反应,却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本章首先将审视灾难的普遍性,即无论地域、文化如何,任何人类社群都可能面临不同形式的自然或人为灾难。从地质活动频繁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到季节性洪泛的河流流域,再到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地区,这些都是灾难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区”。我们将通过历史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证据,展现灾难的客观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演进的长期影响。 然而,比灾难本身更为关键的是,人类如何赋予灾难意义。本书将深入探讨文化在塑造我们对灾难理解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在一些传统社会中,灾难可能被解读为神灵的惩罚、命运的安排,或者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这种解读方式,往往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宇宙观紧密相连。例如,历史上不同文明对大洪水的解读,便充满了神话色彩,如诺亚方舟的故事,以及中国古代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解读不仅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也构建了一套应对灾难的仪式与禁忌。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理性思维下的灾难观,则更侧重于物质原因、统计概率以及风险评估。从地质构造到气候模型,我们试图通过科学手段来理解灾难的成因,并籍此制定防范措施。然而,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人类依然会寻求超越纯粹理性的解释,文化信仰与情感因素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章的另一重点是,不同文化在面对相似灾难时所展现出的独特反应模式。例如,对于同一种瘟疫,有的社会可能采取严厉的隔离措施,有的则依赖传统的草药疗法,有的可能将其归咎于社会内部的道德败坏。这种差异性,根植于其社会结构、价值观、权力运作以及历史经验。我们将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文化定式(cultural scripts)在引导人们的行为与认知上的深远影响。这些文化定式,可能是在漫长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也可能是在特定历史事件后被强化的,它们如同无形的脚本,指导着人们如何在灾难面前做出反应。 第二章 灾难的文化解读与意义构建 灾难并非仅仅是物理世界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在人类意识中激起波澜,并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的文化如何通过叙事、象征、仪式等方式,来理解、加工并消化灾难带来的冲击,从而建构起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解释。 叙事的力量是强大的。当灾难发生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开始讲述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亲历者的口述,可以是媒体的报道,也可以是历史的记录。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灾难的集体叙事。在某些文化中,这些叙事可能强调英雄主义,赞颂那些在灾难中挺身而出、拯救他人的人们。在另一些文化中,叙事可能更侧重于受害者的苦难,以及社会在灾难中暴露出的脆弱性。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分析这些叙事,来理解特定文化对灾难的价值判断,例如,是强调个体责任,还是强调集体互助;是赞颂顽强生存,还是反思历史教训。 象征与隐喻在灾难的文化解读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些自然现象,如暴风雨、干旱,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与人类的情感、道德或社会状态联系起来。例如,一场看似寻常的旱灾,在某些文化语境下,可能被视为上天对人间罪恶的警示,从而引发社会内部的反思与忏悔。又或者,某种动物的出现,在灾难发生前后,可能被解读为预兆,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焦虑与希望。 仪式,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和象征性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在灾难面前表达情感、寻求慰藉、重塑秩序的重要途径。从祈祷、祭祀、哀悼,到重建家园的庆祝活动,各种仪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许多文化都有专门的哀悼仪式,以帮助人们处理失去亲人的悲痛。一些社群还会举行特定的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或是在灾难过后,通过集体性的庆祝来重新确认社会凝聚力。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灾难的被动反应,更是主动建构意义、维护社会秩序的主动行为。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幸存者叙事”的文化意义。那些在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他们的经历往往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他们的故事,可以激励后人,也可以作为一种警示。然而,幸存者的身份也可能带来复杂的文化体验,包括内疚、创伤以及社会期望。不同文化对幸存者的态度和定位,也反映了其社会价值观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 灾难应对的文化实践与社会重塑 灾难不仅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更是对既有社会结构、文化规范和权力关系的挑战。在灾难面前,人类社群会自发或有组织地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背景与社会组织形式。本章将聚焦于灾难发生后的应对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重塑过程。 首先,我们将考察不同文化在灾难救援与互助方面的实践。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中,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社群内部的资源共享,可能成为灾难应对的主力。而在强调个体自主性的社会中,个人或家庭可能更依赖外部援助,或者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将分析,在不同社会结构下,互助网络的形成机制、运作模式以及其在缓解灾难影响中的作用。 其次,本章将深入探讨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灾难预警与风险管理。虽然科学技术在灾难预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有效性往往依赖于当地居民的认知与配合。一些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或者对权威的不信任,可能阻碍预警信息的传播与采纳。反之,一些文化中高度发达的口头传播网络,或者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灾难往往会暴露并加剧社会原有的不平等。不同性别、年龄、阶层、族群的成员,在灾难中的脆弱性与恢复能力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章将审视,在灾难应对与重建过程中,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着资源的分配、权力的运作以及弱势群体的权益。例如,在一些父权制根深蒂固的社会中,女性在灾难后可能面临更大的身体暴力和经济困境。而一些少数族群,由于长期的边缘化,在灾难发生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 此外,灾难也是社会变迁的催化剂。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可能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社会规范、经济模式甚至政治体制。例如,一场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可能促使政府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或者改变土地利用政策。在文化层面,灾难也可能促使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并孕育出新的社会共识。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灾难如何作为一种“文化冲击”,促使社会进行结构性调整与文化重塑。这可能包括,灾后重建过程中新社区的形成,新的社会组织的涌现,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扬弃或改良。 第四章 记忆、创伤与文化韧性 灾难的阴影,往往会长期笼罩在幸存者的心灵与社群的集体记忆中。本章将关注灾难对个体与集体心理造成的创伤,以及文化如何在疗愈创伤、汲取教训、孕育韧性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创伤,是灾难最直接、最深刻的人类后果之一。它不仅体现在生理上的伤痛,更体现在心理上的冲击,如失落感、恐惧感、无助感,甚至长期的心理疾病。不同的文化,对于创伤的表达与处理方式存在差异。一些文化可能鼓励公开表达悲伤与痛苦,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倾向于内敛与隐忍。本章将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们如何寻求心理上的慰藉与支持,例如,通过宗教信仰、家庭支持、社区互助,或者专业的心理干预。 集体记忆,是社群对过去事件的共同认知与叙事。灾难作为一种强烈的集体经验,往往会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集体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被重塑与解读。本章将分析,在面对灾难记忆时,不同文化可能采取的态度,例如,是选择遗忘与回避,还是积极反思与铭记;是将其视为一种警示,还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化韧性(cultural resilience),是指一个文化体系在面对外部压力、冲击或变化时,能够保持其核心特质,同时又能进行适应与创新的能力。本书将辩证地考察,灾难对文化韧性的挑战与重塑。一方面,灾难可能摧毁传统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并对文化认同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灾难的严峻考验,许多文化才能在危机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与社会模式。 本章还将关注“创伤叙事”的文化价值。那些被讲述的、被记录的创伤经历,不仅是对过去痛苦的诉说,更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对未来反思的起点。它们能够提醒人们灾难的代价,也能够激励人们珍视和平与生命。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避免将创伤过度“浪漫化”或“商品化”,而是真正尊重幸存者的经历,并从中汲取经验。 结论:灾难与人类未来的对话 《灾难的阴影与人类的韧性:文化变迁与社会重塑》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灾难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试图为理解当下与展望未来提供深刻的洞见。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多元。理解灾难与文化的互动,对于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通过对中外人类学者的视角进行梳理与整合,力图展现一种超越学科壁垒、融合跨文化视角的灾难研究范式。我们相信,通过深入探究不同文化在灾难中的经验与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局限与潜能,并从中汲取力量,以更加积极、审慎的态度,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最终,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灾难”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度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损失与破坏,更是关于人类的勇气、智慧与创造力。在灾难的阴影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屈的韧性,是文化不断演进的生命力,以及一个不断重塑自我的社会。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对话,一种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挑战中实现自身超越的持续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去中心化”的观察角度,让我们跳脱出单一的、以技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论,去关注那些更深层、更具韧性的文化资源。它提醒我们,面对未来更加不确定的环境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坚固的堤坝或更快的预警系统,更重要的是一套能够自我修复、具有弹性的文化叙事框架。这种对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远比肤浅地罗列灾害案例来得更有启发性,它鼓励读者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文化反应,寻找文化在应对危机时的真正潜力与盲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因为它仿佛提供了一个多棱镜,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光谱上去审视人类共同的脆弱性。我发现,不同社会对“天谴”或“自然报复”的解释体系,与其说是对科学的无知,不如说是构建意义和恢复秩序的一种强大精神工具。例如,书中对比了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如何通过集体哀悼和重建社区纽带来应对创伤,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灾难叙事更倾向于英雄主义的个人抗争之间的差异。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和价值核心的剖析。文字的张力在于,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对个体经验的关怀,让那些宏大的理论讨论最终落脚于活生生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大气磅礴,它似乎在宏观上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与环境张力的全景图。我仿佛在跟随作者的思路,跨越了地理的界限,看到了不同人类群体在面对相似的自然压力时,如何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应对哲学。其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章节尤其触动我,文化定式往往决定了哪些灾难会被铭记,哪些又会被刻意埋藏进历史的尘埃里。这种选择性的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权力运作。它探讨的已超越了灾害的物理破坏力,直指人类心智如何构建和维护其连续性的深层机制。

评分

翻开这本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互动的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古老的传说和现代新闻报道中的画面。作者似乎并没有直接聚焦于灾害本身,而是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人们在面对不可抗力时的心理投射与文化建构。比如,书中对不同文明在面对洪水、地震时所形成的仪式和禁忌的梳理,非常引人入胜。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文化定式”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更像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生存脚本。这种脚本如何在现代科技和全球化背景下被重新演绎或固化,书中给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案例。我感觉,与其说这是一本灾害研究,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讲述”灾难的文化史。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支撑,让我深刻理解到文化在灾后重建,乃至灾前预防中扮演的隐性角色。

评分

读到中间部分,我开始思考,这些被我们称为“定式”的文化反应,在多大程度上是适应性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成了阻碍进步的枷锁?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其被动接受灾难的安排,人类文化是如何主动介入并试图“驯服”或“合理化”这些混乱时刻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全球性灾害(如气候变化引起的长期危机)时的细腻笔触,它不再是孤立的、突发的事件,而是被编织进了长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这种将灾害视为系统性问题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化应对”的理解边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宗教或神话解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